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棚室内甜瓜白粉病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0.5%大黄素甲醚水剂、20%戊菌唑水乳剂、42%苯菌酮悬浮剂3种新药剂进行棚室内甜瓜白粉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2%苯菌酮悬浮剂的速效性最优,20%戊菌唑水乳剂次之,0.5%大黄素甲醚水剂相对一般;42%苯菌酮悬浮剂和20%戊菌唑水乳剂都具有较好的持效性,而0.5%大黄素甲醚水剂则相对稍差;3种药剂均无药害。  相似文献   

2.
对0.5%大黄素甲醚(卫保)水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效果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0.5%大黄素甲醚(卫保)水剂对黄瓜白粉病有一定防治效果,且为生物制剂,是生产无公害黄瓜的首选药剂,建议使用浓度为400~500倍液。试验结果如下:第一次用药后7 d,0.5%大黄素甲醚(卫保)水剂400倍、500倍、6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75.8%、68.27%、62.44%;在第二次用药后7 d防效分别为56.14%、48.2%、42.98%。  相似文献   

3.
陕、豫两省苹果炭疽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确定引起中国陕、豫两省苹果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以及形态学鉴定、rDNA ITS区序列分析、rDNA ITS区特异引物CaInt2/ITS4扩增。【结果】自陕西、河南11个地点采集192份样本,经鉴定引起陕、豫两省苹果炭疽病的病原菌有2种,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和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 J.H. Simmonds)。两种病原菌的区别主要在于分生孢子形态、菌落颜色、对引物CaInt2的特异性等。【结论】首次证实了中国苹果炭疽病可由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引起。两种病原菌在陕、豫两省各地区均有分布,其中,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有效的药剂防治烟草病毒病,在宜宾市屏山县新市镇三台村五组进行了不同药剂防治病毒病田间药效比较试验。通过对施药后平均病情指数、发病率和防治效果的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试验的4种药剂——5%氨基寡糖素水剂、24%混脂·硫酸铜水乳剂、8%宁南霉素、0.5%香菇多糖水剂,均能降低病毒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对烟草病毒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控作用。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排序为8%宁南霉素<5%氨基寡糖素水剂<0.5%香菇多糖水剂<24%混脂·硫酸铜水乳剂,表明8%宁南霉防效最好,5%氨基寡糖素水剂防效次之,两者防效均在80%以上,0.5%香菇多糖水剂防效较差,24%混脂·硫酸铜水乳剂防效最差。  相似文献   

5.
广东地区墨兰和大花蕙兰炭疽病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东省部分地区栽培墨兰(Cymbidium sinense (Jackson ex Andr.)Willd.)和大花蕙兰(C.hybridum L.)上普遍发生的炭疽菌(Colletotrichum)病害进行了鉴定.经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及病原菌形态观察和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ITS)、β-微管蛋白(β-tubulin)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墨兰炭疽病由博宁炭疽菌(Colletotrichum boninese J.Moriwaki,Toy Sato&T.Tsukiboshi)、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Penz.)引起,而大花蕙兰炭疽病仅由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Penz.)引起.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引起棕竹叶片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通过常规组织分类法、形态学方法以及多基因系统发育方法对棕竹炭疽病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棕竹病叶上分离的病原菌可以侵染有伤的棕竹叶片并引发炭疽病;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该病原菌与暹罗刺盘孢菌株聚为一类。[结论]引起棕竹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类群中的暹罗刺盘孢菌(C.siamense)。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兜兰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进行室内防治药剂筛选,为兜兰炭疽病的大田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兜兰炭疽病标本,以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分离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兜兰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室内温度、光照控制和培养基中不同pH、碳源、氮源的差异试验确定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条件等生物学特性;选用12种杀菌剂进行兜兰炭疽病病原菌室内药效试验,并对筛选出效果理想的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分离获得的兜兰炭疽病病原菌的无性态为半知菌类黑盘孢目刺盘孢属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9~36℃,最适温度27℃;产孢温度12~36℃,最适温度30℃.胶孢炭疽菌菌丝在55℃下处理20 min死亡,孢子在50℃下处理30 min或55℃下处理20 min死亡.菌丝生长和产孢的pH为2~13,最适为pH 8;分生孢子萌发的pH为2~12,最适为pH 7.连续光照有利于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产孢及分生孢子萌发.培养基中不同碳源和氮源对菌丝生长、产孢及分生孢子萌发具有显著影响(P<0.05).500 mg/L的恶霉灵、硫磺·甲硫灵、福·福锌和咪鲜胺锰盐4种杀菌剂对胶孢炭疽菌菌丝抑制率和产孢抑制率均达100.00%,其中咪鲜胺锰盐的毒力最强、反应灵敏度最高,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为0.09 mg/L.[结论]引起兜兰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咪鲜胺锰盐、硫磺·甲硫灵、恶霉灵和福·福锌4种杀菌剂可在室内有效防治兜兰炭疽病,其中以500 mg/L咪鲜胺锰盐的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进行43%戊唑醇悬浮剂、0.5%大黄素甲醚水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种药剂防治奶油南瓜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3%戊唑醇悬浮剂4 000倍液的防效较好,且持效期较长;其次为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5 000倍液,具有戊唑醇与肟菌酯的综合作用机理、杀菌谱广的特点,持效期也较长;0.5%大黄素甲醚水剂250倍液的防效较低,但其为植物源杀菌剂,产品安全性较化学农药高,也具有应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9.
为加大有机生产中白粉病防控力度,提高防治效果。采用有机生产标准(GB 19630—2019)中允许使用的大黄素甲醚、蛇床子素、硫黄、碳酸氢钾、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及乳化植物油等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比较其防治效果,结果表明,7种供试药剂均有一定的控制白粉病的效果,第3次药后7 d,对西葫芦白粉病防效为64.61%~74.78%,其中以0.5%大黄素甲醚AS防效最优,达74.78%,防治效果表现为0.5%大黄素甲醚AS>1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WP>1%蛇床子素EW>碳酸氢钾DP>3亿CFU/g哈茨木霉菌WP>50%硫黄SC>乳化植物油;供试药剂均可提高西葫芦产量,使用碳酸氢钾增产率最高,为44.70%,其次是1%蛇床子素EW及0.5%大黄素甲醚AS,增产率分别是38.83%和37.90%,乳化植物油EC也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增产率为35.63%。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在白粉病发生初期优先使用碳酸氢钾,在白粉病发生期推荐使用0.5%大黄素甲醚AS、1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WP、1%蛇床子素EW等药剂。  相似文献   

10.
为科学防控草莓炭疽根腐病,本研究在调查全国12个草莓主产区的109株草莓根部腐烂样品的基础上,对导致草莓根部腐烂的病原菌进行菌落形态鉴定、分离纯化与分子鉴定、多基因序列(ITS-ACT-GAPDH-CAL-TUB2-CHS)联合鉴定以及致病性鉴定。结果表明:109株草莓根部腐烂样品中有27.5%的样品是由草莓炭疽根腐病病原菌胶孢炭疽菌复合种(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complex)引起;胶孢炭疽菌复合种可分为3种生理小种,分别为暹罗炭疽菌(C.siamense)、隐秘炭疽菌(C.aenigma)与果生刺盘孢菌(C.fructicola);3种炭疽菌致病力由高到低依次为隐秘炭疽菌、果生刺盘孢菌和暹罗炭疽菌。其中隐秘炭疽菌发病较快,引起的病症较重。综上,本研究可为草莓炭疽根腐病病害防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草莓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鉴定草莓炭疽病的病原菌并进行防治药剂筛选。[方法]对江苏省句容市草莓炭疽病病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确定草莓炭疽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胶孢炭疽菌。采用室内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几种药剂对草莓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fragariae)的毒力,并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己唑醇在室内的作用效果较好,25%吡唑醚菌酯EC2000倍液、24%嘧菌·己唑醇(嘧菌酯∶己唑醇=1∶2,下同)SC1500倍液,25%咪鲜胺EC的田间防效显著。[结论]该研究为实际生产中药剂交替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验证云南南宝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1.5%除虫菊素水乳剂、1.8%虫菊·苦参碱水乳剂、70%天然植物油(三保奥宁)对草莓蚜虫的具体防效,从而为相关生物药剂的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了几种生物药剂对草莓蚜虫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1.5%除虫菊素水乳剂600倍液+70%天然植物油(三保奥宁)400倍液处理对蚜虫的防效较好,施药后7 d的校正防效分别为80.18%;1.5%除虫菊素水乳剂400倍液处理和70%天然植物油(三保奥宁)400倍液处理对蚜虫的防效稍差,施药后7 d的校正防效分别为73.75%和70.24%。  相似文献   

13.
草莓炭疽病是草莓育苗期和移栽后为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对来自杭州市建德和下沙草莓基地的63个菌株进行培养性状、形态学和种特异性引物PCR鉴定,表明所有的菌株均属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Penz. & Sacc.).离体条件下评价了这些菌株对多菌灵和乙霉威的抗性,发现对多菌灵高抗菌株的比例达92.1%,对乙霉威高抗菌株比例高达93.7%,而同时抗这2种药剂菌株的比例高达87.3%.因此,建议杭州地区不应再使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或这类杀菌剂和乙霉威的混剂防治草莓炭疽病,以免影响防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离并鉴定引起宫粉羊蹄甲炭疽病的病原菌,筛选出适宜的防治药剂,为宫粉羊蹄甲炭疽病的识别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宫粉羊蹄甲炭疽病的病原菌,通过针刺回接法确定其致病菌;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及柯赫氏法则对宫粉羊蹄甲炭疽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9种不同杀菌剂对宫粉羊蹄甲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根据抑制中浓度(EC50)选出抑制效果最好的杀菌剂.[结果]通过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确定引起宫粉羊蹄甲炭疽病的病原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不同杀菌剂对宫粉羊蹄甲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明显不同,其中98.4%多菌灵、98%溴菌腈和97%吡唑醚菌酯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分别为0.071、0.083和0.095 mg/mL;97%嘧霉胺和81%氨基寡糖素的抑制作用较弱,EC50均大于4.000 mg/mL,而95%啶酰菌胺在高浓度时表现出微弱的抑制作用,低浓度时反而促进宫粉羊蹄甲炭疽病菌生长.[结论]引起宫粉羊蹄甲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98.4%多菌灵、98%溴菌腈和97%吡唑醚菌酯对宫粉羊蹄甲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作为防治宫粉羊蹄甲炭疽病的化学杀菌剂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巴西野牡丹炭疽病的病原,为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四川省成都市采集疑似为炭疽病的巴西野牡丹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单孢纯化所得菌株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结合菌落特征、分生孢子与附着胞的形态和多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确定病原菌。【结果】巴西野牡丹炭疽病的致病菌为狭义的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ensu stricto)。【结论】这是狭义的胶胞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sensu stricto)引起巴西野牡丹炭疽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假眼小绿叶蝉是小绿叶蝉的优势种群,也是陕西茶叶主要的害虫之一。笔者研究了0.6%苦参碱水剂、1.3%苦参碱水剂、1.5%除虫菊素水乳剂、茶蝉净和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等5种植物源农药对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0.6%苦参碱水剂、1.3%苦参碱水剂和1.5%除虫菊素水乳剂3种药剂对假眼小绿叶蝉几乎无防治效果。茶蝉净和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对假眼小绿叶蝉表现出了良好的防效,施药1 d后的防效分别为57.0%和32.4%,施药3 d后的防效分别为63.2%和60.2%,施药7 d后的防效分别为86.9%和70.6%。研究结果为田间防治茶叶主要虫害假眼小绿叶蝉提供了新的药剂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两种杧果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te.和Colletotrichum acutatum Simmonds均能引起杧果采后炭疽病的发生,其中C.gloeosporioides为主要病原。分生孢子形态的差异是区分2种杧果炭疽菌的主要依据。C.gloeosporioides菌丝体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8、28和32℃,C.acutaturm菌丝体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6、28和24℃。弱酸、弱碱及中性条件有利于两种炭疽菌的菌丝体生长及孢子萌发,pH3时有利于C.acutatum产孢,而C.gloeosporioides在pH7时产孢量大。葡萄糖、果糖、蔗糖有利于C.gloeosporioides的菌丝体生长,淀粉有利于其产孢;蔗糖、果糖有利于C.acutatum菌丝体生长,蔗糖、麦芽糖有利于其产孢。两种炭疽菌对多菌灵、特克多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C.acutatum对两种药剂的敏感性低于C.gloeospozqoides对两种药剂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从广州地区采集鹅掌柴炭疽病病叶,经分离培养、致病性接种和再分离,并结合传统形态特征和扩增ITS片段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广州地区鹅掌柴炭疽病的病原菌是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出防治芒果炭疽病的有效药剂,选用了广谱高效的吡唑醚菌酯结合氨基寡糖素对田间芒果炭疽病进行试验。结果表明,2%氨基寡糖素+25%吡唑醚菌酯水乳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显著,二次药后7 d防效达到74.68%,同时对芒果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川芎炭疽病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并选用4种常用的杀菌剂进行抑菌试验,选择最佳抑菌药剂。[方法]按柯赫氏法则分离病原菌并进行形态鉴定;用平板菌丝生长抑制法进行杀菌剂抑菌试验。[结果]病害标本分离出的炭疽病菌与胶孢炭疽菌描述的形态特征相符;除灭菌成外,其余3种杀菌剂均可抑制该炭疽菌生长,处理7d后1000倍甲霜灵锰锌、代森锌、甲基托布津对该病菌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6.8%、22.1%、59.8%。[结论]川芎炭疽病是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侵染所致,川芎是胶孢炭疽菌的新记录寄主;该病菌的最佳抑制杀菌剂为甲基托布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