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在土壤条件下,采用分期播种方法,研究了施用钼肥对冬小麦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和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个播种期条件下,施用钼肥均极显著提高幼苗期,分蘖期和拔节期冬小麦游离氨基酸及基脯氨酸含量,早播冬小麦的游离氨基酸及脯氨酸含量随生育期推进而明显下降,施钼使冬小麦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的幅度有生育期而提高的趋势,而脯氨酸含量的增幅随生育期推进而下降;但晚播冬小麦的变化不同。施用钼肥能显著提高早,晚播冬小麦分蘖期和拔节期植株可溶性蛋白质和总糖含量,但对苗期植株影响不大;施用钼肥使冬小麦可溶性蛋白质和总糖含量提高的幅度有随生育期而提高的趋势,可溶性糖尤为明显。施用钼肥能显著提高冬小麦游离氨基酸及其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总糖的含量,必能增强植株的抗寒力和促进生长发育,游离氨基酸和脯氨酸比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总糖能更早,更敏感,更显著地反映冬小麦对低温和缺钼胁迫,尤其是游离脯氨酸。  相似文献   

2.
以细叶百合为试材,通过冷藏(5℃)解除鳞茎休眠,研究了细叶百合鳞茎解除休眠过程中核酸及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冷藏过程中顶芽与鳞茎盘中核酸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顶芽中DNA、RNA含量及RNA/DNA比值在鳞茎冷藏36 d时变化最为明显,贮藏36 d是内外鳞片DNA及核酸总含量的转折点;顶芽和鳞茎盘冷藏0~36 d内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升高,鳞茎不同部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冷藏48 d后迅速降低也是鳞茎开始解除休眠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及核酸含量与大葱花芽分化的关系,研究了不同品种大葱花芽分化过程中茎尖生长锥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核酸3种物质含量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在整个花芽分化过程中大葱茎尖生长锥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先后表现为升高→略有下降→升高的趋势,且出现高峰或低谷的时间与不同品种花芽分化完成时间一致。大葱花芽分化过程中核酸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茎尖生长锥DNA、RNA含量在花芽分化之前呈上升趋势,到达小高峰后逐渐下降,花芽分化结束时又有所回升。RNA/DNA比值在花芽分化之前逐渐下降,直至分化时降至低谷,随后有所升高但趋势不显著。说明,较高水平的DNA、RNA有利于大葱的花芽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施氮量对冬小麦旗叶叶片衰老及其活性氧代谢的影响,为冬小麦的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4个施氮梯度(0,138,276和345 kg/hm2),测定分析各施氮处理冬小麦旗叶叶绿素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在小麦开花后各时期,4个施氮处理中,以276 kg/hm2处理冬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最高,叶片衰老迟缓,代谢强度降低缓慢,过氧化程度低,其他处理较276 kg/hm2处理叶绿素含量及衰老指标等均有所下降。【结论】适量施氮(276kg/hm2)可提高冬小麦旗叶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SOD和CAT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过量施氮(345kg/hm2)反而促进了冬小麦旗叶的衰老。  相似文献   

5.
镧、钕对小麦和油菜幼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小麦、油菜为供试作物,分别研究了稀土元素La、Nd对小麦、油菜幼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La、Nd浓度在0~50 mg/L时,对小麦、油菜幼苗地上部分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小麦、油菜幼苗地下部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稀土元素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幼苗根与地上部分的变化趋势完全不同,可能是因为稀土元素在植物根部和地上部分的富集程度不同,导致根系浓度高,地上部分浓度低,使根部蛋白质的合成受抑制而地上部分受刺激。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品种及同一品种不同苗龄的香蕉幼苗作为材料 ,以与抗冷性有关的存活率、膜伤害率、 RNA、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为依据 ,观测了它们在低温锻炼下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低温锻炼能提高各品种香蕉幼苗 RNA与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 ,进一步比较发现它们的变化与膜伤害率负相关 ,而与幼苗抗冷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应用薄层等电聚焦/SDS—指数孔梯度PAGE双向电泳技术,对抗寒锻炼过程中冬小麦叶片组织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电泳图谱的变化,可以看出,抗寒锻炼期间,京冬1号有9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肖农12有13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其中分子量为1KD、7KD(PI较低的一种)、18KD(2种)、21KD的5种蛋白质含量在2个品种中都与抗冻性呈正相关。表明寒胁迫过程中控制这些可溶性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在表达机制上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8.
以壶瓶枣及木枣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果实中可溶性蛋白质年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枣果实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着果实的生长呈波动性变化趋势。在7月11日两枣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较低,壶瓶枣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于木枣;随着果实的生长,枣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有所增加,壶瓶枣可溶性蛋白质增加幅度高于木枣,且壶瓶枣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木枣先达到最大值;随后两枣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有所降低,壶瓶枣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木枣先达到最小值;最后,壶瓶枣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略有上升,而木枣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则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明冬小麦芒性状与抗寒性的关系。[方法]对5种有芒与5种无芒小麦品种幼苗叶片在低温胁迫下其体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丙二醛等代谢物质的含量进行测定,对越冬期和返青期各小麦叶片中代谢物质含量的差异进行比较,明确冬小麦抗寒性是否与芒性状有关。[结果]所有小麦品种在越冬期其体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丙二醛等代谢物质的含量均高于返青期,其中有芒品种陇鉴102、西峰27号及无芒品种GB20积累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的代谢能力较强,有芒品种陇育3号及无芒品种中梁30、天00102-2-2-1-1最弱。而有芒小麦和无芒小麦群体间在越冬期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冬小麦的芒性状与其抗寒性没有关系,生产上不能将其作为抗寒品种筛选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钾素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通过对 2个冬小麦品种施用钾肥的试验 ,证明钾素能够提高开花后旗叶光合速率 ,提高旗叶中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 ,以及旗叶中可溶性蛋白质在开花前后的积累 ;增加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 ,延长了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 ,改善了籽粒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 ,提高了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1.
行间生草对赤霞珠葡萄与葡萄酒含氮化合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葡萄园行间生草对葡萄果实不同部位与葡萄酒中含氮化合物的影响。【方法】在酿酒品种赤霞珠葡萄园行间播种白三叶草、紫花苜蓿和高羊茅,以清耕为对照,在果实成熟期及酒精发酵结束后,采用凯氏定氮法及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分析各处理葡萄果皮、果肉、种子及葡萄酒中的总氮、可溶性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结果】除紫花苜蓿处理使葡萄种子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清耕(对照)外,行间生草总体使葡萄果皮、果肉及种子中的总氮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果实中不同部位总氮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也有差异,种子中总氮含量最高,占葡萄果实总氮含量的41.6%,果肉与果皮分别占总氮含量的33.9%及24.5%;葡萄果实中可溶性蛋白质占总氮含量的46.0%,种子、果肉及果皮中可溶性蛋白质分别占果实中可溶性蛋白质总含量的50.9%、33.9%及15.2%;葡萄酒中总氮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高羊茅和紫花苜蓿处理使葡萄果实中氨基酸总含量升高,白三叶草处理使其降低,但均无显著差异,各处理葡萄果实中均以脯氨酸含量最高,占氨基酸总含量的45.9%—56.9%,其次是赖氨酸和精氨酸,占氨基酸总含量的16.4%—24.2%。行间生草使葡萄酒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升高,其中高羊茅处理最高,其次是紫花苜蓿处理,这两种生草处理与清耕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各处理葡萄酒中的氨基酸,均以脯氨酸含量最高,占氨基酸总含量的90.11%—92.45%。【结论】行间生草使葡萄果实总氮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但总体提高了葡萄与葡萄酒中游离氨基酸总含量,有利于提高葡萄酒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小麦春化过程中蛋白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对三个发育特性不同的小麦品种进行春化、脱春化处理,经凝胶电泳分析表明,在春化过程中,冬小麦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不仅增加,而且有新蛋白质产生。英国Mercia品种与中国京841都产生53.2kd、46kd两种新的蛋白质且在春化、脱春化中稳定存在,这两种蛋白质正是春小麦有而冬小麦未经表化没有的,表明这两种蛋白质的产生与冬性小麦春化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贵阳乌当区太子参及其种植土壤稀土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阳市乌当区太子参及其种植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及两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太子参和种植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分布都遵循Oddo-Harkins定律,分布模式极为相似,呈现出极显著的相关性;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分布规律与中国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背景值和平均值的分布规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太子参对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富集能力较低,生物富集系数为0.003~0.021;从稀土元素含量分析结果来看,研究区的太子参无论是作为药用或食用,都对人体无害,可以放心使用;从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轻稀土元素与重稀土元素分馏作用、稀土元素含量等几个方面来看,太子参中稀土元素含量对其种植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烟草种子萌发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游离氨基酸含量之间的关系,研究以烤烟K326种子和白肋烟TN86种子为材料,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探索了烤烟K326种子和白肋烟TN86种子从萌发时第0小时至第336小时共十六个时期的萌发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烤烟K326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峰,在第96小时达最大值,而白肋烟TN86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峰,则在168小时达最大值;烤烟K326种子和白肋烟TN86种子游离氨基酸含量最大值,均在第336小时;两种类型烟草种子萌发期间种子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游离氨基酸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山茱萸微量与稀土元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山茱萸果肉中20种微量及稀土元素含量的测定值,分析结果表明,山茱萸中微量及稀土元素含量丰富,其变幅和稳定性主要受制于种质、立地条件和树龄,并且除Zn、Cu 2元素外,其它各元素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龚宏伟  马翎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702-13704
[目的]研究几种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敏感期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方法]以2种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和YS型温敏不育系为材料,对花粉发育过程中倒二叶和花药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进行研究。[结果]不育系花药中蛋白质含量从减数分裂期至单核期呈上升趋势,而单核期至三核期呈下降趋势,且单核期至二核期下降速率最快;保持系在单核期至三核期蛋白质含量下降较不育系缓慢,整个时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保持系;不育系和保持系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变化没有花药中变化明显;K型不育系和YS型温敏不育系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明显;不育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结论]蛋白质合成受阻或较多的蛋白质降解会导致生理代谢紊乱,花粉正常发育受到阻碍。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室外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包头段柱状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河包头段干流及支流柱状沉积物均以富集轻稀土元素为特征,分布模式的相近以及轻稀土元素的富集共同反映了干流与支流轻稀土元素的继承性和同源性。干流柱状沉积物中轻稀土元素的含量及非稳定态轻稀土元素的形态分布变化趋势均揭示,来自包头市工业废水的外源轻稀土元素对黄河包头段干流的叠加有递减之势。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同时是干流和支流柱状沉积物中非稳定态稀土元素的主导形态,干流与支流非稳定态稀土元素形态分布的主要差异表现在支流中稀土元素的可交换态和有机质结合态均明显高于干流。支流柱状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形态分布及含量仍然表明,其中的稀土,特别是轻稀土元素对黄河包头段干流具有一定的潜在叠加性。  相似文献   

18.
以两个生育期不同的黄瓜品种D0313和649为试材,在正常的田间管理条件下,对植株发育过程中根系内主要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找出两个黄瓜品种衰老过程中根系内主要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植株的衰老,根系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根系活力、SOD及POD活性均呈下降趋势,MDA含量呈上升趋势。D0313根系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活性及根系活力下降时间较649早约15d。根系活力和SOD活性可以作为鉴定黄瓜根系衰老的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运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番红花(Crocus sativus L.)花芽不同分化期的形态变化,测定不同分化及发育期的核酸和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并分析了核酸与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番红花花器官按照萼片—外轮花被—雄蕊—内轮花被—雌蕊的顺序分化,蝎尾状聚伞花序,从花芽分化开始到花器官功能形成共经历65 d左右;番红花花芽分化过程中,RNA质量分数和RNA质量分数/DNA质量分数先升高后降低,DAN、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均呈现"升-降-升"的变化趋势,核酸与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由此说明,番红花属于典型的ABC植物,核酸和蛋白质代谢共同调节番红花花芽的分化和发育,是营养生长过渡为生殖生长及花芽形态建成的生化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不同生育时期施氮对冬小麦旗叶衰老和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研究了高产条件下,冬小麦春季二棱期、雌雄蕊原基形成期、四分体形成期和开花期施氮78.75kg/hm#+2对旗叶衰老及产量因素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分体形成期和雌雄蕊原基形成期施氮提高了旗叶衰老初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衰老后期的光合作用速率,降低了叶片衰老期间细胞膜质过氧化水平及叶片衰老后期脱落酸积累量,延长了籽粒线性增重阶段持续时间,显著提高了粒重和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