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应用Hybrid-Maize模型分析1984~2017年气候变化对山前平原区20世纪80年代品种与当前主栽品种产量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品种的产量潜力平均为10 890 kg/hm2,目前主栽品种的产量潜力平均为16 220 kg/hm2,较20世纪80年代品种提升了48.9%。在此期间,研究区域气温呈增加趋势,温度每升高1℃,20世纪80年代玉米品种和当前品种的产量潜力分别下降638、591 kg/hm2。夏玉米品种的生育期太阳辐射总量从1984~1994年呈下降趋势,1994~2017年呈波动维持的状况,太阳辐射每下降100 MJ/m2,20世纪80年代品种产量潜力下降330 kg/hm2,当前主栽品种下降480 kg/hm2。降雨量呈增加趋势,但玉米产量与降雨量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生产上可以通过选用长生育期、耐高温品种等方式减少气候变化对产量潜力的影响。总体来看,当前品种的产量潜力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季良  彭琳 《杂粮作物》2006,26(6):399-401
早熟高油大豆新品种阿豆1号是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在黑河5号的基础上,采用异地选择方法培育的优良大豆新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37.4%(干基),脂肪含量23.4%(干基),且蛋白质含量受环境影响较大,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和脂肪总量受环境影响较小。2004~2005年参加新疆大豆品种(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128.55 kg/hm2,居参试品种第3位。2005年参加新疆大豆品种(早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884.95 kg/hm2,居参试品种第3位。该品种适宜新疆北部冷凉大豆产区春播和南部阿克苏地区复播。  相似文献   

3.
 2006-2007年对吉林省1958年至2005年间育成的25个粳稻品种产量特性及叶片光合生理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粳稻品种产量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 由1958年的6 671.9 kg/hm2增加至2005年的11 853.2 kg/hm2,平均每年增加110.2 kg/hm2,年增幅为1.65%。收获指数、成熟期和粒叶比随育成年代推延而增加且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随着品种产量的增加,单叶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且与产量呈正相关,光合速率增加主要是由于品种表观叶肉导度随育成年代推延而显著增加所致。同时,胞间CO2浓度/大气CO2浓度比值呈下降趋势,说明现代品种的光合作用存在一定的气孔限制作用。现代品种叶片的蒸腾速率的增幅大于光合速率的增幅,导致水分利用效率下降。因此,在未来水稻品种选育中,筛选高光合种质资源的同时要兼顾品种的水分利用特性。  相似文献   

4.
彭琳  季良 《大豆科技》2007,(2):12-13,16
早熟高油大豆新品种新大豆7号是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1995年从加拿大引进,经过连续多年异地选择培育的优良大豆新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38.2%(干基),脂肪含量23.7%(干基),且蛋白质含量受环境影响较大,脂肪含量受环境影响较小.2004-2005年参加新疆大豆品种(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252.45 kg/hm2,较对照阿豆1号增产3.96%,居参试品种第二位.2005年参加新疆大豆品种(早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202.05 kg/hm2,比对照阿豆1号增产10.99%,居参试品种第一位.该品种适宜新疆北部冷凉大豆产区春播和南部阿克苏地区复播.  相似文献   

5.
甜菜丰产型多倍体杂交种吉洮303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吉洮303系以生物法获得的纯四倍体TL1为母本,高糖品系HQD3为父本,按3:1比例自然杂交而成.该品种在2003年吉林省甜菜品种生产示范试验中,平均根产量为43360.6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18.7%;含糖17.84%,比对照品种提高0.46度;产糖量为7783.4 kg/hm2,比对照品种增加23.0%.2002~2003年在新疆玛纳斯、二十二团、塔城、霍城的引种试验中,平均根产量高达80940.0 kg/hm2,含糖比当地主推品种提高0.28度,表现出了较高的生产潜力.吉洮303稳定性好,抗褐斑病,耐根腐病,适宜在吉林、新疆和内蒙中东部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6.
桂糖42号是我国甘蔗推广面积最大的自育品种,探讨该品种的氮肥需求特性,可以为指导该品种在蔗区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桂糖42号为供试材料,在分蘖前施用不同水平的氮肥(CK:尿素0 kg/hm 2;低水平:尿素150、300 kg/hm 2;中水平:尿素450 kg/hm 2;高水平:尿素600、750 kg/hm 2),研究不同氮肥水平甘蔗内源激素含量(GA、CTK、BR和ABA)、产量和糖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下甘蔗产量顺序为150 kg/hm 2>300 kg/hm 2> 0 kg/hm 2>450 kg/hm 2>600 kg/hm 2>750 kg/hm 2,其中150 kg/hm 2和300 kg/hm 2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40%和2.54%(P<0.01),超过300 kg/hm 2施肥量后甘蔗产量呈下降趋势;不同施肥量下的每公顷含糖量从大到小顺序与产量顺序相同,但施氮肥多少不同不会对糖分产生影响;经济效益顺序为150 kg/hm 2>0 kg/hm 2>300 kg/hm 2>450 kg/hm 2> 600 kg/hm 2>750 kg/hm 2;不同施氮肥水平下GA含量和BR含量的表现一致,在150 kg/hm 2施肥条件下达到最高值,随后随施氮肥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ABA则呈相反趋势,即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CTK则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鄂薯7号两年省区试12点次综合鲜薯平均产量44 064.0 kg/hm2,比对照南薯88增产23.95%,居参试品种第一位;薯干产量11 640.0 kg/hm2,比对照南薯88增产11.8%,居参试品种第二位.研究表明,鄂薯7号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干物质转化快、净同化率高.  相似文献   

8.
对引自德国的10个糖用甜菜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综合性状具有较强优势的品种有3个,ST21015块根产量99079kg/hm2,较对照品种甘糖7号增产16%,平均含糖率18.7%,较对照提高1.7度,产糖量18612 kg/hm2,较对照增加26%;KWS2463块根产量95375 kg/hm2,较对照增产12%,平均含糖率18.0%,较对照提高1.0度,产糖量17154 kg/hm2,较对照增加16%;KWS1197块根产量83337 kg/hm2,较对照减产2%,平均含糖率19.5%,较对照提高2.5度,产糖量16205kg/hm2,较对照增加10%。  相似文献   

9.
对吉林省1958-2005年间育成的25个粳稻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粳稻品种的改良,产量呈线性增加。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产量由1958年的6 198.68 kg/hm2增加至2005年的12 682.8 kg/hm2,平均每年增加137.96 kg/hm2,增长率为2.23%。每穗粒数、结实率、单穗重和总穗数随育成年代推移显著增加,并与产量呈正相关,其中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r=0.85**)。株高随育成年代推移显著降低,茎叶夹角显著减小,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增加,抽穗期推迟。结果表明,产量的增加主要与品种改良过程中总库容的扩大有关,其中每穗粒数的增加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豫谷13是安阳市农科所1990年来选育审定的第8个谷子新品种,突出表现高产、优质、多抗.2005-2006年参加华北夏谷区域试验,平均产量4794.6kg/hm2,较对照国审品种豫谷5号增产5.21%,居参试品种第2位;2006年参加生产示范试验,产量4735.5kg/hm2,较对照豫谷5号增产9.76%,居参试品种第2位.豫谷13抗白发病、线虫病,生育期84d.  相似文献   

11.
为积极推进棉花减氮增效,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和保护农田环境。以鲁棉1131、鲁棉37、鲁棉319、聊棉19为试验材料,设置氮磷钾配比肥施用量为0、225、300和375 kg/hm 2共4个处理,研究施肥用量对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株高随着施肥量的减少而降低;单株结铃数随着施肥量的减少而减少,而单铃重相反;同一品种衣分各处理间无明显差异;各品种随着施肥量的减少籽棉产量先升高后降低,各个品种均在施肥量225 kg/hm 2下达到最大值;霜前花率和籽棉收益也在施肥量225 kg/hm 2下达到最大值;净收益最高的是不施肥处理。综合认为,在鲁西南地区高肥力蒜套棉地块无需对棉花进行追肥,可为鲁西南地区蒜套棉减肥增效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H318在沿海棉区密肥调组合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采用3414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密度、氮肥水平、化控时缩节安用量对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H318的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并通过数学模型的优化与解析,以明确影响H318在沿海地区生长的关键因子和实现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在密度30 000株/hm2、纯氮300 kg/hm2、缩节安150 g/hm2的条件下,H318子棉产量最高,达4 965 kg/hm2;模拟结果进一步表明,在密度为40 275株/hm2、施纯氮418.5 kg/hm2时,H318子棉产量有最大值。  相似文献   

13.
在四川棉区研究不同氮肥施用水平时棉花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站果表明:在一定水平下.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棉花株高、单株果节数和产量相应提高;当纯氮施用达到450kg/hm2时.其产量、经济效益达到最高,而当施用术达到600k/hm2时,其经济效益还低于零氮水平.在一定氮肥施用水平的基础上,配合施用一定数量有机肥料,其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4.
以山东省中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常规组和杂交组棉花品种(系)为材料进行生育期、农艺性状、丰产性和抗病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常规组中CQ1215生育期123d,单株果枝数12.4个,单株结铃数20.10个,籽棉总产居第2位,皮棉总产和霜前皮棉产量均居第l位,分别达4813.5、2175.8和2037.0kg/hm2,增产显著,霜前籽棉产量表现也较好;CQ1216、CQ1212、CQ1207、CQ1214、CQ1213、CQ1217和CQ1209等也表现较好。杂交组中以ZQ1223表现最好,生育期124d,单株果枝数13.2个,单株结铃数25.3个,籽棉总产、霜前籽棉产量、皮棉总产和霜前皮棉产量均居第l位,分别比对照增产11.36%、12.46%、15.05%和12.70%。表现较好的有ZQ1233、ZQ1232、ZQ1222、ZQ1230和ZQ1225等。调查显示,所有参试品种均高抗枯萎病,抗或耐黄萎病。  相似文献   

15.
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形成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湘农玉14号为材料,于2009年在临武研究了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形成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N0~270kg/hm2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湘农玉14号株高增大,总叶数增加,果穗性状明显改善,库容显著增大,且灌浆期延长2~3d,产量显著提高,但施N180kg/hm2处理与270kg/hm2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湘农玉14号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下降。综合来看,本试验条件下,湘农玉14号以施氮180kg/hm2左右较为适宜,能获得较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近两年在江西省北部的瑞昌市武蛟乡、湖口县武山镇和九江县永安乡试验基地开展棉花与早熟西瓜套作高效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丘陵旱地栽2行棉花1行西瓜,棉花的株距45cm,双行间距60cm,密度12345株/hm2,西瓜的株距46cm,密度6000株/hm2,其配置模式效益最佳。其籽棉产量4147.9kg/hm2,西瓜产量为26250kg/hm2,两者产值达113592.5元,h0。  相似文献   

17.
钾肥施用量对早稻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钾量对水稻产量、农艺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能显著提高稻谷、稻草和总生物产量,且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施钾有利于提高水稻株高、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当施钾量为K2O 0~90 kg/hm2时,净收入随施钾量的提高而提高,而施钾量高于90 kg/hm2时,净收入反而降低。通过拟合钾肥用量和产量的肥效方程,得出当施钾量为89.8 kg/hm2时,可获得最高产量。在施猪粪22 500 kg/hm2的条件下,推荐该地区早稻的钾肥适宜施用量范围为K2O 75~105 kg/hm2。  相似文献   

18.
施氮量和直播密度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旨在阐明施氮量和直播密度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方法】以优质食味粳稻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施氮量处理,即N_1(0kg/hm^2)、N_2(150kg/hm^2)、N_3(225kg/hm^2)、N_4(300kg/hm^2),5个直播密度处理,即D_1(90×10~4/hm^2)、D_2(180×10~4/hm^2)、D_3(270×10~4/hm^2)、D_4(360×10~4/hm^2)、D_5(450×10~4/hm^2)。【结果】随施氮量增加,机直播稻产量增加。在N_1、N_2和N_3施氮量下,机直播稻产量随直播密度增加先增后降,分别在D_4、D_3和D_2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其最高产量分别为6.74、7.78和8.93 t/hm^2;在N_4施氮量下,水稻产量随直播密度增加而降低,在D_1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为9.55 t/hm^2。不同施氮量下采用适宜直播密度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其中N_4施氮量配套D_1直播密度机直播稻产量最高,其有效穗数适宜,穗型较大,生育中后期LAI较大、光合势高,生育后期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和干物质积累量等指标均较优。【结论】机直播稻在300 kg/hm^2的高氮水平下易取得高产,配套适宜直播密度可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但从稻田绿色生产和节本增效角度考虑,机直播稻适当降低施氮量至225 kg/hm^2,配套180×10~4/hm^2直播密度仍可获得9 t/hm^2左右的产量,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缓释氮肥减量配施和株距对机插杂交籼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研究缓释氮肥减量配施和株距对机插杂交籼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积累、转运、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机插密度和缓释氮肥配施耦合下,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率与产量间的关系。【方法】在前期研究确定高产施氮量180 kg/hm2,机插稻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适宜配比为7∶3基础上,设3种株距(行距均为30 cm):16、18和20 cm,以及4种缓释氮肥(36、66、96 和126 kg/hm2)与常规氮肥(54 kg/hm2)配施处理。【结果】缓释氮肥减量配施和株距对机插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积累总量、成熟期叶片及穗部氮素吸收量、氮素转运量、氮肥利用率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缓释氮肥减量配施对机插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性的影响显著大于株距。株距为18 cm,缓释氮肥(96 kg/hm2)与常规氮肥(54 kg/hm2)配施量为150 kg/hm2能促进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及各生育阶段氮素的累积,提高结实期各器官氮素积累量,并促进叶片和茎鞘中氮素的转运,进而显著提高穗部氮素增加量(107.58 kg/hm2)、氮肥利用率(66.19%)及产量(11463.85 kg/hm2);株距为16 cm,缓释氮肥(126 kg/hm2)与常规氮肥(54 kg/hm2)配施量为180 kg/hm2虽能促进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的累积,但易造成结实期茎鞘及叶片中氮滞留量的增加,降低氮素转运率,导致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利用率降低。从高产高效的角度考虑,以缓释氮肥(96 kg/hm2)与常规氮肥(54 kg/hm2)配施量150 kg/hm2为宜;当株距增加到20 cm时,主要生育时期水稻吸收氮素的绝对量少,茎鞘叶片中的氮素向穗部转运及穗部氮素积累量增加,产量及氮素利用率随缓释氮肥配施量的增加而增加,以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量为180 kg/hm2为宜。相关性分析表明,缓释氮肥减量配施与株距耦合下,机插杂交稻以齐穗至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叶片氮素转运量与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相关性(r=0.54**~0.85**)最高,对提高氮肥利用率及产量更为重要。【结论】株距为18 cm,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量为150 kg/hm2能协同提高穗部氮素增加量、氮肥利用率及产量,为本研究氮肥减量配施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20.
以重穗型杂交稻德优4727和轻穗型常规稻五山丝苗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量(0、120、165、210 kg/hm~2,分别记为N0、N120、N165、N210)和3种移栽密度(25.0、19.1、12.5丛/m~2,分别记为D1、D2、D3),于2016年在四川德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水稻品种的适宜移栽密度均为25.0丛/m~2,在此移栽密度下,重穗型杂交稻德优4727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N165处理产量最高(10.90 t/hm~2),轻穗型常规稻五山丝苗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以N210处理产量最高(10.21 t/hm~2);相同移栽密度下,参试水稻品种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移栽密度的增加,参试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呈增加趋势。可见,提高移栽密度,减少施氮量可兼顾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其最佳肥密组合为施氮量165 kg/hm~2、移栽密度25丛/m~2,即低氮密植可作为重穗型杂交稻高产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