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姜善涛  李忠声  李正强 《玉米科学》2004,12(Z1):026-027
莱早1号系F108和Mt两个自交系配制而成的极早熟玉米一代杂交种.生育期87 d,鲜穗采收期70d,具有抗倒、丰产、抗病、耐低温、优质和适播期长的特点,平均鲜穗产量12 675 kg/hm2,成熟干子粒产量5 325 kg/hm2,适宜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可作为鲜食玉米品种进行春播或夏播。  相似文献   

2.
化控条件下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品种、密度、化控剂三因素试验表明,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化控条件下,不同类型玉米品种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郑单958适宜密度75 000~82 500株/hm2,先玉335为67 500~75 000株/hm2,化控剂的使用并不能改变品种的适宜密度;化控条件下穗长、穗粗、行粒数与密度呈负相关,秃尖长与密度呈正相关;先玉335穗行数、千粒重随密度增加而减少,郑单958穗行数、千粒重随密度增加先增后减;化控条件下,随密度的增加穗位高增高、植株重心高度先增后降;先玉335株高降低,郑单958株高先增后降。化控剂可有效降低穗位高、植株重心、株高,降低穗位高进而降低植株重心高度增强抗倒能力是密植稳产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凌莉  裴文东 《玉米科学》2024,32(2):106-113
以早熟品种陕单650和晚熟品种陕单609为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研究其对玉米茎秆倒伏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陕单609和陕单650分别在90 180株/hm2和105 000株/hm2密度下子粒产量达到最高值15 110.0 kg/hm2和18 056.7 kg/hm2。与陕单609相比,陕单650在密植条件下茎节短而粗,抗倒伏能力强。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茎秆穿刺强度逐渐降低,同一节位下茎秆穿刺强度表现为陕单650大于陕单609,不同节位的穿刺强度均表现为第3节>第4节>第5节。相关分析显示,子粒产量与茎秆强度、节间粗、节间干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倒伏率与茎秆强度、单位茎长干重、节间粗、节间干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节间长、株高、穗位高、穗位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早熟品种陕单650密植后茎秆节间短而粗,单位茎长干重较大,抗倒伏能力强,有较多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高施肥水平下密度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在吉林省中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区研究了高肥力条件下密度对产量和相关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高肥力条件下,密度对耐密性不同的品种比常规施肥条件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耐密性强的品种先玉335适宜种植密度为80 000株/hm2,耐密性中等品种军单8适宜种植密度在65 000株/hm2。分析结果还表明,在高施肥水平下,密度对产量性状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密度对秃尖长影响最大,其次是穗长、穗粒数和百粒重等。  相似文献   

5.
宁夏高产玉米群体产量构成及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2008~2012年宁夏玉米高产潜力研究示范中产量突破15 000 kg/hm2的54个品次高产田群体产量构成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夏玉米高产田群体平均产量为16 927.01 kg/hm2,平均收获穗数为9.78万穗/hm2,穗粒数为524.38粒,千粒重为357.01 g。高产田61%品次收获穗数9.25万~10.75万穗/hm2,平均收获密度9.97万株/hm2,属高密度种植。高产田在宁夏引、扬黄灌区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引黄灌区周边及中部干旱带扬黄新灌区,高产田46.48%选用紧凑耐密型品种,属中晚熟品种。高产田各品种花前干物质生产平均占整个生育时期总物质生产的41.7%;群体叶面积指数均为单峰曲线变化,吐丝期达峰值。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增穗、稳粒数、增加粒重”、增加花后物质生产与高效分配、培育高质量抗倒群体是高产突破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6.
密度与行距配置对耐密型春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3因素裂区设计,对3个耐密型品种在3个种植密度和3种行距配置方式下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数量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3个品种的株高、穗位高、茎粗、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LAI)、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行距配置对产量构成3因素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多个作用大小不一的农艺性状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决定玉米产量。强盛51与大丰26分别在密度为82 500 株/hm2和“66.6+33.3”cm宽窄行配置模式下产量最高,大丰26在密度为82 500株/hm2采用“50+50” cm等行距种植产量可达15 000 kg/hm2以上,确定这3个组合为玉米超高产的最佳配置。  相似文献   

7.
耐密玉米杂交种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研究了郑单958和先玉335在山西长治地区生态条件下的种植密度效应,分析了光合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郑单958的适宜栽培密度为7.50万~9.00万株/hm2,在此密度下产量为13 056.0~13 526.0 kg/hm2,叶面积指数在抽雄至蜡熟期为4.2~6.2,蜡熟至完熟期保持在2.6左右,经济产量形成期的群体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67.53%,全生育期平均净同化率为7.2~8.3 g/(m2·d);最佳产量结构为单位面积穗数7.50万~8.82万穗/hm2、穗粒数524~466粒、千粒重332.0~329.0 g。先玉335的适宜栽培密度为7.50万株/hm2,在此密度下产量为13 714.5 kg/hm2,叶面积指数在抽雄至蜡熟期4.0~5.2,蜡熟至完熟保持在2.6左右,经济产量形成期的群体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66.42%,全生育期平均净同化率为7.9 g/(m2·d);最佳产量结构为单位面积穗数7.50万穗/hm2、穗粒数538粒、千粒重339.9 g。  相似文献   

8.
超高产玉米品种穗部性状整齐度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对2个超高产玉米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在5个密度种植条件下的穗部性状整齐度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穗部各性状整齐度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并且行粒数整齐度、穗粒数整齐度、穗位高整齐度均在7.5万株/hm2和9.0万株/hm2两个密度条件下最高;先玉335产量在9.0万株/hm2条件下最高,7.5万株/hm2时次之;郑单958产量在7.5万株/hm2密度下最为突出;两个品种的穗位高整齐度和行粒数整齐度均与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行粒数整齐度和穗位高整齐度作为选择高产品种和采取适宜栽培措施的一项指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半干旱区玉米密度对产量及商品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开展半干旱区玉米密度对产量及商品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半干旱区耐密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适宜播种密度在65000~75000株/hm2,稀植大穗型玉米品种吉单257、吉单137适宜播种密度在60000~65000株/hm2;郑单958、先玉335、吉单257、吉单137百粒重与密度呈负相关;4个品种的容重与密度关系呈二次抛物线,郑单958在50000株/hm2、先玉335、吉单257在57500株/hm2、吉单137在50000株/hm2时容重最高,商品等级最好;4个品种随播种密度增加,穗位叶叶绿素SPAD值降低。  相似文献   

10.
播期和密氮组合对镇麦10号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确定江苏淮南麦区红皮强筋小麦高产栽培的适宜播期、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选用红皮强筋小麦新品种镇麦10号作为试验材料,在基施45%复合肥375 kg·hm-2和尿素150 kg·hm-2条件下,分析了播期和密氮组合对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氮组合对镇麦10号产量及干物质积累量有极显著的影响。随着播期的延迟,镇麦10号产量先升后降,穗数和千粒重下降,穗粒数略有增加。11月5日播种较10月20日和11月20日播种分别增产2.26%和10.59%;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因播期不同而有所差异;种植密度增加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数,但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10月20日播种时,提高种植密度不利于产量的增加,在基本苗225×104 株·hm-2下平均产量最高,较基本苗300×104 和375×104 株·hm-2分别增产3.52%和9.21%;11月5日和11月20日播种时,籽粒产量随着密度的提高而增加,以基本苗375×104 株·hm-2的产量最高,较基本苗225×104 和300×104株·hm-2分别增产6.32%、4.89%和4.58%、3.25%。增加追氮量有利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但过量追氮时,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追施纯氮120 kg·hm-2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追氮量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产量的增加。早播、增加种植密度、增施氮肥均能促进镇麦10号干物质积累,但不利于产量的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镇麦10号高产最适播期为11月5日,最优密度为375×104 株·hm-2,适宜追氮量为120 kg·hm-2。  相似文献   

11.
春玉米果穗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5~2016年,选用耐密、适应性广的高产品种先玉335、郑单958和KX3564为试验材料,设置从15 000~180 000株/hm~2不同密度处理,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果穗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各品种产量均随着密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符合二次曲线关系。由拟合方程得到最高产量为19 259.55 kg/hm~2,低于实际最高单产,3个品种连续两年在90 000株/hm~2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相关分析显示,单穗粒重、行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随着密度的升高,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单穗粒重下降,秃尖长增加;百粒重、单穗粒重与密度呈一般线性关系,且都呈极显著负相关。在保证合理密植条件下,通过协调好穗长与行粒数、穗粗与行粒数、百粒重与穗行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当前密度下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2.
不同密度下施氮对甜玉米果穗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甜玉米甜单8号为材料,在不同种植密度(45 000、60 000和75 000株/hm2)及不同供氮水平(0、120和240 kg/hm2)下对果穗产量、穗粒结构、穗部性状形成过程及子粒灌浆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水平、种植密度对甜玉米产量影响显著,施氮可显著提高鲜穗产量与子粒产量;穗长、穗粗的形成贯穿整个果穗发育过程,可用Logistic曲线拟合,分别在吐丝与抽雄期达到最终穗长与穗粗的50%;穗粒数在抽雄期达到最高峰,随时间推进果穗败育粒增加;施氮对单穗重的提高在高密度下最明显。施氮能够促进玉米子粒的灌浆,但不同密度下施氮对灌浆动态的影响明显不同,在4~20 DAP子粒体积、百粒鲜重、灌浆速率均明显升高,且施氮处理高于不施氮处理。  相似文献   

13.
以超甜玉米品种京科甜183、京科甜533为试验材料,设3.0万、3.75万、4.5万、5.25万、6.0万、6.75万株/hm2共6个密度处理,研究不同密度对超甜玉米生长、产量、商品特性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产量逐渐增高,穗长、穗粗、一等穗率、特等穗率逐渐下降,乳熟期子粒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逐渐降低。京科甜183和京科甜533产量显著增加点分别在密度增加至5.25万和4.5万株/hm2时,随密度继续增加产量增幅不明显。密度增加至5.25万株/hm2时,京科甜183一等以上穗率开始显著降低;密度增加至6.0万株/hm2时,京科甜183穗长、京科甜533穗长和一等以上穗率以及两个品种子粒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开始显著降低。京科甜183密度以5.25万株/hm2为宜;京科甜533的密度应适当降低,以4.5万~5.25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4.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周旭梅  高旭东  何晶 《玉米科学》2012,20(3):107-110
以多抗较耐密玉米品种丹玉86和高抗耐密玉米新组合丹3363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丹玉86产量与密度呈二次回归方程的关系,在60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丹3363在75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在52 5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低。株高、穗位高、茎粗、叶片数、棒三叶长随密度变化不明显。丹玉86在60 000株/hm2密度下棒三叶宽、棒三叶面积最大;丹3363棒三叶宽、棒三叶面积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丹玉86和丹3363倒伏率和空秆率均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灰色关联度分析在玉米组合鉴定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玉米组合鉴定试验中主要参试品种的产量、株高、穗位高、茎粗、穗长、穗粗、轴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出籽率和单株粒重等性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各性状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株粒重>穗粗>出籽率>轴粗>茎粗>千粒重>穗行数>行粒数>穗长>株高>穗位高>秃尖长。因此,在玉米组合鉴定试验中,要注重选择单株粒重高、穗比较粗、出籽率比较高和茎比较粗的品种,而对于株高、穗位高和秃尖长可适当放宽要求。  相似文献   

16.
沈爆3号在不同密度下的冠层结构和生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6个密度下研究沈爆3号的冠层结构、生理特征、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沈爆3号适合高密度种植且适应密度范围较大,密度在8.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分别比5.25万、6.00万、6.75万、7.50万、9.00万株/hm2增产21.96%、22.75%、11.50%、10.64%、7.92%,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高密度下穗长、穗粗、行粒数、穗粒数、粒重、秃尖变化较小,单株产量维持较高水平。在9.00万株/hm2时达到最大叶面积指数(6.55),保持较大的叶面积指数和较长的持续时间。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而下降的速度较快,但密度在6.75万~9.00万株/hm2差异不大,高密度下仍可维持较高水平。不同密度之间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存在微小差异,较低密度下最高叶绿素含量的出现时间较迟,而高密度下较早。增加密度使净光合速率下降,但较低密度下增密时下降幅度较大,3个高密度间下降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7.
王延波  赵海岩 《玉米科学》2015,23(5):124-129125
2006~2014年,辽宁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组在辽西项目区开展玉米高产潜力探索及小面积超高产田创建工作。对经过严格测产且产量达到和超过15 000 kg/hm2的32个地块的地理分布、种植品种、种植密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及创建关键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纬度看,高产田均出现在40.82°~42.07°N范围内;从海拔看,高产田出现在1 000 m以下。玉米高产田的平均产量为16 630.5 kg/hm2,75%以上高产田块的种植密度超过6.75×104株/hm2,收获穗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辽单565产量为15 025.5~18 822.2 kg/hm2,收获穗数69 800~93 200穗/hm2,穗粒数453~510粒,千粒重422.5~463.9 g,穗粒重190.3~233.6 g。高产关键技术是采用耐密型高产稳产品种,合理提高密度,充足的水肥供给,科学管理和地膜覆盖。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1,他引:12  
通过对山东省70年代至90年代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认为玉米杂交种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选育了紧凑型品种而增加了密度、公顷粒数和提高了子粒千粒重,其次是增加穗行数和穗粒数;山东省70年代至90年代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分为逐渐上升型(有产量、公顷株数、公顷穗数、公顷粒数和千粒重等性状)、逐渐下降型(小斑病病级)和平稳发展型(有株高、穗粒高、穗长、穗粒数、穗行数、大斑病和生育期等性状)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对玉米茎秆和穗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以郑单958、金海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在中密度(52 500株/hm2)、高密度(75 000株/hm2)条件下对茎秆和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密度条件下,两个品种株高和穗位高受影响均不显著,除第1节间茎秆长度显著增加外,其他节间受密度影响不显著,而基部(第3节间)茎的粗度显著减少;中密度条件下,金海5号各节间茎秆穿刺强度均显著大于郑单958。高密度条件下,金海5号各节间茎秆穿刺强度显著减弱,而郑单958除第3节间穿刺强度显著减弱外,其他节间没有明显变化。高密度条件下,穗长、行粒数和百粒重都显著降低。两个品种在高密度下的产量均显著高于中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