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试验旨在研究大肠杆菌(E.coli)对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bovine 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BEECs)的体外炎性损伤,探究大肠杆菌引发炎性反应的最佳浓度、作用时间及机制。首先,用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5×104、5×105、1×106、2.5×106、5×106 CFU/mL)诱导刺激细胞3、6和9 h,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测D450 nm值,检测大肠杆菌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其次,用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5×104、5×105 CFU/mL)处理细胞3、6和9 h,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介素-1β(IL-1β)、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量;最后,用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5×104、5×105 CFU/mL)处理细胞6和9 h,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和p65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大肠杆菌感染细胞9 h后,1×106、2.5×106和5×106 CFU/mL大肠杆菌组细胞活性均极显著降低(P<0.01),5×105 CFU/mL大肠杆菌组显著降低(P<0.05);大肠杆菌感染细胞9 h后,5×105 CFU/mL大肠杆菌组IL-1β、IL-6、IL-8和TNF-α极显著升高(P<0.01);大肠杆菌感染细胞6 h后,5×105 CFU/mL大肠杆菌组IκBα、p65蛋白磷酸化水平和IL-6均极显著升高(P<0.01),5×104 CFU/mL大肠杆菌组IκBα和p6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可以刺激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产生炎性反应,且当细胞与5×105 CFU/mL大肠杆菌作用6 h或与5×104 CFU/mL大肠杆菌作用9 h为最佳。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理想的鸡白痢沙门氏菌宿主感染模型的建立方法,本研究通过选择不同接种方式配合不同菌液浓度接种不同胚龄鸡胚建立感染模型,将90枚SPF鸡胚随机分成9组,每组10枚,分别为A、B、C、D、E、F、G、H、I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各组为模型组,模型组分别以气室接种、蛋壳接触接种的方式对不同胚龄(11和14胚龄)SPF鸡胚接种不同浓度(1×103、3×103、9×103、3×105、9×105 CFU/mL)的鸡白痢沙门氏菌C79-3菌株。每天观察情况直至出雏,待雏鸡孵出后按组分笼饲养,每隔12 h观察1次,连续观察7 d,观察各组雏鸡的临床症状、死亡情况,观察期结束对死亡和存活雏鸡进行剖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及鸡白痢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结果显示,各模型组均有雏鸡出现明显的鸡白痢病症状并死亡,相较于其他模型组,以11胚龄蛋壳接触感染方式接种9×105 CFU/mL的C79-3菌液的F组和14胚龄气室感染方式接种3×103 CFU/mL C79-3菌液0.1 mL的H组,鸡胚出壳率较高,可分别达到80%和90%,出壳雏鸡呈现明显鸡白痢病特征,剖检可见肝脏出血、盲肠膨大、卵黄囊吸收不良;组织病理切片可观察到肝脏、盲肠、心脏各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发病率分别100%和88.8%,并且鸡白痢沙门氏菌阳性检出率分别达70%和90%。本研究结果表明,以11胚龄蛋壳接触感染方式接种0.1 mL 9×105 CFU/mL的C79-3菌液和14胚龄以气室感染方式接种0.1 mL 3×103 CFU/mL的C79-3菌液的两种方法均可用于建立稳定的鸡白痢沙门氏菌宿主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3.
2013年高温季节在广东广州2个养殖场患病宝石鲈(Scortum barcoo)病灶处共分离到2株细菌Py1和Py2。宝石鲈攻毒试验结果显示2株分离菌均具有较强毒力(半致死量分别为7.42×106和1.72×106 CFU/mL),且都对罗非鱼具有高度感染性(半致死量分别为3.39×106和8.66×105 CFU/mL)。经ATB生化鉴定及cfb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分离株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并对其进行了相关药敏试验检测,以期为该病的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探索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及其表面分子脂多糖(LPS)诱导胰腺再生蛋白Ⅲγ(RegⅢγ)表达调控的机制。首先,用不同浓度灭活E.coli(109、108、107、106、105、104 CFU/mL)和LPS (0.01、0.1、1、5、10、20、40、80 μg/mL)诱导猪肠黏膜上皮细胞(IPEC-JⅡ),用MTT法测D490 nm值,检测E.coli和LPS对IPEC-JⅡ细胞活力的影响;其次,用不同浓度灭活E.coli(107、106、105 CFU/mL)和LPS (0.01、0.1、1、5 μg/mL)处理IPEC-JⅡ细胞24 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RegⅢγ mRNA和蛋白的表达;最后,用1 μg/mL LPS处理IPEC-JⅡ细胞24 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p65、p38、JNK、ERK mRNA和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显示,除0.01 μg/mL LPS不抑制IPEC-JⅡ细胞活力外,其他浓度的灭活E.coli和LPS均可抑制IPEC-JⅡ细胞活力,且109、108 CFU/mL E.coli和10、20、40、80 μg/mL LPS组细胞活力极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107、106和105 CFU/mL E.coli均能诱导RegⅢγ表达增加,且105 CFU/mL E.coli组RegⅢγ 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0.1、1和10 μg/mL LPS均能诱导RegⅢγ表达增加,且0.1和1 μg/mL LPS组RegⅢγ 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RegⅢγ蛋白表达虽有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1 μg/mL LPS组p65、p38 mRNA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JNK、ERK 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同时,p38、JNK蛋白表达量和磷酸化水平均极显著增加(P<0.01),p6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P<0.05),ERK蛋白和磷酸化水平均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灭活E.coli和LPS均可诱导RegⅢγ表达,1 μg/mL LPS可增加p65、p38和JN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以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 var. glabrescens)为材料,探讨添加剂处理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对照(CK)、添加20 g·kg-1和50 g·kg-1的糖蜜(M1和M2)、添加5×105 CFU·g-1和1×106 CFU·g-1的乳酸菌(L1和L2)、添加20 g·kg-1+5×105 CFU·g-1和20 g·kg-1+1×106 CFU·g-1的糖蜜与乳酸菌混合剂(M1L1和M1L2)、添加50 g·kg-1+5×105 CFU·g-1和50 g·kg-1+1×106 CFU·g-1的糖蜜与乳酸菌混合剂(M2L1和M2L2)共9个处理组,贮存60 d后测定青贮的发酵品质与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单独添加糖蜜组以及乳酸菌和糖蜜混合添加组的粗蛋白、可溶性糖、乳酸、乙酸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pH和氨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M2处理组显著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含量(P<0.05),M2L1和M2L2处理组显著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P<0.05);单独添加乳酸菌除了对青贮饲料的pH有显著影响外(P<0.05),对其他青贮指标没有显著影响。综合各项指标表明,乳酸菌和糖蜜混合添加剂能显著提升含糖量低的青贮饲料品质。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酿酒酵母和地衣芽孢杆菌对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在精粗比为50:50的日粮中添加酿酒酵母6×1011 CFU/kg和5种水平的地衣芽孢杆菌[0(C1组)、1×1011(C2组)、2×1011(C3组)、3×1011(C4组)和4×1011CFU/kg(C5组)],并且设置空白对照组(两种菌均不加)(C组),制成6种发酵底物。测定体外发酵48 h产气参数、CH4浓度、培养液发酵指标和饲料养分消失率。结果显示:①酿酒酵母和地衣芽孢杆菌共同作用对24、48 h累积产气量、快速发酵部分产气量、慢速发酵部分产气量、潜在产气量和产气速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在地衣芽孢杆菌添加量为2×1011 CFU/kg时产气量和各项产气参数均达到最大值。②酿酒酵母和地衣芽孢杆菌共同作用对pH影响不显著(P>0.05),但可显著影响氨态氮(NH3-N)和微生物蛋白(MCP)产量(P<0.05)。当地衣芽孢杆菌添加量为2×1011 CFU/kg时,NH3-N浓度最小,MCP含量最大。③酿酒酵母和地衣芽孢杆菌共同作用对干物质消失率(DMD)、有机物消失率(OMD)和代谢能(ME)影响显著(P<0.05),对中性洗涤纤维消失率(NDFD)和酸性洗涤纤维消失率(ADFD)无显著影响(P>0.05),且DMD、OMD、NDFD和ME在地衣芽孢杆菌添加量为2×1011 CFU/kg时最大,ADFD最小。综上所述,酿酒酵母和地衣芽孢杆菌联用能促进绵羊瘤胃体外发酵,整体来看,当酿酒酵母的添加量为6×1011 CFU/kg和地衣芽孢杆菌添加量为2×1011 CFU/kg时,作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益生菌对肉鸽生长性能和免疫机能的影响。选取72对种鸽和144只1日龄乳鸽,乳鸽称量初始体重后随机分成4个试验组,每个试验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对种鸽及6只乳鸽。各组饲喂相同基础日粮,对照组补饲保健砂,Ⅰ组补饲保健砂+复合菌Ⅰ(6×107 CFU/g嗜酸乳杆菌+6×107 CFU/g乳双歧杆菌),Ⅱ组补饲保健砂+复合菌Ⅱ(6×107 CFU/g乳双歧杆菌+6×107 CFU/g粪肠球菌),Ⅲ组补饲保健砂+复合菌Ⅲ(6×107 CFU/g嗜酸乳杆菌+6×107 CFU/g粪肠球菌)。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Ⅱ组显著提高了肉鸽的28和56日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P<0.05)。Ⅱ组显著提高了28日龄肉鸽的胸腺指数(P<0.05);Ⅲ组显著提高了56日龄肉鸽的脾脏指数(P<0.05)。3个复合菌组提高了28和56日龄肉鸽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综上所述,保健砂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可提高肉鸽的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并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肉鸽的免疫力,其中乳双歧杆菌和粪肠球菌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旨在探索益生性酿酒酵母菌及其灭活菌对绵羊瘤胃外植体内β-防御素-1(sheep beta-defensin-1,SBD-1)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绵羊瘤胃外植体培养方法,将不同浓度(10~4、10~5、10~6、10~7、10~8、10~9 CFU·mL-1)的酿酒酵母菌及其灭活菌与外植体共培养24 h后,通过qPCR和ELISA方法检测瘤胃外植体内SBD-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以分别确定活菌及其灭活菌诱导SBD-1表达最高的菌液浓度;然后用该浓度的活菌及其灭活菌对瘤胃外植体进行不同时间(2、4、8、12、16、20、24 h)的刺激,同样用qPCR和ELISA方法检测瘤胃外植体内SBD-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从而筛选出活菌及其灭活菌诱导SBD-1表达的最佳时间。结果表明,益生性酿酒酵母菌及其灭活菌均能显著促进绵羊瘤胃外植体SBD-1的表达(P<0.05)。当酿酒酵母菌浓度为10~7 CFU·mL-1、灭活菌浓度为10~8 CFU·mL-1分别诱导绵羊瘤胃外植体16 h时,SBD-1表达量分别达到最大,且二者与对照相比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最佳诱导条件下对比二者的诱导效果,酿酒酵母菌活菌高于其灭活菌。因此,益生性酿酒酵母菌及其灭活菌均能促进绵羊瘤胃外植体内SBD-1的表达,且活菌浓度为10~7 CFU·mL-1、灭活菌浓度为10~8 CFU·mL-1分别诱导16 h时,绵羊瘤胃外植体内的SBD-1的表达量分别达到最大,并且益生性酿酒酵母菌的诱导效果高于其灭活菌。  相似文献   

9.
为使重组乳酸乳球菌在发酵生产后便于存储、运输,本试验利用可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重组乳酸乳球菌pAMJ399-LFBA/MG1363制备微胶囊,优化微胶囊的制备工艺条件,并对胶囊化后重组菌的相关生物学特性进行检测。通过对不同壁材及壁材浓度进行控制单一变量试验,测定其包埋量,以筛选出最佳壁材及浓度。通过模拟胃肠液环境试验,比较微胶囊释放率,并对不同壁材进行保存期试验,比较最低活菌数,利用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使用最佳工艺条件制备微胶囊后进行验证。优化后的结果为:选取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作为壁材,在海藻酸钠浓度为2.49%,壳聚糖浓度为0.96%,CaCl2浓度为6.67%,凝固时间为57 min的条件下微胶囊效果最佳,预测包埋量为7.85×108 CFU/g。微胶囊在模拟胃液中稳定存在,在模拟肠液中可完全破裂,能释放出微胶囊内95%以上的乳酸乳球菌。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在4 ℃保存3周后,微胶囊中活菌数为1.41×107 CFU/g。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验证结果为微胶囊的包埋量为8.08×108 CFU/g;常温保存2周后,活菌数仍可达到3.89×106 CFU/g;ELISA方法检测微胶囊内重组乳酸乳球菌可见表达的牛乳铁蛋白肽,抑菌试验可见微胶囊内重组乳酸乳球菌表达的牛乳铁蛋白肽对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仍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表明,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重组乳酸乳球菌可制备成为低成本、保存期长、耐胃液的微胶囊,为重组乳酸菌在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肉鸡日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B7对其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将200只1日龄健康爱拔益加肉雏鸡随机分成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Ⅱ、Ⅲ、Ⅳ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105、5×105、8×105和1×106 CFU/g枯草芽孢杆菌B7。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①在整个试验阶段,除29~35日龄外,试验Ⅱ组肉鸡的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料重比均低于对照组;36~42日龄时,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肉鸡的日增重显著提高了10.25%(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了14.83%(P<0.05)。②28日龄时,试验Ⅱ组脾脏指数高于对照组31.96%,差异显著(P<0.05);除14和28日龄外,试验Ⅱ组法氏囊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新城疫抗体效价处于较高水平,28和35日龄时,试验Ⅱ组新城疫抗体效价分别高于对照组16.04%和18.09%,差异显著(P<0.05);21、35和42日龄时,试验Ⅱ组血清中IgG含量分别高于对照组81.94%、46.67%和15.63%,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知,添加5×105 CFU/g枯草芽孢杆菌B7能够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增强肉鸡的免疫功能,综合比较,试验Ⅱ组的5×105 CFU/g为枯草芽孢杆菌B7的最佳添加量。  相似文献   

11.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一种人畜共患食源性致病菌,能引起人和动物较为严重的感染症状。现广泛使用具有免疫活性的小鼠模型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来评价不同LM菌株的致病性。为建立LM的ICR小鼠模型,本研究采用1/2a血清型的N21 LM菌株,分别以106、107、108、109和1010 CFU的剂量口腔灌注感染6周龄ICR小鼠,每组10只;另取10只接种PBS作为对照组,测定LM对ICR小鼠的LD50;另取40只小鼠,平均分为2组,公母各半,以测定的LD50剂量接种LM,分别对各组小鼠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变化、体重变化及组织中细菌载量进行评价。结果发现,N21 LM菌株对ICR小鼠的LD50为109.25 CFU;感染周期为10 d左右,感染小鼠出现被毛粗糙、精神萎靡、阴茎垂出及体重下降等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肝脏先后出现实质内灶状细菌团块、形成血栓、细胞坏死等;脾脏主要表现为白髓内淋巴细胞减少;肺脏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菌落计数和Real-time PCR的检测结果发现肝脏中细菌载量最高,脾脏次之。结果表明,ICR小鼠能作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感染模型。本试验结果为研究LM的致病机制、疫苗研究及抗菌肽转基因小鼠抗LM的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乳酸菌微生态制剂对冬毛期北极狐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135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雌性北极狐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Ⅰ组饲喂基础日粮;Ⅱ组饲喂基础日粮+0.02%硫酸黏杆菌素;Ⅲ组饲喂基础日粮+1 mL乳酸菌微生态制剂(乳酸菌活菌数为3×109 CFU/mL);Ⅳ组饲喂基础日粮+10 mL乳酸菌微生态制剂。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乳酸菌微生态制剂可显著提高冬毛期北极狐平均日增重(P<0.05),并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可显著提高冬毛期北极狐粗脂肪和总能表观消化率(P<0.05);添加高水平乳酸菌微生态制剂可显著降低冬毛期北极狐血清总胆固醇水平(P<0.05)。此外,抗生素组北极狐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谷草转氨酶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当北极狐日采食活乳酸菌数达到3×109 CFU/mL时即可促进其生长,粗脂肪和总能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当北极狐日采食活乳酸菌数达到3×1010 CFU/mL时,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长期添加硫酸黏杆菌素可能造成北极狐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探索益生罗伊氏乳杆菌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昆明鼠的效果、剂量及潜在机制。将96只昆明鼠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分别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昆明鼠饲喂商品化基础日粮,对照组饮用自来水,低、中、高剂量组在饮水中分别添加1.0×106、1.0×107及1.0×108 CFU/mL罗伊氏乳杆菌。试验期为28 d,试验结束后称重,计算昆明鼠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及料重比(F/G);并灌胃致病性大肠杆菌(4.98×109 CFU/mL),观察小鼠死亡率;检测血清大肠杆菌肠毒素含量、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数量。结果显示,中剂量组小鼠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小鼠死亡率、血清大肠杆菌肠毒素浓度和丙二醛(MD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抗氧化力(T-AOC)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提高(P<0.05),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在小鼠饮水中添加罗伊氏乳杆菌可提高生长性能,改善攻毒后机体抗氧化力和盲肠菌群结构,降低血清大肠杆菌肠毒素含量和小鼠死亡率,有效降低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感染造成的死亡率,其中添加1.0×107 CFU/mL伊氏乳杆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根据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血清1型、2型贵州流行株制备二价灭活疫苗,为鸭疫里氏杆菌病的防控及疫苗研制提供研究资料。【方法】以血清1型RA(RA-G06株)、血清2型RA(RA-HS01株)地方流行株为菌种,通过涂板法测定菌株生长曲线,利用改良寇氏法计算菌株对鸭的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将2株菌培养至终浓度为1×1010 CFU/mL后等比例混合,以卡波姆为佐剂制备二价灭活疫苗,经疫苗质量检验后进行雏鸭免疫试验;通过检测免疫鸭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和攻毒保护试验评价疫苗的保护率,对攻毒试验鸭心脏、肝脏、脾脏和脑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RA-G06株和RA-HS01株均在培养12 h时到达峰值,活菌数分别为2.1×1011和3.3×1011 CFU/mL,LD50分别为1.44×1010和2.63×108 CFU/mL;制备的疫苗安全性良...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体外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对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中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IL-1β和IL-8的表达及损伤程度的影响。以体外培养的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105~1×109 CFU/mL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奶牛子宫内膜组织进行体外感染,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ELISA方法检测两种细菌刺激后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中IL-6、IL-1β及IL-8 mRNA与蛋白的表达量,并用HE染色法观察两种细菌感染后奶牛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切片。结果显示,1×105~1×109 CFU/mL大肠杆菌体外感染后,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中IL-6、IL-1β和IL-8 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浓度为1×105、1×106 CFU/mL时,IL-6、IL-1β 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感染浓度为1×107 CFU/mL时,IL-6、IL-1β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感染浓度为1×106 CFU/mL时,IL-8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他感染浓度均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奶牛子宫内膜组织感染1×105~1×109 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时,IL-6、IL-1β及IL-8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相同浓度的大肠杆菌感染奶牛子宫内膜组织后,IL-6、IL-1β及IL-8 mRNA与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P<0.01)。HE切片染色结果显示,大肠杆菌感染后仍有部分上皮细胞保留,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上皮细胞全部脱落。本试验结果表明,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奶牛子宫内膜组织后,引起的炎症反应不同。大肠杆菌感染后,促炎性细胞因子被显著上调,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破坏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程度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