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芥菜型油菜A9染色体黄籽基因区域BAC重叠群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9染色体是芸薹属植物A基因组最长的染色体(序列约37 Mb),具有控制种子大小、种皮颜色、硫苷合成、油脂合成等重要性状的基因。利用芥菜型油菜A9染色体黄籽性状共分离标记A9-88和A9-32对已经构建的ZBjH BAC文库进行PCR步移筛选,共筛选出BAC 752个,测序395个,得到BAC末端序列674条,利用BAC末端序列设计引物533对,此外利用白菜已经公布的序列设计SSR引物38对、STS引物15对,构建了芥菜型油菜黄籽基因区域估算长约2.2 Mb的BAC重叠群。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黄籽油菜的基因组研究和利用,构建了芥菜型油菜黄籽品种四川黄籽的高质量BAC文库。该文库由82 944个单克隆组成,被保存在216块384孔板中。质粒酶切检测结果表明,文库的平均插入片段大小约为140 kb,空载率约为2.5%,按照芥菜型油菜基因组1 000 Mb计算,文库覆盖度约为油菜基因组的11.6倍。BAC末端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克隆被均匀比对到芥菜型油菜的18条染色体上,并且无任何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菌基因组DNA污染。  相似文献   

3.
赵茜  张丽艳  徐丽珍  吴建忠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738-4739,4744
[目的]构建南瓜基因组DNA的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文库。[方法]以南瓜幼芽为材料,利用HindⅢ酶切体系,初步构建南瓜基因组DNA的BAC文库。[结果]研究成功构建了南瓜基因组DNA的BAC文库。[结论]该技术为南瓜相关基因的克隆、功能验证、物理图谱的构建和基因组测序等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根据芥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染色体特异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对芥菜型油菜‘四川黄籽’与甘蓝型油菜‘中双11’杂交后代F2和BC1F1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研究芥甘杂种后代中染色体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来源的An03、An08、An09、An10、Cn03、Cn09等6条染色体和芥菜型油菜来源的Aj03、Aj10染色体在BC1F1群体中未见丢失,但Bj07染色体丢失频率最高,达62.83%;F2群体中,芥菜型油菜来源的Aj、Bj基因组染色体比甘蓝型油菜来源的An、Cn基因组染色体丢失多,甘蓝型油菜来源的An08、Cn03染色体和芥菜型油菜来源的Bj08染色体丢失少,分别为1.36%、1.36%和0.90%,而Bj07染色体丢失多,达56.56%;BC1F1群体套袋自交平均结实率仅0.60,最高达5.31,自由授粉平均结实率为1.95,最高达12.85;F2群体套袋自交平均结实率仅0.66,最高达17.70,自由授粉平均结实率为2.18,最高达23.05。综上,芥甘杂交后代中芥菜型油菜遗传物质比甘蓝型油菜亲本的遗传物质更容易丢失,要将芥菜型油菜优异的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创制优质种质,需在油菜芥甘杂交育种的早期世代促进其染色体重组配对。  相似文献   

5.
以3份不同芥菜型油菜自交系为材料,研究单嘧磺酯钠(MES)对芥菜型油菜的杀雄效果,同时利用细胞学观察对芥菜型油菜花粉败育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植株叶片喷施0.075 mg/L和0.1 mg/L的MES均能引起芥菜型油菜不育,高质量浓度的MES处理对农艺性状的影响更显著,细胞学观察发现MES诱导的芥菜型油菜雄性不育与绒毡层发育异常相关。研究结果为MES对芥菜型油菜的最佳杀雄浓度提供参考,并为其化学杀雄育种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从新疆野生油菜与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黑芥品种尤嫩斯体细胞染色体核型比较结果看:芥菜型油菜与新疆野生油菜在染色体核型上有较大差异。芥菜型油菜染色俸核型与黑芥和白菜型油菜染色体核型的混合核型较一致。  相似文献   

7.
水稻SSR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着丝粒的整合及其偏分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珍汕97(Zhenshan 97)和 HR5 衍生的重组自交系(n=190)作为作图群体,构建了水稻SSR标记的全基因组连锁图谱(命名ZHMAP),同时根据前人定位的着丝粒结果和国际水稻测序计划释放的信息,将12条染色体着丝粒的区段也整合到这张遗传图谱上.图谱共包括263个SSR分子标记,图谱总长1 552.6 cM.ZHMAP与多数已发表的图谱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检测到偏分离标记有82个,除第9、第12染色体没有偏分离标记外,其余所有染色体都存在偏分离标记,绝大多数偏分离标记偏向于珍汕97.这些结果有可能为水稻基因组研究工作提供便利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阿维链霉菌BAC文库的构建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阐明阿维菌素的生物合成路径和调控途径,提高阿维菌素的产量,采用BamHⅠ限制性内切酶酶解阿维链霉菌基因组DNA的方法,构建了阿维链霉菌的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文库。该文库共包含2 304个克隆,平均插入片段为101kb,空载率约9%,覆盖了该菌基因组的25.9倍。该文库的成功构建可以为其他微生物尤其是基因组具有磷硫酰化修饰的微生物的文库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青海大黄油菜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个白菜型油菜地方品种,具有黄籽的优良性状。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大黄油菜黄籽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Brsc1控制。该基因被定位于白菜型油菜的A9染色体上。为了筛选更多与Brsc1紧密连锁的标记,本研究根据Brsc1所在染色体区间,依据BRAD数据库中已公布的白菜型油菜的序列信息(http://brassicadb.org/brad/),设计新的SSR引物,同时利用同源区间内已有的SSR引物对目标基因进一步精细定位。以大黄油菜和褐籽油菜09A-126为亲本,构建BC1分离群体和F2群体,结合BSA法,对SSR引物进行检测,共筛选到5个与Brsc1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A-11-65、A-11-145、B-6-32、BrID10607和KS10760,其中A-11-65为共显性标记。构建了Brsc1的SSR标记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图谱标记密度较前人进一步增加。这些标记的获得为油菜黄籽品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体系的建立和黄籽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芥菜型油菜重组自交系群体种子的油含量和蛋白质含量进行检测并分析二者间的相关性,筛选优异育种资源,为芥菜型油菜育种提供研究基础和应用材料.[方法]利用近红外方法测定139份芥菜型油菜重组自交系群体种子的油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在贵阳的环境条件下,139份芥菜型油菜重组自交系群体种子的油含量和蛋白质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变异,其变异范围分别为33.1%~47.7%和22.0%~33.3%,并被划分为三大群体.群体Ⅰ材料的油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3.7%和32.8%,变异系数分别为2.3%和0.7%;群体Ⅱ材料的油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1.2%和26.2%,变异系数分别为5.3%和6.6%;群体Ⅲ材料的油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5.9%和23.6%,变异系数分别为2.7%和4.8%.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芥菜型油菜种子的油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芥菜型油菜重组自交系群体种子的油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变异丰富且存在显著负相关.高油含量株系RIL020、高蛋白质含量株系RIL038和高总含量(油+蛋白质)株系RIL078是3份优异的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可用于芥菜型油菜的遗传育种和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1.
青海柴达木盆地不同油菜品种抗盐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青海柴达木盆地盐碱地春油菜出苗和成活情况,分别选用9个白菜型、9个芥菜型、9个甘蓝型春油菜品种为试材,于2012年在柴达木盆地进行春油菜品种抗盐碱性试验,随机区组设计,三次重复,每个重复5行,每行点播200粒种子,出苗后统计出苗数,一个月后统计存活株数。试验结果表明:在盐碱地块,白菜型油菜出苗率高于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成活率高于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盐碱土壤对油菜的出苗率和成活率有极大的影响。白菜型油菜97-46II、大黄油菜抗盐碱性较强,可以推荐作为抗性亲本。  相似文献   

12.
芥菜型油菜×甘薯型油菜种间杂种后代遗传研究表明,芥菜型油菜A和B染色体组各有1对控制芥酸含量的等位基因,黄籽基因可能位于B组染色体,叶色受位于A染色体组的1对具有剂量效应的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3.
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种间杂种后代遗传研究表明,芥菜型油菜A和B染色体组各有1对控制芥酸含量的等位基因,黄籽基因可能位于B组染色体,叶色受位于A染色体组的1对具有剂量效应的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4.
以芸薹属植物芥菜型油菜和白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常规正反杂交后子房的离体培养,通过离体子房培养获得的杂种种子经MS培养基诱导成苗,获得了芥菜型油菜与白菜的杂种F1代植株,表现出杂种优势;通过细胞学的方法,鉴定了杂种F1幼蕾体的细胞染色体数为2n=28,为母本芥菜型油菜(2n=36)和父本白菜(2n=20)的单倍体染色体数之和;芥菜型油菜与白菜常规杂交后,经离体子房培养获得了“胚性芽”,确立了植物胚挽救的另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深入了解绵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ClassⅡa区段基因组结构,利用已构建的中国美利奴细毛羊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文库和MHC区段高密度物理图谱研究ClassⅡa的基因组成。ClassⅡa亚区包括BAC克隆225J15、283N15和271H22,基因组大小为333 962bp。对ClassⅡa已知的基因座DRB1、DRA、DQB1、DQB2、DQA1和DQA2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出这6个基因的全长序列。将这6个基因定位在ClassⅡa基因组上,6个基因的基因组长度分别为10.8、3.5、8.7、9.4、3.5和5.7kb。选取编码MHC-Ⅱ类分子α链的DQA1和编码MHC-Ⅱ类分子β链的DRB1进行原核表达,SDS-PAGE检测蛋白质大小分别为28ku和30ku。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植株高度、基部粗度、分枝部位、分枝总数和每株角果数等15个考种性状为指标,对西藏自治区各市搜集而来的16份野生芥菜型油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以最小距离法,在欧氏距离为150.7时,将供试的16份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聚为四类。第一聚类包括谢通门野生芥菜型油菜、拉孜野生芥菜型油菜、桑日野生芥菜型油菜1、贡嘎野生芥菜型油菜和南木林野生芥菜型油菜,第二聚类包括左贡野生芥菜型油菜、朗县野生芥菜型油菜、乃东野生芥菜型油菜、日喀则市野生芥菜型油菜1、桑日野生芥菜型油菜1和乃东野生芥菜型油菜,第三聚类包括南木林野生芥菜型油菜、桑日野生芥菜型油菜2和桑日野生芥菜型油菜4,第四聚类包括林周野生芥菜型油菜和南木林野生芥菜型油菜。  相似文献   

17.
为克隆1个水稻产量QTL,对遗传作图亲本珍汕97和明恢63物理图谱上与该QTL相对应的区段进行了比较分析,关闭了2个物理图谱在该区段的物理缺口,对该区段珍汕97和明恢63BAC末端序列分别与日本晴参考序列之间的预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进行了检验,发现大部分预测SNP序列正确,而有一部分预测SNP为BAC末端测序错误...  相似文献   

18.
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的QTL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Mo17和黄早四为亲本,构建了包含239份F9代重组自交系的分离群体,并用103个微卫星标记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覆盖了玉米基因组1455.4 cM,标记间的平均间距为14.1 cM。通过人工接种分析了亲本及R IL群体对大斑病菌的抗性表现,并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抗性QTL进行了作图分析,结果在玉米第2染色体定位了3个与标记Bn lg1520、Um c1635和Bn lg125连锁的QTL,可分别解释表型方差的13.89%、19.33%和14.36%;另外还在第8染色体上定位了相邻的与标记Um c1327和Bn-lg2235紧密连锁的2个QTL,可分别解释表型方差的9.33%和7.62%。  相似文献   

19.
选用玉米尾孢灰斑病抗病自交系R225与感病的自交系掖478组配F2群体共345个单株,选用多态性好的127个SSR标记构建了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覆盖整个玉米基因组1738cM,平均图距为13.6cM。2013、2014连续两年采用田间自然诱发进行多年多点表型鉴定,利用QTL IciMapping分子标记作图软件分析2个环境的表型数据QTL,有5个QTL在2个环境都能检测到,分别位于2号、5号、8号和9号染色体上,单个QTL表型遗传变异介于4.78%~37.77%之间,除9号染色体抗病QTL来源于感病亲本掖478外,其余QTL均来自抗病亲本R225,其中以2号染色体效应最高。研究结果为玉米尾孢菌灰斑病抗性基因发掘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用45S rDNA作探针,对芸薹属3个二倍体种(白菜型油菜、甘蓝和黑芥)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原位杂交分析,发现在白菜型油菜的20条染色体中有10条、黑芥16条染色体中有6条、甘蓝18条染色体中有4条染色体上存在杂交信号.其中白菜型油菜和黑芥的减数分裂为首次报道,研究结果对研究芸薹属二倍体基因组A、B或C的亲缘关系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