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评价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利用贵州省2003-2012年统计数据,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比率与GIS空间分析法,对贵州省10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均在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峰值出现在贵阳市与遵义市且分布较为稳定,中等收入水平的县级行政单位,大致以贵阳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的形式分布,收入较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铜仁、黔西等较为偏远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从全国看,改革开放之后农民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增长速度不尽如人意,从1985~1997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97.6元提高到2014.6元;从新疆农民纯收入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85~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94.3元提高到1504.4元,1992年之前,新疆农民的纯收入增长较快,处于全国中上水平,纯收入在全国一直排在15位之前,但从1992年之后,内地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新疆远远落后,1993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已降至第20位,1996年及1997年处在第25位.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新疆是全国面积最大的省,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较好的省份,因此解决好新疆的"三农"问题对于长治久安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地位。基于新疆农民收入水平现状,以2000~2016年的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及收入构成的数据为依托,利用GM(1,1)模型对2017~2020年的人均纯收入进行预测、分析。研究发现:家庭经营纯收入对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最大的,农民的工资收入在每年上涨,也慢慢变成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还没有占到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很大比重,转移性收入对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是比较小的,财产性收入对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4.
基于ESDA-GIS的长三角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格局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ESDA空间分析,研究1989年以来长三角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格局的时空演变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1989年以来长三角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差异逐渐拉大,而相对差异呈阶段性波动降低态势;(2)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呈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收入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格局表现为更多的不稳定性,增长热点和冷点区存在跃迁现象,地理位置切换较为频繁,除收入增长次冷区外,各增长类型区的空间集聚趋势增强,随机分布态势减弱。最后,文章得出结论并进行了相应讨论,给出了缩小长三角区域差异,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绥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利军  王雪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341-5343
基于1978~2007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采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和极值比法,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绥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从时间来看,1978~2007年绥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加,阶段性差异和地区差异非常明显,区域之间的差异逐渐扩大,2007年基尼系数达到了0.444;从空间来看,收入增长最快的为肇东、安达、北林和庆安县,最慢的为望奎、兰西、青冈和明水。  相似文献   

6.
贺蕾  霍学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124-2126
榆林市各县(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十分显著,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等10项指标,采用量图分析法,将榆林市11县1区分为先进,中等,落后3种类型,按照资源开采程度,呈现出南北两大经济区.提出今后扶贫的重点对象,提出县(区)经济发展的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结合河北省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22个贫困县的实际情况,选取人均GDP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以及农林牧渔业产值6个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将河北省贫困地区换分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经济水平一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区域3类,进而针对各个分区提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禄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8020-8022,8026
2010年广西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 454元,仅为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6.03%,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35%。该研究从收入构成角度分析了广西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现状,指出广西贫困县农民增收存在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社会事业落后等问题,提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提高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新疆各地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及其流转速度进行研究,寻求驱动各地区土地流转出现区域差异的动因.[方法]根据新疆14个地州(市)2008~2013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数据分析了农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并借助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推动农地流转的驱动力.[结果]新疆农地流转规模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北疆地区在流转规模和速度上远高于南疆地区;产业结构、劳动力转移、经济发展水平和南北疆差异等因素对农地流转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而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土地资源禀赋对农地流转的驱动作用影响不显著.[结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步伐,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措施,推动新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农地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10.
以山东省际邻边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极差和自然正交函数(EOF)方法,利用1999-2008 年时间序列数据,对研究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时空特征演化进行分析.分析发现:(1)10年间江苏省的铜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遥遥领先,而最低的县前9年一直位于河南省,2008年位于河北省;(2)山东省际邻边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地理空间上集中分布,即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较高的县域趋于相邻,而较低的县域则趋于与较低的县域相邻.  相似文献   

11.
重,提高农民收入中来源于第二、三产业收入的比重,提高地方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所占比重以及保持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较高的速度,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增长会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但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会反作用于农村经济增长。基于1983—2009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拉动系数约为0.3,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按照区域影响强度可将我国农村细分为六大类型,依此类型进行区域调节,有利于缩小我国农村区域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分析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构成情况,找出影响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因素,为研究者与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广西统计年鉴数据,从性质、来源、农户人均家庭经营收入3个角度来分析2001-2011年广西农民纯收入现状及特点,从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财政支农支出、农村金融、农民文化程度来分析影响广西农民纯收入的因素,并提出增加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对策。【结果】2001-2011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呈上升态势,农民纯收入主要来源于生产性纯收入,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生产性纯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大,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经济发展、工业化发展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城镇化、地方财政、农民文化程度对农民收入提高有正向推动作用,农村金融体制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产出和农民收入增长。【建议】通过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与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劳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家庭收入,发挥政策作用来提高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  相似文献   

14.
[目的]定量分析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归纳得出安徽省2005~2015年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11项指标,并查阅统计年鉴得到与指标相对应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有无比较法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分别测算农业机械化为农民增收的直接贡献率和综合贡献率,同时引入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运用SPSS 22.0和Eviews 8.0具体分析2005~2015年安徽省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时间序列数据,并确定生产函数模型.[结果]2005~2015年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直接贡献率稳定在9.50%左右,最高年份贡献率达10.25%,2010~2015年和2006~2015年的综合贡献率分别为25.22%和29.40%,证明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正相关作用.[建议]发挥购机补贴政策的引导推动作用,同时建立新型农业机械维修体系,并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以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5.
1995~2007年新疆耕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新疆近10年的耕地生态足迹,评价该区域耕地是否处于可持续利用的状态.[方法]生态足迹模型.[结果]在研究时段内新疆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经历5个变化阶段,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 1995年的0.420 8 hm2 上升至2007年的0.495 7 hm2,增加了17.80;.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经历了3个变化阶段,总体上则是呈现减少趋势,从1995年的0.215 5 hm2下降到2007年的0.198 7 hm2,下降了7.80;.耕地的生态赤字呈小幅变化,整体处于增强趋势,由1995年的0.205 2 hm2增长为2007年的0.297 1 hm2.在分析时段内,耕地生态超载指数呈小幅度变化,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由1995年的0.95增加到2007年的1.50.[结论]研究时段内,耕地生态超载指数均大于零,说明新疆的耕地承载力处于超负荷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16.
郑建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623-10624,10627
通过分析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住房消费倾向与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揭示3者之间的关系及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的影响,根据未来人均住房面积规划和我国农村居民住房消费倾向地区差异,对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趋势做了预测,提出未来一段时期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及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影响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倍增的主要产业,以保山典型欠发达山区洼子田村的各产业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与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的数据为材料,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粮食、畜牧、烤烟、核桃、长期劳务输出和季节劳务输出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与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增长的关系,确定影响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倍增的主要产业。各产业与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的关联度大小顺序是长期劳务输出季节劳务输出核桃粮食畜牧烤烟,长期劳务输出、季节劳务输出和核桃成为影响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倍增的支柱产业。该研究为保山市乃至类似保山市的低纬高原山区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倍增提供了科学理论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广西耕地压力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为广西有关部门制定保护耕地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980~2014年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研究广西耕地压力水平变化规律,以各市级行政区划为评价单元,通过建立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耕地压力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趋势,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耕地压力驱动力进行探究。【结果】1980~2014年的35年中,广西耕地压力有12个年份处于一级水平,19个年份处于二级水平,4个年份处于三级水平;以各市2005~2014年耕地压力平均值作为该市耕地压力的平均水平,其中崇左、百色、来宾、柳州、防城港、南宁、河池、贵港市的耕地压力值均低于同期广西全区平均水平。影响广西耕地压力指数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城镇化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人均GDP、总人口数、农民人均纯收入、粮食单产水平和人均耕地面积等。【建议】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降低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提高人均GDP;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严格把控耕地数量,保证人均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19.
朱鸿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301-10302
为了分析我国各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发展差异,利用LSTAR模型分析了全国31个省1978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情况,研究各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拐点及转换速度。结果表明:将农民人均纯收入转换速度分为5组,转变最快与最慢的一组与经济发展关联较大,而中间分组则呈现出东、中、西部混合的状态。从拐点时间来看,大致分为2个阶段,1996年左右为大部分省份的拐点,2000年左右为部分中、西部资源省份的拐点,且这些省份转换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