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涪杂2号是以茎瘤芥胞质雄性不育系96154-5A为母本,以自交系920145为父本配制而成的茎瘤芥一代杂种。该品种最显著的特点是产量优势明显,耐先期抽薹,株型紧凑,瘤茎形状美观,皮薄筋少,加工品质好。特别是能在8月下旬〔比正常播期提早15 d(天)〕播种,翌年1月上中旬〔比正常收获提早45 d(天)〕收获。适宜四川盆地茎瘤芥产区种植,一般每667 m2产量2 500~3 000 kg,高产可达3 500 kg以上。  相似文献   

2.
晚熟丰产型冬茎瘤芥一代杂种涪杂8号,是利用自育茎瘤芥胞质雄性不育系96145-1A和优良父本203配组选育而成。该品种最显著的特点是抗抽薹能力强,播期弹性大,叶片较直立,比对照永安小叶耐病毒病(Tu MV),瘤茎产量高,丰产性好。一般每667 m~2瘤茎产量3 500~4 000 kg,高产田块可达4 500 kg以上。适宜重庆市海拔600 m以上茎瘤芥产区作二季榨菜栽培及重庆、四川、湖南、云南、贵州等地作为榨菜加工原料栽培。  相似文献   

3.
涪杂7号是以茎瘤芥胞质雄性不育系96145-1A为母本,自交系LF为父本配制而成的茎瘤芥一代杂种。耐先期抽薹,播期长,适应性广,瘤茎近圆球形,皮色浅绿,无蜡粉,无刺毛,中瘤稍大于侧瘤,肉瘤钝圆,间沟浅。瘤茎前期膨大速度快,菜形好,鲜食加工兼用,能在8月20~25日〔比正常播期提早15~20 d(天)〕播种,11月下旬~12月上旬收获。适宜重庆市海拔600~800 m茎瘤芥产区作早熟鲜食蔬菜栽培,也可作加工原料栽培。作早熟鲜食栽培一般每667 m2产量1 200~1 500 kg,作加工原料栽培每667 m2产量2 500~3 000 kg。  相似文献   

4.
杂交茎瘤芥需肥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李昌满  张燕 《长江蔬菜》2006,(10):36-38
用分期取样、化验分析、模型拟合的方法,研究了杂交茎瘤芥干物质积累过程以及生长过程中对氮、磷、钾三大元素的吸收规律.结果表明,杂交茎瘤芥干物质积累和对氮、磷、钾的吸收均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以茎瘤芥对养分的吸收规律为依据,研究其需肥特性,结果表明,杂交茎瘤芥目标产量若为3 500kg/667 m2,需纯氯33.56 kg、磷(p2O5)7.63 kg、钾(K2O)25.47 kg,其比例为1:0.23:0.76.  相似文献   

5.
“涪杂1号”是重庆市涪陵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国内率先育成的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tumidaTsen et Lee)杂一代新品种,于2000年1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目前正在重庆、四川榨菜原料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该品种具有播期弹性大,抗逆力强,产量高,品质好,较抗(耐)病毒病及霜霉病,菜形美观,加工成菜率高等显著优点,是一个优良的杂交茎瘤芥新品种,主作榨菜原料栽培.作者于1998-2000年对该品种在重庆涪陵生态条件的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如下丰产优质栽培技术.并经近年大面积生产实践证明,效果良好,一般产量达2 500~3 000kg/667 m^2,高产栽培可达4 000 kg/667 m^2以上.  相似文献   

6.
酢浆草水浸液对茎瘤芥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茎瘤芥种植地区常见的农田杂草酢浆草为供体植物,以3个茎瘤芥品种("永安小叶"、"涪杂2号"和"涪杂5号")作为受体植物,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测定比较了酢浆草不同浓度水浸液处理3个茎瘤芥品种种子的发芽率、根长、茎长和鲜质量,以明确酢浆草对茎瘤芥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酢浆草浸提液对3个茎瘤芥品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明显的化感效应,高浓度的浸提液显著抑制茎瘤芥的生长与发育,且随着水浸液浓度的升高其抑制作用增强;不同茎瘤芥品种对酢浆草化感作用的敏感程度不同,由强到弱依次为"涪杂5号"、"涪杂2号"、"永安小叶";该试验为酢浆草入侵地区茎瘤芥栽培品种的选择和抗杂草新品种的筛选培育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我国茎瘤芥的起源、进化,克隆、测序了30份茎瘤芥及其近缘种的Chs基因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网络及网状支系结构。结果表明:系统发育树将茎瘤芥及其近缘种Chs基因序列分成3个亚支,9个支系。系统发育网络分析结果表明,茎瘤芥与其他芥菜变种之间不仅存在树状的进化关系,还大量存在非树状的进化史。网状支系分析结果表明,伊犁野生油菜可能是茎瘤芥A基因组的供体,黑芥可能是茎瘤芥B基因组的供体。茎瘤芥为芸薹属芥菜种的一个变种,与薹芥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是由薹芥进化而来。单拷贝的Chs基因可作为一个理想的候选基因用于茎瘤芥及其近缘植物多倍体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涪陵早市青菜头(鲜榨菜)高产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tumida Tsen et Lee)是芥菜的一个变种,俗称青菜头、榨菜,系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的涪陵榨菜的原料,为重庆市特别是涪陵区的特色农业资源。目前涪陵是全国最大的榨菜产销区,其茎瘤芥常年栽培面积在80 000 hm2左右,主要分布在江津至云阳的10余个区县。  相似文献   

9.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辅助茎用芥菜育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茎用芥菜含笋子芥、抱子芥和茎瘤芥 (BrassciajunceaCoss. var. tumidaTsenetLee)3个变种,在浙江、四川等地广泛栽培〔1〕。茎瘤芥空心是茎用芥菜生产中的主要问题〔2~6〕,而低空心率品种的选育进展较缓慢,这主要是由于大株留种容易腐烂 ( >70 % ),切剖定向选择实心瘤状茎会牺牲母株,而无法选择目标单株。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进行了用组织培养技术辅助茎瘤芥育种的研究,以期加快茎瘤芥新品种的选育进程。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试验在浙江省种子公司农场和浙江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园艺系进行。以在杭州、绍兴、宁波等地搜集到…  相似文献   

10.
茎瘤芥生育期与主要性状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茎瘤芥 (Brassicajunceavar.tumidaTsenetLee)是榨菜的原料植物 ,其生育期长短是栽培和育种的一个重要性状。本试验对茎瘤芥生育期与瘤茎产量等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以期为茎瘤芥栽培和育种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试材为 12个茎瘤芥品种。试验在重庆市涪陵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地进行 ,肥力中等偏上 ,前茬为甘薯。随机区组设计 ,重复 2次 ,小区长 2 .33m ,宽1.6 6m。2 0 0 1年 9月 9日播种 ,10月 18日移栽 ,株行距 0 .33m见方 ,田间管理同大面积生产。试验过程中 ,调查各品种出苗期 (D1)、瘤茎膨大始期 (D2 )、现蕾期 (D3)。现蕾时剔除…  相似文献   

11.
以茎瘤芥主栽品种"涪杂2号"和"永安小叶"为试材,分析了茎瘤芥营养生长后期瘤茎鲜重和总芥子油苷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瘤茎鲜重与总芥子油苷含量变化与气温有关,茎瘤芥品种间的总芥子油苷含量受采收日期影响显著,各器官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试验表明,在重庆沿江茎瘤芥产区,以2月中旬气温回升时采收最为适宜,瘤茎能够达到较高的总芥子油苷含量并实现丰产。  相似文献   

12.
播期和密度对茎瘤芥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茎瘤芥的标准化栽培技术提供依据,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茎瘤芥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播期和密度对茎瘤芥瘤茎主要经济性状的综合效应明显。(2)播期对瘤茎的小区产量、横径有显著的正效应,对瘤茎的纵径、菜形指数有显著的负效应,对单株瘤茎产量有不明显负效应;密度对单株瘤茎重有显著的负效应,对瘤茎纵径有显著的正效应;对瘤茎小区产量、横径有不明显的负效应,对菜形指数有不明显的正效应。(3)播期和密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地影响瘤茎的小区产量、单株瘤茎重、瘤茎纵径,对横径和菜形指数影响也明显。据此,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3.
徐茜  曾新宇  李保证  肖波  杨梅 《蔬菜》2023,(9):63-65
摘要:为筛选适宜直播栽培的茎瘤芥(榨菜)品种,为茎瘤芥直播栽培提供参考,选用生产上主推的4个茎瘤芥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直播条件下植株性状、产量及其主要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直播条件下,与对照品种“永安小叶”相比,“渝直80”“涪优928”“渝早圆100天”的株高、净菜率、空心率及白空率均无显著差异,而开展度、单株瘤茎质量、单株叶片质量、菜形指数、瘤茎产量、黄空率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综合分析得出“渝早圆100天”是适宜直播的茎瘤芥品种,其株高、开展度分别为43.6、61.9 cm,单株瘤茎质量为499 g,叶片少,单株叶片质量仅346.3 g,菜形指数好,为1.22,净菜率高,为94.66%,空心率低,为8.33%,黄空发生少,瘤茎667 m2产量达到2 631.94 kg。  相似文献   

14.
榨菜的原料作物为芥菜种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 et Lee)变种,俗称青菜头。2010 年,重庆涪陵茎瘤芥种植4.4 万hm2 (66.5 万亩),总产量145.5 万t,鲜销37 万t,加工成品榨菜38.5 万t,出口2.5 万t,是国内外最大榨菜种植生产加工基地。近年来茎瘤芥生产常受到根肿病的为害。该病几乎侵染所有的十字花科植物,其中以茎瘤芥(榨菜)、叶芥、抱子芥(儿菜)、大白菜、小白菜、萝卜感病最重,甘蓝、花椰菜发病略轻。笔者选用6 种药剂和肥料对涪陵茎瘤芥根肿病的控防效果进行试验,以期为茎瘤芥根肿病有效控防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杂交茎瘤芥(榨菜)"涪杂一号"关键制种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涪杂一号"是用茎瘤芥胞质雄性不育系96118-3A与自交系92154杂交培育的新品种,虽产量高,品质好,但制种产量一直很低,严重制约该品种推广.经多年系统研究其杂一代制种关键技术得出最佳播栽期父母本相差5 d,行比13,密度12 000株/667 m2,母本显蕾和抽薹时喷施300 mg/kg多效唑液,能够使制种产量达20~25 kg/667 m2.  相似文献   

16.
不同生态类型的茎瘤芥(榨菜)品种与栽培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tumida Tsen et Lee)是茎用芥菜的一种,其膨大的瘤状茎主要用于加工榨菜。发展榨菜生产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而且通过加工可大大提高茎瘤芥的附加值。根据产区的生态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茎瘤芥主要有两个栽培类型,一  相似文献   

17.
成都郫县榨菜是鲜食茎瘤芥(榨菜)优良地方品种,常年栽培面积2 000 hm2(3 万亩),早熟性好、收益高,但在生产过程中面临先期抽薹、商品性变差等问题,应把控好栽培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以中熟茎瘤芥品种永安传奇为试验材料,设置光照时长和处理时间两个因素处理,研究短日照对北方温室茎瘤芥生长、瘤茎形成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日照处理可以显著降低茎瘤芥的植株开展度,使茎瘤发生提前,其中6h/10 d处理对茎瘤芥的单株瘤茎质量和茎形指数无显著影响,而且瘤茎粗纤维含量降低,硫代葡萄糖苷含量增加;茎瘤芥瘤茎横径与累积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日均日照时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茎瘤芥保鲜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18(37),筛选适合的防腐剂及浓度,探讨了熏蒸处理和预处理对茎瘤芥(青菜头)的保鲜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柠檬酸对茎瘤芥的保鲜效果极显著,合适浓度为0.1%;抑霉唑保鲜效果显著,合适浓度为500mg/kg;40℃预处理10 min茎瘤芥失重率最低,达到2.08%;在贮藏15 d时,甲醛熏蒸处理比硫熏蒸处...  相似文献   

20.
甬榨5号是以茎瘤芥胞质雄性不育系09-05A为母本,以余姚缩头种高代自交系09-07为父本杂交育成的茎瘤芥新品种。全生长期170 d(天)左右。早中熟,半碎叶,生长势强,叶面光滑,株型直立。瘤状茎呈高圆形,基部不贴地,瘤状凸起圆滑,瘤沟浅,茎形指数约为1.1,平均瘤状茎质量413 g左右,质地脆嫩,皮薄,加工品质好。耐寒性较强,耐抽薹,产量高,空心率低,抗TuMV病毒病。每667m~2产量约4 725kg。适宜在浙江省春榨菜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