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鸢尾和射干种间杂交F_2代主要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观测野鸢尾(Iris dichotoma)×射干(I.domestica)杂交F2代群体(n=61)中每一个体的株高、花径、花数、花色和彩斑等14个表型性状,对F2代与双亲性状差异、群体性状变异、主要性状间遗传相关性及花色遗传变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明确F2群体性状变异特点,指导夏季开花鸢尾育种实践。结果表明:F2代12个性状中,8个性状的观测值居于双亲之间;除花朵直径和花朵数量外,花葶长等10个性状基本均呈正态分布,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外花被长与内花被长和外花被宽与内花被宽的相关度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821和0.734,趋于连锁遗传;对颜色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花色和花瓣彩斑的遗传由不同基因调控,但都是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野鸢尾×射干F2代群体的花朵直径、花朵数量、花葶长及花色变异丰富,利于大花、多花、花葶矮生和奇异花色的优良单株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为增加获得选择糖果鸢尾优良单株的机率,推进糖果鸢尾的育种进程,对其开花结实相关性状遗传进行分析,通过对亲本野鸢尾(Iris dichotoma)和射干(I.domestica),杂交后代群体F1和F2,回交群体BCIDos(F1作母本与射干回交)和BCIDis(野鸢尾作母本与F1回交)的单朵花开闭方式、时间、花葶分枝和整株开花量进行观察和测量;采收成熟的果实,测量不同群体种子的长、宽以及千粒重。结果表明:糖果鸢尾在花朵开闭时间、方式、花期、种子千粒重和种子外形方面分化大,尤其在F2代和BCIDos中。推测糖果鸢尾可以通过不断自交和与射干回交的方法获得更丰富的变异。  相似文献   

3.
两季花有髯鸢尾杂交育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季开花的有髯鸢尾可以有效延长鸢尾的观赏期,丰富秋季园林开花植物的种类和色彩。以11个有髯鸢尾品种为亲本,在6个两季花品种间、两季花品种与5个一次花品种间进行正反杂交试验,并对各亲本花粉活力以及杂种果实膨大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以5 g/L TTC染色法可高效测定有髯鸢尾的花粉活力,且各亲本花粉活力差异显著,两季花品种再享天福、赫氏蓝和白与黄的花粉活力分别为94.73%、90.14%和87.54%,显著高于其他品种;(2)10个两季花鸢尾品种间杂交组合的平均结实率为76.55%,高于22个两季花品种与一次花品种杂交组合的平均结实率(62.50%),表现出较高的亲和性;(3)两季花品种与一次花品种杂交的9对正反交组合中,两季花品种作为父本时的结实率高于其作为母本的相应反交组合的结实率的组合占77.78%,两季花品种适宜做父本;(4)有髯鸢尾杂交蒴果生长发育曲线呈“S”型,果实长宽比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孔雀草雄性不育系的应用价值,连续2a以孔雀草不育系BY为母本,以6个孔雀草自交系(K4、K8、K13、K15、K17、K30)与2个万寿菊自交系(9904、9906)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8个杂交组合,分析杂交后代的结实率、主要质量性状遗传规律和数量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孔雀草种内杂交组合在2a中的结实率都较高,孔雀草和万寿菊种间杂交不亲和,杂交结实率低。孔雀草为父本时,杂交F1的花型由父本的花型决定,瓣型都为复瓣,花色偏橙红色系;万寿菊为父本时,花型、瓣型和花色都和母本孔雀草的不育性状相似,缺乏观赏性。综合评价各组合的观赏性状,BY×K17植株低矮、花大、花期长且结实率与发芽率较高,为优良的杂交组合;BY×K30、BY×K8组合分别由于花大和最佳观赏期长而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超父本优势分析表明,孔雀草种内杂交组合平均超父本优势值除花心直径为-0.64%外,其他性状都具有超父本优势。孔雀草和万寿菊种间杂交时,除花序直径外,其他性状的杂种优势变化取决于父本万寿菊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菊属栽培菊‘钟山金桂’与亚菊属细裂亚菊F1回交后代的性状遗传表现进行研究,获得观赏性和抗性改良的优异属间新种质。【方法】以‘钟山金桂’×细裂亚菊F1为父本,‘钟山金桂’为轮回亲本开展回交试验。对获得的回交后代进行细胞学鉴定,对BC1代的形态性状观测,对经过越冬期后田间苗脚芽萌发量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低温胁迫下植株体内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共获得17个回交后代株系。回交后代株系的形态出现分离,与亲本有显著差异,回交后代在花型上出现了托桂型、半托桂型和非托桂型的分离,大部分花型为托桂型,且部分植株花序直径大于‘钟山金桂’,回交后代所有株系的花色均为黄色。回交后代的抗寒性比‘钟山金桂’强,遗传了细裂亚菊的抗寒特性。【结论】通过回交不仅可提高远缘杂交后代的观赏品质,还从细裂亚菊获得的耐寒性也能够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朱顶红花径、花梗高度等6个观赏性状在杂交一代(F1)的遗传表现,为朱顶红遗传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外院1号、苹果、红狮子等10个朱顶红品种为亲本,配成12个杂交组合,观测其F1代花径、花梗高度、花梗直径、花色、花型以及花朵开张角度等遗传性状,并与其亲本的相应性状进行比较,计算狭义遗传力。【结果】朱顶红F1代的花径、花梗高度、花梗直径与其双亲比较,表现出明显的衰退现象,杂种总平均花径、花梗高度和花梗直径分别相当于中亲值的89.8%,81.0%和88.1%,但仍有超高亲个体存在;在花色遗传上,红色较红白间色、粉色、白色的遗传能力强;在花型遗传上,重瓣对单瓣表现为显性遗传;在花朵开张角度遗传上,直角和钝角较锐角具有更强的遗传能力。朱顶红花径、花梗高度、花梗直径和花朵开张角度的狭义遗传力分别为81.5%,83.8%,49.4%和22.2%。【结论】朱顶红花径、花梗高度遗传力较高,适宜在世代早期进行严格选择;而花梗直径和花朵开张角度遗传力较低,适宜通过综合方法在晚期世代中选择。朱顶红花色遗传表现为红色遗传能力强,瓣型遗传表现为重瓣遗传能力强,花朵开张角度遗传表现为直角和钝角的遗传能力强。  相似文献   

7.
非洲菊品种间杂交主要观赏性状在F1代的遗传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4个切花非洲菊品种配制成16个杂交组合,研究了切花的6个观赏性状在F1代的遗传表现。结果发现:(1) 所有观赏性状在F1代都发生了广泛分离,这意味着无性繁殖使亲本品种保持着高度的杂合性;(2) 花色、瓣型两个质量性状表现为倾母性遗传,绿心表现为隐性遗传;(3) 花径、花梗长、舌状花瓣数3个性状在F1代总体上呈明显衰退,但因变异幅度大,仍有超亲个体存在。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家蚕种质资源中保育的灰黑蛾蚕品种,其雌雄蛾体、蛾翅均为灰黑色。用灰黑蛾与白色蛾杂交,饲养F1代、F2代及BC1代,结果表明:杂交F1代全部为白色蛾;自交F2代、回交BC1代发生娥色性状分离,白蛾与灰黑蛾的分离比,F2为3:1,BC1为1:1;灰黑蛾雌雄自交,全部表现为灰黑蛾;并分析了灰黑蛾的显隐性特点及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9.
刘宝泉  闫昊  王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0945-10946
[目的]探明吉密豆1号矮秆性状的遗传规律。[方法]以吉密豆1号(矮秆,母本)、吉育47(株高正常,父本)、辽豆14(株高较高,父本)及其杂交F1、F2代和回交BC1、BC2代为材料,研究吉密豆1号矮秆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F1代平均株高均高于中亲值,矮秆性状表现为隐性;杂交组合(吉密豆1号×吉育47、吉密豆1号×辽豆14)与双亲回交世代株高的分离比例符合1对基因控制性状的分离比例;2个组合R代株高的分离比例为3:1。[结论]吉密豆1号的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0.
对以朱顶红‘蒙特布朗’为母本的4个杂交组合和1个自交组合产生的F1代的花冠、花葶高度、花色、花形和抗性5个性状进行观测统计。结果表明:朱顶红F1代的花冠和花葶高的平均值,均较中亲值明显下降;朱顶红F1代花色遗传特点表明,白色和粉/白色等浅色品种遗传能力较强,红色为亲本的F1代花色分离广泛;朱顶红花形重瓣对单瓣表现为显性遗传;朱顶红F1代抗性表现出杂种优势,其抗性普遍较强。  相似文献   

11.
采用常规人工杂交育种技术,以夜花型热带睡莲柔毛齿叶睡莲(Nymphaea lotus var.pu-bescens)为母本,埃及白睡莲(Nymphaea lotus)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杂交种子821粒,育成F1植株408株,经过对其F1代的分离观察,从中筛选出4个性状优良的单株,并采用无性繁殖形成无性系。通过与父母本主要观赏性状的比较,这4个优良无性系在花色、花径、叶色等方面优于父母本或别具特色,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品种性状特征描述按国际睡莲新品种登陆的标准进行,色彩描述采用国际花卉新品种登陆通用的英国皇家园艺学会色谱2003年版。  相似文献   

12.
利用4个爆裂玉米自交系和5个分属于不同优势类群的普通玉米自交系杂交组配的20个普×爆组合的F2,BC1和BC23个世代材料,分析了不同组合各世代的性状表现、分离范围、回交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组合各世代的性状表现均存在显著差异.同一组合F2,BC1和BC2群体各性状的变异较大,应实施大群体选择.不同组合各性状的回交效应不同,适宜回交代数应根据具体组合而定。  相似文献   

13.
非洲菊F1代观赏性状的遗传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非洲菊F1代观赏性状的统计分析,总结性状分离特点,为其杂交育种中的亲本选择和杂交配组提供依据。[方法]以12个非洲菊品种配成12个杂交组合,对各组合后代的花色、花序直径、花盘直径、瓣性、花序姿态、花葶长和花葶直径7个主要观赏性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F1代花色发生广泛分离,紫红色的遗传力大于红色,红色的遗传力高于橙色;黄色具有偏母性遗传特性,而橙色、红色、紫红色和白色未表现出明显的偏母性遗传特性;以白色为母本时,复色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合。在瓣性上,半重瓣的遗传力高于单瓣和重瓣。在花序姿态上,平展的遗传力高于下翻和上翘的。F1代的花序直径和花葶长与双亲相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衰退,后代总平均花序直径和花葶长分别是中亲值的98.4%和82.1%;F1代的花盘径/花序径值与亲本相比明显变大,各组合总平均花盘径/花序径是中亲值的136.3%;F1代的花葶直径变化不明显,总平均花葶直径是中亲值的100.4%。[结论]12个非洲菊杂交组合F1代性状分离广泛,变异系数较高,出现大量超亲个体,为非洲菊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4.
荷花品种的花器官表型性状及花色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4个荷花品种为试验材料,对5个花器官表型性状(花型、花蕾色、花瓣数、花冠直径、雄蕊数)及花色表型进行多样性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荷花品种表型性状存在较大差异,遗传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范围为4.41~4.55,其中花型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9.93%~47.94%,其中雄蕊数的变异系数较大。用CIELab色差仪测色法可将荷花花色分为白色、黄色、浅粉色、粉紫色、粉红色和红色6类色系;同时发现不同色系的荷花品种花色差异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紫薇观赏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特性。以紫薇品种‘Dynamite’和福建紫薇杂交获得的F_1代群体为研究对象,对亲本和F_1代植株花径、花序长、花朵数、株高、冠幅等若干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双亲相比,杂种F_1代的花径表现出减小趋势,花期表现出明显的偏母性遗传特点,花色多表现为双亲的中间色;杂种F_1代的株高、地径、冠幅、叶长、叶宽等生长性状的平均值分别相当于中亲值的140%、143%、139%、140%、192%,表现出显著的杂种优势。杂交F_1代表型性状发生广泛分离,表型变异系数的变异范围为8.17%~43.84%,并且出现大量超高亲个体,有利于选择生长快、花色鲜艳、抗性强的优良单株。性状间相关分析表明,生长性状间、观赏性状间以及生长性状与观赏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用新化白苦瓜做母本P(2感虫品种),广西野生苦瓜做父本P(1抗虫品种)进行杂交获得F1代。F1代分别与P1、P2回交获得两个回交世代B1和B2,同时F1代自交获得F2代。利用以上六个世代进行田间试验,在田间自然虫源条件下,对苦瓜植株果实抗虫性的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苦瓜对瓜实蝇的抗虫性是数量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抗瓜实蝇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17.
观赏石榴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究观赏石榴Punica granatum表型遗传多样性,为中国观赏石榴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24个观赏石榴品种的株型、枝型、花色、花的尺寸、花瓣数、瓣化雄蕊数等13个观赏性状进行表型调研与多样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并利用流式细胞仪对24个品种进行倍性及C值测定。  结果  多样性指数检测发现:观赏石榴数量性状(1.715)大于质量性状(1.148),质量性状中花瓣色、花萼色、花型、1年生小枝颜色的多样性指数较大。数量性状中瓣化雄蕊数和花瓣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7.59%和78.86%,表现出丰富的表型多样性,说明花瓣数增多、雄蕊瓣化是观赏石榴的选育方向。瓣化雄蕊数和花瓣数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与变异系数变化趋势不一致,说明其变异范围很大,且变异分布不均匀。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80.10%,枝的形态与颜色、花大小、花瓣数及花瓣形成、株型、花色是造成观赏石榴表型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聚类分析表明:供试的24个观赏石榴品种可分为3个组群,其遗传聚类与花型、颜色、株型关系密切。橙色花品种与粉色花品种、白色花品种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复色花品种的亲缘关系较远。单瓣品种与所有的复瓣品种、大部分重瓣品种的亲缘关系较近,小部分重瓣品种与台阁品种的亲缘关系较近,与主流的花型演化观点一致。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24个观赏石榴均为二倍体,说明石榴品种遗传稳定。  结论  观赏石榴表型多样性丰富,测试品种均为二倍体。图1表8参48  相似文献   

18.
甜瓜单性花性状遗传分析与转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厚皮甜瓜单性花材料(雌雄异花同株)作母本,对薄皮甜瓜品种(雄全同株)进行单性花转育,杂交F1代均表现为雌雄异花同株,F2代表现为雌雄异花同株和雄全同株3∶1的分离比例,回交后代出现雌雄异花同株和雄全同株1∶1的分离,以上各世代单性花性状遗传分离规律的结果表明,甜瓜单性花性状受单显性基因控制,遗传简单而稳定。经杂交1代,回交2代的转育,后代果实性状逐渐趋于薄皮甜瓜品种,性状表现优良,通过连续4代自交筛选,获得了单性花性状稳定的薄皮甜瓜单性花系2份,可用于杂交一代制种。  相似文献   

19.
水稻G156S披叶性状的遗传及基因定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叶片部分披垂、叶色深绿、花器官发育正常的披叶水稻G156S作母本,分别与直立叶恢复系明恢63、明恢86、黔恢085、蜀恢527配制杂交组合,研究披叶性状的遗传,并进行基因定位.根据F1代、F2代、BC1代植株的表现型和χ2测验,结果表明,披叶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选用G156S×黔恢085的F2代作为基因定位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表明控制该披叶性状的基因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短臂上,与标记RM5628和RM6849紧密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1.0cM和0.9cM.  相似文献   

20.
柔毛齿叶睡莲×埃及白睡莲新品种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常规人工杂交育种技术,以夜花型热带睡莲柔毛齿叶睡莲(Nymphaea lotus var. pubescens)为母本,埃及白睡莲(Nymphaea lotus)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杂交种子821粒,育成F1植株408株,经过对其F1代的分离观察,从中筛选出4个性状优良的单株,并采用无性繁殖形成无性系。通过与父母本主要观赏性状的比较,这4个优良无性系在花色、花径、叶色等方面优于父母本或别具特色,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品种性状特征描述按国际睡莲新品种登陆的标准进行,色彩描述采用国际花卉新品种登陆通用的英国皇家园艺学会色谱2003年版。 西北林学院学报23卷第5期李淑娟等柔毛齿叶睡莲×埃及白睡莲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