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我国北方近几年草地螟越冬虫源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998 年和1999 年草地螟越冬代成虫和一代幼虫,在北方农牧区的发生与分布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一、二、三代幼虫,都有可能形成滞育越冬幼虫,成为第二年发生的虫源。据此提出今后要搞好草地螟长期预报,必须跟踪观察各代幼虫越冬的比率和面积大小。  相似文献   

2.
草地螟越冬代虫源量与一代发生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康保县植保站1979~2002年24a草地螟系统监测资料的研究分析,明确草地螟冬前当地的越冬基数与越冬代成虫量、一代卵量和一代幼虫发生面积的相关性不显著,虽然在全国范围这种相关是显著的。而越冬代成虫发生量与一代卵量和一代幼虫发生面积的相关性则达到极显著水平。为掌握草地螟发生规律,提高预报准确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2009年我国草地螟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2009年草地螟发生特点:越冬代成虫始见期早、盛发期长、发生数量大、范围广;1代幼虫始见期早,高峰期接近常年,发生面积较大,黑龙江大部和华北局部为害重;1代成虫和2代幼虫发生范围小,为害轻。分析了2009年草地螟发生原因:春季气温偏高,导致越冬代成虫始见期明显提早,越冬区域经、纬度和海拔跨度大,导致越冬代成虫峰次多和历期长;春、夏季干旱,导致1代幼虫未大面积严重为害,且2代草地螟发生轻,符合草地螟常年发生规律。提出了温、湿度条件是影响草地螟年度间变化的重要因素,草地螟越冬虫量与翌年1代发生有相关性、我国草地螟跨年代跨代次的长期预报水平有待提高等观点。  相似文献   

4.
草地螟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与条件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螟又叫黄录条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为河北省北部地区重要的害虫之一,在坝上各县为害尤甚。在偏重发生年份,农业生产常遭受严重损失。过去对此虫了解不多,近年来我们做了一些工作。本文仅就(一)草地螟的生物学特性。(二)草地螟能否在河北省越冬?(三)草地螟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现分述如下:(一)草地螟的生物学特性据多年观察,草地螟在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二个地区,一年发生二代,主要是一代幼虫为害。二代幼虫发生在8、9月份,此时庄稼即将成熟,秸杆坚实,不喜取食,只要不是在偏重发生年份,一般农田受害不多,主要危害杂草。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棉铃虫的发生危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铃虫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每年发生3代 ,主要寄主作物有春小麦、蚕豆、玉米、番茄等。第 1代危害春小麦和蚕豆 ,第2代主要危害玉米、番茄 ,使间套玉米造成严重损失 ,第 3代集中危害大麻 ,对农作物无大影响。幼虫期经历的龄期分为 5龄、6龄 ,两者混合发生。滞育蛹在玉米田埂、玉米田和辣椒田等处所越冬 ,是越冬代虫源之一。天敌、气候因素对棉铃虫的抑制率达36.29%。  相似文献   

6.
草地螟滞育的研究:光照周期、温度与发育及滞育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光照周期和温度与发育、滞育关系的试验为基础,探讨了草地螟的滞育诱导因素和临界条件,以探索越冬虫源。证实草地螟在前蛹期可出现滞育,其主要诱导因素为当代幼虫期的光照周期和温度,这两者有交互作用,趋向高适温和长光照时滞育比率降低,直至不出现滞育,属兼性滞育。计算出滞育比率在50—90%之间的相应条件光照周期为13、16小时,温度为25.4—23.3℃、18.3—14.5℃。认为这一范围即为滞育临界区。讨论提出我国北方各地草地螟种群,通过迁飞互相渗透,成为同一地理种群,在其分布区内存在着适于越冬的地带。这一地带的虫源成为我国周年种群发生和长周期发展消长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草地螟是一种兼具迁飞和滞育特性的重要农业害虫。滞育是其抵抗低温、安全越冬的唯一对策,因而在其种群动态和发生为害规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阐明草地螟的种群动态和越冬规律,本文就草地螟滞育的诱导和解除、滞育的主要生理特征和机制及其对种群发生的影响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草地螟的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以幼虫滞育越冬.本文总结了二化螟滞育生物学特性的总体研究进展,包括滞育诱导、滞育的维持和解除、滞育后的发育、越冬滞育幼虫的年龄组成、越冬滞育幼虫抗寒性与越冬存活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芦毒蛾(Laelia coenosa candida Leech)为芦苇上的一种暴食性食叶害虫,近年来在河北省沧州市南大港湿地呈间歇性暴发态势。经过连续8年的野外监测、人工笼养和灯光诱集,系统调查了芦毒蛾的年生活史、生活习性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芦毒蛾在南大港湿地1年发生3代。4月上、中旬芦苇放叶后,越冬代幼虫逐渐转移到芦苇及其他禾本科杂草上为害,主要为害虫态为越冬代幼虫及第1代、第2代幼虫;10月上、中旬,2代成虫羽化后飞向苇草混生地产卵,以3代低龄幼虫越冬。芦毒蛾在湿地各种杂草上产卵、孵化及化蛹、羽化。但2龄幼虫主要转移至芦苇上取食,5龄以后进入暴食期。冬季苇田干燥和芦苇生长期水层较浅,有利于幼虫越冬和取食为害。成虫具较强趋光性。幼虫越冬期、春季越冬代幼虫为害期是芦毒蛾的防控的关键时期,可通过越冬期烧荒或蓄水、春季药剂防控越冬代低龄幼虫、各代成虫盛发期灯光诱控和区域性联合监控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10.
我国2008年草地螟大发生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为了更好地总结草地螟的发生危害规律,改善和提高草地螟的预测预报水平,本文就我国2008年草地螟的大发生危害特征及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所得的结果表明:1代幼虫发生危害较轻,仅有70万hm2左右。但2代幼虫的危害面积则达到了1 106.7万hm2,横跨东西7个省,为历年、历代最重。在多数受害较重的地区,豆类、向日葵等双子叶作物受害最重,损失最大,而其他作物几乎都受到了危害。另外,新疆1、2代幼虫的危害时期均比内陆地区提前了1个月左右,而1代成虫的暴发也影响到了奥运会。对2代幼虫大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1代幼虫滞育比例的下降,1代成虫从俄罗斯亚洲部分及蒙古地区的大量迁入,1代成虫盛发期间降雨量的增加和适宜的气温,是2代幼虫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双子叶杂草面积的扩大,也为2代幼虫的大发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Summary. Pigweed ( Amaranthus sp.) control was not satisfactory where furrow irrigation was substituted for mechanical incorporation of nitralin or trifluralin on loam. Trifluralin concentrations in soil were twice as high after mechanical incorporation compared to furrow irrigation alone. In some instances, nitralin gave excellent pigweed control when rainfall occurred within 1 day after application. However, weed control was not consistent over a 3-year period. When herbicides were applied through a sprinkler irrigation system, chemicals were retained in the upper 5 cm of loamy sand and did not leach. However, herbicide distribution was not uniform due to irregular water movement by wind during application. Trifluralin did not control pigweed when applied and incorporated by sprinkler irrigation.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nitralin gave good to excellent control.
Incorporation de la nitraline et de la trifluraline par la pluie et par I'irrigation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The adsorption of diquat cation was found to be 0.3, 2.0–2.5 and 80–100 mg/g on a sandy loam soil, Grade Hydrite 10 Georgia kaolinite and National Standard Bentonite, respectively. Bentonite (113 lb/surface ac) applied to plastic pools previously treated with 1 ppm paraquat reduced the concentration of paraquat to less than 0–05 ppm within 24 hr of application. Only bentonite appeared to hold either diquat or paraquat in a form unavailable to wheat. Appreciable uptake by wheat from soil treated with diquat or paraquat (16 lb/ac pre-emergence) occurred only in soil or sand in which the herbicide leached below the 05 in. zone. A 12 hr dark period following foliage application did not appear to enhance movement of either herbicide in wheat. Loss of radioactivity was observed when diquat or paraquat was exposed to ultraviolet light (2537 Å).
Facteurs agissant sur la persistence et l'inactivation du diquat et du paraquat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研究新疆宜农土地资源,确定了评价因素及限制强度,并制定了分类系统,对近几十年来新疆宜农地垦殖现状进行了利弊分析,提出了宜农地开发的基本原则:即工程完善原则;大农业综合布局原则;流域统筹规划原则;近期远期分期开发原则。根据不同区域水土资源的特点进行了分区开发评述。  相似文献   

14.
辽宁、黑龙江疫霉种及疫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鸡今,有关我国东北地区疫病种的分布及疫病发生情况尚鲜有研究报道。戚佩坤等对吉林省疫病曾有过记载。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文在对新疆塔里木盆地资源环境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罗列大量数据,指出了区域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绿洲水土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等问题,并结合塔里木盆地区域特点和资源环境优势,提出了加强生态建设,强调深度开发,发挥资源优势,提高人口素质,增加科技投入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干旱灾害的成因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本文剖析了陕西省干旱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阐述了旱灾时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三废”污染等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接着分析了导致这些恶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杀虫剂混用或加增效剂对瓜-棉蚜增效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87年,根据瓜-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对拟除虫菊酯和有机磷杀虫剂的抗性机制,研究了一些有机磷化合物或增效剂,对这两类杀虫剂的增效作用及增效机制。在试验的化合物中,马拉氧磷和虫螨磷对氰戊菊酯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共毒系数分别为814.4和1067.2。有机磷杀虫剂对氰戊菊酯的增效程度与其对α-乙酸萘酯羧酸酯酶(α-酯酶)的抑制能力呈极显著相关。异稻瘟净对马拉氧磷,TPP对久效磷也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而异稻瘟净对乐果,TPP对氧化乐果则没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9.
NOTES AND NEWS     
《Weed Research》1973,13(2):236-238
  相似文献   

20.
NOTES AND NEWS     
《Weed Research》1965,5(1):79-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