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戎会军  张养柱 《河北渔业》2009,(8):30-30,37
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刺参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刺参池塘养殖由于其经济效益高,发展潜力大,已成为大连地区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笔者根据几年来的生产实践,总结出几项刺参养殖过程中的技术要点,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7万只2~3cm的刺参在福建省莆田市开展了池塘吊养试验。经150d培养,成活率达92%,平均体长为12.0cm(108g/只),最大个体达15.6cm。总结出一套池塘吊养、冬季南方越冬的刺参养殖技术,为南方冬季海水增添新的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3.
李正良 《福建水产》2011,33(5):77-80
福建是刺参南方养殖的主要地区,池塘养殖是主要养殖方式之一。本文在借鉴北方刺参养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南方养殖实践,从附着基设置、放苗前准备、苗种选择与投放、养殖管理、收获与销售等方面对南方刺参池塘养殖技术做一总结介绍,为南方刺参养殖业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刺参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刺参的增养殖模式主要包括室内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围堰养殖、浅海底播增殖及筏式养殖等,其中池塘养殖刺参面积最大。池塘刺参养殖受气候影响较大,尤其在夏季持续高温、多雨天气下,极易导致池塘养殖刺参大面积死亡甚至绝产,如何避免夏季极端天气下刺参的大面积死亡,使池塘养殖刺参安全度夏,已成为水产养殖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刺参在我国渤海湾、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沿海均有分布。刺参养殖经济效益高,市场发展空间巨大,是北方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刺参养殖模式主要有: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潮间带养殖,海上筏式养殖和海区增殖等。2005~2008年,在日照市水产研究所的专家指导下,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厉志伟、任勇等养殖户进行了潮下带刺参养殖试验,在木断改善养殖环境,改进养殖措施的前提下,投放量和产出效益也不断增加。现将其试养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刺参是我国继中国对虾之后的又一拳头性养殖品种,特别是在山东威海地区,海水池塘养殖刺参面积占总海水池塘面积的比例超过80%,可谓是该地水产养殖的支柱产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突破,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快速增加,北方、南方地区形成了刺参养殖的一个新的高潮。但是,由于2013年、2016年受到极端高温天气的影响,造成我国山东、辽宁、河北、天津等省市沿海池塘养殖的刺参大面积死亡,有的甚至绝产现象,使刺参养殖这一兴旺产业遭到毁灭性重创,因此,可以预测极端高温天气以后将还有可能再次发  相似文献   

7.
随着刺参在北方沿海池塘人工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病害随之增加,时有死亡现象发生,归根结底是对刺参养殖池塘的理化因子认识不够。刺参对外界环境有其特定要求,如稳定的温度、盐度、水质及合适的天气等条件。实验表明,刺参在理想生长条件下,10天可以增加1倍的体重;而在环境因素不适宜时,会有几年几乎不生长现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濒临河口型海湾的山东莱阳市,大力发展刺参养殖,经过几年的刺参池塘养殖试验,对刺参池塘的建造、附着基的选择与投放、苗种的选择和投放、养成期间的水环境控制、养殖池饵料培养及饵料投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有效克服了汛期海水盐度下降、池塘水温偏高等不利条件,初步掌握了河口型海湾刺参池塘养殖的主要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北方沿海刺参池塘养殖已成为渔业生产的支柱产业之一.刺参对底质环境的要求严格.研究表明,在硬泥沙或硬沙泥底质的池塘中养殖刺参的效果较好.底质组成中含粗砂及礁石多的区域,刺参分布密度大,生长快;而含细沙及泥量多的海域,刺参分布密度稀、生长慢.笔者在辽宁葫芦岛海滨附近养殖场进行了试验,结果发现沙底池塘刺参养殖效果较好,现将养参技术简述如下: 一、池塘条件 试验海区池塘为潮上带砂质底质.水源为近海直接纳潮.经过检测,海水的各项指标符合渔业生产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10.
2005年4~11月,我们在好当家刺参养殖基地的刺参养殖池塘进行了几种不同的刺参养殖管理方法的试验。结果发现添加净水复合菌和加大换水量的池塘不仅水质指标优良而且刺参未发生疾病,成活率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增加。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最近6年全国及7个刺参主要养殖省份(山东、辽宁、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刺参养殖产量及养殖面积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6年中,全国刺参绝对产量呈递增趋势,由2006年的75 725 t增加到2011年的137 754 t,其中2010年产量增加较大,比2009年增加28 144 t。全国刺参产量在全国海水养殖产量的比重逐年增大,由2006年的0.52%增大到2011年的0.89%。全国刺参绝对养殖面积2007年最小为64 386 hm2(公顷),2009年最大为153 626 hm2。全国刺参养殖面积占全国海水养殖面积百分比先升高后降低,2006年最低为4.75%,2009年最高达到8.35%。全国刺参单位面积产量2007年最高,2009年最低。辽宁省、山东省是刺参养殖两大省份,其刺参产量之和占全国刺参产量的91.4%~98.1%,并且逐年下降;其刺参养殖面积之和占全国刺参养殖面积的92.6%~99.0%,也呈逐年下降趋势。南方各省刺参产量占全国刺参产量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大,尤其是福建省2011年已成为继山东、辽宁之后的第三大刺参养殖大省。  相似文献   

12.
东营市历年来以养殖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为主,但因品种单一,经济效益低下。为给本地区增加新的养殖品种,探索海水养殖的新路子,我们引进了刺参进行池塘养殖试验,并取得成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针对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sis)养殖池塘冬季闲置、利用率低的现状,我们结合中国对虾适合高温低盐环境,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适合低温高盐环境和主要摄食池塘底泥的生态习性,于2014年至2016年进行了海水池塘刺参与中国对虾轮养试验,在不影响中国对虾养殖生产的情况下,利用池塘闲置季节,采用适度集约化的网箱养殖模式增加一茬刺参养殖。通过对养殖池塘水质监测和浮游藻类调查以及刺参的苗种选  相似文献   

14.
我地区海水池塘主要进行海蜇、缢蛏、中国对虾与牙鲆立体养殖,上述品种除牙鲆外均可当年达到商品规格,而牙鲆需要两年的养殖周期,因此牙鲆当年的大规格苗种越冬成为重中之重,而伴随着前几年刺参养殖的热潮,沿海地区建造了大量的刺参工厂化育苗室,但近两年刺参市场低迷,很多刺参工厂化育苗室闲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笔者利用刺参工厂化育苗池进行了牙鲆大规格苗种低温越冬技术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刺参池塘水质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刺参增养殖的实践,介绍一下刺参池塘养殖中水质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一、池塘清整经累年养殖后,池底和参礁上沉积了大量残饵、粪便、污泥、腐烂的海草以及动物尸体等杂物,其上滋生了大量的有害微生物,易败坏池水环境,故一般养殖2~3年就要彻底清整一次。池塘清整多在春季进行,也有的在秋末池内刺参捕完后清整,方法如下:1.清淤排干池水、捡净刺参,将参礁移出或用高压水泵冲净,清除池底淤泥和敌害生物。但不能把池底挖得低于海水低潮线,否则不利于池底水体交换,必要时回添新沙,然后曝晒一周以上。清理完的池塘要求进排水方便,…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山东省莱阳市利用丁字湾海域深井海水得天独厚的水质条件,改变原有的刺参养殖模式,由池塘养殖改为大棚工厂化深井海水养殖,通过控温生态养殖的关键技术,从水质到苗种选择、养成及病害防治等采用全程管理,更好地预防了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正>刺参池塘养殖因经济效益显著,潜力巨大,被人们称为"海洋捞金"工程,已成为沿海地区的养殖热点。因此如何扩大刺参养殖规模、减少生产成本、提高刺参品质是摆在广大刺参养殖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营口三联海珍品养殖有限公司于2008年5月利用池底铺设双面夹膜编织布及投放无结编织网附着基的方法改造营口地区养虾池塘并进行刺参生态苗种培育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刺参池塘养殖迅速发展,并具相当规模,但传统的石礁底质围堰养殖及改造沙砾底质的虾池进行刺参养殖已基本利用完毕,制约了刺参养殖业的进一步拓展。而在近河口海域,大片淤泥底质的虾池却没有充分利用,原因有二:一是近河口海域海水盐度相对偏低,尤其到雨季受河水径流的影响,海水盐度变化较大。二是经过前几年的对虾养殖,池底淤泥较深,污泥稀软,发黑发臭,不利于刺参的存活。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对刺参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因而刺参成为当前我国海水养殖中极少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的品种之一。目前,刺参养殖模式随不同地域环境条件的差异不断开发呈多样化,如:池塘养殖、潮间带围堰养殖、浅海网箱(笼)养殖、虾参混养、鲍参混养、参藻混养、深水井大棚工厂化养殖等,其中深水井大棚工厂化养殖以其管理方便、养殖周期短、收取方便、增产增效等优点成为近年来我国刺参养殖产业的最大亮点。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1月~2006年4月在福建省莆田市进行了刺参池塘吊养试验。7万枚体长2~3cm的刺参苗,经150d养殖后,平均体长达12.0cm,成活率92%。通过试验总结出了一套刺参的吊养及越冬综合技术,为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养殖刺参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