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柿子单宁对几种蛇毒中主要酶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柿子单宁(persimmon tannin,PT)对江浙蝮蛇、尖吻蝮蛇、眼镜蛇毒中主要酶活力的抑制作用,初步研究两者相互作用的机理。【方法】将蛇毒与PT以不同比例混合后在37℃下温育1 h,离心分离,测定上清液中主要酶活力变化,并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粗毒和作用后所得沉淀及上清液进行分析。【结果】当蛇毒与PT质量比达到1﹕1时,粗毒中蛋白质水解酶、磷脂酶A2、L-氨基酸氧化酶、精氨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类凝血酶活力被完全抑制,且酶活力的下降与PT含量呈剂量增加效应;SDS-聚丙烯酰胺电泳表明,PT与蛇毒蛋白具有很强的非特异性结合能力。但对不同结构蛋白质结合能力和选择性也明显不同。【结论】柿子单宁在体外条件下对蛇毒中几种酶的活力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T与蛋白结合是导致酶失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从临床病料中分离纯化1株猪伪狂犬病毒——HuB2020,并对其毒力、培养特性及遗传变异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该毒株gE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国内PRV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8.9%~99.9%。纯化后的病毒经测定其在PK15细胞上的TCID50为107.5/mL;对6周龄昆明小鼠的LD_(50)为1×10~(5.7)。组织嗜性分布显示,10~(6.0)TCID_(50)/0.1 mL、10~(5.0)TCID50/0.1 mL攻毒组对小鼠的神经嗜性均高达100%,且病毒在脑和心脏中的检出率均高于其他组织。  相似文献   

3.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人-兽-鱼共患的致病菌,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的健康。为了研究宿主嗜中性粒细胞清除细菌感染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副溶血弧菌Vp57~(RFP)菌株感染受精后48 h(hours post fertilization,hpf)的斑马鱼(Danio rerio)幼鱼耳泡,建立局部感染模型,并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01菌株为对照,系统比较了副溶血弧菌和大肠杆菌的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LD_(50))、存活曲线以及和嗜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RT-qPCR验证炎症相关基因il1b和il10在感染前后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和大肠杆菌感染斑马鱼幼鱼的LD_(50)分别为7.90×10~8 CFU/mL和1.14×10~(11) CFU/mL,与感染大肠杆菌相比,斑马鱼感染副溶血弧菌后招募嗜中性粒细胞的速度更快,且数量更多。RT-qPCR结果发现斑马鱼感染副溶血弧菌后在相同时间点能够激活更高的il1b和il10基因的表达,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建立的副溶血弧菌-斑马鱼幼鱼耳泡局部感染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嗜中性粒细胞清除副溶血弧菌感染的动态过程,以及深入揭示天然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精子数量对小鼠体外受精与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进一步完善小鼠的辅助生殖技术。【方法】试验随机选用9周龄C57BL/6雄鼠附睾尾获取的精子放入HTF培养液,在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1 h后通过精子计数计算1、3、5、10、15、20 μL精子溶液的精子数量,并吸取相应的精子溶液于4周龄C57BL/6雌鼠超排后获取的卵母细胞团中,体外培养24 h后计算体外受精率与2-细胞胚胎发育率。【结果】1、3、5、10、15、20 μL精子溶液的精子数量分别为0.25(±0.23)×10~6、1.23(±0.31)×10~6、2.03(±0.35)×10~6、3.95(±0.33)×10~6、6.50(±0.76)×10~6、9.88(±0.52)×10~6个/mL;同时,小鼠体外受精率分别为88.92%、95.17%、94.29%、90.56%、85.89%、78.26%,其中2-细胞胚胎率分别为78.21%、81.75%、81.51%、77.42%、70.47%、50.76%。精子数量为1.23(±0.31)×10~6、2.03(±0.35)×10~6个/mL的体外受精率与2-细胞胚胎发育率较好,差异不显著,但极显著高于精子计数为6.50(±0.76)×10~6、9.88(±0.52)×10~6个/mL的情况。【结论】不同的精子数量对小鼠体外受精与胚胎早期发育影响有显著性差异,精子数量为1.23(±0.31)×10~6~2.03(±0.35)×10~6个/mL时能有效提高小鼠的体外受精率并促进胚胎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5.
蛇毒突触前磷脂酶A2神经毒素(Snake presynaptic phospholipase A2 neurotoxins,SPANs)是蛇毒中毒性最大的成分之一,主要作用于脊椎动物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处,阻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致使动物肌肉麻痹、呼吸衰竭直至死亡。SPANs与突触前膜特异性结合,水解膜磷脂生成溶血磷脂(Lysophospholipids,LysoPC)和脂肪酸(Fatty acids,FA),改变膜构象、膜通透性提高导致Ca2+大量内流至神经末梢、突触囊泡(Synaptic vesicles,SV)枯竭、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对蛇毒突触前磷脂酶A2神经毒素的受体分子及其引发的一系列胞内分子事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用Weil's表的平均移动法进行了NB对雌性小鼠和雄性小鼠LD_(50)的测定。以组间距(对数剂量差值)为d=0.2,测得NB对雄性小鼠经口服的LD_(50)为525.8962mg·kg~(-1)BW,95%可信限为417.7342~662.0640mg·kg~(-1)BW;以组间距(对数剂量差值)为d=0.0667,测得NB对雌性小鼠经口服的LD_(50)为771.9692mg·kg~(-1)BW,95%可信限为714.8254~833.6812mg·kg~(-1)BW。  相似文献   

7.
西地碘粉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西地碘粉对小鼠的经口急性毒性。[方法]选用清洁级ICR小鼠60只,采用寇氏法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小鼠西地碘粉急性中毒症状,并测定西地碘粉经口给药对小鼠的LD_(50)。[结果]小鼠经口给药后的急性中毒症状主要包括:给药后15 min,高剂量组小鼠出现精神沉郁,被毛粗乱无光,并逐渐转入抑制,反应迟钝、不食、麻痹。0.5~1.0 h后有小鼠出现呼吸困难,伴随脖颈伸直、食欲废绝;3 h后开始出现死亡,小鼠死亡前出现惊厥、抽搐、震颤等神经症状。急性死亡发生于给药后3~24 h。中毒死亡后剖检发现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对肝脏的损伤,其次是肺和心脏。根据各剂量组死亡率,计算出西地碘粉对小鼠的急性经口LD_(50)为4 972.75 mg/kg.,其LD_(50)95%可信限为4 382.77~5 642.16 mg/kg。[结论]西地碘粉对小鼠的经口LD_(50)介于501~5 000 mg/kg,属于低毒性药物。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甘草多糖对小鼠及鼠伤寒沙门菌生长性能的影响,利用小鼠灌胃给予低剂量(1 mg/kg)、中剂量(10 mg/kg)和高剂量(100 mg/kg)甘草多糖,测定小鼠生长性能(体质量和脏器指数)变化;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终质量浓度为10、20、50、100、200μg/mL的甘草多糖,检测其对鼠伤寒沙门菌体外生长的影响;Bliss法计算鼠伤寒沙门菌对小鼠半数致死量(LD_(50));检测甘草多糖对小鼠感染100倍LD_(50)鼠伤寒沙门菌的保护力。给予甘草多糖后所有剂量组小鼠一般临床状况均无明显变化,体质量和脏器(肝脏、肺脏、心脏、肾脏和胸腺)指数稍有增高。而第5天和第7天时甘草多糖可显著增加小鼠的脾脏指数(P0.05)。甘草多糖可促进鼠伤寒沙门菌的生长速率和生物被膜的形成,但差异不显著。鼠伤寒沙门菌腹腔感染小鼠的LD_(50)为2.09×10~5cfu/mL。100倍LD_(50)的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小鼠后,随着甘草多糖质量浓度增加小鼠死亡时间延迟。结果表明,甘草多糖对鼠伤寒沙门菌体外生长具有有限的促进作用,对小鼠生长性能无显著性影响,但可以提高小鼠抵抗鼠伤寒沙门菌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杜鹃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杜鹃组织培养以茎尖、带腋芽的幼茎、幼叶、花雷、种子等作外植体;以浓度0.1%HgCl2消毒5~8 min,或浓度0.2%HgCl2消毒2~3min;以Read、Mccown、Anderson1、/4 MS1、/10MS、MS、改良MS、ER等为基本培养基;以ZT2.0~5.0 mg/L或2ip10~15 mg/L或KT 2.0~5.0mg/L,配合NAA或IAA 0.05~0.5 mg/L诱导不定芽及愈伤组织;以IBA或NAA为0.5~1.0 mg/L+活性炭0~0.3%诱导根形成;以浓度3%的蔗糖作碳源;以AC(活性炭)0.1%、PVP(聚乙烯吡咯烷酮)100 mg/L控制褐化;pH值为5.0~5.4;光照强度为1 500~2 500 lx,光照时间为16 h/d,黑暗8 h/d,培养温度(25+2)℃。  相似文献   

10.
为了获得具有中和活性的抗猪瘟病毒(CSFV)单克隆抗体,分别将CSFV和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纯化的CSFV E2蛋白与佐剂混合后免疫BABL/c小鼠,经杂交瘤细胞融合制备抗CSFV单克隆抗体,经过多轮亚克隆和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IPMA)筛选,成功获得5D1、8H7、9A1和13B2共4株能够稳定分泌抗CSF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4株单克隆抗体轻链均属于κ型,其中5D1、8H7、13B2为IgG1亚型,9A1为IgG2c亚型。间接ELISA检测结果显示,4株单克隆抗体的腹水效价在2.56×10~5~1.02×10~6;IPMA效价分别为6.40×10~4、1.28×10~5、2.56×10~5、1.28×10~5;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4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经原核表达系统及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获得的CSFV E2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IPMA检测结果显示,4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CSFV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与牛流行性腹泻病毒(BVD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圆环病毒(PCV2)均无交叉反应。病毒中和试验证实,单克隆抗体13B2具有中和活性,其中和效价为1.28×10~4。综上,成功筛选出4株能够分泌抗CSFV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其中单克隆抗体13B2具有中和CSFV感染活性。  相似文献   

11.
蛇毒丝氨酸蛋白酶(Snake Venome Serine Proteinases,SVSPs)是蛇毒中一类重要的蛋白水解酶,与凝血系统关系密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笔者对SVSPs的种类与生物学功能、应用、纯化、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也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进一步的基础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研究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对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生长、消化酶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把初始菌浓度为10×109cfu/g的凝结芽孢杆菌的粉末制剂分别以0、0.1%、0.5%和1.0%的比例添加到饲料中,投喂初始体重为(18.95±0.27)g的尖吻鲈,尖吻鲈养于0.5m3的玻璃纤维桶中,每桶20尾,每组饲料3个平行,养殖时间50d。尖吻鲈的生长在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在0.5%组最大,分别比对照组增加9.54%和4.01%。凝结芽孢杆菌对尖吻鲈的肠和幽门垂消化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影响,但胃淀粉酶在1.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肝蛋白酶在0.5%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在组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凝结芽孢杆菌对尖吻鲈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可以影响其肝蛋白酶和胃淀粉酶的活性,而对其血清免疫酶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3.
为制备金刚烷胺(AMD)的单克隆抗体(mAb),改造AMD的半抗原,采用EDC/NHS法合成人工免疫原AMD-BSA和检测抗原AMD-OVA,经紫外扫描和凝胶电泳进行鉴定,AMD与载体蛋白[牛血清白蛋白(BSA)、鸡卵白蛋白(OVA)]成功偶联;用被免疫原(AMD-BSA)免疫BALBC/c小鼠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获得AMD杂交瘤细胞株,腹腔注射小鼠后,得到抗AMD的mAb。小鼠免疫后的多抗血清的效价均在6.4×10~3以上,所制得的杂交瘤细胞上清液的效价为3.6×10~2~1.0×10~3,2D5细胞株的腹水效价为5.12×10~5,对AMD的IC_(50)值为1.02μg/L,除与金刚乙胺的交叉反应率为9.82%,与其他结构类似物无交叉反应性。表明获得了高价、敏感和特异的抗AMD的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的免疫学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复合型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是由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bNPV)与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按0.5∶1复合而成的。为了掌握其对甘蓝夜蛾的毒杀效果,用蒸馏水将其稀释成2.0×10~3、2.0×10~4、2.0×10~5、2.0×10~6、2.0×10~7PIB·mL~(-1)五个所需的浓度进行测试,并用方差分析和新复极差法测验。结果表明:复合型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甘蓝夜蛾毒杀效果差异显著。饲毒后第2天,甘蓝夜蛾对复合剂较敏感;饲毒后第3天对复合剂敏感性均增强;饲毒后第4天,甘蓝夜蛾、甜菜夜蛾死亡率均在80%以上,斜纹夜蛾死亡率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15.
球孢白僵菌菌株MZ041016对马铃薯块茎蛾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球孢白僵菌菌株MZ041016对马铃薯块茎蛾的致病力,以马铃薯块茎蛾3龄幼虫为靶标害虫,采用浸叶法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蛾3龄幼虫的死亡率与MZ041016的分生孢子浓度成正比,在孢子浓度为4.0×10~8个/ml时,最大累计校正死亡率达88.63%,致死中时间LT_(50)为4.58 d;孢子浓度为4.0×10~7个/ml时,累计校正死亡率达76.42%,LT_(50)为5.17 d;4.0×10~6个/ml分生孢子浓度下,LT_(50)是6.31 d,累计校正死亡率为69.81%;4.0×10~5个/ml分生孢子浓度下,LT_(50)是8.95 d,累计校正死亡率为41.74%;4.0×10~4个/ml孢子浓度下,累计校正死亡率为24.69%.5~8 d的致死中浓度依次为4.31×10~8、4.039×10~7、3.232×10~6、4.04×10~5个/ml.  相似文献   

16.
试验采用体外培养技术,通过接受γ-射线和紫外线辐照的影响,定向选育突变虫株。首次对伊氏锥虫的细胞工程苗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受γ-射线或紫外线辐照的虫体接种小白鼠后,潜伏期和病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辐照虫体体外培养后接种小白鼠,潜隐期和病程均与对照组相似。经紫外线处理后辐照的伊氏锥虫转入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作支持细胞的培养基内培养,培养7~10d使突变表型表达。然后加入嘌呤类似物继续培养2周,筛选出基因突变株,建立细胞系。小白鼠试验测得该细胞系LD_(50)为10~(-3.5)·mL~(-1),比强毒株毒力减少60倍,其免疫保护率达90%。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10个糯玉米自交系的穗部性状配合力及其遗传特性,为高效利用亲本材料选育穗部性状优良的糯玉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NCⅡ),以10个糯玉米自交系为被测系(A1~A10)与5个测验种(B1~B5)组配50个杂交组合,通过春播和秋播2次试验,调查F1代穗部性状(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和行粒数)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广义遗产力和狭义遗传力.[结果]50个杂交组合穗部性状春播平均值均大于秋播平均值.秋播穗部性状(除穗行数外)的变异系数大于春播,春播和秋播中秃尖长的变异系数均最大,约50.0%,而其余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在10.0%左右.综合春播和秋播2次试验,A3(T2)、A4(JS0381)和A6(S181)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穗行数的GCA表现为较高正向效应,秃尖长表现为负向效应,综合表现较好,以其组配的杂交组合A6×B3(S181×JN2-8)、A6×B5(S181×RJ)、A6×B2(S181×W150)、A4×B5(JS0381×RJ)和A3×B5(T2×RJ)的多数穗部性状SCA也较高,且SCA效应值排名前10位,是强优势组合.春播和秋播中穗长和穗粗GCA方差均较高(>80.0%),且远高于SCA方差,秃尖长和行粒数GCA和SCA方差相近;穗长、秃尖长和穗行数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大(>54.0%),穗粗和行粒数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小(<45.0%).[结论]S181、T2和JS0381综合表现较好,具有较大的育种潜力,易组配出穗部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可在育种实践中重点利用.穗长、秃尖长和穗行数可进行早代选择,而穗粗和行粒数宜晚代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不同地理来源的球孢白僵菌对甜菜夜蛾种群的控制效果,测试了3个地区4株球孢白僵菌菌株孢子悬浮液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致死效应,并对其致死效果进行了时间-剂量-死亡率(TDM)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在处理后第4—7天球孢白僵菌菌株BD-038(河北保定)、2096N(上海)、菌株A(广东广州)、菌株B(广东广州)对甜菜夜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_(50))(单位:孢子/mL)分别为5.46×10~5—3.41×10~7、1.32×10~7—2.31×10~8、1.76×10~7—5.47×10~8、2.94×10~8—6.63×10~9,其中菌株BD-038在1×10~6—1×10~8孢子/mL的致死中时间(LT_(50))分别为6.4854—3.6689 d,菌株2096N和菌株A在1×10~8孢子/mL的LT_(50)分别为4.7565 d和5.2085 d。由此表明菌株BD-038对上海地区甜菜夜蛾幼虫具有较高的毒力。  相似文献   

19.
从四川省某规模化养猪场病死猪肺脏分离得到1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析其生物学特性,为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观察分离株的染色特点、培养特性,并通过生化试验进行鉴定;测定分离株对小鼠的LD_(50)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以分析分离株的致病性与耐药性;测序分析分离株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发育树。结果表明:该分离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同源性为99%;在TSA琼脂培养基上培养18h后可长成灰白色、光滑的露珠样小菌落,在血琼脂上菌落周围呈现α溶血;对小鼠的致病性试验测得LD_(50)为6.62×10~7 cfu/只;药敏试验发现分离株对多粘菌素B较为敏感,对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头孢类、碳青酶烯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均表现为耐药。经鉴定,分离株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致病性较强,对多种药物耐药。该研究为该菌的临床诊断、选药治疗、疾病控制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莱氏野村菌Nr0815对不同龄期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莱氏野村菌Nr0815对不同龄期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方法】采用浸渍法分别测定莱氏野村菌菌悬液对斜纹夜蛾2~5龄幼虫的致病死亡率。【结果】从校正死亡率来看,对同一龄期斜纹夜蛾幼虫接种时,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随着接种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不同接种浓度间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龄期间的校正死亡率在10~7 m L–1接种密度下无显著性差异(P0.05),10~3~10~6和10~8 m L–1接种密度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以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最高。从致死中密度来看,不同龄期的致死中密度LC50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5)。且龄期敏感性随龄期的增大而减弱;对2~5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2.63±0.25)×10~4、(4.79±0.18)×10~5、(8.04±0.21)×10~5、(2.20±0.25)×10~6 m L–1。从致死中时来看,接种密度为2.18×10~8 m L–1时,对2~5龄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4.72、6.24、6.09、6.88 d。【结论】莱氏野村菌Nr0815对斜纹夜蛾2~5龄幼虫具有一定的致病效果,且对2龄幼虫的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