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程红  严善春 《林业科学》2013,49(6):97-106
根据柳蛎盾蚧在丁香上的虫口密度,应用聚类分析法将13种(品种)丁香分为高抗类(什锦丁香等7种)、中抗类(西南丁香等3种)、易感类(紫丁香等2种)、高感类(红丁香)。分别在柳蛎盾蚧的未危害期(5月末)、危害盛期(6月末)、危害弱期(7月末)、危害末期(8月末)采集叶片,用香兰素盐酸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内的单宁、酚酸含量,分析丁香叶中单宁、总酚酸含量、酚酸种类等与柳蛎盾蚧危害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抗类丁香叶中的酚酸种类齐全,或者未危害期内总酚酸、单宁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余种(品种)(P<0.05),或者危害盛期单宁、总酚酸增幅均显著高于其余种(增幅为81.75%~888.43%)。中抗类丁香,只在危害盛期总酚酸含量增幅显著高于易感和高感类丁香,单宁含量显著高于易感类丁香。易感和高感类丁香在未危害期单宁和总酚酸含量相对较低,危害盛期单宁或总酚酸含量存在诱导滞后性,酚酸种数只是高抗和中抗类丁香的1/2。此外,一些特定酚酸种类的有无及其含量的多少也与丁香的抗性相关,如:高抗类及中抗类丁香在5—8月均检测到肉桂酸,易感和高感类丁香5—8月均未检测到肉桂酸。总之,丁香中酚酸种类多、总酚酸或单宁含量高,或者其单宁和总酚酸含量能在虫害后迅速升高、增幅大的种类,对柳蛎盾蚧的抗性就强,反之则弱。  相似文献   

2.
落叶松结实量对其防御酶和蛋白酶抑制剂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植物营养与其抗性的关系,对兴安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在不同结实情况下针叶内PAL、PPO、TI和CI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种落叶松都表现为在结实量较少或无时,其防御酶及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较高,且与结实量中等或结实量较多时的防御酶及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兴安落叶松与长白落叶松之间防御酶和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落叶松抗虫性的强弱与其结实量有直接的关系,但与种类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生防菌对烟草抗病性的影响,2012年,以对黑胫病抗性不同的高抗品种(云烟87)、中抗品种( K326)和感病品种(红花大金元)等3种烟草品种70天苗龄的实生苗为实验材料,在烟苗茎秆接种黑胫病原后施用该生防菌,于不同接种时期(0天、15天、30天、45天、60天、75天)测定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1)高抗品种、中抗品种和感病品种的PAL、 PPO及POD活性水平皆明显高于各自的对照,且前期增加速度表现为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感病品种,后期PPO活性减小情况也符合以上规律。(2)高抗品种、中抗品种和感病品种的MDA的含量增加速度明显低于各自的对照,前期MDA含量增加的速度和后期降低的速度均是感病品种>中抗品种>高抗品种。可见,施用该生防菌可通过调节抗性酶活性和MDA含量提高烟株对烟草黑胫病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4.
油茶不同品种抗炭疽病与相关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明6种供试油茶的抗炭疽病等级,分析油茶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4种酶活性,摸清油茶抗炭疽病与酶活性的相关程度。[方法]采用活体针刺接种自然发病法评价抗炭疽病等级,采用光度分析法测试了酶活性,采用关联法分析抗炭疽病与相关酶活性的相关程度。[结果]结果表明:感病指数最小为博白大果油茶26.9,病斑长度(2.62±0.40)mm,感病指数最大为普通油茶68.8,病斑长度(8.01±2.03)mm。感病指数大小顺序依次为:普通油茶岑软3号岑软2号陆川油茶香花油茶博白大果油茶;感病后,高抗的博白大果油茶、中抗的陆川油茶和香花油茶POD活性均较其他高感油茶品种明显升高,CAT也明显升高(除岑软2号油茶外),SOD和PPO则表现各异;防御酶活性诱导增长率、酶AUEAPC综合增长率以高抗的博白大果油茶,中抗的香花油茶和陆川油茶增长率高于高感油茶;健康油茶酶活性与病斑大小、感病指数相关性弱或基本不相关,感病后POD、CAT、PPO均与抗性呈正相关,而SOD与抗性呈负相关,相关性均在高度和中度以上。[结论]博白大果油茶为高抗品种,陆川及香花油茶为中抗品种,岑软2号、岑软3号、普通油茶为高感品种,且感病油茶酶活性与感病指数存在明显相关,试验进一步明确了油茶抗炭疽病及其防御酶在抗性评价中的作用,为早期鉴别油茶抗病性并筛选抗病油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松材线虫侵染对马尾松苯丙烷类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1.5年生马尾松植株接种松材线虫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水平均高于对照,活性高峰通常出现在症状表现前夕,并在植株发病后下降.叶内PAL和POD活性高峰的出现晚于茎,与叶部病害发展一致.茎中酚类物质的含量随着线虫侵染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至发病时达到高峰.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与PAL、POD、PPO 3种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松材线虫的侵染明显影响寄主植物的苯丙烷类代谢,由此可知,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发展与松材线虫诱导感病寄主苯丙烷类代谢的异常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从绛红褐链霉菌 YSSPG3发酵物中纯化获得抗菌蛋白 AMP,采用其稀释液喷雾或浸根诱导处理撑绿杂交竹苗,调查病情指数并测定杂交竹体内抗性相关酶活性的时序变化。结果表明:用抗菌蛋白 AMP(母液浓度为360.56μg·mL -1)的10,20,50倍稀释液叶片喷雾或浸根处理后,撑绿杂交竹病情指数都显著低于发病对照。经不同浓度抗菌蛋白诱导,植株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等抗性酶对杂交竹梢枯病菌有不同的响应。诱导并挑战接种处理的叶片内各抗性酶活性比只诱导不接种的处理上升幅度大。只诱导不接种及诱导后挑战接种,叶片内各抗性酶的活性与抗菌蛋白浓度呈正相关。POD,PPO,CAT 酶活性用浸根处理的时序变化幅度及同时期升高幅度大于喷雾处理,SOD,PAL的差异不明显。各抗性相关酶活性与病情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抗病性在喷雾诱导处理中与 PPO,POD 和 CAT 活性相关性显著,在浸根诱导处理中与 SOD和 PAL活性相关性显著,说明抗性酶与病情指数的变化存在内在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水杨酸对日本落叶松诱导抗虫性的影响,对其全株喷施不同浓度的水杨酸溶液,分析其针叶内几种主要防御蛋白活力。结果显示:针叶内主要防御蛋白活力受各浓度水杨酸的影响较明显,0.1mmol·L^-1的SA溶液对PAL活力的诱导效果最佳;0.01mmol·L^-1的SA溶液对PPO及POD活力的诱导效果最佳;喷施水杨酸后,各浓度CAT活性均先下跌,后迅速回升。水杨酸可影响日本落叶松针叶内几种主要防御蛋白活力,提高其抗虫性。  相似文献   

8.
毛白杨抗虫、感虫无性系树皮内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4年生抗虫、感虫毛白杨无性系树皮内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酶活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抗、感虫无性系间树皮内多酚氧化酶的酶活力差异显著,抗虫无性系大于感虫无性系;而感虫无性系内的过氧化物酶的酶活力大于抗虫无性系,但二者差异不显著,多酚氧化酶的酶活性与抗虫性有一定的关系,是造成抗性差异的原因之一,可以将多酚氧化酶活性作为毛白杨抗性育种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明确落叶松林型对其化学防御能力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长白落叶松纯林及长白落叶松-水曲柳4∶4、2∶10带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型下落叶松针叶内几种防御蛋白活力及次生代谢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0年生(HJ30(4∶4))和20年生(HJ20(4∶4))落叶松与水曲柳4∶4带状混交林中,落叶松针叶内几种防御蛋白活力和次生代谢物含量均显著高于纯林(P0.05);在HJ20(4∶4)中,落叶松针叶中PPO、PAL、TI活力及黄酮和木质素含量最高,且PPO、PAL活性和木质素含量显著高于20年生(HJ20(2∶10))落叶松与水曲柳2∶10带状混交林(P0.05);在HJ20(2∶10)中,落叶松针叶内CI活性显著高于HJ20(4∶4)(P0.05),单宁含量也高于HJ20(4∶4),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试验发现,长白落叶松-水曲柳带状混交林成林显著增强落叶松针叶内防御蛋白活力、增加次生代谢物的含量,从而提高了长白落叶松自身抗虫性;且HJ20(4∶4)对落叶松的诱导防御能力强于HJ20(2∶10),HJ20(4∶4)混交方式比HJ20(2∶10)更适用于混交林营造。  相似文献   

10.
对杨树与落叶松-杨栅锈菌互作中活性氧(ROS)产生、抗性相关酶活性动态变化与寄主抗病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杨树种或品种与该锈菌不同小种菌系的互作进程中寄主叶片ROS代谢和抗性相关酶活性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免疫、抗病组合寄主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分别于接种后0.5,1天时迅速爆发且升幅最大,此后继续出现1~2个高峰,整个进程中明显高于感病组合;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杨树品种抗病性呈负相关;免疫、高抗组合杨树在接种2天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快速升高且强度大,而感病组合无明显变化;几丁质酶活性与寄主抗病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对山核桃属植物种子贮藏及萌发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核桃属植物种子中过氧化物酶的活力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低温条件下其酶活力下降较慢,室温条件下降较快;山核桃属植物种子整个萌发过程中,从发芽试验之日起至萌发高峰期,其酶活力逐日递增;自萌发高峰期至萌发停止,其酶活力又逐日递减,呈下降趋势;整个过程为一抛物线,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在吉林省长白山地区模拟检测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氮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开顶箱系统模拟环境CO2和高浓度CO2,起始于1999年春。选取长白山特有树种长白松(Pinus sylvestris var.sylvestri-formu),种子播种于1999年5月份,萌芽后开始CO2熏蒸处理。CO2熏蒸处理始于每年4月末止于10月末。分别在2006年6月、8月和2007年6月采集土壤样品,并检测土壤硝化酶(NEA)、反硝化酶(DEA)和固氮酶活性。结果表明,高浓度C02使土壤硝化酶(NEA)活性显著提高,提高幅度2006年6月为30.3%,2006年8月为30.9%,2007年6月为11.3%;土壤反硝化酶活性(DEA)在2006年6月份(P<0.012)和2006年8月份(P<0.005)被C02浓度升高显著抑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没有发现C02浓度升高对固氮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本研究认为C02浓度升高显著影响了土壤硝化酶(NEA)和反硝化酶活性(DEA)。图3表1参44。  相似文献   

13.
以转Bt基因南林895杨树叶片饲喂杨扇舟蛾,研究 Bt 毒蛋白对害虫体内代谢酶的影响。结果表明: 酯酶和羧酸酯酶明显受到抑制。中肠酯酶活性在取食 4 ~ 48 h 内持续下降,羧酸酯酶活性在前期 4 h 有所上升但随后持续下降。多功能氧化酶活性从 24 h 起,受抑而下降,但不显著。谷胱甘肽 S - 转移酶活性在前 36 h 内波动不大,48 h 后显著受抑。乙酰胆碱酶的活性无明显受抑。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12 h 后略升高,然而在取食 12 ~ 48 h活性持续下降,与之相反,过氧化物酶活性在 4 ~ 48 h呈上升状态。过氧化氢酶活性在 4 ~ 12 h 呈下降状态,24 ~48 h呈上升状态。转 Bt 基因杨树主要通过抑制酯酶和羧酸酯酶并扰乱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的协调作用干扰害虫的正常生理代谢,起到杀虫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浮萍(LemnaSPP)为研究对象,浮萍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为探讨物,研究了除草剂乙草胺、丁草胺对浮萍生长的单一毒性和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低浓度的乙草胺能够促进浮萍POD的活性,高浓度的乙草胺则抑制浮萍POD的活性,当乙草胺浓度为7.65mg/L时,浮萍POD的活性最高,激活率可达6.29%,当其浓度达到25.5mg/L时,浮萍POD的活性最低,其浓度为229.50mg/L时,对浮萍POD的抑制率最大,可达25.28%;低浓度的丁草胺能够促进浮萍POD的活性,高浓度的丁草胺则抑制浮萍POD的活性,当丁草胺浓度为2.496mg/L时,浮萍POD的活性最高,激活率可达22.68%,当其浓度达到24.96mg/L时,浮萍POD的活性最低,当其浓度为37.44mg/L时,对浮萍POD的抑制率最大,可达22.68%;乙草胺-丁草胺复合污染对浮萍POD活性的影响表现出拮抗作用,且当乙草胺浓度为229.5mg/L,丁草胺浓度为49.92mg/L时,乙草胺一丁草胺对浮萍POD活性的抑制率最大可达32.54%,在一定范围内,当浓度继续增加,联合毒性作用表现出相对的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土壤酶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土壤酶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概述了土壤酶的研究简史、来源和分类,概括出影响土壤酶活性的几种因素,分别为: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人为因素以及植物根系。并就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评价的关系做了归纳和总结,最后对土壤酶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小结。  相似文献   

16.
森林凋落物分解与酶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森林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凋落物通过分解向土壤释放有机物和养分元素,对林地肥力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凋落物分解受到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气候、凋落物自身性质和土壤生物等。凋落物和土壤中的酶是凋落物分解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其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中评述了酶的种类和酶活性与凋落物分解的关系及凋落物层次、多样性和分解产物与酶的关系,简要概述了酶活性的测定方法,为深入研究凋落物分解机理及其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白蜡无性系硬枝扦插繁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年生白蜡无性系枝条在不同插穗株龄、基质、生长素种类、生长素浓度及处理时间4个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条件下白蜡扦插繁殖技术及生根过程中重要生根关联酶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9个处理组合中,以处理9(5~6年生雄株1年生插穗、纯沙+纯珍珠岩+蛭石混合基质、IAA、100 mg/L、处理2 h)最优。白蜡扦插生根过程可分为愈伤形成期、不定根诱导期和不定根伸长期3个阶段,在生根过程中3种生根关联酶活性变化呈现规律性,不同处理间和各阶段3种酶活性差异显著,说明在白蜡扦插生根过程中,不定根的发生和伸长与这3种生根关联酶活性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对贵州兴仁梨树坪林场杉木林林火影响下土壤的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火对林地土壤的酶活性会产生极显著的影响.在林火发生的初期,土壤酶活性受到了抑制,之后土壤酶活性得到显著促进,土壤中养分的释放得到加强,但同时也抑制了土壤腐殖物质的积累过程,因此林火发生之后需要及时进行林地清理,并及时补栽造林,以保持林地土壤肥力的可...  相似文献   

19.
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凋落物的分解是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过程.森林凋落物和土壤中的酶在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结论为:提取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酶进行定量测定及精确测定其活性成为可能;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酶活性受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及凋落物自身化学组成的影响;微生物群落是影响酶活性的主要生物因素,土壤有机质、温度和湿度等是影响酶活性的重要非生物因素;对凋落物分解与酶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将成为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梨果肉褐变的机理及防褐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梨果肉褐变的物质基础和机理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引起梨果肉褐变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对应的防褐措施,旨在为梨鲜果的贮藏和加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