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鉴定白背毛木耳新品种"漳耳43-28"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方面表现,为该菌株的示范推广提供参考依据。在漳州3个主产地进行连续3年的示范栽培,以当地主栽菌株"43-26"为对照(CK),观察、测定供试菌株的菌丝生长情况、污染率、耳片形态特征、产量,并分析不同供试菌株的主要营养成分和功能氨基酸含量。"漳耳43-28"菌丝生长势强,洁白,浓密,菌丝生长速度比对照提高20.43%。商品性状好,耳片厚、大,绒毛多,晒干后绒毛更白。"漳耳43-28"菌株抗性明显优于对照,污染率比对照降低13.58%。平均单袋干耳产量比对照提高22.2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与CK相比,"漳耳43-28"子实体的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提高,还原糖、蔗糖、粗纤维含量降低。"漳耳43-28"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6.48%、4.94%、9.59%。"漳耳43-28"各方面表现优良,值得进一步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2.
白背毛木耳菌株栽培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个白背毛木耳菌株的农艺性状进行栽培对比。结果表明:经初步筛选,‘06283’、‘43012’和‘AP201’等3个优良菌株可以在生产上推广;菌株‘AP201’产量最高为74.64g/袋,与对照相比增产15.7%,干物质含量也高,但其菌种活力较弱,不耐高温,生长速度慢,而且该菌株耳片腹面棱脊多,呈网状,不符合目前的出口外销要求,不建议生产上大规模应用;菌株‘06283’和‘43012’的产量均较高,分别为69.90、64.69g/袋,与对照相比分别增产8.4%、0.3%,且耳片大而厚,抗污染能力强,‘43102’的产量虽然比‘06283’及‘AP201’稍低,但其干物质含量比值最大,这2个菌株的产品适合于出口,市场价格较好,符合生产品种要求。  相似文献   

3.
对采自多地的10个黑木耳菌株的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对比试验。结果:鲜耳产量居前的菌株是916菌株(913.53 g/袋)、黑3菌株(890.23 g/袋)。这两个菌株与其他8个菌株的产量比较结果,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准。  相似文献   

4.
吕玉珍  程春芝  葛洪 《食用菌》2011,(5):17-18,22
从黑龙江东部山区采集的柞栎木上分离纯化到48株野生黑木耳菌株,按照常规育种程序比较研究分离到的菌株的生长性状,结果表明:L35菌株的纤维素酶活力为4.6×103U/g,生物学效率为94.5%,产量为43g±5g/袋,菌丝生长速率为5.6mm/d,其各方面性状皆优于对照菌株CK(当地比较畅销的菌种),可作为黑龙江地区产业化开发的母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5.
以3种不同浓度的除虫脲为试材,采用菌丝生长抑制率法、菌丝干质量法,研究白背毛木耳菌丝对除虫脲的敏感性,同时以拌料方式施药于白背毛木耳栽培料,研究除虫脲防治白背毛木耳真菌瘿蚊的效果,并检测试验处理的农残情况,以期为除虫脲防治毛木耳真菌瘿蚊技术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供试的除虫脲浓度对白背毛木耳菌丝生长速度抑制作用小,均低于10%.而2500倍除虫脲T1处理对白背毛木耳菌丝体生长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供试的除虫脲浓度对产量无明显不利影响,由于污染菌包数量减少,单包平均产量均提高.2500倍除虫脲T1处理,菌株1261、B2872平均单袋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1.81%、31.91%,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2500倍除虫脲T1处理,菌株1261的真菌瘿蚊发生率仅3.06%,比对照(20.56%)降低85.12%.菌株B2872发生率为9.72%,比对照(20.56%)降低64.65%.各试验处理子实体均未有农残危害.2020-2021年示范2500倍除虫脲拌入发酵料中防治毛木耳真菌瘿蚊,示范2万袋,虫害降低83.3%,示范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早熟金针菇新品种G1的杂交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针菇菌株F3-31和FM-83为亲本,经过杂交选育出优良白色金针菇菌株G1.以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产量、子实体农艺性状及栽培周期等为指标,对金针菇菌株G1与其亲本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G1菌丝生长速度快且生长势旺盛;平均单瓶产量达216 g,比亲本分别增产54 g、20 g,生物转化率也比亲本菌株高,达到72%;栽培周期43 d,比亲本分别缩短1 d、6 d;子实体各项农艺性状优良,是适于金针菇工厂化栽培的早熟白色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7.
路鑫 《蔬菜》2020,(1):73-76
为了筛选更适合三亚地区栽培的鲜食朝天椒品种,对7个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经过综合分析,飞艳在生育期内适应性、抗性、植物学性状、产量等方面均优于其他参试品种,产量表现极显著,667 m^2产量达2 014.3 kg,比艳红(CK)增产22.6%,为中晚熟鲜食大果朝天椒,适宜进一步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黄背木耳组织分离菌株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背木耳是毛木耳中品质最好的一种,是我国重要栽培耳类。通过连续三年的耳片组织分离,分别获得Ap2-2,Ap6和Ap8三个菌种。经与原始菌株比较试验表明,组织分离菌株彼此之间及与原始菌株之间都有拮多抗线产生;在菌丝长势上,Ap6菌株的菌丝体明显比其他菌株旺盛,而其余菌株在菌丝长势上无明显差异;在产量上表现出随着分离年限的缩短,产量呈递增趋势,组织分离菌株Ap2-2,Ap6和Ap8分别比原始菌株增产27.76%,33.42%和60.24%。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广西区已育成或引入的甘蔗新品种(系)在广西合浦县生态区域的适应性,2010—2011年间,在合浦县对10个参试材料和2个对照品种进行了新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桂糖04-2278平均蔗茎产量和含糖量最高,增产效果比CK1和CK2分别达到了显著和极显著水平。桂辐98-296的平均蔗茎产量和含糖量均高于两对照,比CK2增产极显著,但比CK1达不到显著水平。桂糖04-2724的平均蔗茎产量和含糖量均高于两对照,比CK2增产显著,但比CK1达不到显著水平。桂糖04-120的平均蔗茎产量高于两对照,但增产不显著,并且平均甘蔗蔗糖分低于两对照,在所有参试品种(系)中,蔗糖分最低。其它品种(系)的甘蔗蔗茎产量及蔗糖分表现均不突出。  相似文献   

10.
对蒲县引进的5个马铃薯品种进行比较试验,通过对出苗率、生育期、植株形态、块茎性状和产量的详细记录和分析,结果表明:晋薯16号产量最高,其次是青薯9号和冀张薯8号,比紫花白(CK)分别增产27.98%和3.86%,晋薯16号、青薯9号和对照产量差异显著,且综合农艺性状好,可大面积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11.
以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产量、子实体栽培性状及栽培周期为指标,对6个白色金针菇菌株进行筛选,旨在筛选出适合工厂化再生法栽培的白色金针菇菌株。试验结果表明,F8903菌株茵丝生长速度快且生长旺盛;单袋产量达317g,比对照增产12g;栽培周期56d,比对照缩短5d;子实体各项栽培性状优良,是适应金针菇工厂化再生法栽培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2.
韭菜早春保护地适宜品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韭菜10个品种早春保护地栽培单株产量构成性状的研究表明,平韭5号发苗期最短,分别比其他品种早出苗2-3天。单株高、叶片长、鞘长、鞘粗、单株重与其他品种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小区产量577g,比对照嘉兴白根增产198.96%,比平韭4号增产118.56%,比其他品种增产116.51%-306.33%。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适宜南宁地区利用桑枝屑栽培的毛木耳品种,以8个毛木耳菌株在PDA及桑枝培养基的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生物学效率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PDA和桑枝培养基上,毛木耳43、台毛一号菌丝粗壮有力,菌丝生长快;在子实体生物学效率上,毛木耳43最高,其次是毛木耳tld、台毛一号。综合分析,毛木耳43、台毛一号、毛木耳tld较适宜南宁地区利用桑枝屑为主要栽培基质的菌株。  相似文献   

14.
柯丽娜 《北方园艺》2016,(5):160-162
以白背毛木耳为试材,研究枝条菌种、木屑菌种这2个不同处理对栽培袋满袋时间、污染率、产量的影响,并对不同处理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白背毛木耳枝条种满袋时间比木屑菌种平均提前14d,污染率降低28.4%,总产量平均提高10.33%。方差分析显示,枝条菌种与木屑种第一潮耳产量、总产量有极显著差异。采用的枝条菌种也和木屑种一样保持第一潮耳产量高这一特性,第一潮耳产量占总产量比值为84.61%,比木屑种提高2.2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在松阳县进行了生物钾肥不同施用量对生姜增产效应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生物钾肥的施用,能明显改善生姜植物学性状,增加生姜产量,其中以苗期667 m2施用硫酸钾5 kg、生物钾肥1 kg增产最明显,比对照667 m2增产330.4 kg,增幅达24.05%,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对引进的7个不同洋葱品种的生物学性状、抗病性、产量等特性的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紫莹产量最高,较对照紫星增产16.53%,改良赤玉次之,达15.97%,郑研红日较对照增产13.45%,产量方差分析达极显著水平,这3个品种商品性状好,抗病性强,产量高,适合在河南及中原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7.
黄背木耳组织分和株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背木耳是毛木耳中品质最好的一种,是我国重要栽培耳类,通过连续三年的耳片组织分离,分别获得Ap2-2,Ap6和Ap8三个菌种,经与原始菌株比较试验表明,组织分离菌株彼此之间及与原始菌株之间都有拮多抗线产生;在菌丝长势上,Ap6菌株的菌丝体明显比其他菌株旺盛,而其余菌株在菌丝长势上无明显差异;在产量上表现出随着分离年限的缩短,产量呈递增趋势,组织分离菌株Ap2-2,Ap6和Ap8分别比原始菌株增产27.76%,33.42%和60.24%。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适宜的优良品种,对青薯2号等5个马铃薯新品种的生育进程、块茎性状、产量、商品性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青薯2号、乐薯1号、丽薯7号平均实际产量分别比对照米拉增加35.9%、30.8%,28.4%,且达极显著差异水平,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可进一步试种后推广。  相似文献   

19.
通过辣椒新品种引进试验,筛选适合恩施州海拔1 000 m以上、增产效果好、经济价值高的线形辣椒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长顺绿亮的综合性状最好,增产潜力大,生长势较强,果实商品性好,667 m~2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辛辣2号;香帅、枫香次之,产量均与对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建议在当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在培养料中施加外源硒肥对毛木耳子实体的富硒能力、产量、菌丝长势和子实体经济性状的影响,通过添加硒肥使培养料中硒的含量分别为0、30、60、90和120μg·g-1,进行毛木耳栽培试验。结果显示,使用30、60和90μg·g-1含硒培养料时,毛木耳产量较对照组分别增产2.25%、5.68%和8.72%;毛木耳硒含量分别为2.29、4.40和8.33 mg·kg-1。使用120μg·g-1含硒培养料时产量减少3.16%;毛木耳硒含量为8.86 mg·kg-1。表明添加适宜的硒肥可以促进毛木耳菌丝生长,缩短菌丝满袋时间,并增加产量;而添加过量硒肥则会抑制其菌丝生长,延长菌丝满袋时间,并减少产量。综合考虑产量及国家富硒食用菌标准,推荐毛木耳栽培中添加硒肥的培养料中最佳硒含量为60μg·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