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青海省湟水流域河川径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武 《干旱区研究》1996,13(2):25-30
采用湟水流域几个主要水文站的实测年径流序列,分析了河川径流在地区上的分布规律以及年内年际间的变化;并对洪水和枯水特征及河川径流的随机性进行了分析。这些分析有助于掌握干旱半干旱河川径流的特征,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呼图壁河石门水文站1956—2011年的年径流数据,采用Morlet小波分析和R/S分析方法,对新疆呼图壁河流域径流周期、变化特征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呼图壁河1956—2011年径流量的分析发现,径流时间序列存在5 a、10 a、18 a和28 a左右的震荡周期,18 a尺度震荡周期最强,其次是28a尺度。18 a时间尺度上的震荡在56 a研究时段内均较强,且存在4个丰水期和5个枯水期;28 a震荡周期在56 a尺度时段内相对较强,存在3个丰水期和3个枯水期,目前处于偏丰期;(2)利用R/S分析呼图壁河径流量序列,Hurst指数为0.6442,存在明显的赫斯特现象,这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的径流量与过去具有同样的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3.
依据新疆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文站近46年实测月径流量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分析,径流集中度、轮次分析、游程检验、极差分析、气候趋势系数法等方法分析了玛纳斯河径流系列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其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玛纳斯河年径流系列存在7年及25年主周期;极限枯水历时达8年,平均缺水4.40m3/s;单独丰水年概率高于单独枯水年概率,发生3年及以上连枯年概率均高于连丰年,易发生持续干旱;玛纳斯河年径流和夏季径流显著增加(P=0.01),幅度分别为2.24m3/(s·10a)及7.45m3/(s·10a),夏季径流增加尤为明显;秋季和冬季径流也呈现增加趋势(P=0.05),幅度分别为0.45m3/(s·10a)及0.49m3/(s·10a)。  相似文献   

4.
黑河流域近期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典型气象站近50a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黑河流域的气候变化特征。在近50a当中,黑河流域的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升高和降雨量的增加。升温率远远大于同期北半球的平均升温率,尤其是近几年来增温幅度之大是几十年来所罕见的;降水量的增加虽然没有气温增加那么明显,但总的趋势是增加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黑河流域气候变化对区域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并根据气候变化的特点对气候要素与径流量变化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得出降水与径流的相关系数为0.393,气温与径流的相关系数为0.146,所以降水和气温与径流都呈现出正相关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在过去50a里径流的总体趋势在波动中缓慢增大,未来10a径流仍将继续缓慢增大。  相似文献   

5.
新疆天山北麓奎屯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奎屯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17.83×108m3,其中地表径流量为16.21×108m3,占水资源总量的90%以上。因此,研究径流补给来源及变化特征有助于掌握水资源的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采用奎屯河流域各水文站径流系列资料,选取变差系数、年际极值比、集中度、集中期等参数,分析了奎屯河流域径流补给特性、来源、年内分配规律及年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奎屯河流域径流补给具有地带性和多样性特点,补给来源主要以冰川融水和雨水补给为主;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集中程度高;年际变化相对稳定,变幅小,多年呈微弱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1959-2009年的径流与气象记录,采用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法和水量平衡模型分析了河源区气候、冰川及融水量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河源区冰川径流量与冰川物质平衡成负相关关系,过去51a间河源1号冰川融水径流共增加157.48×104m3,冰川融水径流量增加主要是由冰川退缩和降水量增加造成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冰川融水径流量增加显著,但整个河源区径流量却在减少,与气温升高导致蒸散能力增强、地下冰结构变化及冰川融水补给能力下降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半干旱地区霍林河流域径流演变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霍林河流经内蒙古东部和吉林西部 ,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带上 ,是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具有典型意义的内流河 ,其径流特征及演变规律对区域环境演化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霍林河近半个世纪以来径流资料的分析 ,采用 Kendall趋势分析及关联度分析定量研究了径流演变的规律 ,分析了径流变化的驱动机制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候干旱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 ,霍林河径流演化具有阶段性、突变性和非线性的特点 ,流域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是导致水文情势变化、水域功能消退的主要驱动力。探讨内流河径流演变的规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积极现实的意义 ,为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气温、降水量和NCEP/NCAR地表径流资料,运用线性趋势系数、相关系数和不规则区域网格化方法,研究了近60a来黄河流域地表径流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951-2010年整个黄河流域均为升温趋势,北部升温幅度高于南部;降水量正趋势主要位于黄河源区,中、下游地区为负趋势;地表径流变化在黄河源区(处于青藏高原)和河套北部(阴山南麓)呈现为增加趋势,其余广大的地区呈现为减少趋势;从不同年代的地表径流来看,不论是黄河源区还是广大的中、下游地区,上世纪60年代的径流量均是最高的,而二十一世纪10年代径流量是最低的;从整个流域来看,径流量与气温和降水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在黄河源区以外的流域内,降水与径流的关系好于气温,而在黄河源区则相反,不同区域差异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以1961-2010年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出山年径流资料为基础,综合运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测、Morlet小波分析、R/S分析、降水-径流深度双累积曲线等多种数理分析方法,研究了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出山年径流的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961-2010年,石羊河流域出山年径流呈微弱减少趋势,黑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出山年径流呈显著增加趋势,50年来黑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出山年径流存在显著突变特征;(2)1961-2010年,石羊河流域和黑河流域出山年径流经历了"枯-丰-枯-丰"4次交替,疏勒河流域出山年径流经历了"枯-丰"2次交替;(3)1961-2010年,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出山年径流变化的主周期分别为5年、22年和15年,但不具有统计显著性;(4)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出山年径流变化受祁连山区降水影响较大,山区人类活动对年径流变化影响较小;(5)未来石羊河流域出山年径流可能呈减少趋势,黑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出山年径流可能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0.
人类活动对泾河流域径流时空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泾河流域内14个水文站和189个雨量站的水文序列数据(1966-2005)为基础,分析了泾河流域径流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了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径流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尤其是2000年后减少趋势极为显著;各子流域间径流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以干流杨家坪以上及雨落坪、杨家坪至张家山区间各子流域的径流系列减少...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周边灾害性洪水类型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区位于新疆南部。这里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各项自然要素和自然综合体无不带有干旱环境的影响和特点。灾害性洪水便是一例,其类型之多,成因之特殊为我国其它地区少见,具有干旱区水文现象的独特性和代表性。洪水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变。据统计,世界上每年由于洪泛造成的损失平均达4000亿美元,新疆仅1987年洪水损失也高达3亿多元(人民币)。研究区约占新疆国土面积的二分  相似文献   

12.
关中盆地黄土剖面古洪水平流沉积物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洪水水文学是环境变迁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鉴别古洪水沉积物则是古洪水水文学研究中最基本的任务。本文通过对关中盆地西部地区漆水河流域深入调查,在渭河北侧支流漆水河中游河谷,发现具有典型的古洪水平流沉积夹层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利用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沉积学,进而通过磁化率、粒度分析深入揭示了古洪水沉积物与风成黄土堆积物之间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13.
Natural scientists have long recognized that regions with similar climate tend to have similar vegetation.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shrub steppe communities of the western US and western China may be two such regions with similar annual precipitation,temperature,land use,and vegetation.These cold dry shrub steppes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grazed.Despite these similarities,patterns of species dominance are different.Annual species that are rare in China become dominant when introduced to the United States.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how climate,land use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may explain these patterns of species dominance.Community structure and grazing intensity were measured at 5 sites in each region.This information was combined with a broader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describing the history of grazing in both basins.Climate was analyzed based on a spatially-gridded,interpolated weather time series(monthly records) and climatological summary(1961-1990 mean conditions) data set from the Climate Research Unit.We found that differences in summer precipitation and winter minimum temperature,land use intensity,and shrub size may all contribute to the dominance of annual species in the Great Basin,particularly Bromus tectorum.In particular,previous work indicates that summer precipitation and winter temperature drive the distribution of Bromus tectorum in the Great Basin.As a result,sites with wet summers and cold springs,similar to the Chinese sites,would not be expected to be dominated by Bromus tectorum.A history of more intense grazing of the Chinese sites,as described in the literature,also is likely to decrease fire frequency,and decreases litter and shrub dominance,all of which have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important in Bromus tectorum establishment and ultimate dominance.Further research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if other annuals that follow the same pattern of scarcity in the Junggar Basin and dominance in the Great Basin are responding to the same influences.  相似文献   

14.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发生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四次沙尘暴天气进行了螺旋度场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发生区上空螺旋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下层为正值区(对应气旋式涡度区),在对流层中上层为负值区(对应反气旋式涡度区),这种垂直结构对形成像沙尘暴这样的中尺度天气系统而言,构成了低空强辐合、高空强辐散的深厚上升运动区,是十分有利于沙尘暴发展的一种型式。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沙物质粒度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准噶尔盆地系统采集样品的机械组成分析揭示了该盆地中多种自然因素作用下的沙物质粒度分布状况。该盆地沙物质组成主要为细沙和中沙,比塔里木盆地的要粗。对比盆地内部沙物质粒级发现,中部最粗,北部中等,南部偏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沙物质粒度总体特征首先受物源这一大背景制约,其次在区域构造、沙漠地貌、植被气候条件影响下,不同小区和不同产状的沙物质间粒度特征存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绿洲开发与绿洲荒漠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讨论了绿洲开发和绿洲内存在的各种荒漠化形式后 ,探讨了绿洲荒漠化的成因以及荒漠化对绿洲生态系统的影响 ,得出 :绿洲荒漠化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引起的 ;荒漠化严重危及绿洲系统的正常运作 ;最后 ,就绿洲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给出适当的设计 ,希望绿洲内部的人类活动能以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 ,以实现对资源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民勤盆地地下水环境变化及原因探讨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民勤盆地地下水化学特征具有明显的水平与垂直分带特征 ,沿水流方向 ,自西南的SO42 --Na -Mg2 型逐渐过渡为Cl--SO42 --Na 型 ,湖区浅层水则完全为Cl--Na 型水。垂直向上表现为上咸下淡的趋势。随着进入盆地地表水量的减少与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大 ,地下水环境日益恶化 ,咸水入侵深度达 6 0m ,TDS普遍增高。特别是湖区局部浅层地下水矿化度 ,由 2 0世纪 70年代的 3g/L发展到现在的 16g/L。据此 ,增加淡水资源和减少地下水的超采量 ,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是保护该盆地地下水环境的最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8.
石羊河流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石羊河流域上游2000年和2006年30×30m分辨率的Landsat TM图像解译数据为基础,采用谢高地等人制定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估算了石羊河流域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6的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损害了该区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00年的100亿元降低到2006年的97.18亿元,损失了28.82亿元,减幅达2.82%。应加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天然草场的保护和建设,加强耕地和湿地的封育保护,合理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尽可能恢复和提高石羊河流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9.
杨戈 《干旱区研究》1989,6(1):39-45
笔者有幸参加中国科学院与日本静罔大学联合组织的中国西域学术考察队,从1987年9月1日起,对塔里木盆地北部、西部边缘地区的园艺生产进行了为期20天的考察。短短的20天内,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收集了多种优良果树的种子。这里,仅就这些地区园艺生产概况做一介绍,并就考察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与同道们共同磋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58~ 2008年松花江流域34个气象站的日温度数据,采用滑动平均法、Mann- Kendall非参数检验、突变法和森斜率估计法,定量地分析了松花江流域年平均温度和季节温度的年际变化、变化趋势及变化幅度.研究结果表明,1958~2008年间松花江流域年平均温度表现为显著的上升趋势,51年来共上升了2℃,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