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我国现有近缘野生大麦种质资源2650份。通过农艺性状、品质、抗逆和抗病鉴定,已筛选出一批优异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缘野生大麦种质资源的收集与性状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我国现有近缘野生大麦种质资源2650份。通过农艺性状,品质,抗逆和抗病鉴定,已筛选出一批优异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3.
海南胡椒属植物资源形态多样性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胡椒属植物中,栽培胡椒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野生胡椒资源也具重要的开发价值。为了解海南胡椒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采集了74份材料,对其形态性状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28个形态性状其平均变异系数为51%。数量性状中,侧枝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91%,叶片宽的变异系数最小,为46%;质量性状中,主蔓被毛指数变异系数最大,为170%,成熟叶片颜色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9%。采用数量分类法对海南胡椒属植物的种质资源多样性进行了形态聚类分析,在阈值为0.139处,74份胡椒种质被分为3大类群;在阈值为0.032处,74份胡椒种质可分成SG1(所有的海南蒟)、SG2(6份假山蒟)、SG3(6份假山蒟和3份华南胡椒)、SG4(8份假山蒟和4份细叶青蒌藤)、SG5(假蒟和蒌叶)、SG6(印尼大叶种、班尼叶尔一号和古晋种3个栽培品种)、SG7(9份大叶蒟和2份复毛胡椒)和SG8(16份毛蒟和1份苎叶蒟)8个亚类。  相似文献   

4.
征集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480份,并进行了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抗逆性鉴定,从中筛选早熟矮杆大粒,抗病且综合性状良好的种质资源,有些资源在生产上已得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咖啡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及创新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咖啡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引进、保存、评价及创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收集咖啡种质资源5个种377份,保存325份,建立3.34 hm2资源圃并被农业部授牌;对圃内保存的种质进行农艺性状、抗病虫、抗旱、抗寒及品质性状鉴定评价;对资源进行共性、个性描述及共享利用;筛选优异咖啡种质18份,创制优异咖啡新种质13份,获得杂交组合后代49份,审定和认定咖啡新品种各1个,注册登记新品种5个,建立配套的种苗生产和栽培技术体系,新品种累计推广近30 000 hm2,为中国咖啡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品种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征集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480份,并进行了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抗逆性鉴定,从中筛选早熟矮杆大粒,抗病且综合性状良好的种质资源,有些资源在生产上已得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国外稻种资源在福建省的引进情况,并对引进水稻种质资源进行60多个农艺性状以及抗病虫性、抗逆境等特征特性鉴定评价,筛选出一批农艺性状特异(如大穗大粒品种)、抗病虫害、耐低磷、耐低钾和耐寒性强的种质资源。同时介绍了福建在水稻育种中利用国外稻种资源的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报道了苎麻属野生近缘种15种7变种在种植条件下的主要特征特性和纤维细胞的形态结构。野生近缘种的出苗期与茎木质化程度有关,现蕾开花期一般在9月;种间农艺性状差异显著,野生近缘种明显劣于栽培种;野生近缘种抗寒能力较强,但大部分抗旱能力较弱;种间纤维细胞在外观形态上无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单纤维细胞的长度、直径、壁厚、节间距离等解剖结构上。对野生近缘种在无融合生殖、品质改良、抗逆性及其开发利用潜力进行了评价和讨论,并提出了利用的途径与方法。关键词  相似文献   

9.
抗白粉病大麦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挖掘和拓展大麦抗病种质资源,以158份不同类型的抗白粉病大麦种质为材料,对生育期、株高、穗长、穗结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穗粒重等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些抗白粉病大麦种质资源中,生育期、株高等7个主要农艺性状均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二棱皮大麦的遗传变异最丰富,多棱皮大麦次之,而二棱裸大麦和多棱裸大麦的遗传变异相对比较贫乏.根据皮裸、棱型及7个与大麦农艺性状相关的信息,158份抗白粉病大麦资源被分成2组4亚组8个品种群.  相似文献   

10.
低温胁迫对胡椒叶片生理生化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胡椒主栽品种热引 1 号胡椒(Piper nigrum c.v. Reyin-1)和野生近缘种石南藤(Piper wallichii)为材料,经过 4 ℃低温胁迫处理,研究其在胁迫条件下植株的伤害情况、叶片解剖结构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条件下,石南藤比热引 1 号胡椒具有明显的耐寒表型,胡椒叶片厚度变化与叶片受害程度相一致;胁迫 72 h时,热引 1 号胡椒保护酶系统被破坏,石南藤则仍然表现活跃;热引 1 号胡椒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升降趋势,石南藤则维持上升;胡椒的丙二醛和脯胺酸含量与其抗寒性呈现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石南藤为抗寒性种质,其抗寒性比热引 1 号胡椒强,为开展胡椒抗寒育种和胡椒抗寒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小豆种质资源的收集与评价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截至1996年底收集的中国小豆种质有4053份,其中栽培3993份,野生种60份,地方农家品种占栽培种的97.4%,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和中部生态区,1986~1995年间对这些资源进行农艺性状和特性鉴定评价,筛选出一批矮秆,直立,早熟,大粒,种子高蛋白,高淀粉含量,抗旱,抗寒,耐盐和抗病虫的种质。  相似文献   

12.
以海南地区15份杂交种质和2份野生种质为供试材料,对其白胡椒粉的蛋白质、粗脂肪、胡椒碱、胡椒精油等项目进行测试与分析,基本上摸清了海南胡椒种质资源的品质特性,为我国胡椒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为建立我国优质胡椒种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野生作物近缘的保存是一个世界范围的重要的课题,野生的作物近缘拥有更多的遗传多样性对于育成高产、抗病和具有优良品质的作物品种意义重大.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野生大豆及它的近缘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情况,在过去的40多年中,中国先后进行了3次野生大豆种质资源收集工作,共收集资源8 518份,进行的时间分别为:第一次1978-1982年,第二次1996-2000年,第三次2001年-2010年.这些种质资源采用双轨制进行保存,分别保存在北京的国家基因库和中国的西部干燥区域.同时介绍了中国科研单位对野生大豆品种资源调查研究和利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野生作物近缘的保存是一个世界范围的重要的课题,野生的作物近缘拥有更多的遗传多样性对于育成高产、抗病和具有优良品质的作物品种意义重大。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野生大豆及它的近缘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情况,在过去的40多年中,中国先后进行了3次野生大豆种质资源收集工作,共收集资源8 518份,进行的时间分别为:第一次1978-1982年,第二次1996-2000年,第三次2001年-2010年。这些种质资源采用双轨制进行保存,分别保存在北京的国家基因库和中国的西部干燥区域。同时介绍了中国科研单位对野生大豆品种资源调查研究和利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大刍草是与玉米亲缘关系最近的野生近缘材料,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玉米与大刍草进行杂交,可以将大刍草优良的抗性基因引入玉米,扩大玉米育种种质资源基础。对大刍草基因漂流、大刍草与玉米杂交技术、杂交后代性状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论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南昆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珍稀天然无咖啡碱毛叶茶资源。为摸清‘南昆山毛叶茶’野生资源现状并为其保护及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对野生‘南昆山毛叶茶’进行了系统调查及性状研究。结果发现,‘南昆山毛叶茶’野生资源主要呈聚集群落形式存在,群落与群落间相距较远。所调查的104份野生毛叶茶资源均属乔木型或小乔木型,树冠较小,分支较为聚拢向上;叶型变异丰富,多属大叶;叶片较厚,栅栏组织排列紧密;新梢嫩芽茸毛密而顺长;绝大部分野生毛叶茶可可碱含量较高,咖啡碱含量较低,非表型儿茶素GCG和C是主导儿茶素组分。  相似文献   

17.
2011年4月对广东新华农场抗寒前哨点的120份1981’IRRDB野生橡胶种质寒害调查结果:参试种质中有42份种质寒害级别低于对照,表现出较强的对低温的忍耐力,说明参试野生种质群体中存在大量的耐寒基因,其中大多来至Rodonia地区野生种质,可作为橡胶树抗寒种质选择的优质、高效群体。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 712份 (编入中国大麦遗传资源目录的 595份 )栽培大麦和近缘野生大麦鉴定分析结果认为 :大麦多样性极为丰富 ,如芒形、稃和籽粒颜色 ,具有变异最为丰富 ,多样性最高的特点。从多样性分布区相比这些性状高于贵州、青藏高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它还具有早熟、矮生、大穗、多粒、蛋白质、赖氨酸和其它氨基酸含量较高 ,“双高”材料不少 ,地方品种蛋白质含量高于育成品种和全国地方品种及国外品种 ;以及抗多种病害和耐各种不良环境因素的优良遗传性状 ,具有直立性、密穗、稀穗、裸粒、钩芒、早熟、抗病等可利用基因潜力巨大两特色。对这些遗传性状和基因资源开发利用 ,在分类、遗传、育种、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鉴定等已取得显著成就 ,预示着美好的远景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起源地生态地理因素对野生燕麦物候期和农艺性状的影响,对种植于成都金堂试验地的源自以色列不同地区7个野生燕麦群体70个基因型的19个物候和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并用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相关性网络(Correlation-based network analysis,CNA)、斯皮尔曼秩相关(Spearmanp’s Rho Correlation)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群体和基因型间的物候期和农艺性状差异明显。其中,全生育期最短的群体是Sede Boqer,来自该群体的SB14-07的生育期仅170.0d;最大单株生物产量出现在Caesarea群体中,达268.1g;而千粒重最大的是来自Tabigha群体的Tg-09,为28.8g。起源地水分、温度、地理等因素对野生燕麦的物候及农艺性状起不同程度的关键性影响。以上结果说明,野生燕麦物候及农艺性状差异的实质是其长期与环境相互作用,在自然选择压力下进化形成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胡椒野生近缘种蒌叶Piper betle L.作砧木、胡椒Piper nigrum L.栽培种Kuching作接穗的嫁接技术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胡椒栽培种与胡椒野生近缘种嫁接亲和力强,嫁接成活率高,嫁接植株主蔓粗壮,生长迅速,生态适应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