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是马达加斯加和美国康乃尔大学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理念,其栽培理念与我国传统的水稻栽培方法存在很大差异。根据该理念,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组织有关单位的科技人员试验研究,提出了适用于四川稻作生态区及类似生态区的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具有增产幅度大、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水稻主要的生产国之一,也是最大的消费国,水稻在我国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保障水稻超高产,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文章围绕水稻超高产栽培的途径与技术展开研究,结合水稻超高产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及现阶段水稻超高产栽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水稻超高产栽培的途径与技术,以期为后进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实现水稻超高产对保证中国粮食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水稻超高产研究的由来、超高产概念及超高产研究的必要性,讨论了水稻超高产的几个栽培学问题,介绍了水稻超高产栽培的途径与技术,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水稻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探讨超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特点,提出超级稻优质高产、省工、节本的强化栽培技,为发展超高产水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2014~2016年在温宿县试验示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实现了大面积水稻超高产。该技术以钵苗机插为核心,综合集成了钵盘育秧、机械插秧、配方施肥、强化栽培、节水灌溉、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适用于阿克苏地区≥10℃年有效积温在3 400℃以上的稻区。  相似文献   

6.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实现水稻的超高产栽培对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审视国内外水稻的超高产栽培的现状,总结和分析了关于水稻超高产栽培形成的规律、栽培的途径以及技术的把握,对水稻的超高产栽培进一步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粮食问题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实现对水稻超高产的栽培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关于超高产水稻的培育近年来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以此同时,有关超高产水稻的栽培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进行水稻超高产栽培的背景分析,进一步探讨水稻超高产的途径与技术,为水稻超高产的培育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超高产水稻主要是指产量远高于普通高产水稻的全新水稻品种,这种类型的水稻栽培可以有效促进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水稻超高产栽培的途径与技术进行了分析,栽培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注重水稻生长全过程的田间管理,从整体上提高水稻的产量,实现超高产水稻的栽培。  相似文献   

9.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是稳定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介绍了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总结了其特征和规律,详述了该技术的各项关键措施,同时提出了水稻超高产栽培应是建立在改进移栽秧龄、种植密度、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措施,充分发挥水稻植株个体生长潜能,以足穗、大穗获得超高产的特色理论体系上,根据不同生态地区、不同水稻品种特性进行的精量栽培。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2007,(3):45-45
“甬优6号”水稻超高产栽培体系研究项目,最近通过由原浙农大校长夏英武教授为主的专家组鉴定。这标志着宁波市水稻自主育种和栽培管理水平已居国内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1.
四川稻麦双免耕固定厢沟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定位试验、同田对比试验和生产示范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固定厢沟双免耕技术(PBDZ)对稻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年际变化趋势,并对稻麦增产机理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BDZ栽培能显著提高稻麦产量。与传统栽培方法(TCT)相比,小麦增产6.7%-9.8%,水稻增产5.1%~6.7%;小麦增产幅度大于水稻,且小麦增产幅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水稻则呈下降趋势。PBDZ栽培的物质成本比TCT栽培方式减少1290元/hm^2,劳动力成本减少645元/hm^2,总成本降低19%,全年实现节本增收2782元/hm^2(76%)。本文还分析了PBDZ技术突破稻麦单产的土壤学、农艺学和生理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2.
针对河南省沿黄稻麦轮作区近年土壤培肥和水肥运筹中的问题,提出实现稻麦持续均衡高产应采取的技术对策:(1)对症下药,消除障碍稻麦生育的主要土壤因子,培育持续均衡高产所必需的土壤;(2)组装现有土肥成果,配合稻麦栽培、植保等相关学科,加强技术示范和推广;(3)开展稻麦轮作区土壤培肥与均衡高产施肥和节水管理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3.
浙江水稻生产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近年来浙江水稻生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水稻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双季连作稻占种植面积的比例从90年代初的86.0%到2004年下降到34.1%;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从80年代平均242.4万hm^2和1340.0万t,到2004年下降到102.8万hm^2和686.9万t;水稻单产增长辐度下降,单产年均增长率由60年代的5.3%,到2001年以后仅为0.3%。水稻现实单产、品种单产和良种良法配套单产的存在较大差异;生产上主导品种不突出,良种良法不配套,技术的集成度不高和互补性不强等问题制约了水稻产量提高和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提高水稻产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根据3年来的试验示范及大面积玉米种植情况,分析了当涂县境内种植玉米的效益,总结了栽培技术,认为:油菜—玉米—水稻的种植方式比种植小麦—水稻每公顷多收入10 342.5元;种植小麦—玉米—水稻比种植小麦—水稻每公顷多收入8 415元。选择杂交玉米苏玉一号和丹玉13,通过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适时防治玉米螟等,每公顷可产玉米7 500~11 250kg。  相似文献   

15.
水稻三超栽培技术针对寒地稻作再高产的障碍因素,利用大钵盘超早超稀定位播、培育均质多蘖壮秧,宽行单本适期移栽,深施肥、控灌水等强化及安全栽培措施,延长水稻生育期、扩大营养空间、释放个体生产潜力,开发低节位优势分蘖,从而形成具有高光效、超高产群体的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晾晒型烤烟—晚稻轮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水旱轮作模式的优点,总结了晾晒型烤烟—晚稻轮作模式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革新稻作技术,维护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征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认为新中国50年稻作科技进步的主要内容是:遗传育种学的种性研究与有利基因成功利用,以及相应栽培技术与生理学基础研究。以遗传育种学成果为核心技术,辅以因种栽培配套技术的双力推动,使我国稻作面积比建国初期增加12%,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226%,总产量增加了265%。科技进步的生产力效应的主要表现: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是我国水稻总产量增加的主导因素。作者在分析我国淡水资源脆弱与水稻生产过程对周边水域与环境的面源污染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观点: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推广矮秆品种为中心内容的绿色革命的负面影响—水稻生产对环境资源的渐进破坏,并指出无节制用水,不规范用肥,无序施用农药,是当今稻作的三个技术陋习。为实现在有限水土资源条件下我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作者经近十年研究实践,建议实施灌溉稻田“麦作式”水稻高产旱作技术,其主要技术要点是前茬种豆科绿肥、直播超级杂交稻、并实行旱作措施:“湿土播种,浅水护苗,旱管培根,沟水育穗,干湿防衰”。近年在江浙两省多点示范推广结果表明,这一以节制用水为中心内容的集成技术,不仅可以做到与水层灌溉稻作相近的单位面积高产量,而且收到节水、节电、节省劳力等多项社会经济效益。作者在文中还指出重点研究的灌溉稻田的旱作技术的必要性:灌溉稻田稻作集中分布在我国南方丰水地区,具备稳定的灌溉水源。其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5%,是我国经济社会各行业中第一用水大户,该区域土壤熟化,物候资源丰富,人文与工业先进,稻作稳产高产,对提高我国粮食自给力举足轻重,其节水效果对优化我国水资源分配,服务“南水北调”意义重大。面对人多、地少、水少的基本国情,以及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严峻挑战,我国更深层次的稻作技术革命正在酝酿中,其核心内容当是在水稻生物技术支持下的遗传育种技术革命——综合利用有利基因,培育耐旱、氮磷营养高效的优质、高产品种,并带动我国新一轮稻作技术的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18.
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法是一项夺取水稻高产更高产的综合栽培技术新体系.通过两年研究,已明确该项技术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其中多穗型和兼顾型品种的增产效果均较大穗型品种为大.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法比常规栽培法能取得显著增产,其机理主“要有:①水稻群体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控制,成穗率大幅度提高;②能塑造水稻群体良好的冠层结构,光合效率高;③水稻个体生产潜力得到进一步开发,穗形明显增大;④物质生产和积累多,灌浆速度快,经济系数高.本文最后对该项技术的品种选用以及灌深水控蘖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优质稻SRI本土化研究及其物质生产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强化栽培关键技术"为参考,结合广西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初步拟定了一套广西优质稻SRI本土化技术方案,以优质常规稻新品种"力源占1号"为试验材料,以常规栽培方法为对照,设S-1(30cm×30cm,11.25万穴/ha)、S-2(23cm×20cm,21.45万穴/ha)2个种植密度,对各处理的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以及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对各处理的经济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该技术体系下每穴最高分蘖、成穗率、每穴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每穴穗重,及各时期每穴干物质重均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同时该技术方案省时省工,适当延长了水稻的生育期,能极大发挥植株个体的生长潜力,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在适宜的种植密度条件下能很好地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达到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土壤压实节水对水稻生长及土壤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在沿江地区进行了水稻土壤压实节水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渗透沙壤土地区,实施压实节水灌溉技术,节约灌溉用水24.1%,增产10.1%;实施该技术,对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采用压实节水的耕作层土壤,其脲酶活性在水稻拔节期均高于对照;在水稻抽穗期,根系氧化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