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深入了解乌龙茶烘焙技术原理以及不同烘焙工艺与方法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文献检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阐述了乌龙茶烘焙技术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效果,并探讨了乌龙茶烘焙工艺研究进展及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分析了烘焙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乌龙茶烘焙技术的创新方向。[结论]应用现代烘焙技术达到炭焙茶所拥有的优良品质是目前乌龙茶烘焙技术的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乌龙茶独特的品质主要在做青工艺中形成.综述了乌龙茶做青过程中品质成分的变化、做青强度和环境因素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并对今后乌龙茶做青工艺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以婺源"上梅州"品种为试材制作乌龙茶,制作工艺为萎凋—摇青—杀青—包揉—干燥。成品茶与闽南当地茶种制作的乌龙茶进行品质比较,以探究婺源上梅州品种除了制作婺源茗眉外,是否还能制作成乌龙茶。结果表明,除个别因子略逊于优质乌龙茶外,其他因子都较一般乌龙茶强。  相似文献   

4.
乌龙茶审评方法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龙茶独特的香味和品质风韵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目前乌龙茶的审评主要是感官审评,此外理化审评、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等也可以应用到乌龙茶的审评上.  相似文献   

5.
清香型乌龙茶品质形成过程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选用铁观音、黄棪、金观音和黄观音春茶新梢为供试材料,对其新梢不同生育阶段及清香型乌龙茶制作过程中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等与茶叶滋味品质密切相关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低"酚氨比"和高咖啡碱为茶树品种幼嫩新梢的主要特征;当其萌长至中、小开面2~4叶时,除可溶性糖有明显增加外,其他生化成分均呈下降趋势。在茶树新梢生育过程中各主要(或主体)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较清香型乌龙茶制作工艺的影响更为明显。各品种茶样滋味品质相关成分测定结果经数据标准化预处理后,再行相似度分析(夹角余弦)、聚类分析(欧氏距离-近邻法)和主成分分析均可获得较为一致的可视化模式识别结果。在茶树新梢生育过程中,各茶样主要生化成分的化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而清香型乌龙茶在制品则可按品种相互区分。  相似文献   

6.
以湖南省山地和丘陵茶区的安化群体品种为原料,通过复因子组合处理及理化分析,对乌龙茶传统工艺进行了改革试验,提出了切合湖南实际的乌龙茶加工新技术及其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衡量乌龙茶品种机械化采摘(简称机采)产量的因子为新梢生长量(通径系数P_y=1.2764)、发芽密度(P_y=0.9546)、新梢粗度(P_y=0.5998)和着叶数(P_y=-0.6087),其中前二者对产量的主效应和互作效应最大。机采产量与各因子之间的关系式为=-292.51+1.90x_1+29.78x_2-59.51x_3+1359.45x_4。质量因子为发芽整齐度。据此建立乌龙茶品种机采适应性评价模型,对梅占、黄旦、毛蟹3个乌龙茶品种的机采适应性作出评判。评判结果表明,梅占最适合机采,其次是毛蟹,第三为黄旦。这与实际情况相符。生产上及育种中可利用此模型选择或选育适合机采的乌龙茶品种。  相似文献   

8.
闽台不同海拔乌龙茶品质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闽台两地不同海拔乌龙茶的品质差异,分别对产自福建海拔高度为40、100、200、500、1000 m的铁观音茶和台湾海拔高度为40、1200、1500、1800、2200 m的乌龙茶品质进行感官审评及内含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铁观音和乌龙茶感官品质得分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提高,产自海拔1000 m的铁观音和海拔2200 m的梨山乌龙茶品质最好,平地产乌龙茶品质相对较差;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海拔1800 m以上的奇莱山和梨山乌龙茶氨基酸含量达到4.36%和4.27%。低山产和高山产乌龙茶内含成分差异明显,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和酚/氨值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下降。在海拔均为1200 m左右的台湾阿里山和福建漳平,相同品种制成的乌龙茶品质相当。  相似文献   

9.
乌龙茶的品质高低与茶树品种、产地和制作技术有关。阐述了在白茶之乡福鼎市试制乌龙茶的全过程,探讨不同产地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包揉的次数,缩短包揉时间,可减少用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相似文献   

10.
以丹桂乌龙茶(闽南)毛茶为研究对象,采用5因素4水平正交设计,探讨丹桂乌龙茶精制过程中变温烘焙工艺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A4B1C4D2E3及A3B2C4D3E1处理茶品质最佳,具有清香稍带甜香、滋味醇爽、汤色金黄明亮或花香显、滋味浓醇、汤色金黄的品质特点。丹桂乌龙茶变温烘焙包括3个阶段,即高温去杂、低温慢焙、高温提香阶段,较佳参数为120℃、20 min,90℃、130 min,120℃、30 min或110℃、30 min,90℃、140 min,130℃、10min。烘焙对丹桂乌龙茶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焙可显著增加其水浸出物及咖啡碱含量。极差分析表明,影响因子的主次顺序为:DEABC;第三烘焙阶段中的烘焙温度、时间为烘焙的主效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深入了解乌龙茶智能化做青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总结分析.[结果]阐述了做青技术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及乌龙茶智能化做青技术研究进展;分析了乌龙茶做青设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智能化技术在做青工艺上的应用方向.[结论]应用智能化技术开发清洁化、连续化和智能化的做青装备是乌龙茶做青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以乌龙茶为主要原料,配以杭白菊、山楂、荷叶和决明子,通过分析复方乌龙茶的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和茶多糖含量,结合感官审评,研制出保健乌龙茶。结果表明,乌龙茶中添加杭白菊、山楂、荷叶和决明子后,复方乌龙茶组合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茶多糖含量均显著增加,结合产品感官品质审评,复方保健乌龙茶最佳组合为乌龙茶3.0 g、杭白菊1.0 g、山楂1.0 g、荷叶1.0 g、决明子0.6 g;该保健茶具备口感柔和、营养复合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香气是评价乌龙茶感官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而萜类化合物在植物界通常表现为花果香气味。总结分析了倍半萜的反式-橙花叔醇及α-法呢烯、单萜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萜类化合物是乌龙茶中检测到的主要香气组分,香味阈值低,同时对乌龙茶萜类物质合成的部位、影响因素、代谢途径、前体物质以及对影响乌龙茶挥发性萜类物质合成代谢途径中的限速反应及关键调控基因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未来侧重于非生物胁迫作用下乌龙茶加工过程萜类物质的代谢通路以及关键基因功能鉴定等进行了展望,以期更加系统和深入地揭示乌龙茶加工过程中香气形成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乌龙茶形雅质优,风味独特,具有自然花香,是当今世界上最佳的保健饮料之一。乌龙茶之所以有独特的品质,主要取决于特殊的名茶品种和精湛的制造技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清香型乌龙茶已越来越受市场青睐。科学地探索清香型乌龙茶新工艺的规律性,将有助于把好乌龙茶质量关,优化茶叶生产。  相似文献   

15.
对29份茶树品种加工的乌龙茶主要生化成分与感官品质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生化成分与感官品质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茶多酚。在选择高品质乌龙茶的茶树品种时,可以同时兼顾选择高氨基酸、高咖啡碱、茶多酚和水浸出物相对适中的材料,从而选择优质的乌龙茶茶树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烘焙对乌龙茶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而不同的烘焙方式会形成乌龙茶不同的品质特点。重点综述了烘焙的作用原理及电烘箱烘焙、木炭烘焙、电焙笼烘焙等不同烘焙方式在乌龙茶烘焙中的应用研究以及炭焙的注意事项,以期探讨不同的烘焙方式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乌龙茶香气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洋  胡军  李海民  范坚强  洪祖灿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333-16336
综述了近30年来乌龙茶香气成分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不同品种乌龙茶的香气成分分析,种植、加工过程中乌龙茶香气成分变化的研究,以及乌龙茶香气成分分析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乌龙茶(铁观音)作为主要成分,加入人参花、玫瑰花、茉莉花、柠檬片、甜叶菊、苦丁茶等配制成复方保健乌龙茶.在各种原料感官品质评定的基础上逐一复配,确定了各种原料在复方保健乌龙茶中的适官添加含量为乌龙茶42.6%、玫瑰花21.4%、茉莉花21.4%、人参花9.6%、柠檬片3.3%、甜叶菊0.2%和苦丁茶1.5%.  相似文献   

19.
为制订乌龙茶提取物的辐照杀菌工艺,采用60Co-γ对乌龙茶提取物进行了辐照处理,结果表明:乌龙茶提取物中污染微生物的D10值为2 kGy;吸收剂量10 kGy以下(含)辐照对乌龙茶提取物的感观品质无明显影响,对其中的氨基酸和茶黄素含量的影响也不明显;辐照对乌龙茶提取物中的茶多酚、咖啡碱和茶红素、茶褐素的含量均存在一定影响。综合以上因素,推荐乌龙茶提取物辐照杀菌的最低有效剂量为4 kGy,最高耐受剂量为6 kGy。  相似文献   

20.
王继坤  陈桥  郑桂清 《北京农业》2011,(18):135-137
通过测定绿茶、红茶、乌龙茶以及白茶中矿物质元素组分、茶多酚组分,茶氨酸组分含量水平;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系统等化学计量法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化学分类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