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三江源区高寒草地牧草产量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寒草地多年牧草产量和主要气象因子,运用主成分法分析了影响牧草产量的影响因子,并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牧草产量回归统计模型,结果表明,影响牧草产量的因子顺序为:7月份温度x4>4月降水x8>8月日照x19>6月日照x17>生长期总降水量x13>7月降水x11.结合通径分析方法对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对牧草产量的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2.
用常规气象资料及牧草资料,按海拔高度的分布,分别分析了甘肃省甘南自治州天然草场不同区域的气象条件与天然牧草产量间的关系,用牧草关键生育期的气温和降水发海拔高度分区建立产量预报模式,由计算机输出牧草单产分布预报图。  相似文献   

3.
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草地植被的影响规律,对于科学认识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区域的五种牧草的地上生物量与六种气象因子为研究对象,以灰色关联优势分析为研究方法,建立了牧草地上生物量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灰色关联矩阵。优势分析的结果表明:六种气象因子对五种牧草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程度为:相对湿度>降水量>蒸发量>地温>积温>日照时数;牧草地上生物量变化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程度为:大针茅>羊草>黄囊苔草>米氏冰草>冷蒿。结论表明水分因子对牧草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大于温度因子;大针茅和羊草对气象因子响应的敏感程度大于冷蒿。  相似文献   

4.
应用通径分析原理,对1996~2010年广东省化州市第3代稻纵卷叶螟发生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明确了在相关环境气象因素中,1~2月的降雨量和温雨系数是影响该害虫发生程度的主导因子,而其他环境气象因子对该虫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这2个因子间接起到作用的,并组建了回归预测模型。通过历史资料进行回检,符合率为90.7%。  相似文献   

5.
三江源高寒草地针茅牧草黄枯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99—2010年青海省三江源兴海县牧业气象观测站西北针茅牧草(Stipa sareptana var.krylovii)观测资料及同期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分析了气象因子对兴海高寒草地西北针茅牧草黄枯期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寒草地西北针茅牧草黄枯期12年来表现为显著提前的趋势,平均每年提前1.4 d;牧草黄枯期与日平均气温≥0℃的终日呈显著正相关,并且随着9月中旬平均温度的显著升高牧草黄枯期提前;兴海9月上中旬降水量的减少以及日照时数的增加使牧草提前黄枯。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8月下旬和9月上旬的温度对西北针茅牧草黄枯影响最大,温度每上升1℃,黄枯期分别提前5.0 d和1.0 d。  相似文献   

6.
天山北坡中段天然草场牧草产量遥感动态监测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1989—1991年在天山北坡不同草场类型上观测的牧草产量与光谱资料以及同步接收的NOAA/AVHRR资料,计算了牧草产量与各种植被指数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天然草场牧草产量与各种植被指数存在显著相关,并建立天然草场牧草产量动态监测模型;牧草干重和鲜重与气象卫星比值植被指数的相关系数达0.7597和0.8066;建立牧草产量卫星遥感监测模型,可用于天然草场牧草产量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7.
豆禾混播建植人工草地对牧草产量和草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内蒙古锡林浩特内蒙古大学草地生态学研究基地为试验样地,通过对单播和混播情况下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产量、竞争能力、牧草营养价值等测定分析,比较不同播种方式对牧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豆禾混播情况下,牧草产量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尤其是第2年混播草地中禾本科牧草的产量较第1年有了提高。在豆禾播种比例1∶2的情况下,混播牧草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种间竞争,2 a内混播草地的相对产量总值均大于1,表明其生长较为协调,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双方均受益。豆禾混播时牧草的营养价值有所改变,豆禾混播草地粗蛋白含量增加,粗纤维含量下降,营养价值有所提高。因此,豆禾混播草地稳定性高,牧草产量和营养价值较高,有利于大面积推广,是建植人工草地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为了及时掌握马铃薯产量,提高产中、产后气象服务能力,指导马铃薯生产,以内蒙古阴山旱作区马铃薯生产为例,利用16个旗县1980-2007年气象和产量资料及发育期等其它相关资料,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分区域分析了影响马铃薯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并建立了气象产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降水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子,温度次之;前山地区高温胁迫的影响大于后山,降水不足的影响则相反;干旱少雨、高温胁迫是制约该地区马铃薯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2)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的幼苗期-结薯期、幼苗期-淀粉积累期、结薯期-淀粉积累期和生长季4个时间段的气象产量预测模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拟合率75%以上,产量预测平均误差11.1%,误差变幅0.34% ~ 27.9%,近85%的预测值准确率超出80%,对区域预测结果好于各旗县;(3)结薯期是对水热最敏感的时期;不同时间段模型中以生长季和幼苗-结薯期模型预测结果较好.所建模型可以在马铃薯产量预测业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冬小麦生态气候分析及适生种植区划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通过对甘肃冬小麦生物特征的探讨,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气象因子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建立了气候产量预测及种植风险决策模式,评估了甘肃省冬小麦种植风险程度,确立了冬小麦生态气候综合区划指标体系,作出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划,并提出提高生态气候资源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利用M-K检验和Sen斜率对河北省宁晋县1982—2018年的气象数据和对应年份的玉米产量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HP滤波法将夏玉米产量分离为气候产量和趋势产量,进而分析气候产量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筛选产量变化较大的年份,分析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进而解释夏玉米生产主要的气象影响要素.结果表明:夏玉米种植季总日照时数、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1.
退耕还草,发展草业,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建设的根本途径。为了推动北方农牧交错区草业的发展,在分析了该区发展草业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草业助推技术体系的概念。该技术体系包括旱作农田增产技术、农田保水保土耕作技术、农牧结构优化调整及苜蓿生产技术。并以宁南试区为例,介绍了该技术体系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模拟降雨条件下苏南黄壤产流起始时间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研究了暴雨条件下苏南典型丘陵土壤上纯草、纯灌、灌草3种经营模式下坡度、降雨强度、土壤前期含水量、植被覆盖度对开始产生径流时间的影响。研究表明:纯草模式下影响开始产流时间的最主要因子为土壤前期含水量,同时建立了3种植被组合下影响开始产流时间的多因子回归方程。通过方程,由植被覆盖度、坡度、土壤前期含水量和降雨强度四个易于获得的因子可预测不同植被组合下开始产生径流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野外条件下,对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的取食特性、食量进行了研究;同时用笼罩和模拟方法测定了意大利蝗对田间产草量造成的损失。研究结果表明:意大利蝗若虫喜食冷蒿(Artemisia frigida Willd.)、针叶苔草(Carex onoei Franch. et Sav.);而成虫则喜食冷蒿、新疆鼠尾草(Salvia deserta Schang)、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inn.)。意大利蝗3、4、5、6龄若虫以及成虫日平均食量分别为14.27、18.77、20.80、27.65、29.26 mg/头;在4、8、12、16头/m2密度下,笼罩产草量损失分别为5.66、16.45、26.78、26.41 g/m2;模拟产草量损失分别为6.23、19.40、26.65、30.85 g/m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者显著相关。上述结果对于指导意大利蝗的防治和更有效地控制意大利蝗的危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植物群落养分的空间分布反映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特征,可以为揭示生态系统资源的有效性及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提供依据。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退耕坡地苜蓿-铁杆蒿群落为对象,分析其生物量和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退耕地苜蓿-铁杆蒿群落坡上部以苜蓿为主导物种,坡下部以铁杆蒿为主导物种,坡中部由二者共同主导。同一植物的生物量和N含量具有相似的空间结构,并且与植物种类有关;苜蓿和铁杆蒿P含量均以球状模型最佳,K含量的空间分布均以高斯模型最佳。苜蓿-铁杆蒿群落生物量和养分含量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其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决定。苜蓿和铁杆蒿生物量和养分含量的自相关性随距离变化表现出相似的趋势,但随生物量和养分种类的不同而异,且铁杆蒿生物量和养分含量的自相关性大于苜蓿。随着人工草地向天然草地的演替,群落生物量和养分含量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依赖性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5.
新疆平原低地盐化草甸类草地是新疆畜牧业生产中禾本科牧草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多种原理,草地退化严重,产草量降低。通过对呼图壁奶牛场的盐化低地草甸草地的生态条件,土壤类型与特性等调查,分析其退化原因,提出提高产草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调查山东省聊城市棉田杂草种类,分析其数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田中禾本科杂草主要有牛筋草、马唐、稗、千金子;莎草科主要有异型莎草;阔叶杂草主要有藜、鳢肠、马齿苋、反枝苋等。各科杂草都会明显降低棉花的株高、果枝数、铃数和单铃质量等产量指标,其中对成铃数的影响最大。与无草区相比,杂草混生对棉花的生长影响最大,棉花株高、果枝数、铃数、单铃质量分别降低了52.9%、65.6%、87.6%、15.5%,棉花产量降幅高达90.5%;其次为阔叶杂草生长区,棉花产量降低87.5%;禾本科、莎草科杂草对棉花的影响亦很高,棉花产量分别降低69.8%、57.7%。  相似文献   

17.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估测天然草地生产力是草地生态学和草地管理学的研究热点。内蒙古草原面积大、类型多、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生产功能,实时监测其草地生产力变化十分必要。由于风云3号极轨气象卫星资料具有迅速、覆盖面广、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等优点,文中将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42个生态监测站点2008~2010年6~8月份的风云3号卫星MERSI遥感数据和同步的牧草产量实测数据相结合,引入MERSI-NDVI概念,建立了基于MERSI-NDVI估测内蒙古草原牧草产量的估测模型,并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基于风云3号极轨气象卫星资料提取的MERSI-NDVI与内蒙古草原牧草产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利用MERSI-NDVI遥感估测天然草地牧草产量是可行的;基于MERSI-NDVI构建的三个类型草地遥感估产模型精度在65.32%~88.84%之间,其精度可以满足宏观测产的要求。不仅适合大面积监测估产,还可用于局部地域牧草产量的定点估产。  相似文献   

18.
In developing countermeasures to reduc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trong dust events, the fundament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conditions and sand transport remains problematic. We conducted field observations and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n sand transport efficiency of actual frontal area when using flexible roughness elements (artificial grass) and rigid roughness elements (tufts of stiff wire). In the field observations, the sand trap ratio approached a limit as the frontal area of artificial grass, measured as the Actual Frontal Area Index (AFAI), approached 25%, equivalent to a vegetation cover of 20%. The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height of deposited sediment decreased downwind with both roughness elements, due to their reduction of both shear velocity and sand transport rates. The sediment flux decreased as the AFAI increased, and the rigid roughness element trapped more sand particles than the flexible one except at higher wind speeds and lower AFAI values. The sand trapping efficiency was greater for rigid roughness elements than for flexible ones, probably due to their high aerodynamic resistance, and thus wire tufts were more effective for trapping sand than artificial grass at higher AFAI values.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小麦田不同杂草群落及防除时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于2013—2015连续两年在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小麦田中设无草对照区、禾本科杂草区、阔叶杂草区以及混合杂草自然发生区4种不同杂草群落以及不同的杂草防除时间,测定在不同条件下小麦产量及各项产量构成指标的情况。结果表明,阔叶杂草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大于禾本科杂草,冬小麦田杂草的最佳防除时间为4月1日之前,在此期间除草对小麦产量影响均不大,但之后防除或不除草会造成小麦严重减产甚至绝产,2014年4月15日除草可造成在阔叶杂草区和杂草混合生长区的小麦减产30.5%和32.6%,不除草可造成在禾本科杂草区、阔叶杂草区和杂草混生区的小麦减产8.6%、91.4%和94.3%,2015年趋势和2014年一致。从构成小麦产量的3个指标来看,杂草危害主要影响小麦的总穗数,其次为穗粒数,对千粒重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