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兔魏氏梭菌性肠炎,又称兔魏氏梭菌病,是由兔产气荚膜梭菌所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其病原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长期潜伏于健康动物消化道内,当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引起动物产生应激反应后,导致动物肠道内菌群失调会容易引发该病。该疾病无季节和年龄特异性,全年四季皆可发病,但常发生于冷热剧变的冬春季节。本病发病率虽不高,但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严重时可达100%,且常与其他病原造成混合感染,临床上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本文详细介绍了兔魏氏梭菌性肠炎的流行情况和临床症状,还讲解了该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以期能够更好的指导生产实践过程当中对该疫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2.
兔大肠杆菌耐药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兔大肠杆菌病又叫黏液性肠炎,是由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暴发性、死亡率很高的仔幼兔肠道传染病.通过以往的参考文献[1,2]可知大肠杆菌是引起断奶前后家兔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主要侵害20~70日龄的仔兔和幼兔,成年兔很少发病.其致病机理是大肠杆菌在肠道内容物中大量增殖,并附着在肠黏膜上,导致肠壁渗透性增强,患兔腹泻脱水.  相似文献   

3.
肠炎是家兔的主要疾病。导致肠炎的病原菌很多,但以细菌性肠炎为主,如魏氏梭菌、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等。下面介绍前两种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在养兔生产中,腹泻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据统计由于腹泻病引起的兔死亡约占家兔死亡总数的70%~80%。而腹泻的病因和病原比较复杂,给确诊和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近年来,国内外养兔技术专家对兔腹泻病防治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某些病已有防治经验。现对如何综合防治兔腹泻病提些个人浅见,供大家参考。1引起腹泻的原因在病原微生物致病因子方面主要是: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魏氏梭菌;在寄生虫致病方面主要是兔球虫  相似文献   

5.
兔大肠杆菌病又叫黏液性肠炎,是由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仔兔爆发性及死亡率很高的一种肠道疾病。l~4月龄的兔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传染途径是消化道。病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家兔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而被感染。  相似文献   

6.
家兔大肠杆菌病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对家兔大肠杆菌病的调查研究结果,并侧重于病原学方面。其内容主要包括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病原形态学、理化特性、血清定型、致病力、产肠毒素(LT)及纤毛抗原成分、内毒素致病作用;间接荧光抗体检查法;药物和菌苗防治;临床健康家兔肠道内大肠杆菌分布等。从中发现了一些基本规律和特点,填充了家兔大肠杆菌病的内容,对有效地诊断和防治家兔大肠杆菌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兔大肠杆菌病又名黏液性肠炎,是由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死亡率很高的一种兔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兔体肠道内的常在菌。此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1-4月龄幼兔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成年兔很少发病。家兔往往因食入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而被感染。防治多采用抗菌药物,但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8.
1 肠炎 按病原菌分类,有10多种病菌可导致肠炎,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巴氏杆菌、泰泽氏菌、克雷伯氏杆菌、轮状病毒、球虫等。但生产中以大肠杆菌和魏氏梭菌所造成的肠炎较多,危害也大,断乳后幼兔的发病率高。饲养管理不良、饲料中的粗纤维含量低、饲料污染、饲料和天气突变、卫生条件差等环境应激均会导致肠道正常微生物菌群改变,使肠道常在病原菌大量繁殖而发病,也可继发球虫及其他疾病。  相似文献   

9.
<正>1肠炎按病原分类,有10多种病菌或寄生虫可导致肠炎,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巴氏杆菌、泰泽氏菌、克雷白氏杆菌、轮状病毒及球虫等。但生产中以大肠杆菌和魏氏梭菌所造成的肠炎最多,危害也最严重。断乳后幼兔的发病率最高。饲养管理不良、饲料中的粗纤维含量低、饲料污染、饲料和天气突变、卫生条件差等环境应激因素可导致肠道正常微生物菌群改变,使肠道内常在的病原菌大量繁殖而引起发病,也  相似文献   

10.
肉鸡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NE)是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引发的一种严重的肠道疾病,给肉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深入了解肉鸡坏死性肠炎的致病因子和致病机理,本文对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毒素及其在肉鸡坏死性肠炎致病机理中的作用进行了概述,为该病的临床诊断、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兔魏氏梭菌病(又称兔魏氏梭菌性肠炎或兔肠毒血症)。是由魏氏梭菌所引起的以急性下痢为特征的家兔消化道疾病。 魏氏梭菌有6个菌型,可分泌12种毒素。家兔魏氏梭菌病是由A型(我国1979年才发现)或E型及其所产生的外毒毒所引起的。该致病菌广泛存在于动物的肠道、粪便及土壤中,在正常情况下,增殖缓慢,产毒量少。当气候和饲料突变,动物胃肠道环  相似文献   

12.
1鉴别诊断兔魏氏梭菌病又称兔梭菌性肠炎,多发生于断乳以后的家兔,是由A型或E型魏氏梭菌及其毒素引起兔的暴发性、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现场诊断根据本病多发于1~3月龄幼兔,急剧腹泻胃黏膜出血、溃疡和盲肠浆膜出血等可作出现场诊断。确诊需进一步的实验室或血清学检查。本病与大肠杆菌病、泰泽氏病、溶血性链  相似文献   

13.
<正>细菌性消化道疾病是造成家兔死亡的重要因素,其主要感染断奶后的仔幼兔和育肥兔。这类疾病病因复杂、症状多样。家兔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细菌性消化道疾病有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魏氏梭菌病等。1兔大肠杆菌病1.1流行特点本病可常年发生,潜伏期4~6 d,主要感染20日龄及断奶前后的仔幼兔。饲养管理不当、环境突变等应激原导致仔幼兔抵抗力下降,肠道菌群发生紊乱时,易诱发本病。  相似文献   

14.
兔粘液性肠炎是以一定血清型大肠杆菌为主引起兔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其特征是腹部膨大,粘液性或水样粪便,流涎。(一)病因主要病因认为是饲养管理因素,特别是饲料方面的因素,影响了肠道正常微生物丛(包括大肠杆菌和肠道球虫的正常微生物丛)发生改变,使非肠道致病的大肠杆菌大  相似文献   

15.
兔粘液性肠炎是以一定血清型大肠杆菌为主引起兔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其特征是腹部膨大,粘液性或水样粪便,流涎。(一)病因主要病因认为是饲养管理因素,特别是饲料方面的因素,影响了肠道正常微生物丛(包括大肠杆菌和肠道球虫的正常微生物丛)发生改变,使非肠道致病的大肠杆菌大  相似文献   

16.
猪梭菌性肠炎是由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引起的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主要感染3日龄以内的仔猪,临床特征为患病仔猪出现红痢、肠道坏死,病程短,死亡迅速,病死率极高。本文对猪梭菌性肠炎的病原特征、致病机理和防治措施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23日龄左右的小鸡一种特殊的发育迟缓病症在不少养鸡场频繁发生,以至有的人不再认为它是一种疾病。其实,它对养鸡业的危害是千万不可忽视的。目前,有关这种生长发育迟缓病症的命名繁多,其中“夏季肠炎”,或“梭菌性肠炎”易为人们所接受。根据对该病的研究表明,该病与文献中所称的“亚临床性坏死性肠炎”,“梭菌性肠炎”,“菌群失调”或“SIBO(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密切相关。病原学研究证明,其病原是产气荚膜梭菌,但其它细菌可能也起了一定作用。这种疾病在肉鸡和其他生长快速的畜禽(如肉牛犊)中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一.病原与发病机制革兰氏阳性的产气荚膜梭菌A或C型菌株是该病的病原。该菌A、C型菌株产生的α毒素和C型菌株产生的β毒素被认为是引起感染鸡肠粘膜坏死这一特征性病变的直接因素。据调查,该病的发生与日粮中减少抗生素类促生长剂的使用有关,并且饲料中小麦量过多也是导致该病爆发的潜在因素;同时饲喂鱼粉过多可加重病情;另外该病与球虫病的发生或控制不佳也有密切关系。在欧洲,有的微生物学家目前正在研究SIBO,他们发现,肠道中革兰氏阴性菌的减少会引起革兰氏阳性细菌特别是产气荚膜梭菌的增加。在正常的肠道中,革兰氏阴性细菌的降解产物控制...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益生菌结合甲硝唑对家兔肠道疾病的改善作用,并为家兔的肠道疾病治疗提供用药剂量依据;40只受A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家兔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为甲硝唑组10只,益生菌组10只,益生菌结合甲硝唑大剂量(结合A)组10只,益生菌结合甲硝唑小剂量(结合B)组10只,另选取10只健康家兔作为对照组,对比5组家兔的存活率、兔十二指肠黏膜厚度、绒毛长度、肠道菌群情况、空肠形态结构变化;结果显示,益生菌组病死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且存在显著差异(P0.01);甲硝唑组与甲硝唑A、B组比较无差异;兔十二指肠组织形态学对比,甲硝唑组的黏膜厚度,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其他3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兔空肠组织形态学对比,空肠黏膜厚度,甲硝唑组与益生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益生菌组的绒毛长度也显著增高,甲硝唑A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空肠绒毛长度(P0.05);与对照组比较,甲硝唑组及甲硝唑A组大肠杆菌总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甲硝唑组乳酸菌总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益生菌组产气荚膜梭菌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甲硝唑B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产气荚膜梭菌总量(P0.01);对于家兔的肠道疾病,尤其是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单纯采用益生菌的病死率高,单纯采用甲硝唑治疗容易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建议采用能够修复肠道黏膜并不会增加家兔病死率的益生菌结合小剂量甲硝唑治疗。  相似文献   

19.
<正>家兔幼兔消化道疾病是养兔业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多种病因引起,防治措施不当将有80%左右的幼兔死于消化道疾病,对养兔业危害极大。只有掌握幼兔常见消化系统病的基本诊疗方法和技术,才能及时、准确地诊断出疾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1发病病因1.1口炎本病为口腔黏膜表层或深层的炎症,由机械性刺激和化学性因素造成。1.2胃肠道疾病主要包括球虫病、大肠杆菌病、魏氏梭菌病、胃肠炎、便秘、腹泻、腹胀、幼兔消化不良、霉菌性肠炎,由饲  相似文献   

20.
根据对我国规模兔场兔病发生情况的实地调研结果,综合文献报道资料,认为目前我国规模兔场兔病发生具有以下特点:①兔瘟流行呈低龄化、非典型化;②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明显增高;③多病原感染病例增多;④大肠杆菌、魏氏梭菌、毛癣病及饲料霉变中毒等发生频繁,危害严重;⑤一种新病(暂定为流行性腹胀病)危害严重,尚无有效防治方法;⑥代谢性疾病、繁殖障碍发病率升高;⑦球虫病呈常年化流行特点。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研究结果,对以上各种疾病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旨在为我国规模化养兔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