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2.
8月3日,由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承担、武隆县农业局协助实施的重庆市玉米高产示范项目,通过了重庆市农业局组织的专家田间鉴定。该项目以高产、稳产、综合性状优良、抗逆性强、持绿性好的渝单28号(由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  相似文献   

3.
《农业信息探索》2008,(5):31-31
灾区玉米正处于苗期阶段,是栽培管理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强田间管理,重点抓好。1.及时抢收,为玉米减灾增产创造时空条件。灾区玉米多与小麦、马铃薯等作物间套种植,及时抢收已成熟作物,既避免近期降水偏多而导致小春粮食作物未及时收获发生霉烂损失。也为玉米增产提供较好的时空条件。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经济作物,其产量和种植面积较大,营养比较丰富,能够加工为多种农业产品,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化农业的不断发展,对玉米的栽培技术和要求与重视也在不断提高。玉米栽培技术水平对玉米的质量与产量及其经济效益影响很大,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对玉米栽培的不同阶段采取科学的栽培技术,促进玉米的健康发育生长,从而为高产增收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南宁进行了玉米地膜栽培,结果表明覆膜的比露地的亩增73.3kg,增18.8%,玉米出苗期与成熟期分别提早4天和6天,植株的营养状况、茎粗、叶面积等均优于露地玉米。地膜栽培改变了玉米的生态条件,起到了增温、保温、保湿以及提高肥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根系分隔技术, 研究不同需氮特性的旋花科、 豆科作物与玉米套作后,玉米的生长特性与养分吸收差异及其增产机理。【方法】采用石英砂培盆栽试验,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玉米-大豆、 玉米-甘薯两种套作模式为研究对象,设计不分隔、 部分分隔、 完全分隔三种隔根方式。分析不同套作模式下不同隔根方式对玉米地下根系活力、 根系生物量及地上植株叶片光合特性、 籽粒产量和吸氮量的影响。【结果】1)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有显著影响,不分隔处理时,与大豆套作的玉米根系活力、 籽粒重及地上植株总吸氮显著高于与甘薯套作的玉米,分别高6.25%、 8.69%和18.89%; 部分分隔或完全分隔时,两套作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 2)隔根方式影响玉米的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表现为不分隔部分分隔完全分隔。3)不分隔有助于促进共生玉米生长,但不同套作模式的影响效果不一致;玉米-大豆套作处理下,不分隔处理的玉米根系活力、 净光合速率、 籽粒产量和总吸氮量均高于隔根处理,比完全分隔处理的分别高25.65%、 27.31%、 64.69%和71.65%;玉米-甘薯套作下增加幅度为17.59%、 19.83%、 52.38%和46.21%,分别比玉米-大豆套作处理低31.44%、 27.39%、 19.03%和35.51%。 4)相关分析表明,两种套作处理玉米地下根系干重与地上植株干物质重、 叶片光合速率及籽粒重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 0.927和0.986(P0.01);且地下根系活力与地上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29(P0.01)。【结论】种植模式和隔根方式显著影响了玉米的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根系不分隔时,玉米-大豆套作处理下玉米的根系活力、 净光合速率、 生物量、 籽粒产量及总吸氮量显著高于玉米-甘薯套作;隔根处理导致的生物量和吸氮量下降主要是由根系活力降低引起的。与玉米-甘薯套作相比,大豆促进了玉米根系活力的提高,有效调节了玉米地上部植株光合作用及干物质积累,实现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对生玉米互生玉米内源激素含量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利用植物激素ELISA方法测定和分析不同叶序玉米的不同组织、不同生育期内源细胞分裂素(ZRs、DHZRs、iPAs)、内源生长素(IAA)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叶序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幼胚、成熟花粉、成熟叶片内源ZRs、DHZRs、iPAs和IAA均无显著差异;不同生育期对生叶序玉米幼苗顶端分生组织、成熟苗顶端雄幼穗ZRs、DHZRs、iPAs含量显著高于的互生玉米,IAA含量在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对生叶序玉米幼苗顶端分生组织、成熟苗顶端雄幼穗CTK/IAA比值显著高于同期近等基因系互生叶序玉米.但在不同生育期幼胚、叶片及花粉内均无显著差异。对生叶序的形成与生长点组织细胞分裂素含量增加密切相关,玉米生长点CTK/IAA域值的稳定和变化是调节叶序稳定和变异重要因素。三类内源细细胞分裂素同步增加预示该对生叶序突变的分子基础可能是细胞分裂素合成基因上游调控基因的变异所致。  相似文献   

8.
玉米与大豆或甘薯套作是西南地区玉米种植的两种主要模式,为探讨两种套作模式下玉米光合特性差异及施氮效应,于2008―2010年在四川省2个玉米主栽区,开展了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两种模式的定位试验,对比两种模式下玉米光合特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于2011年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在两种模式上分别设5个施氮量[0 kg(N)·hm-2(N0)、90 kg(N)·hm-2(N90)、180 kg(N)·hm-2(N180)、270 kg(N)·hm-2(N270)和360 kg(N)·hm-2(N360)],通过分析不同处理玉米叶面积指数、叶绿素相对值、穗位叶叶片含氮量、光合速率和荧光参数动态变化,研究施氮水平对两种模式下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模式和施氮量对玉米光合特性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与玉米与甘薯套作相比,玉米与大豆套作显著减缓了玉米灌浆期到成熟期单株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值的下降速率,提高了穗位叶片PSⅡ活性及其光化学效率,从而提高了光合速率,成熟期单株生物量较玉米/甘薯模式增加10.49 g。换带轮作后,从抽雄吐丝期开始,玉米光合特性各指标在两模式间差异达显著水平,玉米/大豆模式下玉米单株叶面积、净光合速率、穗位叶片Fv/Fm、ФPSⅡ花后各生育时期平均较玉米/甘薯模式高941 cm2、4.81μmol·m-2·s-1、0.017和0.020;灌浆期到成熟期各指标下降速率玉米/大豆模式较玉米/甘薯模式也明显减缓,成熟期玉米单株生物量玉米/大豆模式较玉米/甘薯模式平均高26.83 g。玉米/大豆模式下以180 kg·hm-2、玉米/甘薯模式下以270 kg·hm-2施氮处理,提高了玉米的单株叶面积、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有利于玉米灌浆期间光系统Ⅱ反应中心维持较高比例的开放程度,从而提高光合速率,增加生物积累量。过量施氮(270~360 kg·hm-2),叶绿素含量、叶片的Fv/Fm、ФPSⅡ下降,光合速率降低。  相似文献   

9.
从地块选择、良种选择和田间管理等方面简要介绍了高山菜用玉米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玉米矮花叶病(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是世界上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病毒病害之一。白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矮花叶病发生严重,山西、甘肃、山东、河北以及北京等省市先后大流行,造成了巨大的农业经济损失。在我国玉米产区造成危害的主要是该病毒的B株系,主要借蚜虫传播和种子传播;在玉米矮花叶病的防治中,种植抗病品种,并辅以合理的栽培管理,可有效防止MDMV。本文主要综述玉米矮花叶病病毒的理化特性、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危害、病原及其传播方式、发病条件、流行与防治、品种(自交系)抗性、抗性鉴定、抗性遗传及其抗病基因工程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以后玉米矮花叶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一般比露地栽培玉米增产30%~70%,有的地方成倍增加产量。尤其是我国东北等地区,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再加上一些地区常年干旱,而为了使玉米提早成熟,采用地膜覆盖玉米,可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同时也扩大了玉米种植范围。另外,地膜尚可一膜多用。春小麦和玉米间作,春小麦利用地膜覆盖,到玉米播种前再转盖到玉米上,既保小麦早出苗,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进一步提高,中央一号文件也多次强调了"三农"保障工作。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居于基础性地位,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温饱生活。玉米是一个产量高、种植面积广的作物,在以往的种植中,对于技术要点把握不到位等问题影响到了玉米种植的产量,不利于玉米作物基础作用的发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必须要对玉米种植技术的要点进行准确把握,并做好相关技术推广工作,这对于发挥玉米的粮食保障作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玉米种植状况,对免耕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分析,核心目的是在栽培技术完善的同时,提高玉米产量,提升云南省玉米种植的整体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需求。  相似文献   

14.
麦玉米稻种植体系中玉米秸秆还田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萍萍  陈欣  卞新民  毛罕平 《土壤》1997,29(2):105-106,115
麦玉米稻三熟是针对苏南地区近10年来粮食生产徘徊不前、饲料不足、畜牧业生产发展缓慢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种植方式。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麦玉米稻三熟的土地生产力和经济产出均比现行的麦稻两熟制提高20%-25%。  相似文献   

15.
康定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玉米是康定县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常年种植1 453 hm2,仅次于青稞。玉米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作物,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其产量的提高对促进康定县粮食产量再上一个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提出以下高产玉米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从品种选择、植播季节、种植规格、配方施肥、科学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木薯和玉米的间种技术,旨在为木薯宜栽地区提高生产收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农业信息探索》2008,(8):I0005-I0005
徐万陶,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农艺师。1967年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毕业后历任国营农场技术员、副场长、兴安盟农管局副局长,正处总农艺师,现任内蒙古丰垦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长期从事农业管理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1999年成立兴安盟农垦种业有限公司,从事选育、生产、加工和销售,建有玉米研究所、育种基地和加工中心,建有3.0万亩种子生产基地,形成年产种子600万~700万公斤的生产能力,除供应本区外,还销往黑龙江和吉林玉米产区。先后育成兴单5号、兴垦2号、兴垦3号、兴垦4号、兴垦5号等8个品种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8.
农业气候区划是充分合理的利用气候资源,科学的布局作物,实行区域化栽培的基础。作物气候区划是农业气候区划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解决种植作物和品种的可能性问题;二是解决栽培的合理性问题。后者主要是研究作物在某一地区所表现的经济性状,主要的研  相似文献   

19.
20.
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农作物的高产、优质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而在发展高产、优质农业道路中,科学的种植技术十分重要。种植技术科学、合理、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了作物的质量和产量。要想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采用高效的栽培技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