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卢庆生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8):128-129
采用混合反应器模拟某一传统分点曝气氧化沟沟渠的运行情况,探讨DO大小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表明:在传统分点曝气氧化沟工艺中,通过适当控制DO可形成交替的好氧缺氧环境。对于一个循环时间为28min、循环比为17的氧化沟系统,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2h、污泥浓度为2 300mg/L、污泥泥龄为20d的运行条件下,当DO为2.2mg/L左右时,氧化沟沟道中好氧区与缺氧区的比例约为2:1,此时具有较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特别具有较好的除磷效果,除磷效率可达99.62%。DO大小不同对于磷的去除影响较大,但对于氨氮及总氮的去除影响不明显,脱氮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2.
针对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多目标、多指标,以及确定性与多种不确定性共存的特点,将集对分析理论用于污水处理工艺设计的优化决策,拓展了结构函数同异反联系度的概念;在确定权重时引入熵权修正广泛应用的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权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丢失问题;其独特的稳定性分析通过基序分析其稳定区域,判定扩展序的存在,保证了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实例研究得到了验证.实例考察了某污水处理厂的4种候选方案,即A2/O法、三沟式氧化沟、厌氧单沟式氧化沟和SBR法.结果表明,对该污水处理厂而言,厌氧单沟式氧化沟为最佳方案,综合效益最高.所得排序稳定,不存在扩展序.  相似文献   

3.
张安龙  潘洪艳  张佳  王娟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639-1641,1644
采用高速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HUASB)联合供气式低压射流(FAS-Jet)曝气氧化沟工艺处理造纸废水,对整个工艺及调试运行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设计合理,运行稳定可靠,总排放口出水COD≤90 mg/L、SS≤30 mg/L、BOD5≤20mg/L,出水水质可达到《造纸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GB3544-2008)的要求。且该工艺基本达到封闭运行,实现了系统的零排放。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其污水处理现状堪忧。分析了小城镇污水的特点及现状,并比较了适合小城镇污水处理传统工艺的优缺点,如A/O工艺或A2/O工艺、SBR工艺、氧化沟工艺、BIOLAK工艺、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稳定塘工艺等;介绍了结合小城镇特点发展起来的几种新工艺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如人工湿地处理工艺、蚯蚓生态滤池处理工艺、MST一体化处理工艺、STCC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等,为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归纳和评价了氧化沟工艺在处理各类污水方面所具有的特征与优势,并介绍了国内外氧化沟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文章指出处理水量的大规模化及处理对象的多样化已成为氧化沟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新方向。文章认为氧化沟由于其在技术上、管理上、经济上的优势对解决我国中小城镇的污水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两沟道氧化沟内水下推动器、曝气转盘同时运行时,增设弯道导流墙后沟内的流场及流速分布进行研究,以期提高沟内水流混合能力并降低能耗。【方法】在试验模型右侧增设弯道导流墙,并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求解气-液两相流时均方程,紊流模型采用RNG模型,自由水面捕捉采用VOF(Volume of fluid)法,速度与压力耦合方程组求解时使用SIMPLE(Semi-Implicit Method for Pressure-Linked Equations)算法,对氧化沟内的流场及流速分布进行模拟研究。【结果】数值模拟表明,在水下推动器、曝气转盘同时运行时增设弯道导流墙后,氧化沟内的流场及流速分布更加均匀,整个氧化沟内流速大于0.3m/s的流体体积百分比由不增设弯道导流墙时的40.8%提高至47.6%,显著提高了氧化沟内的流速。【结论】水下推动器、曝气转盘同时运行时,增设弯道导流墙能够明显改善氧化沟内流场及流速的分布,可以提高沟内整体流速,防止或减少沟内污泥沉积。  相似文献   

7.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净化中心采用氧化沟工艺,运行3年来,运行稳定,出水水质较好,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悬浮物平均去除率均在90%以上.但同时存在总氮,总磷处理能力较差,不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污泥沉积严重,较大地影响了氧化沟有效容积以及产生污泥膨胀等问题.提出的措施为:增设泥水分离池、预缺氧池、厌氧池和缺氧池、曝气机上、下游增加导流板、氧化沟底部增加推流器.改造后,出水总氮为6.29mg/L,总磷为1.43mg/L,去除率分别达到46.5%和70.8%.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低溶解氧条件对氧化沟的脱氮除磷效果。[方法]通过在2.0、1.0和0.5 mg/L溶解氧浓度下对氧化沟脱氮除磷效果进行的分析比较,选择溶解氧浓度范围为0.5~1.0mg/L,进行连续低氧运行与间歇低氧运行2种运行方式的中试试验。间歇运行根据曝气/停止曝气时间分为工况1(60 min/20min),以及工况2(70 min/20 min)进行试验。[结果]连续低氧运行时,氨氮与COD处理效果较好,平均去除率为84%和91%,TN和TP平均去除率为46%和70.1%;间歇运行时,工况1中,COD和氨氮的去除率仍然较好,同时反硝化程度提高,出水TN平均去除率为61%,TP平均去除率仅能达到55%;工况2中,COD和氨氮的去除率与工况一相似,TN平均去除率增至63%,出水TP平均去除率可达72%。[结论]间歇工况2是3种运行模式中较好的一种。  相似文献   

9.
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探讨协同提高产量和稻米品质的灌溉技术。【方法】以扬稻6号(籼稻)和扬粳4038(粳稻)为材料,自移栽至成熟设置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水势达到-15 kPa再灌水)处理,以农民习惯灌溉为对照,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产量与品质的形成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提高了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叶片光合速率、根系氧化力、根系中吲哚-3-乙酸和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的产量较农民习惯灌溉增加了6.16%—11.6%。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还显著提高了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清蛋白、谷蛋白以及稻米淀粉黏滞谱(RVA)的最高黏度和崩解值,降低了垩白米率、垩白大小、垩白度、醇溶蛋白含量和消减值。两品种结果趋势一致。【结论】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可以显著提高产量并改善稻米品质,根系和冠层性能的改善是上述两种灌溉方式增加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氧化沟推流转轮半径对氧化沟内流场回流长度的影响,为氧化沟工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气液两相流混合模型,并选取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封闭两相流时均方程,对氧化沟水力特性进行三维数值模拟,使用压力隐式算子分裂(Pressure-Implicit with Splitting of Operators,PISO)算法对速度与压力耦合进行求解,并采用VOF(Volume of Fluid)法对自由水面进行模拟。【结果】数值模拟得到了氧化沟推流转轮半径与水流回流区长度的关系表达式,表明回流区长度和直道段长度之比与叶轮半径和小弯道半径之比呈直线关系,并通过量纲分析法对其进行了进一步验证。【结论】氧化沟水下推流转轮是水流运动的最主要动力来源,转轮半径的大小对沟道内水流的流速以及流场结构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连续式真空干燥机在鱼粉加工中的工艺过程、工艺结构和工作原理。鱼粉加工中采用连续真空干燥机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减少高温对鱼粉蛋白质的氧化,提高鱼粉蛋白质的含量,提升鱼粉品质,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了停留时间对植物一生物膜氧化沟净化污水的影响,为植物-生物膜氧化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套植物-生物膜氧化沟系统中,系统1采用4h停留时间,系统2采用8h停留时间,系统3采用12h停留时间。[结果]试验表明,该植物-生物膜氧化沟系统出水COD、NH4^+N、SS等的浓度分别在60、25和30mg/L以下,均达到国家城镇二级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各污染物的去除随着停留时间的延长而提高。[结论]在COD、SS的去除上,12hHRT和8hHRT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为了加强脱氮除磷,建议采用12h水力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优化脱氮和节能运行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有效容积为240 L的中试Carrousel氧化沟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研究溶解氧、进水COD负荷和进水氨氮负荷对Carrousel氧化沟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结果]综合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能够满足同步硝化反硝化的最佳溶解氧浓度为1.0 mg/L,最佳进水COD负荷为0.25 kg COD/(kgMLSS.d)。较小的进水氨氮负荷有利于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的进行。[结论]溶解氧是控制氧化沟内发生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的最关键的因素。进水COD负荷对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进水COD负荷对实现较好硝化效果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研究全膜双垄沟覆膜机作业时的镇压性能,结合全膜双垄沟种床构建农艺要求,探讨作业机镇压部件与种床土壤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影响。利用ABAQUS/Explicit分析软件建立镇压装置轮组与种床土壤相互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镇压过程数值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前进速度为1 m/s时,应力云图结果显示,镇压装置轮组与种床土壤之间的最大接触应力为1.20×10~(-2) MPa,在镇压轮作用下,大垄垄面土壤下沉16.61 mm;经由打孔轮作业所形成的的渗水孔在机具前进方向上偏移6.62 mm,渗水孔平均深度为31.84 mm,相邻渗水孔相距225.75 mm;垄体对镇压轮的最大阻力发生在接触后第1.15 s,且最大土壤阻力为137.156 N;打孔轮在垄沟内运动时所受最大阻力为51.38 N;镇压轮及打孔轮整个过程中受平均土壤阻力大小为104.78和15.02 N。田间验证作业效果对比表明,该三维有限元模型可用于预测镇压装置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大豆垄上双行免耕播种作业过程中开沟器入土困难、开沟器堵塞、种沟构建质量差等问题,设计原茬地大豆垄上双行开沟器结构参数优化试验。通过分析工作过程中土壤颗粒在导流板表面运动规律,确定影响土壤颗粒运动规律关键结构与作业参数。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法,以分土角、运土角、导流角为试验因素,开沟深度变异系数和横向粒距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优化结果为在作业速度8 km·h-1条件下,分土角65°,运土角30°,导流角45°时,开沟深度变异系数0.091、横向粒距变异系数0.035,作业过程无堵塞现象。将结构参数优化后双行开沟器与分体式双圆盘开沟器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开沟深度合格率提高11%,种子粒距横向分布合格率提高32%,开沟深度变异系数降低43.5%,横向粒距变异系数降低66.6%。研究结果为原茬地作物双行免耕播种机具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3S(RS,GIS,GPS)技术的原理及其优势,并分析了3S技术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工作流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3S技术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刘琼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776-9777,9872
[目的]为了分离、筛选出Orbal氧化沟中高效降解菌。[方法]以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为基质,对某城市污水处理厂Orbal氧化沟中的微生物进行接种培养,并将分离纯化得到的菌株进行COD降解试验。[结果]筛选出5株具有较高降解能力的细菌,经过2次复筛得到3株能高效降解废水且降解效果稳定的细菌。研究表明,大多数细菌在18h左右降解效率达到最高值。[结论]这对于污水处理厂高效运行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