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更加强调知识的整合与创新。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对策。为此 ,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在实验教学中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不仅有教学的意义 ,还具有教育的功能。它可以使学生体验学习和研究化学科学的过程 ,掌握实验科学方法的基本思路 ,发展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激发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品质。因此 ,就应根据教学需要 ,…  相似文献   

2.
《线性代数》中的概念十分抽象。为了加深对《线性代数》的概念理解,结合反例,从不同角度阐明概念的实质,呈现概念的正反例证让学生进行辨别判断。教学中适当引入反例,既能增强学生理解概念的准确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3.
培养创新素质推进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进而形成创新能力争创新素质。这就要求在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启迪学生创新思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三方面入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旨和灵魂,才能顺利地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4.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内容及价值取向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其核心是对人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生物教学也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作为生物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转变评价观念,扩充知识信息,同时充分给予学生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计算机图形学》教学现状,提出了在高校《计算机图形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探讨了构建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意识的《计算机图形学》教育环境,可以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其他课程的创新思维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吴顺  蔡燕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5):111-112,118
高校教师肩负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学科,该文根据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和教学考核等几个方面对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研究,初步摸索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潜能、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教学实践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7.
李书平 《河南农业》2012,(10):43-44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核心是研究和解决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创新教育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科学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素质———激情、勇气、执着、积累和合作精神。阐述了在工程专业教学工作中如何围绕这些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指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提出教学过程的各部门相互协作,将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纳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9.
徐艳玲 《现代农业》2009,(2):100-101
化学教学大纲都明确要求: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应从过去的以“获取知识”转为“探究知识”,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途径,  相似文献   

10.
高等农业院校担负着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双重使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必须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对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认识不足,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设条件相对不完善,教育模式缺乏个性化的需求,教学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为此,必须强化受教育群体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观念,加强创新基础条件建设,构建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管理,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在创新教育的实验中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学应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可以从正确认识创新教育的内涵;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了解我国高职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现状后,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以及产学研结合等做法,激励学生的创新欲望,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渗透创新能力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程序设计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鼓励学生经过探索、猜想、求异、突破、实践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逐步养成自觉创新的习惯,进而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张爱君 《河南农业》2012,(20):44+5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摒弃传统应试教育,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利用教材,在"一种操作多种途径"、"一法多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利用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衔接课堂内外,努力拓宽学生的创新空间。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永恒话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教育,作为高等院校,更应该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地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各高校陆续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SRF)。本文介绍高校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上的主要措施,并指出高校教师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上的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大学生创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核心在于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而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向教育提出的要求,只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才能使我们有能力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并且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阵地,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改革,都非常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界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目标。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旨在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个性。如何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将专业和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和重点,以提高高校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科学素养,进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信阳农林学院多年注重对在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多样化办学、特色化育人、个性化发展;信阳农林学院文学艺术部老师在《文学欣赏》课堂内,运用朗诵艺术提升学生的语言创新精神;在《大学语文》课堂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多种举措,提升了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了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了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在教学中逐步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一、农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一)要有较浓的创新精神高校应该在树立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诱发创新欲望,激励创新热忱,指导创新实践,实现创新目标,评价创新成果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环境,创造条件,积极引导扶持。(二)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我们还应着重改革教学方法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动手动脑习惯,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达和表现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等。(三)有健全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的…  相似文献   

20.
陈春颍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1):191-192,51
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是新时代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创新突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