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旨在阐明酉州乌羊皮肤发育的组织形态学特点以及黑色素高度沉积的可能分子机制,本研究选取渝东白山羊(白色皮肤)为对照,对100日龄酉州乌羊和渝东白山羊胎儿皮肤组织进行了组织形态学分析;并检测了成年酉州乌羊和渝东白山羊皮肤组织以及B16黑色素细胞增殖、分化阶段Pax3、Mitf与Tyr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在山羊胎儿皮肤快速发育阶段,两品种间皮肤黑色素沉积差异明显;Pax3与Tyr在酉州乌羊皮肤中表达量显著高于渝东白山羊(P0.001),而Mitf则无明显差异(P0.05);相对于细胞增殖阶段,B16细胞在分化时Pax3表达显著下调(P0.001),Tyr的表达显著上调(P0.01),而Mitf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果提示,在皮肤发育分化的早期阶段,酉州乌羊与渝东白山羊黑色素细胞的迁移路线可能不同;Pax3下调与Tyr上调是色素细胞分化并生成黑色素的必要条件;酉州乌羊皮肤黑色素高度沉积与Pax3、Tyr的大量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3.
《中国兽医学报》2016,(3):496-503
旨在研究α-黑色素细胞刺激素(α-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α-MSH)对泰和乌骨鸡皮肤黑色素细胞增殖和黑色素生成的影响,初步探讨α-MSH调控泰和乌骨鸡黑色素合成的机制。利用体外培养的乌骨鸡皮肤黑色素细胞,观察不同质量浓度α-MSH(0、2.5、5、10 mg/L)及其拮抗剂([D-Trp7,Ala8,D-Phe10]α-MSH(6-11)-amide,D-AD-MSH)处理后黑色素细胞增殖、黑素皮质素受体1(melanocortin 1receptor,MC1R)基因表达、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活性、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含量和黑色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的α-MSH对细胞有促增殖的作用,2.5mg/Lα-MSH处理组细胞的增殖率极显著高于不添加α-MSH的对照组(P0.01)。α-MSH剂量依赖性地提高MC1R基因表达。2.5mg/Lα-MSH处理组细胞cAMP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浓度的α-MSH处理均极显著提高细胞TYR活性(P0.01或P0.05)。与对照组相比,2.5mg/Lα-MSH极显著提高皮肤黑色素细胞的黑色素含量(P0.01),5、10.0mg/Lα-MSH具有提高黑色素细胞黑色素含量的趋势(P0.05)。α-MSH拮抗剂D-A-D-MSH预处理乌骨鸡皮肤黑色素细胞显著抑制α-MSH对黑色素细胞MC1R基因表达、cAMP含量、TYR活性和黑色素含量的上调作用(P0.05)。α-MSH能促进泰和乌骨鸡皮肤黑色素细胞增殖,提高MC1R基因表达、cAMP含量以及TYR活性并进而促进黑色素合成。  相似文献   

4.
内皮素3对小鼠黑色素沉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旨在探究内皮素3(endothelin 3,EDN3)在不同毛囊时期小鼠皮肤中是否存在差异表达及其对黑色素细胞黑色素沉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RT-PCR技术对EDN3、EDNRB在不同毛囊时期小鼠皮肤的表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发现,EDN3和EDNRB在小鼠不同毛囊时期皮肤样品中均有表达,在毛囊生长初期和中期小鼠皮肤中EDN3 mRNA表达量是末期的2.18倍(P0.05)和1.15倍(P0.05),毛囊生长初期和中期EDNRB mRNA表达量是末期的16.8倍(P0.01)和9.9倍(P0.01)。为了进一步揭示EDN3在黑色素细胞色素沉着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细胞转染技术使小鼠黑色素细胞过表达EDN3并测定其黑色素含量及色素沉着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现,与空载组相比,体外转染EDN3的黑色素细胞黑色素含量明显增加。此外,MITF mRNA显著降低(P0.05);TYR、TYRP2、EDNRB、c-Kit和EDN1 mRNA显著升高2.04倍(P0.05)、1.44倍(P0.05)、1.41倍(P0.05)、5.21倍(P0.01)和3.27倍(P0.01)。MITF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TYR、TYRP2、EDNRB和c-Kit蛋白水平显著升高1.48倍(P0.01)、4.61倍(P0.01)、1.27倍(P0.05)和2.64倍(P0.01)。综上所述,EDN3在不同毛囊时期小鼠皮肤中均可有效表达,且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黑色素细胞中过量表达EDN3,使色素沉着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及黑色素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5.
旨在阐明不同毛色牦牛皮肤组织形态学特点及MC1R调控黑色素合成的可能分子机制。采集大通牦牛(黑褐色)和天祝白牦牛(白色)各6头的背部皮肤组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分别对不同毛色牦牛皮肤组织进行染色,观察黑色素和成熟黑色素细胞的含量差异及分布特征,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MC1R在不同毛色牦牛皮肤中的表达差异。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中转染shRNA MC1R干扰载体后,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率,分析比较各组中与毛色相关基因(Agouti、MITF、TYR)的表达差异性,利用酶标仪检测不同时间点黑色素产量。结果表明,两种毛色牦牛的表皮和毛囊周围均分布着大量的黑色素细胞,但天祝白牦牛仅在表皮基底层和毛根处检测到少量黑色素,而大通牦牛表皮层和毛囊处产生大量黑色素。与大通牦牛相比,天祝白牦牛皮肤中MC1R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在成功抑制MC1R的B16细胞中,TYR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MITF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而Agouti表达量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同时黑色素含量减少。综上表明,黑色素大量沉积与MC1R高表达是导致牦牛毛色差异的原因。将shRNA MC1R载体成功转染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后,MC1R的抑制情况与下游调控基因TYR表达一致,进而降低黑色素含量,说明MC1R对黑色素的合成及毛色形成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旨在分析黑羽和白羽沐川乌骨黑鸡肤色性状及屠宰性能差异。选用100只黑羽和30只白羽沐川乌骨黑鸡成年母鸡,运用比色仪对比分析了不同羽色对沐川乌骨黑鸡背部肤色、翅下肤色、鸡冠色、胫色的影响,选取白羽和黑羽各10只鸡测定并分析屠宰性能和黑色素(皮肤和胸肌)沉积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黑羽鸡背部肤色和翅下肤色的L值均极显著低于白羽鸡(P0.01);黑羽鸡胫色的L值、a值和b值与白羽鸡无显著差异(P0.05);黑羽和白羽乌骨鸡的活体重和屠宰性能(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无显著差异(P0.05);黑羽鸡皮肤和胸肌中黑色素沉积量显著高于白羽鸡(P0.05)。以上结果表明,黑羽沐川乌骨鸡肤色显著较白羽鸡"乌",黑羽乌骨鸡机体黑色素沉积能力较白羽鸡强。  相似文献   

7.
旨在研究IFN-γ对黑色素细胞增殖及黑色素合成的影响。不同浓度IFN-γ(0.0、0.5、2.0、8.0、16.0、32.0、64.0ng·mL-1)分别处理羊驼皮肤黑色素细胞24、48和72h。MTT法检测黑色素细胞活力,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黑色素含量,qRT-PCR检测MC1R、TYR、TYRP1、MITF、DCT及NOS2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24h黑色素细胞活力受到抑制,72h细胞活力恢复且黑色素合成增强;IFN-γ可促进黑色素含量的增加,以32.0ng·mL-1 IFN-γ增加极显著。TYRP1、MITF、DCT、NOS2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MC1R、TYR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不显著(P0.05)。IFN-γ可促进黑色素细胞树突增长,可能有助于黑色素的转运;IFN-γ诱导黑色素的合成,可能与黑色素细胞中NOS2和MITF的高表达有关,可能通过NO/cGMP/PKG介导的信号通路合成黑色素。  相似文献   

8.
旨在研究miR-186-5p对绵羊黑色素细胞迁移增殖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毛色绵羊皮肤中miR-186-5p的表达差异;运用细胞转染使miR-186-5p在绵羊黑色素细胞中过表达,然后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86-5p的表达,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转染细胞中黑色素含量,运用划痕试验判定黑色素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结果显示,miR-186-5p在绵羊不同毛色皮肤中均有表达,但白色皮肤表达高于黑色皮肤且差异显著(P0.05);在过表达miR-186-5p的绵羊黑色素细胞中,miR-186-5p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黑色素含量显著减少(P0.05);黑色素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有所降低。综上表明,miR-186-5p与绵羊皮肤黑色素的生成有关,绵羊黑色素细胞中过表达miR-186-5p降低了黑色素的生成,同时也抑制了绵羊黑色素细胞的迁移和增殖。  相似文献   

9.
旨在探讨山羊HOX转录反义RNA(HOTAIR)及其部分家族基因与山羊皮肤黑色素沉积的关系以及它们在黑色素细胞中的表达规律。本研究采用qRT-PCR检测HOTAIR和HOXD10、HOXC11、HOXC12基因在健康成年雌性酉州乌羊((19.16±1.44) kg)、板角山羊((23.27±3.24) kg)皮肤组织中的mRNA水平,及其在小鼠皮肤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增殖、分化过程中(培养1、3、5和7 d)的表达模式,并分析HOTAIR与其他3个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皮肤组织中,酉州乌羊HOTAIR和HOXC12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板角山羊(P0.01),酉州乌羊HOXD10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板角山羊(P0.05);HOTAIR与HOXC12表达显著正相关(P0.05),与HOXD10表达显著负相关(P0.05)。在B16-F10细胞增殖阶段,HOTAIR在各阶段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HOXC11、HOXC12和HOXD10呈"高-低-高"的表达模式,且均在培养1 d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3和5 d(P0.01);HOTAIR与HOXC11表达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B16-F10细胞分化阶段,HOTAIR表达持续上升,HOXD10表达持续下降,HOXC11在各阶段的相对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HOXC12在培养1和5 d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3和7 d(P0.01);HOTAIR与HOXD10表达极显著负相关(P0.01)。HOTAIR在乌皮山羊皮肤中高表达,在B16-F10细胞分化阶段的表达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HOTAIR对HOXD10存在负向调控作用。HOTAIR与HOXD10互作可能调控山羊皮肤黑色素细胞的分化与黑色素生成。  相似文献   

10.
11.
固始鸡与安卡鸡资源群胫色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固始鸡胫色遗传变化规律,对固始鸡与安卡鸡正反交获得的F_1和F_2代胫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胫固始鸡与黄胫安卡鸡杂交,F_1代正交公、母鸡12周龄均为青白胫(青白胫率♂96.69%、♀94.70%),反交公鸡为青白胫(青白胫率98.04%),母鸡为青胫(青胫率96.67%);F_2代胫色分离明显,出现青胫、黄胫、青白胫、青黄胫、黄白胫和白胫6种胫色,12周龄脱去角质层,有40.24%个体胫部表皮层与真皮层颜色存在差异。在固始鸡性染色体上存在伴性遗传基因真皮黑色素基因(id)和影响表皮的黑色素扩散基因(E),其基因型为E-/Z~(id)Z~(id)(♂)、E-/Z~(id)W(♀)。0~12周龄胫色由浅色逐渐变为深色,于8周龄基本完成。表明固始鸡胫部表皮层和真皮层色素沉积规律不同,分别受不同的基因支配。  相似文献   

12.
内皮素3对小鼠黑色素沉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旨在探究内皮素3(endothelin 3,EDN3)在不同毛囊时期小鼠皮肤中是否存在差异表达及其对黑色素细胞黑色素沉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RT-PCR技术对EDN3、EDNRB在不同毛囊时期小鼠皮肤的表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发现,EDN3和EDNRB在小鼠不同毛囊时期皮肤样品中均有表达,在毛囊生长初期和中期小鼠皮肤中EDN3 mRNA表达量是末期的2.18倍(P < 0.05)和1.15倍(P > 0.05),毛囊生长初期和中期EDNRB mRNA表达量是末期的16.8倍(P < 0.01)和9.9倍(P < 0.01)。为了进一步揭示EDN3在黑色素细胞色素沉着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细胞转染技术使小鼠黑色素细胞过表达EDN3并测定其黑色素含量及色素沉着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现,与空载组相比,体外转染EDN3的黑色素细胞黑色素含量明显增加。此外,MITF mRNA显著降低(P < 0.05);TYR、TYRP2、EDNRB、c-Kit和EDN1 mRNA显著升高2.04倍(P < 0.05)、1.44倍(P < 0.05)、1.41倍(P < 0.05)、5.21倍(P < 0.01)和3.27倍(P < 0.01)。MITF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 < 0.05),TYR、TYRP2、EDNRB和c-Kit蛋白水平显著升高1.48倍(P < 0.01)、4.61倍(P < 0.01)、1.27倍(P < 0.05)和2.64倍(P < 0.01)。综上所述,EDN3在不同毛囊时期小鼠皮肤中均可有效表达,且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黑色素细胞中过量表达EDN3,使色素沉着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及黑色素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黑素皮质素受体1 (melanocortin 1 receptor, MC1R)基因在不同肤色成年山羊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黑色素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试验以成年酉州乌羊、板角山羊及小鼠皮肤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细胞)为研究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C1R基因在山羊皮肤组织及B16-F10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MC1R基因在成年酉州乌羊皮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板角山羊(P0.01);在B16-F10细胞增殖阶段,MC1R基因相对表达量先上升后下降,在24, 72, 120小时时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6, 168小时时(P0.05);在B16-F10细胞分化阶段,MC1R基因在分化后期(72, 120, 168小时)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前期(6, 24小时)(P0.05)。说明MC1R基因对动物皮肤黑色素生成和沉积起重要作用,且对黑色素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旨在探讨SOX5在小鼠皮肤毛色中的作用。本研究随机选取出生后12d的C57BL/6品系黑色、棕色、灰色小鼠各3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SOX5在黑色、棕色和灰色小鼠皮肤中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并构建SOX5真核表达载体;运用体外转染的方法,转染小鼠黑色素细胞并检测与色素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测定黑色素含量。结果表明:1)SOX5在不同毛色小鼠皮肤中均有表达,SOX5在黑色和灰色小鼠皮肤中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棕色小鼠皮肤,均差异极显著(P0.01);且其主要表达部位为毛囊外根鞘。2)转染组与空载组相比,MITF-M、TYR、TYRP1、TYRP2、PMEL、OA1表达量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升高,黑色素含量也极显著增加(P0.01)。3)过表达MITF-M对SOX5存在负反馈作用。综上表明,SOX5通过调控MITF-M影响色素的生成进而参与毛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究天然叶黄素替代阿朴酯对黄羽肉鸡不同部位皮肤着色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按照体重均一原则选用600只35日龄快大型黄羽肉鸡作为试验鸡。试验分3组,对照组(斑螯黄质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 mg/kg的斑螯黄,各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0 mg/kg阿朴酯与50 mg/kg的斑螯黄(阿朴酯组)、200 mg/kg叶黄素与50 mg/kg的斑螯黄(叶黄素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饲养周期35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各试验组35~70日龄肉鸡的生长性能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2)阿朴酯组肉鸡试验第21、28天及宰后第3、5天的背部皮红度(a~*)与黄度(b~*)值均显著提高(P0.05),叶黄素组肉鸡试验第35天、宰后第1天的背部皮肤a~*值和宰后第1~5天的b~*值显著提高(P0.05),第14天亮度(L~*)值显著降低(P0.05);3)对于腹部,阿朴酯组肉鸡在第21、28天及宰后第3、5天皮肤a~*与b~*值显著提高(P0.05),叶黄素组肉鸡在第21天腹部皮肤a~*值和第21~35天、宰后第5天皮肤b~*值显著提高(P0.05),阿朴酯组和叶黄素组第28天腹部皮肤的L~*值均显著降低(P0.05);4)阿朴酯组和叶黄素组肉鸡第14、21天胫部皮肤的a~*值与第14~28天及宰后第1天的b~*值显著提高(P0.05),第14、21、35天胫部皮肤的L~*值显著降低(P0.05);阿朴酯与叶黄素组肉鸡第14、21、35天胫部皮肤颜色(罗氏比色扇数值)均显著增加(P0.05),且叶黄素组肉鸡在宰后第1~5天胫部皮肤颜色也显著增加(P0.05);5)阿朴酯组与叶黄素组黄羽肉鸡腹脂的a~*与b~*值均显著提高(P0.05);6)阿朴酯组与叶黄素组肾脏中β胡萝卜素加氧酶1(BCO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叶黄素组β胡萝卜素加氧酶2(BCO2)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余2组(P0.05)。综上所述,相较于单独添加斑螯黄质,饲粮中阿朴酯或天然叶黄素与斑螯黄复配均可上调叶黄素沉积效应基因BCO1基因相对表达量,提高肉鸡皮肤的a~*与b~*值,降低L~*值,促进着色,且二者作用效果相近。天然叶黄素可以替代阿朴酯用于黄羽肉鸡皮肤着色。  相似文献   

16.
旨在研究RNAi对羊驼黑色素细胞中MC1R表达量及黑色素合成的影响。合成3对MC1RsiRNA,将MC1RsiRNA瞬时转染羊驼黑色素细胞,qRT-PCR法检测MC1R mRNA表达量,细胞免疫组化技术对MC1R进行定位,利用吸光度值检测黑色素细胞中黑色素的合成量。结果显示,siRNA2组和siRNA3组的MC1R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siRNA1组和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siRNA2、siRNA3两组的黑色素合成量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将MC1RsiRNA成功转染到羊驼黑色素细胞中,筛选出有效MC1RsiRNA,MC1R的抑制情况与黑色素合成量一致,说明黑色素细胞中MC1R对黑色素的合成具有调控作用,其作用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旨在分析水貂被毛黑色素含量差异及观察皮肤成熟黑色素细胞的分布特征,为水貂毛色形成调控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乌贼黑为标准品,利用酶标仪测定并比较金州黑水貂、银蓝水貂和吉林白水貂被毛总黑色素(Total melanin,TM)、真黑色素(Eumelanin,EM)及褐黑色素(Pheomelanin,PM)含量;通过甲苯胺蓝、多巴及多巴联合甲苯胺蓝分别对不同毛色水貂皮肤组织进行染色。结果表明,金州黑水貂毛皮成熟期被毛TM和PM含量分别是换毛期的1.17和1.20倍(P0.01),EM含量显著高于换毛期(P0.05);银蓝水貂换毛期与毛皮成熟期被毛3种黑色素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吉林白水貂毛皮成熟期被毛TM和PM含量分别是换毛期的1.27和1.22倍(P0.05)。组织学染色显示,金州黑和银蓝水貂皮肤中均存在成熟黑色素细胞,主要分布于金州黑水貂的表皮和毛囊顶端,毛囊外根鞘和毛纤维髓质层有少量多巴阳性着色带;银蓝水貂皮肤的表皮和毛囊顶端多巴阳性着色带较少,毛囊外根鞘阳性着色较浅;吉林白水貂皮肤组织未见明显多巴阳性着色区域。综上表明,PM含量可能与水貂灰色和白色被毛表型相关,毛囊顶端的成熟黑色素细胞可能是水貂被毛色素沉积的主要细胞。  相似文献   

18.
中草药添加剂对泰和乌骨鸡体内黑色素含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根据乌骨鸡的生理特点,选用以何首乌、黑芝麻、血余炭等为主要成分的中草药,由人药乌发丸的配方加以改进,制成本试验用的3种复方中草药添加剂,探讨中草药添加荆对乌骨鸡体内黑色素含量的影响.选用1日龄的泰和乌骨鸡,分为对照组(基础日粮)、试验Ⅰ组(基础日粮+1%Ⅰ号中草药)、试验Ⅱ组(基础日粮+1%Ⅱ号中草药)和试验Ⅲ组(基础日粮+1%Ⅲ号中草药),共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共180只.分0-4周龄、5-8周龄、9-12周龄3个阶段,通过饲养试验、屠宰实验,研究各不同中草药添加剂对泰和鸟骨鸡体内黑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4周龄时试验组各组织(胸肌、腿肌和皮肤)中黑色素舍量均比对照组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4周龄和12周龄时不同组织间黑色素舍量差异显著(P<0.05),但8周龄时不同组织间黑色素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除8周龄试验Ⅱ组的皮肤及12周龄时试验Ⅱ组的腿肌黑色素含量略低于对照组外,其他试验组各组织中黑色素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各周龄不同中草药添加剂组间组织黑色素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添加荆与不同组织问的互作效应也不显著(P>0.05).(2)胸肌黑色素含量在不同周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中草药添加剂组胸肌黑色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不同添加剂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周龄间腿肌黑色素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12周龄黑色素含量显著低于4周和8周龄,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周龄间皮肤黑色素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12周龄黑色素含量显著低于4周龄,各处理组问差异不显著(P>0.05).所有组织黑色素含量随日龄的增大而运渐减少,且不同添加剂与不同周龄闻的互作效应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TGF-β3对体外培养的羊驼黑色素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旨在研究miR-27a-3p对黑色素细胞中Scf(stem cell factor)表达的影响,从而明确miR-27a-3p对黑色素生成的影响。方法:将miR-27a-3p mimic(模拟物)、(抑制物)及各自对应的阴性参照物(mimic NC(negative control),inhibitor N C)分别转染绵羊皮肤黑色素细胞,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测定转染48h后绵羊黑色素细胞中的Scf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转染mimic的黑色素细胞中,Scf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都极显著地减少(p0.01),而转染miR-27a-3p inhibitor的黑色素细胞中,Scf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极显著增多(p0.01)。结论:miR-27a-3p抑制绵羊皮肤黑色素细胞中Scf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