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模型分离分析法对低磷土壤条件下玉米082×掖107组合的苗期叶龄的P1、P2、F1、F2和F2∶3五世代联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苗期叶龄遗传符合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D-1)。玉米苗期叶龄是由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的遗传,主基因遗传率为46.4%,但是微效多基因的遗传力也较大,多基因控制的玉米叶龄遗传力为33.3%,环境对玉米叶龄遗传力为20.3%。  相似文献   

2.
鸡开产日龄和开产体质量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鸡开产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揭示其内在遗传规律,以绿壳蛋鸡黑羽纯系和白来航鸡为亲本构建资源群体,测定亲本P1、P2和F1、F2代的开产日龄和开产体质量,运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软件SEA-G4F2对开产日龄和开产体质量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开产日龄的遗传模型为模型E,即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25.06%;开产体质量的适合模型为模型E-1,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其主基因遗传力达到了63.28%,两个性状的多基因遗传率均很小,主基因对两个性状的调控作用远远大于多基因。  相似文献   

3.
以绿壳蛋鸡黑羽纯系和白来航鸡为亲本构建资源群体,测定亲本P1,P2和F1,F2代的40周龄鸡蛋的内部品质,包括蛋白高度、蛋黄重、蛋黄颜色和哈氏单位,运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软件SEA-G4F2对40周龄鸡蛋内部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40周龄哈氏单位的遗传模型为模型E,即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力为14.71%;蛋白高度、蛋黄重和蛋黄颜色的适合模型均为模型E-1,即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其对应的主基因遗传率19.32%,35.8%和21.05%,多基因的遗传率为0。  相似文献   

4.
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模型分离分析法,对玉米082×掖107组合的磷效率P1、P2、F1、F2和F2:3五世代联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磷效率遗传符合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模型.F2和F2:3估计的主基因的遗传力分别为61.41%和62.59%,估计的微效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38.60%和37.42%.主基因的遗传力都高于微效多基因,玉米082×掖107组合磷效率的遗传主要由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同时微效基因对玉米磷效率的影响较大.表明可以利用磷效率高的玉米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并且在育种的早期阶段选育磷效率高的单株或家系,以获得磷效率高的栽培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5.
利用半矮生水稻品种沈稻4号(P_1)和中高秆晶系沈农637(P_2)及其杂交后代F_1、F_2群体,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株高的遗传进行了联合分离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性状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近似相等,分别为-4.742和-4.741,主基因遗传力为47.13%,多基因遗传力为41.33%.  相似文献   

6.
【目的】阐明弱光胁迫下黄瓜下胚轴性状的遗传特点。【方法】以耐弱光黄瓜品系M22与不耐弱光黄瓜品系M14及其F1、F2、回交世代(B1、B2)为试验材料,应用F2群体分离分析方法与主基因+多基因模型分析法,于2007和2008年对弱光(日平均光强为100μmol/(m2.s))条件下黄瓜的下胚轴长与下胚轴粗进行遗传分析。【结果】群体分离分析结果表明,黄瓜F2代群体中下胚轴粗和下胚轴长性状遗传变异幅度均较小,其中下胚轴粗在2007和2008年的变异幅度分别为0.258和0.226cm,下胚轴长分别为8.5和4.5cm;广义遗传力较低,其中下胚轴粗在2007和2008年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54和0.62,下胚轴长为0.60和0.69,表明不宜在F2代进行性状选择。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表明,黄瓜下胚轴粗的遗传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D2)控制,B1、B2、F2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7.03%,56.25%和60.38%。下胚轴长遗传受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C0)控制,B1、B2、F2代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4.38%,63.29%和83.37%。【结论】下胚轴粗遗传以主基因遗传为主;下胚轴长性状主要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受环境影响很大,不宜进行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不同种植季节下水稻株高进行遗传分析。[方法]选择株高差异大的3个亲本CB1、CB4和CB7,配制CB1×CB4和CB7×CB4组合,建立相应的P1、F1、P2、B1、B2、F2群体,将其分为中、晚2个生产季节种植,考察了株高性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理论的Akaike信息准则(AIC)在B1、B2、F2代中鉴定影响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存在与否,主基因存在时通过分离分析估计主基因和微效基因的遗传效应及所占总变异的分量。[结果]株高在所有2个季别B1、B2、F2中均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式,主基因遗传率为38.63%~78.53%,多基因遗传率为1.72%~36.04%,总基因型遗传率为45.52%~92.93%;2个遗传群体2季别下株高主基因加性效应值d分别为-4.56、-9.16、-7.19和-9.38,表明主基因加性效应会降低株高性状的表达。[结论]水稻茎粗性状的遗传率受种植季别及所配组合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不同种植季节下水稻株高进行遗传分析。[方法]选择株高差异大的3个亲本CB1、CB4和CB7,配制CB1×CB4和CB7×CB4组合,建立相应的P1、F1、P2、B1、B2、F2群体,将其分为中、晚2个生产季节种植,考察其株高性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理论的Akaike信息准则(AIC)在B1、B2、F2代中鉴定影响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存在与否,主基因存在时通过分离分析估计主基因和微效基因的遗传效应及所占总变异的分量。[结果]株高在所有2个季别B1、B2、F2中均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式,主基因遗传率为38.63%~78.53%,多基因遗传率为1.72%~36.04%,总基因型遗传率为45.52%~92.93%;2个遗传群体2个季别下株高主基因加性效应值d分别为-4.56、-9.16、-7.19和-9.38,表明主基因加性效应会降低株高性状的表达。[结论]水稻茎粗性状的遗传率受种植季别及所配组合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
东乡野生稻苗期根系形态性状耐冷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沙培法,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了低温胁迫下强耐冷的东乡野生稻与两个冷敏感籼稻所配组合6个世代材料苗期根系形态性状的遗传,发现东乡野生稻最长不定根长的遗传属于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不定根数为2对显性-加性-上位性主基因遗传。其中主基因的遗传力都不是很高,表明环境对水稻根系耐冷性的遗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芥酸含量是油菜非常重要的品质性状,研究芥酸含量的遗传模式为低芥酸和高芥酸育种提供指导。【方法】应用多世代联合分析数量性状主基因和多基因混合遗传的统计方法,分析了甘蓝型油菜组合1141B×垦C1的5个世代——亲本P1,P2,F1,F2和F2﹕3家系材料芥酸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分离世代F2及F2﹕3家系芥酸含量次数分布均呈混合的正态分布,符合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特征;E-1模型为芥酸含量的最适合性模型,即芥酸含量遗传是由2对加-显-上位性主基因+加-显多基因控制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da、db分别为-16.26和-2.83,表明亲本1141B中主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降低芥酸含量,而亲本垦C1中的等位基因增加芥酸含量。显性效应值ha、hb分别为10.93和-4.71,第一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绝对值均高于第二对主基因显性效应值。因此,2对主基因控制芥酸含量,第一对主基因控制的芥酸含量高于第二对主基因。该组合2对主基因间互作效应明显,加性与加性效应互作值(i)为-1.21,显性与显性互作值(l)为-3.27。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与第二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互作值(jab)为5.70,第二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与第一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互作值(jba)为-7.25。其芥酸含量还受多基因控制,多基因加性效应([a])值为-0.08,多基因显性效应([d])值为2.32;F2的主基因遗传力和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50.00%和16.62%;F2﹕3的主基因遗传力和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89.70%和6.01%。【结论】芥酸含量是由2对加-显-上位性主基因+加-显多基因控制的,第一对主基因控制的芥酸含量高于第二对主基因。低芥酸和高芥酸育种中在F2﹕3家系进行选择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小麦主要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用8个小麦品种采用双列杂交方法组配了28个杂交组合,对其主要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单株粒重和穗数符合加快模型;千粒重,穗粒数,结实小穗数,穗长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株高,颈长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  相似文献   

12.
陈凤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314-13316
[目的]为西葫芦坐果率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坐果率显著不同的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通过P1、F1、P2、BC1、BC2和F2六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分析西葫芦坐果率的遗传规律。[结果]2个组合的西葫的加性效应。2个组合F2的基因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结论]西葫芦坐果率育种宜早代选择。对西葫芦坐果率性状的遗传改良,可选择坐果率较高的亲本材料,通过杂交、回交转移主基因,选育坐果率较高的后代。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西葫芦果肉厚遗传特性,指导西葫芦果肉厚育种实践。[方法]通过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6个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组合西葫芦果肉厚的遗传表现。[结果]2个组合的西葫芦的果肉厚性状遗传为一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D-2)遗传模型;2个组合以多基因的显性效应为主;F2的基因遗传率较低,环境影响较高。[结论]西葫芦果肉厚育种宜采用个体选择法,可在晚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14.
周天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213-15214,15217
[目的]分析西葫芦果肉厚遗传特性,指导西葫芦果肉厚育种实践。[方法]通过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6个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组合西葫芦果肉厚的遗传表现。[结果]2个组合的西葫芦的果肉厚性状遗传为一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D-2)遗传模型;2个组合以多基因的显性效应为主;F2的基因遗传率较低,环境影响较高。[结论]西葫芦果肉厚育种宜采用个体选择法,可在晚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井冈红米米色的遗传规律[方法]用井冈红米品种红米3号与无色米品种蜀恢527、9311、R207作正反交,调查统计子代种子颜色及数量。【结果]结果表明:杂种F1种子颜色由其所着生的母本植株基因型决定。以红米3号做母本时,所结F1种子均为红色;以蜀恢527、9311、R207为母本时,所结F1种子均为无色。正反交F1所产生的F2种子均为红色。以红米3号做母本时,B群体中红色种子的单株与无色种子的单株呈3:1分离;以无色米做母本时,F1群体中红色种子的单株与无色种子的单株分离比接近3:1,但红色种子的单株数低于期望值,无色种子的单株数高于期望值。B群体中红米单株间米色程度存在差异。[结论]根据杂种F1、F2和B代种子颜色和植株分离比例,井冈红米品种红米3号种子红色表现型由单显性基因控制,并受母性影响和微效基因的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水稻东野1号苗期耐冷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东乡野生稻转育而来的粳稻品种东野1号具有很强的耐冷性.对以东野1号与弱耐冷粳稻和籼稻品种配置的赣早籼49/东野1号和粳稻0298/东野1号的杂交后代进行了苗期耐冷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东野1号在幼苗3叶期强耐冷性遗传属于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基因效应为加性和显性效应,受1对细胞核显性基因所控制;耐冷性遗传表现为超亲优势;用东野1号作轮回亲本,回交1代的耐冷性比亲本东野1号的耐冷性更强.因此,在以东野1号为耐冷基因供体与籼稻杂交后代的耐冷遗传育种研究中,很有可能选育到耐冷性强的籼稻品种.  相似文献   

17.
张天伦  何莉  贾文庆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423-7424
[目的]为利用紫羊茅改良盐碱地及选育耐盐紫羊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紫羊茅种子为材料,分别在2、4、8、12 g/LNaCl及2、4、8、12 g/LNaCl+KCl胁迫下进行发芽试验,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研究盐胁迫对紫羊茅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结果]对照组种子发芽率为92%、根最长达10.27 cm、平均根重为0.197 g 低浓度盐胁迫对紫羊茅种子发芽率无明显影响,但随盐胁迫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显著降低,当NaCl为4g/L时,种子发芽率为62%,而当NaCl为12 g/L时,种子发芽率仅为11% 盐浓度为12 g/L时,平均根长和根重分别为1.87 cm和0.0014 g,NaCl、NaCl+KCl处理的种子活力指数分别降至0.0008和0.0101。[结论]盐胁迫对紫羊茅种子发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凤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4440-4442
[目的]为西葫芦果径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选用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了P1、F1、P2、BC1、BC2和F2 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6个世代群体果径进行了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2个组合的西葫芦的果径性状遗传为加性-显性-上位性2对主基因(B-1)遗传模型;2个组合F2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结论]西葫芦果径育种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转基因水稻的纹枯病抗性及其非目标变异性状的遗传特性,为合理利用转基因水稻进行抗病育种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海转A为父本、竹籼B为母本杂交,通过对杂交F1和F2代的抗病性状进行分析,揭示海转A的纹枯病抗性和部分非目标变异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转基因海转A除抗纹枯病性较非转基因亲本竹籼B有显著提高外,还存在穗粒数和千粒重两个非目标性状的变异,穗粒数较竹籼B增加44.2%,而千粒重降低12.1%.海转A的抗纹枯病性表现为存在主效基因的多基因数量遗传特性,而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为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此外转基因海转A的抗病性、穗粒数和千粒重3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均显著大于竹籼B,说明其稳定性较低.[结论]外源抗病基因的导入提高了水稻的抗病性,这种影响以主效基因的形式表达;而外源基因导入引起非目标性状的变异,但没有改变其原有的典型数量性状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西葫芦果径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选用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P1、F1,P2,BC1,BC2和F2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6个世代群体果径进行了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2个组合的西葫芦的果径性状遗传为加性-显性-上位性2对主基因(B-1)遗传模型;2个组合F2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结论]西葫芦果径育种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