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饵料密度对杂交鳢仔鱼生长、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了饵料密度(每毫升0.1个、0.3个、1.0个、3.0个和10.0个)对3种规格(I:0.68 cm;II:1.50 cm;III:3.20 cm)杂交鳢仔鱼生长、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饵料密度为每毫升0.1~1.0个的范围内,3种规格仔鱼的特定生长率随饵料密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当饵料密度为每毫升1.0个时,特定生长率达到最高值,随着饵料密度进一步增加,规格I仔鱼的特定生长率随饵料密度的增加而下降,规格ⅡI、II仔鱼的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变化。饵料密度对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各饵料密度组的成活率都很高。规格差异对饵料密度不敏感,3种规格仔鱼的最适饵料密度均为每毫升1.0个。  相似文献   

2.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0~36日龄舟山本地牙鲆仔稚幼鱼的摄食形为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水温19~22℃时,初孵仔鱼~15 d属于仔鱼期,16~35 d为稚鱼期,36 d起转为幼鱼期。牙鲆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1.028 2 0.7011x-0.018 4x2 0.000 6x3,R2=0.992;肛前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179 7 0.371 7x-0.012 1x2 0.000 2x3,R2=0.960;体高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615 6-0.069 6x 0.022 4x2 0.000 3x3,R2=0.988。舟山本地牙鲆孵化后3 d开始开口摄食,试验用生物饵料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配合饵料。在仔鱼阶段其摄食率为25%~100%,饱食率为25%~80%;到稚幼鱼阶段摄食率均达到100%,饱食率90%。摄食高峰基本出现在白天,属白天摄食类型,稚鱼期会出现早晨与黄昏二个摄食高峰,稚鱼期晚上基本不摄食。舟山本地牙鲆饱食时间随生长发育增加而缩短,消化时间随生长发育而增长。研究结果表明,除培育水温较北方牙鲆培育水温高而使生长发育较快外,摄食特性没有太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人工育苗条件下舟山牙鲆仔稚鱼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0~36日龄舟山本地牙鲆仔稚幼鱼的摄食形为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水温19~22℃时,初孵仔鱼~15 d属于仔鱼期,16~35 d为稚鱼期,36 d起转为幼鱼期。牙鲆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1.028 2 0.7011x-0.018 4x2 0.000 6x3,R2=0.992;肛前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179 7 0.371 7x-0.012 1x2 0.000 2x3,R2=0.960;体高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615 6-0.069 6x 0.022 4x2 0.000 3x3,R2=0.988。舟山本地牙鲆孵化后3 d开始开口摄食,试验用生物饵料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配合饵料。在仔鱼阶段其摄食率为25%~100%,饱食率为25%~80%;到稚幼鱼阶段摄食率均达到100%,饱食率90%。摄食高峰基本出现在白天,属白天摄食类型,稚鱼期会出现早晨与黄昏二个摄食高峰,稚鱼期晚上基本不摄食。舟山本地牙鲆饱食时间随生长发育增加而缩短,消化时间随生长发育而增长。研究结果表明,除培育水温较北方牙鲆培育水温高而使生长发育较快外,摄食特性没有太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方法,观察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仔稚鱼对缝隙和水层的栖息选择行为。结果表明:1~18日龄仔稚鱼表现出明显的藏匿行为,喜好栖息于缝隙场所,且白天的喜好性显著高于夜间;19~25日龄稚鱼则不选择缝隙场所栖息。2~7日龄仔鱼对0.3cm缝隙的喜好性显著高于0.5cm缝隙;9~18日龄仔稚鱼只选择较宽(0.5cm)缝隙栖息。18日龄以前,仔稚鱼白天选择栖息于底层缝隙(水底以上20cm内)的比例显著高于表层缝隙(水面以下20cm内);夜间,13~18日龄稚鱼栖息于表、底层缝隙的比例无显著差异。3~10日龄仔鱼及21~32日龄稚鱼喜好栖息于底层水体(水底以上20cm内),11~20日龄仔稚鱼栖息水层未表现出显著的喜好性,表、底水层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5.
鸭绿沙塘鳢仔鱼、稚鱼和幼鱼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参照国内外对硬骨鱼类胚后发育期的分期标准,描述了鸭绿沙塘鳢仔鱼、稚鱼和幼鱼的形态特征,记录了各个发育时期的全长和体重等增长情况,讨论了鸭绿沙塘鳢仔鱼、稚鱼和幼鱼发育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2000年4月-2005年4月从嘉陵江合川江段收集大眼鳜亲鱼,通过人工催情获得受精卵,经孵化对其胚后发育和仔稚鱼的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眼鳜仔稚鱼发育可分为卵黄囊期仔鱼、晚期仔鱼、稚鱼期3个阶段;初孵仔鱼全长4.6~5.2 mm,肌节数32~35对;在水温26.5~29.5℃条件下,历时45~50 d完成仔稚鱼外部形态变化和内脏器官建成;仔稚鱼期全长与日龄呈直线增长关系,拟合的回归方程为L=1.235 9T+1.312 1(R2=0.965 3),全长与肛后长的比值介于1.63~2.44之间.  相似文献   

7.
匙吻鲟仔稚鱼摄食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测定不同规格(全长15.2-95.5 mm)、不同水温(21.2℃、16.8℃)和一天当中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仔稚鱼饱满指数的变化,研究了匙吻鲟仔稚鱼摄食特性。结果表明,在平均全长达到20.1 mm之前(约开口摄食3 d),随着个体的生长,饱满指数逐渐增大并在20.1 mm达到最大值,且在规格相近的个体之间,饱满指数相差较大,最高达78.4倍。平均全长达到20.1 mm以后,随着个体的生长,饱满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且在规格相近的个体之间,饱满指数相差较小。水温从21.2℃降到16.8℃,20.0-23.2 mm的仔鱼饱满指数降低53.3%。仔鱼具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属晨昏摄食,全天出现1个摄食高峰和1个摄食低谷,从低谷到高峰,饱满指数呈强弱交替波动性上升。以"时平均饱满指数法"计算匙吻鲟仔鱼(16.3-21.0 mm)的日摄食率为6.5%。  相似文献   

8.
在水温24~27℃时,黄颡鱼从仔鱼出膜至夏花历时30 d左右.仔稚鱼发育分为仔鱼前阶段、仔鱼阶段、稚鱼前阶段和稚鱼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3个时期,共计12个时期.仔鱼的开口饵料主要为轮虫和小型枝角类.进入稚鱼阶段有2次食性转变,第1次由浮游动物转为底栖动物,第2次由底栖动物转为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并开始摄食人工精饲料.仔、稚鱼的摄食强度随个体生长而增强,并在稚鱼期有明显的昼夜摄食变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仔虾同类相残行为,分析了个体规格、幼体密度、饵料丰度、充气4个内、外因素对其同类相残的影响。结果表明,幼体密度、饵料丰度、个体规格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的同类相残率。当幼体密度从50 ind/L提高到120 ind/L时,平均日相残率升高190%;当幼体密度大于120 ind/L时,平均日相残率增加幅度相对较小。饵料密度20 ind/m L组与不投喂组相比,平均日相残率降低78.5%。不同个体规格仔虾混养时,对虾的平均日残率显著高于单养组。高充气量组,相残率下降。可见,饵料缺乏可能是导致仔虾同类相残的主要原因,高放养密度和个体规格差异等因素会诱发和促进同类相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通过饥饿试验、初次摄食率和PNR(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的确定、生长试验和饵料选择性试验,探讨了裸项栉(鱼叚)虎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习性.结果表明,裸项栉(鱼叚)虎鱼仔鱼在孵后12 h开口摄食,36 h的初次摄食率达100%,PNR发生在孵后48~60 h之间,孵后72 h仔鱼的初次摄食率降为0;饥饿死亡高峰期发生在仔鱼孵后第4 d,第5 d全部饥饿仔鱼死亡;裸项栉缎虎鱼0~55日龄的全长日均增长0.263 mm,其中0~23日龄仔鱼相对生长较快(日均增长15.26%),24~33日龄稚鱼的生长较慢(日均增长0.176 ram),34~55日龄幼鱼的绝对生长加快(日均增长0.320 mm);生长差异随着幼体的生长呈增大趋势;幼鱼饵料喜好性排序依次为卤虫幼体、蒙古裸腹溞、轮虫.  相似文献   

11.
采用石蜡包埋切片方法,对延迟首次投喂组与投喂组(CK)河川沙塘鳢初孵仔鱼、3日龄仔鱼、6日龄仔鱼、9日龄稚鱼、12日龄稚鱼、15日龄稚鱼和18日龄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延迟首次投喂期间,初孵仔鱼~9日龄稚鱼消化系统发育缓慢,表现为消化道各部分管腔较细、壁层较薄,肝脏增长缓慢,肝细胞空泡化程度低等;对河川沙塘鳢孵出后的9日龄饥饿稚鱼恢复摄食,发现其在短时期内消化系统发育迅速,到孵出后15日龄,消化系统各部分的形态特征与正常摄食组的稚鱼类似。研究结果显示,河川沙塘鳢在仔鱼期进行饥饿处理,进入稚鱼期恢复投喂饵料后,该鱼能够快速利用外源性营养补偿机体生长和发育所需要的能量,从而很快地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不同饵料对月鳢幼鱼生长的影响,2016年7月至2016年11月,采用人工配合饲料、红线虫、蚯蚓、玉米面对月鳢幼鱼进行120d的生长试验。通过对增重率和成活率变化,探讨4种不同饵料对月鳢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饵料可影响月鳢幼鱼生长,投喂人工配合饲的试验组月鳢幼苗长势最好,增重率为1024.00%;其次依序为蚯蚓、红线虫。投喂玉米面的试验组最低,增重率为-6.00%。除投喂玉米面的月鳢幼苗成活率为15.28%,其他组均为100%。对采用人工配合饲料饲养的幼鱼的体重与日龄进行回归分析,其生长模型是:H=0.518D~(0.5593),全长与日龄的相关关系:L=0.519D~(0.5588),体重与全长的相关式:H=0.019L2.7856。  相似文献   

13.
利用已处理的池塘水、地下水混合成盐度为4~6的咸淡水培育暗纹东方纯仔鱼,通过静水充气法培育,发现刚出膜3d的仔鱼能忍受从淡水至盐度6的突然变化,平均全长12mm的稚鱼能忍受从盐度6至淡水的突然变化,培育的稚鱼无毒或弱毒,处理后的成淡水对河纯仔鱼和稚鱼无毒、安全,且提高其成活率,使稚鱼间的相互残食习性推迟和减轻。  相似文献   

14.
钱勇  夏中斐 《现代农业科技》2009,(15):311-312,316
利用已处理的池塘水、地下水混合成盐度为4~6的咸淡水培育暗纹东方纯仔鱼,通过静水充气法培育,发现刚出膜3d的仔鱼能忍受从淡水至盐度6的突然变化,平均全长12mm的稚鱼能忍受从盐度6至淡水的突然变化,培育的稚鱼无毒或弱毒,处理后的咸淡水对河纯仔鱼和稚鱼无毒、安全,且提高其成活率,使稚鱼间的相互残食习性推迟和减轻.  相似文献   

15.
裸项栉(鱼叚)虎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饥饿试验、初次摄食率和PNR(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的确定、生长试验和饵料选择性试验,探讨了裸项栉鰕虎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习性。结果表明,裸项栉鰕虎鱼仔鱼在孵后12 h开口摄食,36 h的初次摄食率达100%,PNR发生在孵后48~60 h之间,孵后72 h仔鱼的初次摄食率降为0;饥饿死亡高峰期发生在仔鱼孵后第4 d,第5 d全部饥饿仔鱼死亡;裸项栉鰕虎鱼0~55日龄的全长日均增长0.263 mm,其中0~23日龄仔鱼相对生长较快(日均增长15.26%),24~33日龄稚鱼的生长较慢(日均增长0.176 mm),34~55日龄幼鱼的绝对生长加快(日均增长0.320 mm);生长差异随着幼体的生长呈增大趋势;幼鱼饵料喜好性排序依次为卤虫幼体、蒙古裸腹溞、轮虫。  相似文献   

16.
不同开口饵料对中华鲟仔鱼生长及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经人工孵化的同亲本中华鲟仔鱼苗,用不同的饵料饲养25 d,研究中华鲟仔鱼适宜的开口饵料及对仔鱼苗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用配合饲料作为开口饵料时,中华鲟仔鱼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显著低于水蚯蚓和丰年虫试验组;单用丰年虫投喂的试验组成活率最高(87.00%),但生长较慢;单用水蚯蚓投喂的试验组生长速度比丰年虫快,但成活率仅为78.33%.用丰年虫 水蚯蚓投喂的试验组生长和成活率都较好;中华鲟仔鱼最合适的开口饵料为丰年虫.  相似文献   

17.
不同转食饵料对圆口铜鱼幼苗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丰年虫、水蚯蚓、微囊饲料3种饵料的不同配合策略,对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仔稚鱼投喂60 d,以研究对其存活率和生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0日龄后投喂水蚯蚓的存活率、全长、体长、体重均高于其他试验组,特定生长率为(4.44±0.30)%/d,显著高于对照组和W15微囊饲料组。15日龄后转投微囊饲料组的全长、体长、体重和特定生长率最低。不同的转食策略对圆口铜鱼仔稚鱼的存活及生长有显著的影响,30日龄后投喂水蚯蚓能有效地提高存活率及生长率。  相似文献   

18.
采用饱满指数法对长薄鳅仔、稚鱼的摄食节律和日摄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浮游生活阶段(孵化出膜后第4天和第9天)的长薄鳅仔鱼24 h均有不同程度的摄食,摄食活动主要在白天进行。4日龄仔鱼的摄食高峰出现在15:00,9日龄仔鱼摄食节律出现2个高峰,分别出现在15:00和03:00;随着仔、稚鱼的发育及摄食强度的增强,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摄食节律。15日龄后的仔、稚鱼,由浮游生活方式变为底栖生活方式,摄食节律出现较明显趋势,平均饱满指数最高峰出现在03:00,相应的摄食发生率为100%,之后开始降低,表现出明显的夜间摄食习性。4、9、15、19、31、47日龄长薄鳅的日摄食率分别为79.88%、56.16%、32.82%、24.00%、9.92%、4.97%,可以看出,随着仔、稚鱼的发育,日摄食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大鳞鲃Barbus capito仔鱼的最佳开口饵料,采用豆浆、蛋黄、丰年虫和轮虫投喂仔鱼,并对仔鱼的生长性能和鱼体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日龄后,各试验鱼体质量和体长迅速增加;轮虫组大鳞鲃仔鱼生长情况最佳,14、19、24日龄时,其体质量、全长和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蛋白质含量为16.45%,脂肪含量为8.79%;其次是丰年虫组,24日龄时仔鱼体质量、全长和成活率分别为1545.2mg、22.509 mm和88.7%,显著高于蛋黄组和豆浆组(P0.05);蛋黄组仔鱼14日龄之前全长和体质量增长较快,后期增长不明显;豆浆组仔鱼生长速率和成活率最低。研究表明,14日龄可能是大鳞鲃仔鱼开口的关键点,用小球藻培育的轮虫最适合作为大鳞鲃仔鱼的开口饵料,前期可配合使用蛋黄等人工饲料。  相似文献   

20.
匙吻鲟摄食器官数量性状胚后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匙吻鲟摄食器官发育期较长,全长65.5mm,以前为仔稚鱼期,摄食方式为吞食,适口饵料粒径大于0.3mm,阶段口径,口宽及齿的数量发育较快。全长65.5mm后开始出现鳃耙,其长度及过滤面积呈幂函数增长,显示具有较强的过滤能力。滤食阶段,鳃耙间距小于0.1mm,饵料规格与鳙相似。本文对匙吻鲟口及鳃耙数量发育进行了回归分析,并探讨了其摄食器官数量性状与食性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