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喜炎平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84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2例。治疗组采用喜炎平注射液肌肉注射,并联合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及支持对症处理;对照组除不应用人免疫球蛋白外,余治疗与治疗组相同。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c=5.014,P〈0.05)。治疗组有2例出现一过性头痛、心慌、恶心等不良反应,但减缓输液速度及予抗组胺治疗后症状好转。结论喜炎平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免疫球蛋白早期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15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抗病毒、消炎及提高免疫力类药物常规治疗,辅以营养支持和临床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采用人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分析2组患儿热峰(℃)、热程、惊跳、皮疹消退时间、住院天数及死亡率指标变化,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住院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后遗症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和食欲改善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早期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和判定热毒宁、人免疫球蛋白同时应用于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80例手足口病患儿,80例接受利巴韦林治疗的患儿为对照组,100例接受人免疫球蛋白+热毒宁治疗的患儿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儿IL-6水平、CRP水平、CK-MB水平、CK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毒宁+人免疫球蛋白治疗重症HFMD疗效更理想,患儿症状消退更快,同时不会引发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蒙脱石散联合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方法:将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小儿腹泻患儿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单一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则给予蒙脱石散联合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比较两组小儿腹泻治疗效果;腹泻停止时间、其他伴发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儿症状积分和免疫球蛋白、外周细胞CD4、CD8;药物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小儿腹泻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泻停止时间、其他伴发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和免疫球蛋白、外周细胞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和免疫球蛋白、外周细胞CD4、CD8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蒙脱石散联合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腹泻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控制腹泻,改善症状,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轮状病毒(RV)肠炎患儿外周血CD4+CD29+T细胞表达及其与治疗关系.方法 69例RV肠炎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给予抗RV免疫球蛋白及常规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9+T细胞、IL-2、IL-12水平变化,粪便内RV-RNA含量及腹泻天数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CD4+CD29+T细胞、IL-2及粪便内RV-RNA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而IL-12水平显著增高(P<0.01).观察组腹泻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RV肠炎患儿粪便内RV-RNA、腹泻天数与外周血CD4+CD29+T细胞、IL-2水平呈正相关(P<0.01或0.05),而与IL-12呈负相关(P<0.05).结论 外周血CD4+CD29+T细胞、IL-2水平升高及IL-12水平降低是RV肠炎的细胞免疫特征,且与病毒数量及腹泻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对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寻常型银屑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及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NB-UVB光疗机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光疗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观察2组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银屑病皮损严重程度评分(PASI)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D4+、CD4+/CD8+均升高,CD8+均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ASI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黄连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患儿64例,随机分为治疗与对照两组,两组患儿予适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并给予退热剂.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双黄连口服液治疗,对照组加用维生素口服治疗,疗程均为5d,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退热及口腔溃疡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黄连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满意、服用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热毒宁(RI)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小儿手足口病(HFM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HFMD患儿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采用RI联合RBV治疗,而对照组仅给予RBV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综合疗效和退热、口腔溃疡愈合、疱疹消退、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Hc=6.834,P〈0.01),且退热、口腔溃疡愈合、疱疹消退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RI联合RBV治疗HFMD效果显著,能迅速改善患儿症状和体征,促进患儿的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联合芪丹复感颗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80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匹多莫德组及联合组,分别给予匹多莫德治疗及匹多莫德联合芪丹复感颗粒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肺功能、免疫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匹多莫德组(P0.05)。治疗前2组肺功能相关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联合组指标改善优于匹多莫德组(P0.05)。治疗前2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3~+、CD4~+水平较治疗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CD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联合组CD3~+、CD4~+水平明显高于匹多莫德组(P0.05),CD8~+水平明显低于匹多莫德组(P0.05);结论匹多莫德联合芪丹复感颗粒较单用匹多莫德改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肺功能效果更优,提高免疫功能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2b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雾化吸入(治疗组)及硫酸沙丁胺醇溶液+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对照组)治疗。对比2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肺部啰音消失、咳嗽痰鸣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改善率(94.0±1.2)%高于对照组(91.2±3.7)%(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患儿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雾化吸入可有效改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的效果。方法将60例小儿VMC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ESR、CK-MB、AST及AS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以观察组更为显著(P〈0.01)。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Hc=4.627,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VMC的疗效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2.
王晓乐  蔡坚  丁航 《湛江医学院学报》2005,23(3):266-266,269
目的:观察乌体林斯注射液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其对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将51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用乌体林斯注射液1.72μg肌注,每周1次,共用8周,同时应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及对症治疗;对照组不用乌体林斯注射液,其它用药同治疗组;测定两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的变化,并随访1a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13例,好转5例,无效2例;对照组则分别为1、7、4、13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c=12.201,P<0.01);治疗组治疗后IgG、IgM、CD3、CD4、CD8值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这些指标变化不明显。结论:乌体林斯注射液可改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免疫功能,是一种疗效肯定、使用安全的免疫增强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手足口病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5例)给予热毒宁注射剂0.5ml/kg治疗;对照组(45例)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第4天比较两组患儿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及疱疹消退时间。结果:观察组发热、疱疹消退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α-2α干扰素(商品名:福慷泰)雾化联合滴鼻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观察。方法:将12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给予退热对症处理,加强口腔、饮食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加茂菲氏滴管,观察组采用干扰素雾化联合滴鼻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干扰素雾化联合滴鼻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且能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环内酯类药物治对小儿过敏性咳嗽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血清总IgE及CRP的影响。方法:将过敏性咳嗽患儿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首先给予常规的止咳解痉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血清总IgE及CRP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随访3个月后,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血清总IgE及CRP水平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大环内酯类药物治可有效降低小儿过敏性咳嗽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血清总IgE及CRP水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联合纤维支气管镜药物灌注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医院收治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106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为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莫西沙星治疗,并实施纤维支气管镜药物灌注治疗,比较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CD3+、CD4+、CD8+水平及疗效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西沙星与纤维支气管镜药物灌注联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可有效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干扰素治疗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医院儿科收治的儿童秋季腹泻患儿10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两组除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外,治疗组加用α干扰素5万u/kg肌注,1次/d,连用3~4d,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结果:治疗组在发热、呕吐及止泻时间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干扰素肌注治疗秋季腹泻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中医辨证与雷公藤多甙片联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校附属医院(新郑市人民医院)在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诊治的92例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通过随机的方式将所有患儿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中医辨证药物与雷公藤多甙片联合进行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强的松与雷公藤多甙片联合治疗,所有患儿在治疗后均进行6至24个月的随访,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尿蛋白量与尿红细胞数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等。结果:92例患儿在接受治疗后,对比组间的治疗效率显示,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组间肾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比显示,研究组明显较优(p<0.05);且对比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疾病复发情况也显示,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采用中医辨证与雷公藤多甙片联合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纳洛酮治疗儿童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效果。方法将6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成A、B组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及纳洛酮治疗,对两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时间、脑电图及脑脊液检查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纳洛酮冲击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效果显著,减轻脑损伤,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联合西医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诊治的小儿支气管炎患儿160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治疗组,每组各80例,西医治疗组给予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雾化吸入常规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宣肺涤痰汤中医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药物治疗总疗效、用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改善的时间差异。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患儿药物治疗总疗效明显高于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患儿咳嗽、气喘、肺部哮鸣音改善时间短于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患儿用药不良反应明显低于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联合西医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良好,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疗效,促进临床表现改善,且用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