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探索我国水稻二化螟发生区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捕的地理区系差异机制,湖北省蕲春县的早晚两季水稻连作区对二化螟性信息素A型和B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B型诱芯诱集二化螟成虫效果明显好于A型诱芯,使用安全、保护天敌、高度环境,是有发展前景和有效的植物保护手段.  相似文献   

2.
赤壁市水稻二化螟大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壁市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洞庭湖以北与湖南接壤,是湖北省产粮大县和优质稻板块基地,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3万hm2.水稻种植模式单、双季并存,一季稻桥梁田多,且插花种植,稻田生态环境适宜水稻二化螟为害.近几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等因素的变化,导致了水稻二化螟连续大发生,且发生量大、发生期早、发蛾峰次多、盛蛾期拉长和发育极不整齐等特点,已成为水稻重大生物灾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生产安全.为有效控制二化螟的为害,笔者根据近几年对水稻二化螟跟踪调查和综合防治实践情况,分析其大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杂交双季晚稻二化螟为害损失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为害损失及其估计方法,国内外进行过大量研究,但限于研究环境及方法的特殊性,结果差异甚大,难以通用。湖北省近年来,杂交中稻、杂交双季晚稻上二化螟的第二、三代为害显著加重,为了制定合理的防治指标,本研究对杂交双季晚稻第三代二化螟为害损失进行了田间测定。  相似文献   

4.
迷向性信息素田间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在湖北省洪湖市沙口镇部分中稻开展了信越二化螟信息素防治水稻二化螟的试验,并且与纽康诱杀型性诱剂进行了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各处理区螟害率都控制在防治标准(1%以下)以内,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都达90%以上,其中迷向性信息素区防效为91.11%,迷向性信息素配合化学农药区防效达95.56%,比纽康诱杀型性诱剂配合化...  相似文献   

5.
防治水稻二化螟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杂交水稻及单季稻面积的增加及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水稻二化螟生存环境大为改善,有效虫源田、桥梁田增多,致使二化螟种群数量突增。在本省南部地区,从2001年开始,二化螟对三唑磷产生了较强的抗性。为寻找防治该虫的有效药剂,我们进行了防治水稻二化螟药剂田间  相似文献   

6.
防治水稻螟虫技术的一大进步——杀虫双撒滴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红 《湖北植保》1998,(3):26-26
防治水稻螟虫技术的一大进步—杀虫双撒滴剂湖北省植保总站(430070)许红螟虫是湖北水稻上的主要害虫。80年代中期以来,1代二化螟连年大发生,集中为害中稻秧苗,最高枯鞘率达100%,严重的影响了中稻本田基本苗和中稻早发。后期2代二化螟,3代三化螟造成...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专用无人机释放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3种寄生性天敌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笔者于2020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在铁岭市昌图县两家子农场开展无人机释放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防效研究。结果表明,无人机释放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为73.52%,挽回产量损失达17.59%,减少化学农药使用112.8 g/(667 m2次)。防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今后专用无人机释放赤眼蜂可大规模应用于防治水稻二化螟。  相似文献   

8.
沿江地区二化螟发生严重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水稻螟虫是水稻中后期的主要害虫,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我市水稻螟虫主要以二化螟为主,占95%以上。近年来,水稻二化螟发生危害逐年加重,2002—2003年一、二代二化螟均达大发生的程度,虽经大力防治,一代的枯心率仍达0%~3.2%,平均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水稻及茭白二化螟种群之间在低温环境下的生理生化差异,将室内饲养获得的1~6龄二化螟幼虫分别置在28、0、-3、-6、-9、-12、-15、-18、-21℃条件下处理24 h,再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存活幼虫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二化螟幼虫的耐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下降,水稻及茭白二化螟各龄幼虫的存活率均呈下降趋势;相同低温下,高龄幼虫的存活率高于低龄幼虫;水稻二化螟各龄幼虫的存活率普遍高于相同低温下的同龄茭白二化螟幼虫。随着温度的下降,3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高龄幼虫的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低龄幼虫,水稻二化螟各龄幼虫的抗氧化酶活性普遍高于相同低温下的同龄茭白二化螟幼虫。根据水稻及茭白各龄二化螟幼虫抗氧化酶活性的平均隶属度,验证了水稻二化螟幼虫对低温的耐受力高于茭白二化螟幼虫。  相似文献   

10.
二化螟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汪恩国 《植物保护》1999,25(1):14-17
根据临海市1974~1998年二化螟发生危害的测报调查资料,分析水稻二化螟的种群数量构成及其变化特点,阐述水稻二化螟种群数量的消长规律及相关特征,明确造成二化螟种群数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基数增加,越冬场所扩大,耕作制度变化、机械收割推广和冬季气温上升等  相似文献   

11.
李难萱 《植物医生》2009,22(3):37-38
二化螟是水稻的一种重要害虫,为筛选防治该虫的有效药剂.笔者于2007—2008年,用河北冠龙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12%马拉硫磷.杀螟硫磷EC对水稻二化螟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并筛选出防治二化螟的田间合理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12.
二化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来我区水稻二化螟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的态势,2008年已形成大发生的严峻局面,对水稻生产已构成严重威胁.全区早、中、晚稻种植面积分别为2 333.33hm2、3 000hm2、2 333.33hm2、共计7 666.67hm2.  相似文献   

13.
二化螟、纵卷叶螟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自推广超级杂交水稻以来其危害损失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近几年来,二化螟和纵卷叶螟发生世代重叠,抗药性日趋增强,危害态势明显加重。虽然水稻综合治理的研究取得巨大进展,但化学防治仍然是生产上最为直接、有效和普遍采用的防治手段,三唑磷、杀虫双、杀虫单在水稻害虫防治中由于使用多年,治螟效果明显下降。为了筛选防治二化螟、纵卷叶螟的理想药剂,指导当前的治螟工作。2011年我们对5%阿维·杀铃脲悬浮剂防治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进行了应用技术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二化螟是水稻的一种重要害虫,为筛选防治该虫的有效药剂.笔者于2007—2008年,用河北冠龙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12%马拉硫磷.杀螟硫磷EC对水稻二化螟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并筛选出防治二化螟的田间合理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15.
兴国县地处赣南的北部,水稻常年种植面积有2万余hm2,水稻螟虫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20世纪90年代以三化螟为主,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经济作物的种植,三化螟的危害逐年下降,而二化螟的危害逐年加重,二化螟1990~1999年年平均发生面积1 000 hm2,2000~2007年年平均发生面积为6 800hm2,二化螟的发生危害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对水稻的安全生产构成较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16.
2018-2020年,对吉林省不同水稻种植区水稻二化螟发生世代及发生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在中西部稻区白城市(洮北区)、扶余市和公主岭市二化螟一年可发生2代,性诱监测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在6月上、中旬和8月上、中旬。在中东部稻区的榆树市和吉林市(昌邑区),二化螟一年发生1~2代,榆树市在6月上、中旬和8月上、中旬,吉林市在6月中、下旬和8月中旬各有1个诱蛾高峰。在东南部稻区的柳河县和和龙市,二化螟1年发生1代,柳河县诱蛾高峰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和龙市未发现明显诱蛾高峰。通过为害情况调查发现,水稻收获前2代区二化螟为害情况普遍重于1代区,应加强对2代区第2代二化螟的监测与防治。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杀虫剂对转Bt水稻品种华恢1号(Huahui 1,HH1)靶标害虫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及其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种群数量的影响,于2014—2015年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镇的广福试验基地进行田间试验,种植转Bt水稻和对照亲本水稻,分别对其进行施用杀虫剂和未施用杀虫剂处理,然后对经2种处理后转Bt水稻和对照亲本水稻田中靶标害虫二化螟幼虫数量及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褐飞虱的若虫数量、成虫数量、总虫量(若虫数量和成虫数量之和)进行调查,并对这3种害虫田间种群数量的年份、水稻品种、杀虫剂影响因子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转Bt水稻种植对二化螟幼虫数量影响显著,而施用杀虫剂处理未显著影响二化螟幼虫数量。转Bt水稻种植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若虫数量、成虫数量和总虫量无显著影响;而施用杀虫剂处理显著降低转Bt水稻及其对照亲本水稻稻田内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若虫数量及总虫量,并显著降低白背飞虱成虫数量。2014年和2015年,施用杀虫剂和未施用杀虫剂转Bt水稻田内二化螟幼虫数量极低或未调查到;未施用杀虫剂转Bt水稻上二化螟幼虫数量仅在2014年显著低于未施用杀虫剂对照亲本水稻。2014年,未施用杀虫剂转Bt水稻和对照亲本水稻上白背飞虱总虫量最大值分别为1 037、1 376头/百丛,施用杀虫剂后分别降低至233、253头/百丛;未施用杀虫剂转Bt水稻上和对照亲本水稻上褐飞虱总虫量最大值分别为4 120、2 413头/百丛,施用杀虫剂后降低至367、410头/百丛;2015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发生规律与2014年相同。表明转Bt水稻可显著降低二化螟幼虫数量,但褐飞虱及白背飞虱数量没有降低,而施用杀虫剂可有效降低褐飞虱及白背飞虱数量。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水稻二化螟发生为害加重,是崇阳县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该虫一年发生3代,正常年份,二化螟对水稻为害造成的损失达2%~5%,在大发生年份,水稻损失可达15%以上。1发生特点1.1发生期较早越冬代二化螟发蛾高蜂期一般在4月下旬中期,卵孵化高峰期一般在5月12日前,发生期较早。1.2发生期长二化螟在崇阳县没有明显的发生高峰期,害虫世代重叠  相似文献   

19.
分析秀山县1970年以来水稻螟虫历史资料,将螟虫的发生为害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80年以前三化螟和二化螟并重,以三化螟为主;二是1980—1990年三化螟种群下降,二化螟种群上升;三是1990—2000年螟虫种群均下降;四是2000年以后二化螟种群数量呈回升趋势。从水稻品种、栽培制度、气象条件和施药水平等因素分析水稻螟虫种群数量发生变动的原因,并提出螟虫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关于水稻二化螟为害后的补偿能力,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报道。这些报道指出,水稻受二化螟为害后的补偿能力依地区、品种和施肥水平的不同而变。为明确我省大面积种植的几个主要水稻品种(或杂交稻组合)对二化螟为害的补偿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