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对螳螂川流域农田土壤-作物进行网格法布点采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元素含量,分析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及在农田作物系统中的富集效应,为该区农作物安全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螳螂川流域土壤中Cu和Cd含量的变异系数为0.55和0.68,属强变异程度;土壤Cd含量平均达到4.27mg/kg,作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系数顺序为Cr>Cd、Zn>Pb。并且油菜中Cd、Cr、Cu和蚕豆中Cu与土壤中的背景值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土壤中Zn-Cd、Zn-Pb、Cr-Cu之间也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从土壤重金属结构和空间分布来看,五种重金属Cd、Cr、Pb、Cu、Zn的浓度梯度与周围的企业有关,说明螳螂川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受人为干扰较严重,研究结果对合理规划工业区的农作物类型,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典型黑土区农田土壤与玉米中重金属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弄清黑土区农田土壤与玉米中重金属含量及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黑龙江省双城市公路周边土壤及主要农作物玉米进行同步调查取样,分析土壤重金属全量Cd、Cr、Pb、Cu、Zn、Ni、Hg、As含量和玉米各器官中这8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得出土壤中8种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及玉米各器官的重金属含量与土壤重金属全量的关联性。[结果]除Ni以外,调查区域土壤中其他7种重金属含量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富集,其中Cd、Pb、Hg的富集程度较高,但均未超过GB15618—1995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土壤质量尚好。比较得出,土壤重金属含量高于玉米各器官的重金属含量。玉米的不同器官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表现出根〉叶〉茎〉籽粒。玉米籽粒中的8种重金属含量均远低于国家粮食标准,玉米品质良好。土壤中除Cr与Ni之间为负相关外,其余各种金属之间均为正相关,其中Cd与Hg之间,Cu与Zn之间呈现0.01水平显著正相关;Cd与Cr、Cu、Zn之间,Cr与Cu、Zn之间,Pb与Cu、Zn之间,Zn与Hg之间呈现0.05水平显著正相关。分析玉米不同器官的重金属含量与土壤重金属全量的相关性得出,土壤重金属全量与玉米各器官重金属含量均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佳,只有Cd、Cu、Zn在玉米根系与土壤中呈0.05水平显著正相关。[结论]黑土区土壤质量尚好,玉米品质良好。土壤中各种重金属的相关性好,土壤重金属含量与玉米各器官重金属含量相关性不佳。人类活动是造成重金属同源性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
成灌高速公路两侧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薇  段冬丽  凌建平  夏成勇  黄洋平  甄铧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846-15849,15857
[目的]通过对成灌高速公路两侧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测定,初步评价其重金属污染情况。[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成灌高速公路两侧农田土壤中Cu、Zn、Cd、Pb、Cr含量进行测定,然后参照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成灌高速公路部分路段两侧农田土壤Cu、Zn、Cd超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Cu、Zn、Cd处于轻度污染状态,为主要污染元素;Pb、Cr未超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处于安全状态。[结论]该研究为成灌高速公路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210国道延安市宝塔区川口村、牛圈沟村路段旁具有代表性的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土壤有效态Mn、Cr、Cd、Pb、Ni、Cu含量及土壤有机质、pH等理化性状,并对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同时采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对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及土壤理化性状间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采样点土壤有效态Mn含量最高,在4.89~9.29 mg·kg~(-1)之间,有效态Cd含量最低,在0.007~0.031 mg·kg~(-1)之间,各有效态重金属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MnCuNiPbCrCd;土壤有效态重金属空间变化特征表现:在路肩距离0~40 m范围内有效态重金属含量随路肩距离的增加而降低,且降低的幅度较大,40 m之后其值变化不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效态Cd与土壤粘粒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9;有效态Mn、Cu与土壤盐分、有效态Cu、Cd与pH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主要与粘粒含量、盐分和pH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经济与工业快速发展,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采用污染负荷指数(PLI)、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新疆乌鲁木齐市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空间分布特征、潜在生态风险及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Cd、Cr、Cu、Ni、Zn、Hg含量的平均值均超过了新疆土壤背景值,特别是Cr和Zn的含量远超过新疆土壤背景值;乌鲁木齐市周边农田土壤属于轻度污染;乌鲁木齐市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中Hg与Cd是最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研究区生态风险预警指数呈现无警示状态。Cu、Cr、Hg、Ni、As的污染主要是由于污水灌溉,Pb和Cd的污染主要是由于煤矿开采,Zn的污染是由镀锌钢管大棚、机械制造及彩钢制造厂等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淮南矿区重金属污染整体情况,为矿区土壤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查阅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淮南煤矿区近10年土壤重金属文献,分析了新庄孜矿、顾桥矿、潘一矿和大通矿Hg、Cd、Pb、Cr、As、Zn、Cu、Ni的空间分布,并运用地累积指数法评价其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淮南土壤中Cd和As的含量均超过土壤背景值,分别为0.124~2.060和18.57~71.69 mg/kg;开采时间对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影响较大,潘一矿和新庄孜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均高于顾桥矿(除了Hg);同一矿区内农田中Zn、Pb、Cu、Cd含量低于生态修复区;土壤Cd、As的地累积指数表明:Cd属于中度污染至极强污染,As属于轻度污染至强度污染。[结论]重金属As和Cd对淮南矿区土壤修复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陕西南部铅锌尾矿区土壤中11种重金属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重金属含量等值线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铜(Cu)、锌(Zn)、铅(Pb)、镉(Cd)、锰(Mn)、钴(Co)是研究区域内具有污染普遍性的元素。尾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11种重金属可分为3类:具有普遍的、共同污染源的Cu-Zn-Pb-Cd-Co-V,有明显污染源差异的GeBa-Mo,自然污染因素的Mn-Ni。  相似文献   

8.
土壤Cu~(2+)和Cd~(2+)的吸附解吸特征及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阐明重金属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分布和迁移规律。[方法]用室内模拟法研究了农田、草地和林地不同类型土壤对Cu2+和Cd2+的吸附-解吸特征及差异。[结果]农田、草地和林地土壤对Cu2+的最大缓冲容量分别为833.332、71.43和500,对Cd2+的最大缓冲容量分别为75、12.5和21.43。对Cu2+的解吸率分别为8.25%、7.11%和5.06%,对Cd2+的解吸率分别为13.34%、13.66%和13.16%。[结论]土壤对Cu2+和Cd2+的吸附量随平衡液中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农田土壤的饱和吸附量、吸附作用力、最大缓冲容量和吸附速率最大,但解吸率各类型土壤间差异不大;Cu2+比Cd2+更容易被土壤吸附,这与其本身化学性质有关;农田土壤吸附Cu2+和Cd2+能力比草地和林地土壤强,这与农田土壤的pH值、有机质、CEC和黏粒含量均高有关。  相似文献   

9.
以原桃林铅锌矿区下游新墙河为例,依据河水灌溉特征,开展了河流沿岸农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调查研究。应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地积累指数分析了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与分布特征,利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了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利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估了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新墙河沿岸农田土壤中存在以Cd为主,As、Cu、Ni、Pb、Zn共存的多种重金属污染,主要集中在距离原桃林铅锌矿3 km范围内,呈现明显的点源污染分布特征。沿水流方向,农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程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距离矿区3 km范围内农田土壤中As、Cu和Pb,3~15 km范围内Cd、Ni和Zn含量仍处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二级标准临界值水平;15~30 km范围内As、Cd、Cu、Ni、Pb和Zn含量基本在二级标准临界值以下;而在距离矿区30~50 km范围内河流沿岸农田土壤中只存在轻微的Cd污染。新墙河沿岸50%以上的农田土壤样品中Cd的生态风险系数达中等及以上;沿水流方向,距离矿区约6 km范围内灌溉水覆盖区的农田土壤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较高,需要优先防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湛江市郊蔬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来源,为农产品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测定广东省湛江市郊麻章区、赤砍区和霞山区蔬菜地29个土壤样品的As、Cd、Cr、Cu、Hg、Pb、Ni和Zn 8种重金属含量,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对研究区污染情况进行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综合评价,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其重金属来源.[结果]湛江市郊蔬菜地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平均值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限值,但个别样点的Cd、Hg、Cu和Zn等元素含量超标;除As外,其余重金属元素含量平均值均超过广东省砖红壤背景值;且含量空间差异较明显,高值区多出现在霞山区.研究区蔬菜地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安全等级,但逼近警戒值0.7;土壤重金属为强潜在生态风险.土壤中Pb、Cu、Cr、Ni、Cd和Zn间具有强相关性,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60.045%,反映这些重金属元素可能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污染来源;As与Hg间相关性极显著(P<0.01),但与其他元素相关性不明显,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22.064%,说明这两种重金属元素具有同源性.[结论]湛江市郊蔬菜地重金属污染属于安全范围,但存在强潜在生态风险,主要受工业生产、农药化肥和生活排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铜绿山矿区农业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污染程度及分布特征。[方法]对矿区周边农业土壤重金属进行实地采样,并对Cu、Pb、Cd、Zn含量进行分析。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风险。[结果]矿区农业土壤受到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u、Zn、Pb、Cd;重金属区域污染差异较大,局部区域污染严重;矿区农业土壤中Cu、Pb、Zn和Cd 4种重金属综合的潜在危害程度均为"轻微",Cu是潜在生态危害最大的因子。重金属潜在危害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u、Pb、Zn、Cd;Pb和Zn有很大相关性,说明Pb和Zn可能属于同源污染物。[结论]该研究可为矿区农业用地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水稻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俊清  袁旭音  李继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206-10208,10211
[目的]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水稻重金属污染特征。[方法]测定长江三角洲地区150多个采样点的重金属含量,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并研究重金属元素在不同区域和植物不同部位的含量分布以及转换和分配特征。[结果]长江三角洲地区受Cd、Pb、Cr、Cu、Zn的污染,其中Cd污染最严重,Pb、Cu和Zn次之,Cr最轻,几乎不受Hg和As的污染,内梅罗污染指数为0.880,属于警戒级;水稻果实中Cd、Cr、Cu、Hg和Zn超过其背景值。按区域划分,土壤污染程度依次为:环太湖地区〉浙江南部地区〉沿江地区,城市直辖区〉县级城镇及农村;按迁移转化规律划分,根际土壤〉水稻根茎〉水稻果实;转换系数Cd〉Cu〉Zn〉As〉Hg〉Pb〉Cr,分配系数Zn〉Cr〉Cd〉Cu〉Hg〉Pb〉As。[结论]长江三角洲地区污染元素的数值范围较大,个别样本污染严重,应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与预防。  相似文献   

13.
某冶炼厂周边蔬菜中重金属的累积分布及其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晓峰  胡睿  管真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415-16416,16497
[目的]研究某冶炼厂周边蔬菜中重金属的累积分布及其污染程度。[方法]以某冶炼厂周边的蔬菜(茄子、辣椒、黄瓜)和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体内三种重金属(Cd,Pb,Cu)的含量。[结果]土壤中重金属含量Cu〉Pb〉Cd;不同蔬菜种类,体内的重金属含量不同;同一蔬菜体内,重金属的累积分布也不同。[结论]蔬菜受到重金属的复合污染,不能被人畜食用。  相似文献   

14.
金属冶炼厂区附近土壤和果树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金属冶炼厂排放的粉尘和废气对周边环境土壤、果树生长的影响,为该地区农业发展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果树叶片中Fe、Mn、Pb、Zn、Bi、Cu和cd的含量。I结果l厂区附近果园土壤中金属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Fe〉Mn〉Pb〉Zn〉Bi〉Cu〉CA,对照区果园土壤中的金属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与厂区附近果园土壤的顺序一致;厂区附近果园枇杷和石榴叶片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Fe〉Pb〉Mn〉Zn〉Cu〉Bi〉CA,对照区果园枇杷和石榴叶片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Fe〉Mn〉Pb〉Zn〉Cu〉B.〉Cd。[结论]厂区附近石榴和枇杷园土壤中和叶片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高于对照区;枇杷和石榴叶片中金属元素的含量与土壤中金属元素含量大小呈正相关;枇杷和石榴叶对Pb的吸收能力大于Mn。  相似文献   

15.
梅洁  李阳  王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7):119-121
[目的]调查泰州某草莓园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方法]对泰州某草莓园土壤中18种重金属含量进行调查,分别采用智能石墨消解法和王水水浴消解法进行前处理。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AES)、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联合仪(ICP-MS)和原子荧光光谱仪(AFS)对土壤重金属消解液中Cu、Zn、Pb、Cd、Cr、Ni等18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结果]以无公害果园土壤元素环境背景值为评价标准,草莓园土壤中大多数重金属含量基本符合国家标准,但其中的Cd、Hg、Se、Ag含量超出土壤元素环境背景值。[结论]该研究可为泰州地区果业的发展和果园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水稻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摘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水稻重金属污染特征。[方法]测定长江三角洲地区150多个采样点的重金属含量,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并研究重金属元素在不同区域和植物不同部位的含量分布以及转换和分配特征。[结果]长江三角洲地区受Cd、Pb、Cr、Cu、Zn的污染,其中Cd污染最严重,Pb、Cu和Zn次之,Cr最轻,几乎不受Hg和As的污染,内梅罗污染指数为0.880,属于警戒级;水稻果实中Cd、Cr、Cu、Hg和Zn超过其背景值。按区域划分,土壤污染程度依次为:环太湖地区〉浙江南部地区〉沿江地区,城市直辖区〉县级城镇及农村;按迁移转化规律划分,根际土壤〉水稻根茎〉水稻果实;转换系数Cd〉Cu〉Zn〉As〉Hg〉Pb〉Cr,分配系数Zn〉Cr〉Cd〉Cu〉Hg〉Pb〉As。[结论]长江三角洲地区污染元素的数值范围较大,个别样本污染严重,应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与预防。  相似文献   

17.
丛藓科植物重金属含量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秀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935-18937,18959
[目的]研究丛藓科植物重金属含量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方法]选取Cu、Zn、Cd、Pb等主要重金属元素为营养富集指标,对河北省邢台太行山区丛藓科藓类植物体内及其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丛藓科植物小反纽藓、花状湿地藓和丛本藓对Pb、Cu、Cd、Zn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植物体内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对环境污染具有指示和富集作用。不同丛藓科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能力有显著差异,其中花状湿地藓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结论]丛藓科植物可作为环境指示生物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