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周洁  李伟 《现代农业科技》2011,(13):370-372
羌族村寨是羌民的传统聚落,是"羌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羌族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基础。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桃坪羌寨在"5.12"地震后的重建困境,论述了寨子农业发展、生态保护和灾后旅游恢复重建的深切关系。自然生态景观是羌族文化中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得到有力的保护,从而使桃坪羌寨的旅游发展具有可持续性。通过列举桃坪羌寨的农耕资源,挖掘其中的旅游价值,对桃坪羌寨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羌族,享有民族演化史上的"活化石"的美誉。古羌城不仅是传统羌族建筑技艺与现代建筑工艺相结合的完美产物,也是羌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活态保护基地和羌族核心文化体验的文化空间。研究旅游产业和羌民族文化的协同发展,寻求县域文化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与民族文化二者的良性互动发展,从而达到繁荣羌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蓝红星  郑长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588-3590,3595
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方面对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灾情进行了分析,整理了震后国家及四川省出台的有关综合、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住房、产业扶持、就业保障8个方面的政策环境,明确了灾后重建的"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以及"六有"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并从家园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重建、精神家园重建、对口支援5方面分析了四川现在的恢复情况。最后,结合四川受灾后重建的宝贵经验与各方面的优势,提出下一阶段恢复重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对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肇兴侗寨进行实地调查,从参与旅游决策与管理、民居接待与餐饮服务、集体接待表演、民族工艺品的制作与销售、村寨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探讨了肇兴侗寨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即旅游发展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群众参与旅游发展的机会较少、资源保护与旅游利益无法挂钩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强调应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层次,增加群众受益;把握"不参与就是最大参与"的原则,对农民进行经济补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民俗实物博物馆;营造浓重的民族文化氛围;加强与周边村寨的旅游合作,尽量做到"产业链本地化";创建肇兴侗族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5.
从羌寨选址、空间布局与形态、空间格局、空间边界和空间组织5个方面阐述了四川羌族地区羌族传统村寨空间的总体特色,并将传统羌寨空间现代传承面临的问题归结为旅游过度开发、居民缺乏自我传承意识、传统村寨生活与现代生活矛盾突出。结合四川羌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应该在传承羌寨独特的民族性空间基础上进行人居环境的改善,着重于传承羌寨空间格局、再现羌寨空间组织、延续羌寨空间边界、再现羌寨生活记忆。期望对指导羌族传统村寨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576-13577,13583
以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泥泥狗"为例,指出其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化和考古价值,强调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并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提高市场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在该前提下对淮阳"泥泥狗"实施深度商品开发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指出这既是旅游开发的需要,也是"泥泥狗"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大量调研,对"泥泥狗"旅游商品设计开发进行了商品定位;将目标人群分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游客、儿童3类进行定位;对消费者心理进行调查和研究,进而提出了"泥泥狗"的设计方向,强调应通过形象识别设计树立品牌形象、通过创意产品设计开拓新的思路、通过产品组合设计扩展产品销路。以期为"泥泥狗"的旅游商品开发提供设计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焦林喜  芮旸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970-7972
阐述了"富丽性价值"的含义并回顾了台湾"富丽农村"的建设实践,突出其在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及农业经营形态,提升农村经济水平和农民生活品质等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农业功能、产业形态、经济形态等方面构筑了新乡村价值体系,界定了"富丽乡村"的概念。分析了"富丽乡村"的发展目标导向,既明确了总体目标,也从生产、生活、生态3个方面阐释了分项目标,最终就"富丽乡村"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建议,即生产精细化、生活细致化、生态精明化:生产精细化强调维护农业功能的多样性,从农业增长动力、农业生产模式、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功能方面促进农业升级转型,以休闲农业和乐活乡村旅游模式的发展来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业态;生活精致化注重优化乡村社区组织,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生态精明化突出从乡村生态系统、乡村人居环境、农田生态环境3个方面构建"富丽乡村"。  相似文献   

8.
苗润莲  时艳琴  李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35-15537
简要评述农业旅游的概念,强调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益凸显的重要地位,进而由提升农业旅游档次、开发旅游精品的需要引出了农业旅游创意设计的概念,并以之作为农业旅游策划的重点,分析了创意设计的重要意义,强调应开发具有新颖性、特异性和舒适性的旅游产品和体验。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农业旅游为例,介绍了其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北京地区的创意资源基础,进而在自然性、文化性的创意设计原则指导下探讨了农业旅游文化创意设计的内容,重点围绕文化创意战略规划、人文自然景观强化、人造景观、旅游文化设计、科技创意、节事活动策划、旅游产品策划与设计、宣传资料和网站设计方面具体论述了农业旅游的创意设计。  相似文献   

9.
杨金丹  方益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248-9250
探讨了乡村旅游的概念,指出其在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带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践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突出其在乡土文化城市化、产品开发单一化、资金短缺、人力资源匮乏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以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强调应合理规划乡村旅游产品,加大投资力度、拓展投资渠道,坚持"可持续旅游"的指导思想,并且大力培养高素质的乡村旅游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0.
李建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597-20599,20777
介绍了铜仁地区的环境与资源概况,指出其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景观类型多样的特点,分析了铜仁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发展前景,强调研究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并且随着多年来对旅游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当地的生态旅游建设与发展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区不断加强区域合作,进一步提升了"梵天净土,桃园铜仁"旅游品牌。与此同时,分析了铜仁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强调要在总体规划、统筹发展的基础上,实施精品旅游线路战略,全力打造旅游品牌;完善旅游交通设施,构建旅游发展空间;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拓宽旅游市场;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培养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以期对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陈琴  李俊  张述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18-15520
针对空心古镇现象,指出其是城市化发展及欲望驱使演变的结果,分析了古镇空心化存在的使古镇自然、经济、社会功能整体退化,严重阻碍古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弊端。基于文化再生的内涵及理念,在文化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的应用上,构建了古镇实心化的旅游开发模式,并从古镇场景再现、文化感悟、文化推广的角度具体阐述了这一模式。以重庆市主城区西部的走马古镇为例探讨了古镇旅游开发的实践,强调从格局保护和生态环境恢复整治、古镇保护与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再现走马场景,感悟并推广走马文化,并注重以历史文化遗产为素材构思旅游产品主题,提出古镇实心化开发的模式,实现文化遗产再生。  相似文献   

12.
赵国栋 《农业考古》2020,(2):95-101
西藏有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其茶园面积也在快速增加,茶产业正快速发展。目前,从“人-经济-社会”的三维角度看,西藏茶文化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但却十分必要。其必要性来自于更宏大的机制。本文核心脉络是从西藏茶及其文化的的生态性、文化性、产业性,生态旅游的可行性与功能性分析等多个角度展开对西藏文化产业“三维成长与动力理论”模型的解读,并引出关于对人类社会的“人-经济-社会”的三角正反馈互构机制的讨论。本文认为:西藏茶及其文化具备生态基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茶叶在西藏的出现是人与生态环境博弈的重要结果、茶叶在西藏的使用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西藏的茶叶贸易受生态性的制约;西藏茶文化与产业结合形成茶文化产业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在“三维成长与动力理论”模型中,生态是吸引力与基础,文化是精华与“密码”,而旅游则是纽带与筋骨,西藏茶文化产业是对“生态+文化+旅游”三维成长与动力理论模型的一项较好的检验;三个主要维度的讨论肯定了西藏茶文化生态旅游在该理论模型中的功能与发展路径;推进西藏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但符合“美丽西藏”建设范畴,而且从“人-经济-社会”的三角正反馈互构取向看,它也是“美丽西藏”建设的重要动力和活力;该三角正反馈互构取向呼唤着关注人类社会终极方向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扬州古运河生态环境林模式建设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扬州古运河生态环境林建设遵循“生态优先,兼顾景观”的基本原则,探讨生态观光型、生态保健型、生态环保型及人文景观型模式的规划原理、结构功能和植物配置,营建乔、灌、草(地被)复合的生态环境林模式,改善、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古、绿、水、文、秀”特色的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生态环境林。  相似文献   

14.
尹玉洁  王璟  曹星渠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55+20825-20655,20825
对城市生态敏感区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展开分析,提出合理规划城市生态敏感区,将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相结合,引导城市空间健康有序发展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探讨了生态城市开发建设的指导思路,即依据城市生态敏感区在整体城市中的区位定位、地域面积,以及敏感区保护级别进行梯级开发,由此提出了旅游休闲绿地、相关展会、产业园区、新城组团4种保护和建设模式,同时结合已成功实施的案例进行阐释,以期为未来城市生态敏感区的规划提供切实可行的生态、经济效益双赢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颍州古西湖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乐  葛卫清  偶春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8):3995-3998
湿地与人类的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仅从生态保护角度出发而忽略旅游功能的湿地公园无法达到湿地保护的目的.目前湿地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结合颍州古西湖湿地公园的建设,探索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的模式,对促进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红  唐德彪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700-2702,2715
旅游开发使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日显重要.文化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方面.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是对一定区域的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适度开发.将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来,在提出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从文化生态建设的角度进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相似文献   

17.
民宿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并深刻影响着乡村空间的转型重构进程。探索民宿对乡村空间的重构研究,对该领域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尤为重要。通过梳理旅游民宿重构乡村空间的机制路径,围绕民宿对乡村物质空间、乡村社会空间和乡村情感空间3方面的重构文献,对现有文献进行评述,从拓展探索旅游民宿对乡村空间的整体性构建影响研究、探讨旅游民宿对地方情感空间的影响研究、拓展旅游民宿对乡村空间治理的影响与效益研究3方面,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助推民宿对乡村空间重构的理论研究及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