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我国2008年草地螟大发生种群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进一步认识草地螟大发生规律,更好地开展大尺度草地螟发生预测预报,本文对2008年草地螟大发生种群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对2008年我国草地螟1代成虫和2代幼虫发生数量与当地温湿度条件进行回归分析,找出影响草地螟种群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结果] 草地螟成虫发生期的环境温湿度对随后幼虫发生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草地螟成虫集中分布在湿度60%~80%的区域内,而在相对湿度为60%~80%的区域内,温度是草地螟成虫和幼虫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成虫主要分布在温度高于21 ℃的区域内,而温度高于27 ℃的区域内草地螟成虫量较少。在成虫盛期温度为19~27 ℃的区域内易形成草地螟幼虫大发生,特别是在温度为21~25 ℃区域内发生程度更重,该温度范围与草地螟成虫产卵适温范围相符。[结论] 成虫发生期的环境温湿度指标应是开展大尺度空间草地螟大发生分布预测预报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草地螟越冬代虫源量与一代发生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康保县植保站1979~2002年24a草地螟系统监测资料的研究分析,明确草地螟冬前当地的越冬基数与越冬代成虫量、一代卵量和一代幼虫发生面积的相关性不显著,虽然在全国范围这种相关是显著的。而越冬代成虫发生量与一代卵量和一代幼虫发生面积的相关性则达到极显著水平。为掌握草地螟发生规律,提高预报准确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2009年我国草地螟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2009年草地螟发生特点:越冬代成虫始见期早、盛发期长、发生数量大、范围广;1代幼虫始见期早,高峰期接近常年,发生面积较大,黑龙江大部和华北局部为害重;1代成虫和2代幼虫发生范围小,为害轻。分析了2009年草地螟发生原因:春季气温偏高,导致越冬代成虫始见期明显提早,越冬区域经、纬度和海拔跨度大,导致越冬代成虫峰次多和历期长;春、夏季干旱,导致1代幼虫未大面积严重为害,且2代草地螟发生轻,符合草地螟常年发生规律。提出了温、湿度条件是影响草地螟年度间变化的重要因素,草地螟越冬虫量与翌年1代发生有相关性、我国草地螟跨年代跨代次的长期预报水平有待提高等观点。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北方近几年草地螟越冬虫源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998 年和1999 年草地螟越冬代成虫和一代幼虫,在北方农牧区的发生与分布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一、二、三代幼虫,都有可能形成滞育越冬幼虫,成为第二年发生的虫源。据此提出今后要搞好草地螟长期预报,必须跟踪观察各代幼虫越冬的比率和面积大小。  相似文献   

5.
温湿度是影响草地螟发生为害规律的关键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鳞翅目:草螟科)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主要在36~55°N的广阔地区为害。在我国,草地螟主要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为害,并经常暴发成灾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为了更好地阐明草地螟的种群动态规律、揭示影响其暴发成灾的关键因子,减少其灾害损失,本文通过历史文献分析,结合所在实验室多年从事草地螟研究所获的证据,得出了温湿度是影响草地螟发生为害规律的关键因子的结论。主要依据是:温湿度限定了草地螟的发生为害区域;左右着草地螟存活率的高低、个体及生殖能力的大小以及种群增长的快慢;控制着草地螟滞育和迁飞行为的发生并影响着种群动态;决定着田间发生为害场所、时间和暴发成灾程度。最适合草地螟种群增长的条件是21~22℃和RH 60%~80%。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草地螟存活率高、生殖能力强、种群增长快,发生为害或成灾的可能性增加。超出这个温湿度范围,各项参数下降,幼虫滞育和成虫迁飞的可能性增加,大发生的可能性下降。因此,根据幼虫发生期的温湿度条件变化就可以确定幼虫滞育的比例以及下代幼虫的发生为害情况。而根据成虫盛发期温湿度条件的变化以及成虫发生量的大小,就可以预测草地螟的发生为害场所、时间及暴发成灾程度。  相似文献   

6.
曾娟  姜玉英 《植物保护》2014,40(1):142-148
为探明草地螟轻发年份的发生特点和主导因素,对2012年全国8省70余个监测点的草地螟虫情调查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2012年我国草地螟的总体发生面积小、程度轻,但区域差异明显,其中新疆北疆一代幼虫大范围严重发生,山西北部局部二代幼虫集中为害。导致轻发生的内在因素是境内外有效虫源基数小;外在因素是春夏季气候条件不利,具体表现为春末夏初气温偏低不利于越冬代成虫羽化,气温偏低地区湿度过大不利于成虫产卵,夏季中后期降水分布与一代成虫和二代幼虫发生期不匹配。  相似文献   

7.
2015年我国草地螟持续轻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我国草地螟继续维持2010年以来的轻发态势,发生面积是第3个暴发周期以来最小的年份.总结了2015年我国北方农牧区草地螟各世代各虫态的时空分布特点:越冬代成虫始见期西早东晚,灯下和田间蛾量低、盛期不明显,1代幼虫发生期偏晚、发生密度低,1代成虫和2代幼虫零星发生.分析了2015年草地螟轻发原因为虫源基数小、气象条件总体不利.  相似文献   

8.
草地螟是我区历史上发生危害严重的一个害虫,曾于1954、1956年大发生,仅这两年为害农作物291.1万亩,危害草场133.3万亩,被害减产达10—20%,严重的被害40—50%,59年为中等偏重发生,以后草地螟发生程度逐渐下降,甚至基本不发生为害。1963年于乌盟兴和县调查,越冬代成虫期仅4天,一代幼虫每亩有虫2—8头。1976年—1978年在乌盟凉城县、丰镇、察右前旗、兴和县出现越冬代成虫且虫量逐年上升,但幼虫零星发生。1979年我区西部草地螟突然大发生,成为我区主要暴发性社会害虫。现将几年来草地螟发生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我国2008年草地螟大发生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为了更好地总结草地螟的发生危害规律,改善和提高草地螟的预测预报水平,本文就我国2008年草地螟的大发生危害特征及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所得的结果表明:1代幼虫发生危害较轻,仅有70万hm2左右。但2代幼虫的危害面积则达到了1 106.7万hm2,横跨东西7个省,为历年、历代最重。在多数受害较重的地区,豆类、向日葵等双子叶作物受害最重,损失最大,而其他作物几乎都受到了危害。另外,新疆1、2代幼虫的危害时期均比内陆地区提前了1个月左右,而1代成虫的暴发也影响到了奥运会。对2代幼虫大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1代幼虫滞育比例的下降,1代成虫从俄罗斯亚洲部分及蒙古地区的大量迁入,1代成虫盛发期间降雨量的增加和适宜的气温,是2代幼虫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双子叶杂草面积的扩大,也为2代幼虫的大发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36°~55°N地区的重大农业害虫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鳞翅目:草螟科)的迁飞规律已了解较多,但对其迁飞的原因、目标与对策所知甚少。为了弥补这些缺陷,本文根据草地螟生活史特征,结合迁出、迁入以及再迁飞种群,成虫生殖,后代存活,田间幼虫危害种群发生与温湿条件的关系分析,明确了:1)迁飞种群主要降落在21℃,RH60%的地区,较高或较低的温湿度是导致成虫迁出或再迁飞的原因;2)最大的成虫生殖能力及后代存活率,以及田间幼虫为害或大发生种群主要在21℃,RH60%条件下形成;3)成虫为到达21℃,RH60%的地区所采取的对策:先迁飞、后生殖,以及在迁飞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适应性行为等。所得结果为深化草地螟迁飞规律的认识、研究与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松毛虫小盾寄蝇发生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毛虫小盾寄蝇 Nemosturmia amoena 是草地螟的主要寄生天敌。寄生率可达8.4%(室内饲养记载)是一个主要天敌种群。松毛虫小盾寄蝇在雁北区一年发生一代,以围蛹在草地螟幼虫体内越冬。翌年6月上旬羽化成蝇,刚羽化有寻找阴暗处避光的习性,随即取食(作物上的分泌物和露水),成虫飞翔力强。大量取食后交尾,交尾时间1~3分钟,卵犬部产在作物上部嫩叶上,卵期8~10天。6月18~20日孵化为幼虫,幼虫附着力强。当第一代草地螟发生为害时,松毛虫小盾寄蝇的幼虫附着在害虫体壁上并侵入体腔进行寄生,(在寄主体内1~3龄)幼虫期长达60天。8月底至9月初寄蝇幼虫在草地螟寄主体内化蛹,围蛹期达10  相似文献   

12.
1997年草地螟暴发原因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7年,草地螟(Loxostegesticticatis)在我国华北及东北地区大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采用黑光灯诱测和普查幼虫的方法,调查了1997年草地螟在河北省的发生情况。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1、草地螟的为害有以下特点,即周期性、蛾量突增突减现象,一代幼虫为害严重而二代为害较轻以及对寄主的选择性等;2、草地螟之所以能够暴发为害,主要是其杂食性、迁飞性和幼虫的二次迁移习性以及适宜的气候条件造成的;另外,受害区群众认识不够,准备不足也是造成重大损失的原因之一。针对以上事实,文章认为加强科技意识教育、严密监测草地螟发生动态、推广黑光灯诱杀成虫技术并辅以药剂防治是有效控制草地螟暴发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13年我国草地螟发生范围小、发生程度轻、发生区域集中,继续维持2010年以来的轻发态势.总结了2013年我国草地螟各世代各虫态的时空分布特点:越冬代成虫始见期西部早东部晚、灯下蛾峰时空集中、田间蛾峰持续短,虫量低;1代幼虫发生期偏晚、发生密度低、重发区域少;2代成虫蛾峰小、滞留少,2代幼虫零星发生.分析了2013年草地螟轻发生原因为国内虫源基数小、发蛾关键时期气象条件总体不利、天敌控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代草地螟将为我国发生最重的世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发生危害规律、2009年1代幼虫的虫源数量以及温湿条件可能变化趋势的分析,对我国2009年1代幼虫的发生危害程度进行了预测。2009年1代幼虫的有效虫源面积为600万hm2,总量为43 022亿头,为2004年1代幼虫虫源数量的113倍。为此,预测2009年1代幼虫的发生危害面积将超过1 100万hm2,为历年历代最重。到时将有430万亿头幼虫危害,如不防治,将有2.15亿t的植物被吃掉。其中以东北和华北地区受害较重。同时还会波及一些与虫源区相邻、但历史上较少发生草地螟危害的地区。东北地区将会出现发生危害早,本地虫源与外来虫源混合发生,受害十分严重的现象。由于越冬成虫的羽化时期长,蛾蜂多、虫态重叠、作物多次受害的现象将十分突出。最后,本文就如何应对2009年1代幼虫大发生,减少草地螟灾害损失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2013—2016年对北京市大兴区玉米螟、草地螟、黏虫、甜菜夜蛾、二点委夜蛾、小地老虎6种主要农业害虫进行灯诱监测,分析成虫种群发生动态。通过连续监测可知,大兴区6种农业害虫不同年份发生总量较平稳,诱虫高峰期为6—9月。其中,玉米螟、甜菜夜蛾成虫种群数量较高,甜菜夜蛾和黏虫在个别年份蛾量突增。从发生期看,二点委夜蛾、黏虫、甜菜夜蛾、小地老虎及玉米螟均在4月始现,仅草地螟在5月始现;草地螟及二点委夜蛾在9月终现,其余4种害虫在10月终现。6种农业害虫成虫的发生盛期均为6—9月。其中,玉米螟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黏虫发生高峰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其下代幼虫易为害春夏播玉米;甜菜夜蛾发生高峰期在6—9月呈散状分布,对应露地蔬菜及大田作物种植期;草地螟、二点委夜蛾、小地老虎发生高峰期分别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上旬至8月上旬、6月中旬至8月上旬。  相似文献   

16.
张蕾  江幸福 《植物保护》2022,48(4):68-72
防控新发突发植物疫情是保障农业领域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内容。草地螟是我国“三北”地区农牧业重大迁飞性害虫,具有暴发性、多食性和周期性发生特点,严重威胁国家粮食、油料和牧草等作物生产安全,已列入2020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当前我国草地螟已进入建国后第4个发生周期。根据全球气候变化、农作物结构调整,结合草地螟生物学习性以及当前发生现状,研判本轮周期草地螟发生区域可能更广,为害作物可能更多,持续时间可能更长,发生程度可能更重。为控制草地螟发生为害,提出加强草地螟境内跨区域及跨境迁飞、滞育越冬和周期性发生等成灾规律研究;建立自动化、智能化早期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异地测报技术;集成区域化防治技术模式并推广应用卵、幼虫和成虫一体化绿色可持续治理技术,从而为遏制草地螟新发生周期暴发势头,保障国家粮油生产安全和生物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瘦怒茧蜂Orgilus ischnus Marshall是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初龄幼虫寄生蜂。为探究它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草地螟的控害作用,本文在23 ℃、16L:8D光周期条件下,以1龄草地螟幼虫为寄主,测定了瘦怒茧蜂的发育历期和茧重、成虫生殖行为特征、能力和寿命,研究了瘦怒茧蜂对草地螟幼虫的功能反应和寄生率,探究了寄主幼虫的取食量及虫体大小与正常幼虫的差异。结果表明,瘦怒茧蜂卵和幼虫期为12.8 d,预蛹和蛹期10.5 d,世代历期23.2 d,平均茧重为4.1 mg。成蜂羽化当天即可交配产卵寄生,属卵育型,平均交配时间为49 s,雌蜂平均产卵量为100.5粒,产卵高峰期分别为交配后第4 d和第8 d,雌、雄蜂寿命分别为11和14 d。在5~40头/瓶(650 mL)8个密度条件下,瘦怒茧蜂的寄生量随草地螟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15头/瓶时,寄生率会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寄主幼虫一生取食量为106.7 mg,仅为正常幼虫的21.3%,寄主幼虫第6和12 d的体重、大小均极显著低于正常幼虫。本文研究结果明确了瘦怒茧蜂基本的生物学特性,证明该蜂对草地螟控害作用显著,为改善、提高草地螟的可持续控制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草地螟发生为害特点与防治策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草地螟的独特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点,构成了其他害虫无可比拟的为害性,给农田、草原和苗木造成了毁灭性灾害。针对草地螟发生为害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控制草地螟为害是不难做到的。一、草地螟发生为害的特点1、草地螟成虫能远距离迁飞,有突然暴发为害的特点。许多研究都证明草地螟属迁飞昆虫,成虫能远距离迁飞。如1981年秋,黑龙江省几乎找  相似文献   

19.
草地螟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与条件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螟又叫黄录条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为河北省北部地区重要的害虫之一,在坝上各县为害尤甚。在偏重发生年份,农业生产常遭受严重损失。过去对此虫了解不多,近年来我们做了一些工作。本文仅就(一)草地螟的生物学特性。(二)草地螟能否在河北省越冬?(三)草地螟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现分述如下:(一)草地螟的生物学特性据多年观察,草地螟在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二个地区,一年发生二代,主要是一代幼虫为害。二代幼虫发生在8、9月份,此时庄稼即将成熟,秸杆坚实,不喜取食,只要不是在偏重发生年份,一般农田受害不多,主要危害杂草。  相似文献   

20.
和田昆仑山区天然草场草地螟发生及为害规律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innaeus)又称黄绿条螟、甜菜网螟,属螟蛾科,为突发性多食迁飞害虫。在新疆和田地区,于2003年在皮山县局部山区草场首次发现草地螟幼虫为害后,2006年在山区草场局部严重发生,2007~2009年,植保技术人员与地区草原技术人员联合对昆仑山区草场草地螟发生为害情况、地理分布及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初步掌握了本地区高海拔昆仑山区草地螟的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为草地螟的防治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