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比较种鹅在不同养殖模式下的繁殖性能差异,将2 700只"江南白鹅"父母代种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旱养、小水池、大水面三种饲养模式,记录种鹅产蛋量和种蛋受精率等。结果显示:池塘组和小水池组的产蛋高峰期产蛋率极显著高于旱养组(P0.01),旱养组活胚率极显著低于池塘组(P0.01),三种饲养模式间种蛋受精率差异不显著(P0.05),池塘组死胚率极显著低于旱养组和小水池组(P0.01);旱养组孵化率显著低于小水池组(P0.05),旱养组孵化率极显著低于池塘组(P0.01),小水池组与池塘组间孵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在节水饲养模式下,还需要研究配套的饲养技术,减少死胚率,提高种蛋活胚率。  相似文献   

2.
<正>(上接第15期第15页)(三)配种管理狮头鹅种鹅公母比例为1∶5.5,但在大群饲养时为了防止公鹅因伤病或死亡而影响种蛋受精率,可在第2次选留种时每群多留取公鹅2~3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柴鸡繁殖性能的影响.通过对孵化场来自放养华北柴鸡和笼养华北柴鸡不同季节种蛋孵化性能调查,并进行饲养试验比较两种来源种蛋后代饲养效果.结果表明:放养鸡种蛋受精率、孵化率和健雏率极显著低于笼养鸡种蛋(P<0.01),死胚率极显著高于笼养鸡种蛋;季节显著影响种蛋受精率(P<0.05)、受精蛋孵化率(P<0.05)、入孵蛋孵化率(P<0.05)和健雏率(P<0.01);季节和种蛋来源对受精蛋孵化率、健雏率存在互作效应(P<0.05).但是,放养条件好的情况下种蛋也可以达到种鸡场种蛋一致的孵化性能效果.不同来源种蛋对雏鸡的生长性能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放养鸡种蛋影响孵化性能,但对雏鸡饲养效果没有影响,管理条件好的放养鸡可以留作种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本交笼模式下山麻鸭受精率与公鸭精液品质、生殖器官发育之间的关系,采用规格为1.50 m×0.84 m×0.65 m(长×宽×高)单体笼中饲养15只母鸭和1只公鸭,对本交笼养山麻鸭受精率进行统计后,选择受精率低(A组:9笼)、中(B组:16笼)、高(C组:11笼)组中的公鸭精液品质和生殖器官进行检测,A、B、C三组受精率分别为(14.73±10.50)%、(49.99±4.07)%、(93.40±2.28)%。结果显示:本交笼养中公鸭平均精液量为(0.306±0.189)mL,精子密度为(18.205±11.522)亿个/mL,精子活力为0.838±0.145,畸形率为(7.672±1.658)%;睾丸体积为(219.269±73.728)cm3,睾丸重为(94.226±30.650)g,阴茎重为(4.174±0.899)g,平均睾丸指数为73.860±22.397;C组精液量极显著高于A组(P0.01),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按摩反应强度显著高于B组(P0.05),与C组无显著差异;A组精清量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三组间公鸭生殖器官未见显著差异(P0.05);山麻鸭受精率与精液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本交笼养模式下山麻鸭公鸭精液品质良好,受精率越高的笼组,精液量越多,但总的受精率偏低,还需对种公鸭进行严格挑选,并在饲养过程中做好种鸭的淘汰补位工作,以保证稳定高效的受精率。  相似文献   

5.
(一)品种遗传鹅配种效果通常是反映在种蛋的受精率上.鸱的配种效果因品种类型的不同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常来说,体型越大,配种效果越差,种蛋的受精率也越低.如:大型品种狮头鸱的种蛋受精率为70%~80%,中型品种莱茵鹅的种蛋受精率约为80%,而小型品种籽鹅的种蛋受精率约为90%.因此,应考虑尽可能选择体型相接近或相同晶种的鹅进行生产.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20,(2):23-26
为了研究本交笼对肉种鸡生产性能、种蛋品质及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组选择108只29周龄的健康罗斯308肉种鸡,公母比例1∶8,随机分为6笼,每组16只母鸡、2只公鸡,以同舍内"两高一低"平养模式大群为对照组,比较种鸡产蛋性能、种蛋品质、孵化性能及行为差异。结果显示:本交笼养模式下种鸡产蛋率、破蛋率有升高趋势,料蛋比呈下降趋势;与平养模式相比,本交笼养模式下肉种鸡种蛋的平均蛋重极显著提高(P<0.01),蛋形指数显著增加(P<0.05),蛋壳厚度显著增加(P<0.05),蛋壳亮度L值极显著降低(P<0.01);2种饲养模式下,肉种鸡种蛋的受精率、种蛋的孵化率及后代健雏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本交笼饲养肉种鸡后代雏鸡初生重显著增大(P<0.01);动物行为观察发现,种鸡在本交笼内自由舒适,分布均匀,饮水采食频率增加,不存在扎堆现象,几乎没有打斗行为,说明本交笼内动物福利水平更高。提示:肉种鸡本交笼养模式可以应用于肉种鸡生产。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肉鸡业的发展,肉用种鸡的饲养方式逐渐地由原来地面垫料小群饲养向笼养改进,人工授精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肉用种鸡的集约化生产。我公司1987年从法国伊萨公司引进五系配套明星曾祖代肉鸡,其母系(C、D、E)采用单笼人工授精饲养方式,全周期(65周龄)平均种蛋受精率达到90%以上,比垫料平养种蛋受精率高6%—8%,有效地减少了种蛋损失,提高了经济效益。总结五年来的经验,归纳肉用种鸡人工授精技术要点如下:一、公鸡的饲养肉用种公鸡生长发育迅速,增重快,因此,后  相似文献   

8.
1发病情况 鹤山市农委鹅场共饲养种鹅11000只,分六个生产区,均采用反季节生产.鹅群开产后产蛋率、受精率逐步上升,开产后第一至第三周入孵的种蛋受精率保持在80%以上,但第四周入孵种蛋的受精率从80%下降至70.7%,降幅为11.3%,第五周入孵种蛋受精率为52%,比第四周下降17.4%,之后稳定在53%左右,20天全场入孵种蛋受精率平均降幅为29.1%,各生产区受精率下降程度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9.
以荧光灯和白炽灯为光源,研究其对固始鹅繁殖性能的影响。选取两栋第二个生物学产蛋年的固始鹅(公母配比为1∶5)进行试验,第一栋(1 285只)用荧光灯作为光源,第二栋(1 280只)用白炽灯作光源。结果显示:白炽灯光源试验组种蛋合格率稍高,荧光灯试验组种鹅产蛋率、种蛋受精率高于白炽灯组,两组光源产蛋率和种蛋合格率差异不显著(P0.05);荧光灯试验组种蛋受精率(84.94%)显著高于白炽灯光照组(76.43%)(P0.05)。研究表明,用荧光灯作为光源可一定程度提高种鹅的产蛋率和种蛋受精率。  相似文献   

10.
种鹅种蛋受精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种鹅饲养的经济效益.生产上可采取下列措施来提高种蛋的受精率,增加饲养种鹅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本交笼模式下养殖种鸭的可能性,测定山麻鸭受精率并观察交配行为。采用规格为1.50 m×0.84 m×0.65 m(长×宽×高)单体笼中饲养15只母鸭和1只公鸭,进行本交笼养状态下山麻鸭受精率与交配行为及其相关性研究。首先对本交笼养山麻鸭受精率进行统计,随后选择受精率低、中、高的部分笼组(分别是A、B、C组)进行行为学观察。结果表明:本交笼养山麻鸭总体平均受精率为63.68%±23.05%,鸭只平均求偶时间和交尾时间分别为12.50±5.65 s和15.88±5.18 s,平均每天交配次数为13.52±8.82次,平均交配成功率为54.30%±23.87%。公鸭个体间的求偶时间与交尾时间存在少量显著差异(P0.05)。C组交配次数极显著高于B组和A组(P0.01);C组交配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与B组差异不显著(P0.05);且山麻鸭受精率与交配次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交配成功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显示:将种鸭饲养于本交笼中,鸭能发生交配行为,但总体受精率偏低,还需对该种饲养方式进行优化处理,以提高种鸭受精率。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本交笼养模式中与公鸡遗传贡献率相关指标的特性及公母配比,本实验选取2种本交笼模式,一种为大型本交笼(Ⅰ型),单笼饲养100只种鸡,公母配比为1:9;一种为小型本交笼(Ⅱ型),单笼饲养50只种鸡,公母配比为1:9。其中Ⅰ型本交笼选取2笼作为重复,Ⅱ型本交笼选取4笼作为重复。通过基于28个微卫星遗传标记的亲缘鉴定技术度量本交笼中种公鸡遗传贡献率并对公母配比进行研究,同时检测公鸡血清激素水平及精液品质。结果表明:在2种本交笼中,各组内公鸡间遗传贡献率差异显著;在Ⅱ型本交笼中,剔除1只低遗传贡献率的公鸡,公母配比由1:9提高到1:11,种蛋受精率差异不显著;公鸡遗传贡献率与公鸡精液品质、血清中促卵泡素及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8与-0.8。  相似文献   

13.
我国肉用种鸡人工授精比蛋鸡晚,受精率比较低,一般80—90%。通过大群笼养肉用种鸡在饲养管理、营养需要和人工授精技术的不断研究改进,取得了较高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据本所宋庄种鸡场3800套艾维菌父母代统计,1988年12月~1989年5月入孵167404枚种蛋,平均受精率97.10%,受精蛋孵化率88.71%,单批最高受精率98.2%,受精蛋孵化率94.9%。一、饲养方法种公鸡和母鸡均采用开放式鸡舍二阶梯笼养,公鸡单鸡单笼,长31.5×宽39.5×高50cm,笼底用宽2.5~3 cm竹板组成,间隙2—2.5cm,顶门长31.5×宽19.5cm。母鸡采用二阶梯中型蛋鸡笼,每笼养肉鸡2只,长46×宽36×前高53cm,母鸡限饲,日  相似文献   

14.
养殖模式对籽鹅产蛋期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籽鹅在不同养殖模式下产蛋期生产性能的差异,将600只籽鹅随机分成4组,分别采用传统小水池洗浴养殖(对照组)、半舍饲树荫旱养(试验A组)、半舍饲遮荫棚旱养(试验B组)、全舍饲网上饲养(试验C组),记录产蛋数、破蛋数、畸形蛋数,孵化期内依据入孵蛋数、受精蛋数及出雏数计算受精率、受精蛋的孵化率等。结果:传统小水池洗浴养殖虽然可以延长产蛋周期、增加产蛋量,但是种蛋易破损,种鹅易发病,进而影响种鹅的死淘率及种蛋受精率、孵化率、畸形率;半舍饲树荫旱养易于管理,适应规模化养殖,种鹅发病率、死淘率低,产蛋量较高,种蛋破损率、畸形率低,受精率、孵化率高。提示:采用半舍饲树荫旱养及配套技术是产蛋期籽鹅饲养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5.
试验选取金定鸭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不同输精参数(输精量0.03 mL、0.05 mL、0.10 mL、0.20 mL,输精深度3 cm、6 cm,输精间隔2 d、4 d、6 d,输精时间8∶00~11∶30、14∶00~17∶30)对蛋鸭人工授精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输精深度为6 cm的种蛋受精率最高可达92.81%,极显著高于输精深度为3 cm的种蛋受精率(P0.01);输精深度相同(3 cm、6 cm),输精量不同(0.05 mL、0.10 mL、0.2 mL)对种蛋的受精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高于输精量为0.03 mL的种蛋受精率(P0.01);8∶00~11∶30输精与14∶00~17∶30输精的平均受精率分别为90.62%和89.52%,表明输精时间对种蛋的受精率无显著影响(P0.05);输精间隔为2 d、4 d时的种蛋受精率极显著高于输精间隔为6 d的种蛋受精率(P0.05),而输精间隔为2 d、4 d的受精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输精间隔效应(2 d、4 d、6 d)对种蛋受精率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对蛋鸭的人工授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初配非洲黑鸵鸟繁殖性能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4只 2岁非洲黑鸵鸟 (4公 10母 )按公母比例 1∶ 2~ 3分成 4个繁殖组合 ,对产蛋、受精、孵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显示 ,每只母鸵鸟年平均产蛋量为 5 5 .2枚 ,最高为 73枚 ,最低为 39枚。 4个组合鸟群之间种蛋的受精率存在显著的差异 (P<0 .0 1) , 组的受精率最高 ,为 5 9.6 % ; 组的受精率最低 ,仅 8.9%。各组的受精蛋孵化率差异不显著 (P>0 .0 5 ) ,平均受精蛋孵化率达到 92 .6 %。受精率较低的原因为公鸟年龄小 ,没有完全达到性成熟  相似文献   

17.
影响鹅种蛋孵化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种蛋的质量,二是种蛋保存环境,三是孵化条件。1种蛋的质量1.1种蛋的来源种蛋来源于饲养管理良好,健康高产的种群。科学饲养种鹅,提高种蛋的受精率。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光源对固始鹅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第二个生物学产蛋年的固始鹅2 565只,分为2组,其中试验组1 285只,采用荧光灯作为光源;对照组1 280只,采用白炽灯作为光源。结果表明:不同光源比较,鹅的采食量、成活率、蛋重、产蛋率和种蛋受精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产蛋率差异较大,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种蛋受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荧光灯有利于提高固始鹅种蛋的品质,提高种鹅生产性能和养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品种鹅种蛋特性与孵化率之间的关系,试验收集卡洛斯鹅、皖西白鹅及籽鹅三个品种母鹅所产种蛋共841枚作为试验材料,并对蛋形指数及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品种、产蛋率、蛋重、受精率对孵化率等指标均有影响,其中籽鹅的产蛋率、受精率以及孵化率显著高于卡洛斯鹅和皖西白鹅(P0.05);卡洛斯鹅的平均蛋重及出雏体重均显著高于皖西白鹅与籽鹅(P0.05);三个品种鹅种蛋蛋形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0.
选用饲养条件相近的2年龄健康马岗母鹅12栏共2 440只,按栏随机分配到4个处理中,每个处理3个重复。对照组饲喂70%稻谷+30%蛋鸭全价料,试验组(即Ⅰ、Ⅱ和Ⅲ组)分别用20%、23%和26%的种鹅平衡饲料取代相应的能量饲料,并用米糠和玉米调节日粮代谢能。结果显示,用20%~26%的种鹅平衡饲料和74%~80%的能量饲料饲喂马岗鹅种鹅,除平均蛋重Ⅰ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各试验组均显著提高种鹅的只均产蛋数、蛋重、种蛋受精率和受精蛋出苗率。表明用23%的种鹅平衡饲料和77%能量饲料饲喂马岗鹅种鹅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