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畜禽业》2016,(11)
正1霉菌毒素和危害霉菌毒素是某些霉菌产生的有毒二次代谢产物,在谷物田间生长、收获、饲料加工、仓储及运输过程皆可产生。猪采食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后会造成生长缓慢、繁殖障碍和免疫力低下,诱发多种疾病,常造成大批发病和死亡,给养殖户造成损失。目前饲料检测到的毒素已超过350种,对猪危害最大的有: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呕吐毒素、赭曲霉毒素。  相似文献   

2.
张益辉 《内陆水产》2008,33(2):28-29
饲料和饲料原料中常见的霉菌有曲霉菌属、青霉菌属、镰刀菌属、麦角菌属的霉菌。在适宜条件下,这些霉菌就大量迅速繁殖,引起饲料及其原料的发热、发霉变质,影响饲料品质同时在饲料及原料中产生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煳曲霉毒素、呕吐霉素、赭曲霉毒素、T-2毒素、F-2霉素、麦角毒素等,对水生动物及其产品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3.
饲料和饲料原料中常见的霉菌有曲霉菌属、青霉菌属、镰刀菌属、麦角菌属的霉菌。在适宜条件下,这些霉菌就大量迅速繁殖,引起饲料及其原料的发热、发霉变质,影响饲料品质,同时在饲料及原料中产生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呕吐霉素、赭曲霉毒素、T-2毒素、F-2霉素、麦角毒素等,对水生动物及其产品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4.
鸡霉菌蓄积性中毒病是养鸡生产过程中的常见病,霉菌毒素种类较多,其中以呕吐毒素、烟曲霉毒素、伏马毒素、赤霉烯酮和黄曲霉毒素等临床最为常见,严重危害养殖业。中毒鸡主要表现全身症状和消化道症状,肝脏、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是霉菌毒素主要侵害的部位。临床预防该病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加强饲料生产、品控和贮存环节的管理,定期对水线进行冲洗,经常受该病困扰的鸡群可定期进行药物防治。  相似文献   

5.
饲料和饲料原料中常见的霉菌有曲霉菌属、青霉菌属、镰刀菌属、麦角菌属的霉菌。在适宜条件下,这些霉菌就大量迅速繁殖,引起饲料及其原料的发热、发霉变质,影响饲料品质,同时在饲料及原料中产生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呕吐霉素、赭曲霉毒素、T-2毒素、F-2霉素、麦角毒素等,对水生动物及其产品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 AFB1)对黄颡鱼幼鱼生长、肠道消化酶及肝脏功能的影响,用添加不同梯度黄曲霉毒素B1(AFB1)(0、50、100和200μg/kg)的4种等氮等脂配合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为(6.00±0.10) g的黄颡鱼幼鱼8周。结果显示:(1)饲料中添加AFB1对黄颡鱼幼鱼的存活率、饲料系数和特定生长率等均无显著影响,但使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而高含量AFB1(100和200μg/kg)显著降低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2)随着AFB1添加量的上升,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及葡萄糖、甘油三酯、总胆汁酸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升高,肝脏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下降;(3) AFB1添加组的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100和200μg/kg AFB1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余各组无显著差异;(4) AFB1添加组肝脏sod基因及炎性因子il-1β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200μg/kg AFB1组cat基因及炎性因子il-8、il-10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5)通过组织学观察,AFB1会引起部分肝细胞出现轻微萎缩、肝细胞核移位、细胞界限模糊和肝细胞内空泡化的现象。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AFB1含量低于200μg/kg不影响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但饲料中AFB1≥50μg/kg时会影响黄颡鱼幼鱼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时引起肝脏氧化应激及炎性反应,造成肝脏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7.
在水温23℃~26℃下,将初始体质量(20.13±0.12)g的鲫(Carassius auratus)饲养在实验室内的养殖系统中8周,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基础饲料+芽孢杆菌(Bacillus)BMF03(1×1010CFU/kg,BMF03组)、基础饲料+玉米赤霉烯酮(1 000μg/kg,ZON组)和基础饲料+玉米赤霉烯酮(1 000μg/kg)+芽孢杆菌BMF03(1×1010CFU/kg,ZON03组)四种饲料。实验期间每天清除残饵,换水约25%,实验结束时测定各组饲料和鱼体肌肉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以及实验鱼生长性能和生化指标等,探讨芽孢杆菌BMF03对摄食玉米赤霉烯酮(ZON)污染饲料鲫的保护效应。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BMF03后,对鱼体增重率、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特定生长率及肥满度和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显著降低饲料和鱼体肌肉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P<0.05),而饲料中添加玉米赤霉烯酮后,鱼体增重率显著提高(P<0.05)。BMF03组鱼体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BMF03...  相似文献   

8.
王静  郭冉  苏利  夏辉  崔敏 《水产学报》2012,36(6):952-957
实验设置黄曲霉毒素B1(AFB1)为0、400、800、1200,1600、2000μg/kg6组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0.3±0.02)g的凡纳滨对虾,经过8周的生长实验观察饲料中AFB1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体营养成分组成、肝胰腺显微结构以及血淋巴和肝胰腺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AFB1的增加,各组全虾粗蛋白量无显著性差异,1600μg/kg组和2000μg/kg组的全虾粗脂肪量高于其他组。AFB1为1200μg/kg时对虾增重率最低(304.67%),2000μg/kg时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组,但成活率最低(58.33%)。随着饲料中AFB1的升高酶活性普遍呈下降趋势。2000μg/kg组肝胰腺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下降(P<0.05),1600μg/kg组肝胰腺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超微量ATP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力最低,但血淋巴中GST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从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的组织切片可观察到,饲料中含有的AFB1越高,肝胰腺被破坏程度越高。随着饲料中AFB1含量增加,对虾肝胰腺中AFB1残留量逐渐增加,2000μg/kg组对虾肝胰腺中AFB1含量最高(95.49μg/kg),各实验组肌肉中无AFB1残留。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水产饲料中真菌产毒的关键因素和毒素种类,采用真菌菌种接种不同水产饲料培养基在不同温度、湿度、光照条件下,观察其生长、产毒情况.结果表明:从不同环境因素下南美白对虾饲料中真菌毒素的产生情况可以看出,在实验环境条件下有五种毒素检出,分别为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B1、T-2毒素、HT-2毒素、赭曲霉毒素A.该试验中15天时4种不同水产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与饲料中赖氨酸含量关联度最大,其次为粗蛋白、粗灰分、粗纤维和水分.水产饲料中不同真菌毒素的发生条件不尽相同,饲料储存需根据当地季节及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储存条件来避免或尽可能降低真菌毒素带来的污染.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黄曲霉毒素B1(AFB1)对凡纳滨对虾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以投喂含有15 mg/kg AFB1饲料的凡纳滨对虾作为实验组,不含AFB1饲料投喂的凡纳滨对虾作为对照组,分别于第2、4、8、12天取肠道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TOR信号通路中的真核细胞始动因子4E结合蛋白(eif4ebp),真核翻译起始因子1a(eif4e1a),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eif4e2)和核糖体s6蛋白激酶(p70s6k)基因,与免疫相关的转录因子Dorsal和Relish基因,酚氧化酶原(proPO)基因以及黏蛋白样围食膜因子(mucin-like PM)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利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AFB1对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发现,AFB1的添加会对mTOR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生影响,实验组对虾eif4ebp基因自第2天起发生显著上调,此后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eif4e2和eif4e1a基因皆在第8和第12天被显著抑制;p70s6k基因在第2和第4天呈现下调趋势,并于第12天回升至初始水平。AFB1同时也刺激了免疫系统的响应,实验组Dorsal基因和Relish基因均被显著诱导,并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proPO基因于第4和第8天显著上调并于第12天回落至初始水平;mucin-like PM基因在第2、4、8天均显著上调。AFB1的添加也破坏了凡纳滨对虾肠道正常的组织形态,出现上皮细胞核肥大、边缘模糊、上皮细胞层部分脱落等现象。研究表明,AFB1严重影响凡纳滨对虾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不仅对肠道黏膜造成机械损伤,同时对肠道化学屏障和免疫屏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考察黄曲霉毒素B_1对凡纳滨对虾幼虾抗氧化酶的损伤机制,选取体质量为(0.3±0.02)g的凡纳滨对虾进行实验,实验组饲喂含2000μg/kg AFB1的饲料,对照组饲喂无AFB1饲料,每组设3个平行,共养殖4周,每隔4天进行1次取样,测定肝胰腺抗氧化酶指标。结果显示,幼虾在摄入高浓度AFB1后,第8天实验组体内SOD显著低于对照组,连续饲喂2周后机体内的SOD活性显著下降,实验组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CAT活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的趋势,且每个阶段之间差异显著,20 d后虽有上升趋势,但与初始相比显著降低,第8天之后,实验组CAT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在第8、16和24天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GSH-Px活性整体均低于对照组,且机体自我修复能力下降。同时脂质过氧化物MDA的含量在16 d后出现显著增加,同时实验组MD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继续呈现增加趋势。研究表明高浓度AFB1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酶的影响因酶种类而异,同时对肝胰腺的损伤持续增加,在4周内便会造成肝胰腺的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12.
通过合成含铌类复合氧化物光催化剂,开展其光催化降解藻毒素试验,研究其光催化降解微囊藻毒素的降解效率和机理,为去除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提供高效环保的水处理技术。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铌酸盐光催化剂K6Nb10.8O30,利用X射线衍射、扫面电镜、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等对光催化剂进行了结构表征,该化合物结构是属于四方相钨青铜结构,空间群为P4/mbm(127),晶粒呈长方柱性,直径约为150nm,长度约400~600nm,吸收能带为2.92eV;在紫外光(UVA)辐照条件下,考察了催化剂对微囊藻毒素(MC-LR)的光催化降解效果,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浓度。结果表明,光催化剂K6Nb10.8O30能够有效的降解藻毒素,降解过程受到pH值、藻毒素的初始浓度、催化剂投加量和光照的影响;在光辐射强度为556μW/cm2、pH4.24、催化剂投加量为0.375g/L的试验条件下,初始浓度3mg/L的藻毒素在180min之内降解率达到93%;对催化剂反应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藻毒素的降解最终不是被催化剂吸附,而是被光催化降解;动力学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的光催化剂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随着微囊藻毒素初始浓度的增大,反应速率常数逐步降低,半衰期也逐渐变长。  相似文献   

13.
饲用酶制剂在规模养猪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俭  张彬  林兆京 《畜禽业》2005,(4):36-37
添加饲用酶制剂不仅能有效地消除饲料抗营养因子和毒素的有害作用,而且能全面促进饲粮养分的分解消化和吸收利用,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和增进畜禽健康。应用饲用酶制剂有利于开发非常规饲料资源,提高常规饲料的利用率,减少畜禽排泄中有机物、氮和磷的排出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饲料和规模养猪企业的经济效益。为验证酶制剂在规模养猪中的实际效果,选用120头45日龄的杜大长杂交断奶仔猪分为两组,试验组在对照组日粮的基础上添加华芬酶0.2%,以观察华芬酶在断乳仔猪玉米豆粕型日粮中的饲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的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8.84%;饲料转化率提高9.95%;每公斤增重饲料成本降低9.2%。  相似文献   

14.
丝兰属植物提取物降低猪舍氨气浓度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饲料中添加丝兰属植物提取物(SLZW)饲喂猪,分为4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4个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45、90、135、180g/(t饲料)SLZW,对照组基础日粮中不添加SLZW。试验结果表明:添加SLZW的试验组氨气的产生量比对照组显著降低,并且SLZW添加比例为90g/(t饲料)的试验2组氨气产生量的降低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真菌毒素胶体金检测试剂条的质量。方法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开发一种快速检测饲料谷物中黄曲霉毒素B1(AFB1)检测试剂条。为使该检测试剂条质量性能指标满足GB 2761-2011《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及《饲料卫生标准》要求,通过灵敏度、特异性、实验室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一致性分析,评价真菌毒素胶体金检测试剂条的质量性能。结果研制的检测试剂条灵敏度99%、特异性97%、假阴性率1%、假阳性率3%、与实验室HPLC法显著性差异分析χ~23. 84,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结论研究中的真菌素胶体金检测试剂条能满足食品安全相关国标要求,可用于谷物、饲料中真菌毒素的现场检测。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淡水常见养殖品种银鲫(Carassius auratus)在有毒微囊藻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和消化酶活性以及微囊藻毒素在鱼体内的积累情况.实验分为添加有毒微囊藻的实验组和不添加微囊藻的对照组2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10尾银鲫,实验周期42 d.结果表明,有毒微囊藻能够极显著的抑制银鲫的生长(P<0.01),添加微囊藻实验组的增重率为38.6%,不添加微囊藻的增重率为87.70%;有毒微囊藻能显著降低银鲫的消化酶活性(P<0.05),添加微囊藻的实验组的银鲫的肠、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和肠、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分别是对应不添加微囊藻的对照组活性的60.6%、71.3%、65.4%、68.2%;而且毒素会最终在银鲫体内积累,并可通过食物链传到人类,从而对人类构成潜在的风险.因此,养殖水体微囊藻水华应该被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方便高效和绿色环保处理水中的微囊藻毒素(MC-LR),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硫(S)掺杂的二氧化钛(TiO2)纳米光催化剂粉体(S-TiO2),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以及紫外可见光的反射光谱,分析测定了催化剂的结构特征,并以浓度为0.1μg/mL的MC-LR的光降解效果考察了其光催化活性,研究其光降解条件。结果表明,本实验制备的催化剂为锐钛矿结构,S以S+6的形式进入TiO2晶格。催化剂的最优制作工艺为:掺杂量([S]/[Ti])0.25,500℃下煅烧3h,且制备的S-TiO2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回收性,重复利用5次,降解率仅下降3.98%;最优MC-LR可见光降解工艺为:光强3 000lx,催化剂投加量0.1g/L,反应时间16h。在此催化剂制备条件以及可见光降解反应条件下,MC-LR的降解率为100%,残留量低于WHO规定的藻毒素含量限值。  相似文献   

18.
以鱼粉为主体并配合维生素等作为鳗鱼的开口饵料,效果不甚理想,故必须添加引诱物质,以提高饵料效率。酵母的脱核酸提取物含有各种游离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和还原糖等,有较好的引诱性能。其配制比例为:北洋鱼粉70%;淀粉25%;复合维生素2%;其他3%;另外添加脱核酸提取物 鱼粉(7:3)1%。  相似文献   

19.
蒋立  曾凡坤  胡茂 《畜禽业》2008,(6):16-17
在骡鸭与樱桃谷鸭的填肥料中添加4%玉米油或鸭油,研究添加动植物油脂填饲对鸭产肝性能的差异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玉米油,与添加鸭油填饲相比,2个品种鸭获得较高的肝重与较低的料肝比,且骡鸭添加玉米油组的肥肝率显著高于鸭油组(高出30%);经填饲,骡鸭的肥肝重较樱桃谷鸭高,同时料肝比较低,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意味着肥肝生产中,填饲时添加玉米油较添加鸭油更利于提高产肝性能;并且对骡鸭更有效。对于其根本原因,需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鸭肝的生脂酶基因、与甘油三酯分泌及脂肪分解相关酶基因的表达差异。  相似文献   

20.
3种微生物制剂调控工厂化对虾养殖水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BL)、荚膜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capsulate,RC)和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spp.,LB)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养殖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微生物制剂组合,其作用效果各不相同。各组微生物制剂均能降低水体中氨氮,地衣芽孢杆菌 荚膜红假单胞菌(G1)组、地衣芽孢杆菌 荚膜红假单胞菌(G2)和地衣芽孢杆菌 乳酸杆菌(G3)组NH4 的相对降解率为62%、63%和65%;前21d,G2组降低NH4 效果最明显,相对降解率为79%。在降低NO2-方面,G1组的效果较好,相对降解率为46%;但各处理组对于PO34-、COD均无显著效果。相对而言,G1组改善养殖水质的效果最好。实验中微生物制剂的不同施用频率对水质的净化没有明显的差别。各项水质指标均随养殖时间的推移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