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毛苕进行不同刈割时间与次数对比,发现其生产能力有很大差别。试验证明在寒牧区人工栽培毛苕子,在整修生育期内刈两次可获得最高产草量,一茬草与二茬草的最佳刈割分别为初花期和结荚初期。  相似文献   

2.
皇竹草又名王草,是多年生耐刈割的速生性禾本科牧草。其植株高大,直立丛生,株高达300cm以上;皇竹草对土壤选择不严,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能力。皇竹草生长期长,在一般条件下,一次种植可利用6-7年。  相似文献   

3.
通过由刈割高度(留茬高度为5,10,15,20 cm)和刈割频率(1次性和每隔60,40和30 d刈割)组成的双因子试验,来研究不同刈割频率和刈割高度对地处温带的河南黄河滩区皇竹草的生长特点和生产性能的影响,以便解决该草在黄河滩区种植中存在的利用期短、产量低、品质差、易倒伏的难题。研究证明,刈割对皇竹草的生长和生产有显著的影响,1年多次刈割会降低茎叶比(S/L ratio)和叶面积指数(LAI),适度的刈割有利于提高鲜干比(F/D ratio)、单株分蘖数和生长速度,过频过低刈割(留茬高度为5 cm,每隔30 d刈割)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能显著地提高鲜干比和单株分蘖数,能显著降低倒伏率;不利的方面是会显著降低皇竹草刈割后的再生速度,不利于饲草的生长和生产。试验证明,在中原地区种植皇竹草适宜每隔60 d刈割1次,一年刈割2次,留茬15~20 cm为宜,全年产草量为31.58~32.41 t DM/hm2,均显著地高于其他刈割组合,和一次性刈割相比,提高14.26%~17.34%(P<0.05),另外,适度刈割有利于减轻皇竹草的倒伏,减少收获中营养和能量的损失和浪费。总之,在河南黄河滩区种植皇竹草是非常必要,也是可行的,在科学种植,合理灌溉和及时施肥的基础上,保持合理刈割高度和适当的刈割次数是优化和协调生长和生产各指标的重要措施,减少不必要的产量和营养损失,有利于高产和稳产。  相似文献   

4.
高寒牧区栽培毛苕子多次刈割生产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忠  汤学峰 《草业科学》1999,16(5):27-29
对毛苕子不同刈割时间与次数的生产性能进行了对对比,发现其生产能力有很大差别,试验证明,在高寒牧区栽培毛苕子,在整个生育期内刈割2次可获得最高产草量,一茬草与二葜最佳刈割期分别为初花期和结荚初期。  相似文献   

5.
<正>皇竹草是由象草和美洲狼尾草杂交选育而成的一种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喜肥、耐高温,属于C4植物,特别适合我国南方地区种植,20世纪80年代作为牧草资源引入我国,因其产量高、品质好而广泛用于畜禽养殖。它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分蘖性强,产量高,营养丰富,可多年收获等特点,可用作饲喂牛、羊、兔等草食动物的青贮饲料。皇竹草是一种高产优质的刈割型牧草,一年可以刈割4~6次,亩产(1亩≈667平方米,下同)鲜草可达20吨以上,其产值可以达到玉米、水稻、  相似文献   

6.
皇竹草,又名王草、皇草,原产哥伦比亚,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为禾本科狼尾草属多年生直立型耐刈割的速生性牧草,因其茎杆似竹子,故称为皇竹草。皇竹草植株高大,可高达3~4m,直立丛生,茎粗3~4cm,节间长9~15cm,有12~16节,茎节被叶梢包被,每个节着生一个胞芽和一片叶,叶片宽大而弯垂,长60~120cm,宽3~4cm,幼嫩叶片背面有稀疏毛,颜色较浅;该草分蘖力强,一般每株可分蘖15~30根,多的可达40根;皇竹草根系发达,根长可达2m以上,抗干旱能力强。皇竹草适品性好、营养价值较高、产草量高,…  相似文献   

7.
通过地膜覆盖与未覆盖栽培,对牧草进行多茬次增产试验。结果表明,墨西哥玉米牧草和皇竹草栽培覆盖地膜均可刈割8茬次,比未覆盖地膜多增加刈割3次;墨西哥玉米牧草A组比B组增产65.84%,差异极显著;皇竹草A组比B组增产33.85%,差异显著;墨西哥玉米牧草A组比皇竹草A组增产14.55%,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红三叶和鸭茅牧草刈割利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三叶和鸭茅是我国南方山区的重要牧草,通过在不同生育期或不同高度刈割的研究,在草群中豆科牧草现蕾后、开花前或植株高度在30cm时刈割,其产草量最高,禾本科牧草产量比重较适宜,植物干鲜比、茎叶比较理想,草质较好。牧草的前几次刈割,对产量形成起决定作用。随刈割次数增加,再生草达同一刈割生育期所需的时间逐渐减少,株高降低。刈割时间、次数、高度会直接影响牧草当年及次年的分枝(蘖)特性,产草量和牧草品质。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刈割高度对禾王草干草和青贮品质的影响,以确定禾王草的最佳刈割时间。以禾王草为原料,比较1.0、1.5、2.0、2.5和3.0 m 5种刈割高度禾王草制作的干草和青贮的营养成分,及青贮的发酵品质。结果表明:随着禾王草干草刈割高度的增加,DM、NDF和ADF含量逐渐升高,相对价值指数(RFV)和CP及Ash含量逐渐降低,差异显著(P0.05)。所有刈割高度的青贮p H均在4.2以下,1.0和1.5 m高度青贮品质较差,2.5 m青贮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高度(P0.05),乙酸含量最低,2.0和2.5 m青贮氨态氮与总氮比值显著低于1.5 m青贮(P0.05);禾王草青贮随着刈割高度的增加,RFV和CP及Ash含量显著降低(P0.05),NDF和ADF含量显著增加(P0.05),2.5 m青贮WSC含量显著低于1.0 m青贮(P0.05)。综上所述,刈割2.0~2.5 m高度的禾王草制作干草和青贮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10.
对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混播人工植被进行模拟采食研究。结果表明:①草地生物量随刈割高度增加而降低,优良牧草生物量比例随刈割高度增加而上升,杂类草生物量比例随刈割高度增加而下降。②刈割时间和频率对草地牧草的再生性能影响极显著,随刈割时间的推移和次数增加,群落优势植物的再生生物量逐渐下降,而早期刈割和适宜的刈割频率下牧草的再生速度和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试验表明,刈割日期、刈割频率和留茬高度对混播草地的产草量和植物学成分影响显著。早刈低刈可降低混播草地内的杂草覆盖率,增加牧草产量,但对杂草敏感度因草地混播类型而异。在河西走廊东段的武威川区,红豆草+牛尾草和红豆草+无芒雀麦是理想的多年生混播草地。  相似文献   

12.
皇竹草是多年生直立型丛生性耐刈割的禾本科牧草,在西昌市海拔1500m、1 760m、2000m地区年总产鲜草分别可达2.48×105kg/hm2、1.98×105kg/hm2、1.81×105kg/hm2,日平均生长高度分别为3.26 cm、3.00cm、2.85 cm,结果表明皇竹草产量高,适应性广,生长快,可在西昌市海拔1 500~2 000m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刈割对混播当年生物量及再生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研究刈割对无芒雀麦 草原3号苜蓿草地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次刈割时间和刈割次数对草地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在苜蓿盛花期、无芒雀麦孕穗期刈割,刈割两次,草地稳定性最好;刈割一次有利于苜蓿生长,但降低无芒雀麦的比例;刈割三次则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无芒雀麦在刈后15 d内再生速度最快,不受刈割期的影响,苜蓿再生草快速增长期与刈割期有关,在盛花期和结荚期刈割,株高快速增长期与无芒雀麦同步,再生速度也相似,在孕蕾期和盛花末期刈割,株高快速增长期出现在刈割后15~30 d内.  相似文献   

14.
青刈黑麦产草量与营养动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青刈黑麦在黄淮海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针对棉花冬闲田,对青刈黑麦在不同生育阶段的产草量、营养成分含量、刈割时间及刈割次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次利用时,刈割时间不能超过抽穗后期。两次利用时,头茬刈割时间不能超过拔节期,二茬应在抽穗后期刈割。后者草的质量优于前者,但产草量较低,因此在实践中可根据需要决定刈割次数。  相似文献   

15.
;2003~2005年在河北省农科院旱作所试验站内对饲用黑麦和高丹草复种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可以进行上下茬搭配,一年两作,形成了饲用黑麦与高丹草复种栽培种植模式.饲用黑麦刈割一次,高丹草刈割三次,全年共刈割四次,初步形成了河北低平原区能量型青鲜饲草的周年供应生产体系.饲用黑麦与高丹草复种栽培模式与吨粮田相比,生物产量是吨粮田的1.39倍,粗蛋白质产量是吨粮田的2.29倍,光能利用率及能量产出也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饲用黑麦和高丹草两茬的施肥量为:N 550kg/hm2、P2O5 300kg/hm2、K2O 300kg/hm2;灌溉较吨粮田节水600m2/hm2.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天然牧草利用率,筛选天然牧草适宜刈割时间,探讨不同降雨量对天然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典型草原天然牧草为原料,设定12个处理,3次重复,通过双因素方差试验设计,分析天然牧草营养品质和能量变化规律,旨在为草原牧区牧草刈割时间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天然牧草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逐渐增加,在9月10日降雨量为37.5 mm时,DM、ADF和NDF达到最大值,含量分别为56.82% DM、36.96% DM、68.45% DM|粗蛋白质(CP)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8月20日降雨量为37.5 mm时,CP含量达到最大值,为11.81% DM。天然牧草刈割过程中降雨对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总能(GE)和消化能(DE)增加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8月20日刈割,可获得优质天然牧草,若在8月20日之后刈割,牧草品质降低,难以获得优质牧草,若有适量降雨,可适当推迟刈割时间。 [关键词] 天然牧草|刈割时间|降雨量|营养品质|能量  相似文献   

17.
多年生牧草刈割次数是影响总产草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我们观察,返青后早斯刈割,影响牧草的再生性;最后一次刈割过晚,对翌年第一次刈割产草量影响很大。因此牧草在生长季内第一次、最后一次刈割时间及全年刈割次数与产草量密切相关,且对草地来年生产力和利用年限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找到热研4号王草(Pennisrtum purpureumxp typhoidevm‘Reyan No.4’)在河南省黄河滩区营养和产量俱佳的刈割利用方式,从苗高80cm开始,在留茬15~20cm的情况下,采用每隔30d、40d、60d和全年1次性的刈割方式,研究不同刈割方式对王草生长、产量和营养水平的影响,为当地草食家畜的发展提供优质且稳定的饲草。研究表明:刈割会限制茎长,增加茎粗,有利于植株的分蘖及降低倒伏率;过频刈割会降低茎叶比(S/L ratio),叶面积指数(LAI)和生长速度,不利于饲草生产;适度的刈割有利于提高鲜干比(F/D ratio)、单株分蘖数和生长速度,有利于牧草的高产。另外,刈割次数对热研4号王草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有显著影响,而对粗脂肪、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影响不显著,多次刈割会提高粗蛋白质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每隔30d与40d刈割1次与1年仅割1次相比,粗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5.47%(P0.05)和2.80%,粗纤维含量分别降低6.67%(P0.05)和5.54%(P0.05),而每隔60d刈割1次和1年仅割1次相比,饲草营养没有显著差异。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每隔60d刈割1次,一年刈割2次,留茬15~20cm,牧草生长良好,粗蛋白质含量可达到13.01%,全年产草量达到29.83tDM·hm-2,均达到理想水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健宝的引种及栽培试验发现,健宝具有高产、优质、多抗、可多次刈割利用、鲜草供应期长等优点,适宜在宁夏盐池县种植。从鲜草产量来讲,当年刈割一次健宝鲜草为82726.35kg/hm2;刈割两次总产草量64567.59kg/hm2,其中第1次鲜草产量为58717.20kg/hm2,第2次鲜草产量为5850.39kg/hm2。为提高饲草品质,在试验区建议选择2次刈割。  相似文献   

20.
施肥水平和不同株高刈割对王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生长第1年不同刈割株高的王草Pennisetum purpureum×P.typhoideum年产草量随刈割株高增高呈增加趋势,刈割株高220 cm时鲜草、风干草产量最高,产量受施肥影响很大。茎叶比与刈割株高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受施肥影响较小。营养物质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均随刈割株高的增加而降低,粗蛋白含量和刈割株高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钙含量和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则随着刈割株高增加而呈增加趋势,与刈割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从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和产量角度来评价,生长第1年的王草在株高为100 cm施肥时刈割利用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