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ISSR标记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ISSR在植物病原真菌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在植物病原真菌研究中,ISSR主要应用在遗传多样性研究,种间及种内关系及病菌检测,种群遗传分化以及在抗病基因标记及定位中的应用等方面。ISSR技术具操作简单、重复性、多态性丰富和耗资少等优点,并且能鉴定到病原真菌小种,这将使其在新物种鉴定、病菌检测、遗传分化等研究中发挥积极作用,也会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更多领域中。  相似文献   

2.
ISSR标记技术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技术是在SS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标记技术,由于其引物设计比SSR简单,不需要知道SSR两端的碱基序列,多态性高,重复性好,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已在多种动植物的种质鉴定、遗传作图、基因定位、遗传多样性等研究方面得到应用。本文对ISSR技术的特点、实验操作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3.
ISSR分子标记是目前生物标记上新型的标记技术模式,通过引用设计简单的SSR技术,按照两端碱基础序列,实施高重复性操作,完成多信息的综合重组。在作物的种植鉴定、遗传定位、多样性区分上具有良好的标记作用,可以实现多态化的操作。针对ISSR分子标记技术的相关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作物实验操作上,通过遗传育种技术领域的操作,完成作物遗传育种的整体应用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4.
正交设计优化黄瓜ISSR体系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黄瓜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品种资源较为丰富,利用分子标记进行黄瓜资源鉴定和分类、构建分子遗传图谱和基因定位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目前应用的分子标记主要包括RAPD、AFLP和SSR,尚未见有关于ISSR标记在黄瓜上的研究报道。ISSR主要是由单一引物且以重复序列为主要引物序列的PCR标记,其反应条件受模板DNA、TaqDNA聚合酶、Mg2 、dNTPs和引物等因素的影响。正交试验设计能明确各因素间的互作效应,建立最优化的反应体系。本研究利用这一方法,从Taq酶、dNTPs、引物、Mg2 4种因素各3个水平来优化黄瓜ISSR反应体系。通过实验,在25μl反应体系中初步确定各反应成分为:1×PCRbuffer,1.5mmol/LMg2 ,25ng黄瓜模板DNA,ddH2O,1UTaq酶,200μmol/LdNTPs,0.75μmol/L引物。这一体系的建立为今后利用ISSR技术进行黄瓜种质资源分类、遗传图谱构建和基因定位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5.
ISSR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ISSR是在SS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标记技术,兼具SSR、RAPD、RFLP、AFLP等分子标记的优点.本文综述了ISSR分子标记技术在种质资源鉴定和指纹图谱构建、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笔者综述了SSR分子标记在国内石斛属植物中遗传多样性分析、亲缘关系比较、指纹图谱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品种鉴定、种质纯度鉴定等方面的应用进展,从开发范围、开发深度与标准化应用3个方面分析了目前SSR分子标记在石斛属植物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后期SSR分子标记开发应针对更多石斛属下组别和品种,结合最新三代测序技术挖掘性状关联标记,制定品种鉴定的国家或行业统一标准,以期为该标记在石斛属植物中的深入应用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7.
DNA分子标记广泛用于生物研究的许多方面。本文简要介绍了RFLP、RAPD、AFLP、SSR及ISSR等几种目前常用分子标记的原理,归纳总结了分子标记在银杏中的应用研究进展。(1)获得了2个雄性特有的RAPD标记和2个雌性特有的AFLP标记,为银杏的早期性别鉴定及相关基因克隆奠定了基础;(2)采用RAPD标记和ISSR标记对我国部分栽培品种进行了分子鉴别和分类的研究,编制了一些品种的DNA指纹检索表;(3)利用RAPD和ISSR标记对一些群体、个体及栽培品种或变异类型进行了遗传分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发现银杏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个体间、栽培品种及类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4)利用ISSR标记对一些个体的遗传杂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个体的平均杂合率为43.53%;(5)构建了包含62个RAPD标记、19个连锁群的银杏分子遗传图谱;(6)探索了银杏优先保护种群的确定。分子标记在银杏其它方面的应用还很少。今后,除了继续对上述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外,还应充分运用DNA分子标记技术,开展银杏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种质评价与鉴别及保育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概述目前枇杷采后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了采后枇杷复合处理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提出采后枇杷贮藏保鲜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为采后枇杷贮藏技术的推广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益智为中国著名南药,其野生资源日渐枯竭,已成为濒危药用植物,致使其种质资源多样性和保护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综述简要阐述了RAPD、AFLP、SSR和ISSR等4种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的基本原理及其优缺点,并总结这些标记技术在南药益智药材鉴定、居群间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等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最后,提出分子标记技术在南药益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林木研究中常采用的分子标记技术主要包括RFLP、RAPD、AFLP、SSR及ISSR等。本文综述了这些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归纳总结了分子标记在木兰科植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1)利用RAPD、RFLP、cpDNA基因系列测定(psbA-trnH、atpB-rbcL、matK、ndhF)等分子标记在分子水平上对一些群体、个体进行了亲缘关系和分类研究;(2)利用RAPD、SSR和ISSR标记对一些群体、个体进行了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3)采用DAF和RAPD获得了厚朴的DNA指纹图谱。分子标记在木兰科植物的其它方面的应用还很少。今后,除了继续对上述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外,还应充分运用分子标记技术,开展木兰科植物的分子遗传图谱、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保育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采用正交设计对影响枇杷ISSR-PCR的模板DNA、dNTPs、Primer、Taq酶及Buffer(含Mg2+)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20μL反应体系中,含模板DNA5ng、dNTPs0.25mmol/L、Primer0.25μmol/L、Taq酶0.5U和10×Buffer(含Mg2+)3μL。此外,从95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1条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位点的引物,同时优化各引物退火温度。  相似文献   

12.
分子标记技术在蔬菜作物品种鉴定与纯度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品种鉴定与遗传纯度检测是蔬菜作物种子品质检验极为重要内容。本文综述了以蛋白质、DNA为基础的分子标记,如蛋白质与同工酶、RELP、RAPD、SSR、ISSR等分析技术应用于蔬菜种子检测的基本原理与进展。利用标记分析技术成功进行F1种子纯度检测的关键是亲本与杂交种间稳定差异位点的获得。已获得的重要园艺性状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将有利于F1种子纯度鉴定。由于分子标记客观、稳定、快速、高效,这些技术将在今后种子检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丹参是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草药尤其是丹参的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深入而广泛。本研究介绍了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材鉴别中的突出优点,分析了RAPD、AFLP、SSR、ISSR、SRAP等分子标记技术在丹参种质资源中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提出了目前分子标记在丹参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分子标记技术在丹参种质资源研究等方面的前景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甘蔗杂种真实性鉴定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甘蔗是世界和中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甘蔗发展,品种是关键,而杂种鉴定是选育新品种的一个重要措施。在此,综述了甘蔗杂种真实性鉴定中常用的形态标记鉴定、细胞学标记鉴定、生化标记鉴定和目前比较先进的分子标记鉴定的研究进展,指出各种鉴定方法的优缺点,探讨遗传标记在甘蔗杂种鉴定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分子标记技术在农作物品种鉴定上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概述了以AFLP、ISSR、SRAP以及SSR 等4 种主要的分子标记技术在农作物品种鉴定上的研究进展,提出了SSR将是未来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鉴定品种纯度以及品种DUS测试的首选分子标记技术。同时介绍了在快速鉴定品种纯度上的研究进展,并预测未来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分子标记指纹图谱和农作物品种形态学特征相结合实现品种快速检索、不同品种之间数字指纹比对以及比对信息快速输出以实现品种的快速鉴定,实现在农作物任何生长期均可达到快速鉴定品种纯度和真实性的目的,促进农作物品种权的保护以及中国种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爲評估台灣茶樹種原之遺傳歧異性,本硏究由100條ISSR引子中篩選出12條可産生多型性條帶明顯的引子,這些引子共可産生67個的多型性條帶罁恳环N原之分子標誌數據進行UPGMA法分群分析結果,可將台灣133個茶樹種原區分成六大群,包括油茶群、赤芽山茶群、野生茶樹群、大葉變種與小葉變種混合群、大葉、小葉及大葉、小葉雜交種混合群及小葉變種群。而主成分向量分析的結果與利用群聚分析得到的親緣關係樹形圖結果相符合。台灣茶樹種原高比例的遺傳歧異度是由台灣的野生茶樹所貢獻,部分重要栽培種間的相似性仍極高。爲了探討制茶過程對分子級品種鑒定之影響及DNA分子標誌應用于成茶品種鑒定之可行性,本硏究分析不同發酵程度的茶類,在制茶過程中對DNA質量之影響,試驗結果顯示高溫殺菁過程嚴重造成成茶DNA的降解。利用各種類別成茶與新鮮茶葉(對照)所抽取之DNA樣品進行PCR擴增反應,結果發現分子量小於1,000bp的ISSRDNA條帶表現較穩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