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掌握杭州市规模化养殖场中湖羊芽囊原虫的感染情况和基因亚型分布。[方法]从杭州市4个规模化养殖场采集167份湖羊的新鲜粪便样本,提取粪便全基因组DNA;基于小亚基核糖体RNA(SSU rRNA)基因,对粪便DNA样本进行PCR扩增,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经序列比对鉴定芽囊原虫基因亚型,构建系统进化树解析其遗传进化关系。[结果]167份样本中,检测出芽囊原虫阳性样本18份,感染率为10.78%(18/167);3个养殖场呈芽囊原虫阳性,感染率依次为21.43%(3/14)、21.21%(14/66)和2.13%(1/47),1个养殖场未检测出芽囊原虫;不同养殖场之间湖羊芽囊原虫的感染率存在极显著(P<0.01)差异。鉴定出7个芽囊原虫基因亚型,分别为ST7(n=1)、ST10(n=9)、ST21(n=3)、ST23(n=1)、ST24(n=2)、ST26(n=1)、ST30(n=1),以ST10亚型为优势感染亚型(9/18,50.00%);基于芽囊原虫SSU rRNA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6种基因亚型序列聚类形成1个大群,其中ST10和ST23聚类形成亚群,ST21、ST2...  相似文献   

2.
芽囊原虫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常见机会致病性原虫,为鉴定云南某非洲鸵鸟养殖专业合作社芽囊原虫感染情况及其基因型,对采集的90份鸵鸟粪便样品,通过套式PCR扩增芽囊原虫SSU rRNA基因。结果发现,62份样本为阳性,芽囊原虫感染率为68.89%(62/90);其中,90日龄感染率最高,为86.36%(19/22),60日龄感染率最低,为6.25%(20/32),但不同日龄鸵鸟芽囊原虫的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χ2=6.67,df=3);基于SSU 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鉴定出ST5、ST7及ST20共3种芽囊原虫亚型,ST5为优势亚型。其中,ST5、ST7属人兽共患亚型。研究结果丰富了云南地区养殖非洲鸵鸟感染芽囊原虫的情况背景及基因分型的数据,为芽囊原虫的防控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芽囊原虫是寄生于多种动物肠道的呈世界性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性原虫,被认为是腹泻、痢疾等肠道疾病的病原体之一。多种家畜,如猪、牛是芽囊原虫的贮存宿主。我国对猪源芽囊原虫的研究较少,文章对猪源芽囊原虫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及防治方面进行综述,为我国猪源芽囊原虫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西双版纳州原始森林公园野生猴群芽囊原虫的感染情况及其基因型,对采集的30份猴粪样,利用套式PCR法扩增芽囊原虫核糖体小亚基RNA(SSU rRNA)基因,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比对,利用MEGA 6.0软件构建遗传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芽囊原虫检出率为40.00%(12/30);扩增的SSU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1 100 bp,基因亚型鉴定为ST1和ST8,有4份样品比对结果显示为人芽囊原虫,其序列与人芽囊原虫一致性达99.61%。研究结果提示,加强对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野生猴群芽囊原虫的防控,确保猴群健康,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兽医学报》2020,(2):345-348
芽囊原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于人类和多种动物肠道的人兽共患单细胞病原体,可引起人和动物的腹泻和肠痉挛等胃肠道疾病。为了解广东省部分地区奶牛芽囊原虫的感染情况及人兽共患特性,基于核糖体小亚基(SSU rRNA)基因位点对广东地区4个奶牛场的479份粪便样品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芽囊原虫总感染率为1.88%(9/479),主要见于断奶前和断奶后犊牛,其感染率分别为3.38%(7/207)和1.61%(2/124),在育成牛和成年牛中未发现芽囊原虫感染。经种系发育分析发现在该地区共存在2种人兽共患亚型(ST3、ST5)和1种动物特异性亚型(ST10)。结果表明,广东地区奶牛芽囊原虫存在着潜在的人兽共患风险,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spp.)是人和动物肠道中最常见的原生生物之一,能引起人和动物的肠道疾病和皮肤疾病,且有人兽共患基因亚型。为了解不同地区羊芽囊原虫的感染情况,对来自7个省、区的704份羊粪便样品,基于核糖体小亚基基因(SSU rDNA)位点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并首次对羊源人兽共患亚型ST3、ST4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显示,芽囊原虫总感染率为13.35%(94/704),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间感染率差异极显著。芽囊原虫序列分析共发现5个亚型(ST3、ST4、ST5、ST10和ST14),其中,ST3、ST4和ST5为人兽共患基因亚型,MLST分析ST3为Allele 38且在2个基因位点发生了碱基突变。ST4包括Allele 42、Allele 92和Allele 94 3种等位基因。本次调查表明羊芽囊原虫感染普遍,病原存在人兽共患亚型且具遗传多样性,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为调查福建地区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本研究采集福州动物园和龙岩梅花山华南虎繁育研究所动物粪便样品共70份(包含28种动物种类),采用Mini-Flotac检测方法对粪便样品进行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测,同时采用基于SSU rRNA序列的PCR扩增方法对粪便样品进行芽囊原虫检测,并对获得的阳性分离株进行基因亚型分析。Mini-Flotac检测结果显示,70份样品中寄生虫阳性粪便为42份,总感染率为60.00%,感染强度(EPG或OPG值)范围为100~34 800。PCR扩增结果显示,70份样品中共检测到芽囊原虫阳性分离株10个,感染率为14.3%(10/70),阳性样品分别为猕猴、赤猴、孔雀粪便样品各1份以及梅花鹿源样品7份;进一步的基因亚型分析结果显示,扩增的10份芽囊原虫阳性样品来源于5个基因亚型,分别为ST1(1)、ST3(1)、ST6(1)、ST10(6)及ST14(1),其中ST1、ST3和ST6为人兽共患亚型,ST10和ST14为动物特异性亚型,且ST10在梅花鹿中感染普遍。研究结果提示福建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较严重,且存在人兽共患基因亚型芽囊原虫风险。研究结果为福建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凋亡是宿主与寄生虫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调节机制之一,对寄生虫感染引起宿主先天免疫反应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隐孢子虫、十二指肠贾第虫和芽囊原虫等寄生性原虫感染可诱导宿主胃肠道上皮细胞发生凋亡。NF-κB信号通路和非编码RNA等参与调控隐孢子虫感染诱导的宿主上皮细胞凋亡,已报道的凋亡途径包括Fas/FasL和TRAI/TRAIL途径;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通过内、外两种凋亡途径调控宿主上皮细胞的凋亡,TNFR1信号通路参与细胞凋亡的调控;芽囊原虫和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在诱导宿主上皮细胞凋亡水平上存在虫株间的差异。因此,探索隐孢子虫、十二指肠贾第虫和芽囊原虫诱导宿主上皮细胞凋亡机制,对研究寄生性原虫入侵机制及开发设计抗寄生性原虫药物和疫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关岭牛和新引进安格斯牛的血液原虫感染情况,按照3%的比例从关岭县境内的牛场采集血液样品制作血推片,经吉姆萨染色镜检,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关岭牛和安格斯牛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原虫感染,关岭牛平均感染率为63.33%,平均感染强度为8.92%;安格斯牛平均感染率为47.06%,平均感染强度为7.55%。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元江县部分山羊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采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结合麦克马斯特氏法,对该县2个采样点6个不同养殖场中采集的168份山羊粪样进行了寄生虫检测及阳性粪样虫卵计数,并采用巢氏PCR方法对粪样中毕氏肠微孢子虫、芽囊原虫和隐孢子虫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区山羊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44.64%,以线虫和球虫感染为主,球...  相似文献   

11.
原虫是寄生于鸟的一类常见寄生虫,不仅危害鸟的生长发育,还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为了解我国鸟类原虫种类与感染状况,作者查阅了近几十年我国在鸟类原虫调查方面的文献。经归类整理,在我国鸟类中共发现原虫70种,隶属于3门、4纲、5目、9科、12属。其中,顶器复合门(Apicomplexa)、孢子虫纲(Sporozoa)、真球虫目(Eucoccidiorida)的原虫有26种,包括艾美耳科(Eimeiridae)的艾美耳球虫属(Eimeria)20种和等孢球虫属(Isospora)2种、隐孢子虫科(Cryptosporidiidae)的隐孢子虫属(Cryptosporidium)3种、住肉孢子虫科(Sarcocystidae)的弓形虫属(Toxoplasma)1种;孢子虫纲、血孢子虫目(Haemospororida)的原虫39种,包括疟原虫科(Plasmodiidae)的疟原虫属(Plasmodium)23种和血变虫属(Haemoproteus)1种、住白细胞虫科(Leucocystozoidae)的住白细胞虫属(Leucocytozoon)15种;肉足鞭毛门(Sarcomastigophora)、动物鞭毛虫纲(Zoomastigophora)、毛滴虫目(Trichomonadorida)的原虫2种,包括单尾滴虫科(Monocercomonadidae)的组织滴虫属(Histomonas)1种、毛滴虫科(Trichomonadidae)的毛滴虫属(Trichomonas)1种;肉足鞭毛门、叶足纲(Lobosasida)、阿米巴目(Amoebida)、内阿米巴科(Entamoebidae)的原虫2种,即内阿米巴属(Entamoeba)1种和内蜒阿米巴属(Endolimax)1种;芽囊原虫新亚门(Blastocysta)、芽囊原虫纲(Blastocystidea)、芽囊原虫目(Blastocystida)、芽囊原虫科(Blastocystidae)的芽囊原虫属(Blastocystis)1种。球虫、疟原虫、隐孢子虫是鸟类中的常见原虫,球虫、疟原虫、血变虫、毛滴虫在鸟中的感染率较高,隐孢子虫、弓形虫、阿米巴、芽囊原虫等为可感染人类的原虫。了解我国鸟类的原虫种类与感染状况,对做好鸟类原虫病的防控和保护鸟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  相似文献   

12.
弓形虫是一种细胞内寄生性原虫,广泛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的细胞内,造成组织、器官损伤。动物感染率可达10%~50%。人群感染呈世界范围分布,感染率从0.6%~94%不等。我国人群感染率在1.4%~28.59/5之间。人类弓形虫病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弓形虫病多因与感染动物密切接触,或食用生或半生的动物性食品而感染。北京人喜欢吃涮羊肉,因此掌握北京地区羊感染弓形虫情况对人类的公共卫生及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松江区家畜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弓形虫病是由球虫目弓形虫科弓形虫属的刚地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原虫病〔1〕。该虫呈世界性分布,人和许多动物都能感染,尤其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可造成严重后果,是一种重要的机会致病原虫。据国外报道,人群平均感染率为25%~50%,有人推算全世界约1/4的人感染弓形虫,绝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广西规模化食蟹猴饲养场人兽共患肠道原虫阿米巴的感染情况,采集广西4个食蟹猴饲养场各年龄段猴的新鲜粪便样品共计965份,采用直接涂片法和水洗沉淀法检测,取样涂于载玻片上,进行卢氏碘液染色,制片后于显微镜下测量观察。结果表明,4个食蟹猴饲养场阿米巴原虫平均感染率分别为6.9%、54.5%、32.9%、36.5%;其中种猴群分别为8.0%、59.3%、26.7%、48.3%,幼猴群为5.1%、53.3%、31.7%、37.7%,常规猴群为7.8%、51.7%、34.3%、23.3%。此次调查的4个猴场均不同程度的存在阿米巴原虫感染,各年龄段猴群(种猴群、幼猴群、常规猴群)其阿米巴原虫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5.
兔球虫病是由耳属的多种球虫寄生于兔的小肠或胆管上皮细胞内引起的,是家兔最常见且危害严重的原虫病,4~5月龄内的仔兔感染率可达100%,死亡率达70%。仔兔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仔兔传染病,以黄、白、红痢,死亡率高为特征,  相似文献   

16.
球虫病是家兔最常见、危害严重的一种原虫病。临床上以腹胀、下痢、消瘦和贫血为特征。4月龄以内的幼兔感染率几乎为100%,死亡率达50%~70%。耐过球虫病的兔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下降12%~27%。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永靖县羊血液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8~ 2 0 0 0年对永靖县血液原虫病进行了流行病学等调查 ,查明其病原为羊泰勒虫和绵羊无浆体 ;该病流行于东部和西南山区 7乡 38村。羊泰勒虫感染率为 5 0 .1% ,1岁以上与 1岁以内羊感染率分别为 2 5 .4%、5 5 .9% ;绵羊无浆体感染率为 5 9.6 % ,1岁以上与 1岁以内羊感染率分别为 5 0 .9%、6 1.7% ;发病季节为 3~ 5月份 ;发病年龄为 1岁 (含 1岁 )内羔羊 ,尤以 2~ 5月龄羔羊发病率最高 ,有的高达 6 3.9% ,致死率达 5 7.8%。绵、山羊发病率无差异。调查发现流行区蜱种有革蜱属、血蜱属和璃眼蜱属 3属 4种 ,共采集鉴定 15 45只 (森林革蜱 5 86只 ,草原革蜱 39只 ,青海血蜱 2 6 8只 ,麻点璃眼蜱 6 42只 )。青海血蜱和森林革蜱为流行区羊体寄生的广布种。羊泰勒虫传播媒介为青海血蜱 ,绵羊无浆体传媒为草原革蜱。麻点璃眼蜱在我县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鸡白冠病又称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是由卡氏住白细胞原虫或沙氏住白细胞原虫寄生于鸡白细胞内而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发病鸡在临床上以贫血、消瘦、鸡冠苍白为主要特征。雏鸡、育成鸡病死率较高,成年鸡发病后可使产蛋率下降30%~50%。由于  相似文献   

19.
猪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由刚第弓形虫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又称弓形体病。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宿主的种类十分广泛,人和动物的感染率都很高。据国外报道,人群的平均感染率为25%~50%,有人推算全世界约有至少5亿人感染弓形虫。猪暴发弓形虫病时可使整个猪场的猪只发病,死亡率高达60%以上。我国弓形虫感染和弓形虫病的分布  相似文献   

20.
用在体外连续培养10代的兔脑炎原虫,接种于12只家兔,动态地观察了脑炎原虫对家免的感染情况。实验发现,肾脏产生的病变明显早于大脑,即感染3周后,用Gram's和Goodpasture's染色,即可在髓袢和远曲小管内脱落的上皮细胞中发现兔脑炎原虫。6周后即可见到间质性肾炎变化,而脑组织于感染9~12周时才见有细胞性肉芽肿的形成;脑炎原虫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即在感染3周后,血液中的抗体含量足以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