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茯苓菌核的主要病害为烂腐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菌核表皮有病灶与破口,病区菌核先是变黄,进而萎缩,流出黄色粘液,菌核畸型。它常导致茯苓大幅度减产并失去药用功效。苓农将茯苓菌核的烂腐病称之为茯苓的“麻风病”。可见该病的严重性与危害性非同一般。使茯苓农蒙受巨大损失。过去,将烂腐病简单看作是由于排水不良或收获过晚引起的。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据笔者多采到苓伤破土挖苓观察后发现,引起茯苓菌核烂腐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引种后,复土不够厚,特别在茯苓菌核形成或始期,遇到气温忽高忽低,加上多雨潮湿又排水不良,使茯苓先产生生理性病害。这时加上菌核  相似文献   

2.
采用以棉籽皮或阔叶木屑为主料的混合培养基实现桦褐孔菌菌株JS-1的人工栽培.预结实试验证明了人工栽培桦褐孔菌具有可行性;研究了菌丝体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的条件选择与控制,证明采用V配方,在温差10℃条件下,经过菌丝体后熟期和转色可形成菌核;且菌核在20~25℃范围内生长良好;发现控制通气是关键技术环节,菌株JS-1菌核形成和生长具有"限氧"的特性,氧气充足反不利于菌核生长.上述条件下,以棉籽皮为主料,一茬菇生物学效率可达到47%左右,干品得率8%.  相似文献   

3.
羊肚菌菌核及营养型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翠  崔晋龙  刘磊  范黎 《食用菌》2008,30(2):1-3
珍稀食药用菌羊肚菌的营养生理、人工栽培一直受到菌物学学术界、食用菌工作者和栽培者的关注,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其中引起争议的焦点是羊肚菌的营养方式以及菌核的形成及其作用。有学者认为羊肚菌菌核的发生是子实体形成的必要前提,但在野外采集时很少见到菌核,实验室研究的菌株也并非全部产生菌核,羊肚菌是否形成菌核可能与羊肚菌种类、菌株有关。此外,不同的羊肚菌菌株形成菌核的条件也不尽相同;羊肚菌的营养方式一直被认为是腐生型,但近年来一些实验结果表明羊肚菌能够形成前菌根或菌根结构,越来越多的试验证明羊肚菌可能兼有腐生型和菌根型两种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4.
以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菌株JL01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代料栽培期间9种胞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在菌丝生长阶段较低,菌核形成及菌核成熟阶段较高;漆酶、愈创术酚氧化酶、邻苯二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在菌丝生长阶段高于菌核形成阶段;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在菌丝生长时期及菌核成熟时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5.
桦褐孔菌人工培养菌丝体、菌核及野生菌核成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桦褐孔菌人工培养菌丝体、菌核及野生菌核为材料,对它们的粗蛋白、粗脂肪、灰分、粗纤维、粗多糖和几种主要矿质元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培养菌丝体的一般营养成分明显高于人工培养菌核和野生菌核,特别是粗蛋白、粗多糖、灰分含量较高。人工培养菌丝体、菌核的矿质元素含量均明显高于野生菌核,其中人工培养菌核的Ca、Cu、Zn含量高于人工培养菌丝体,而Mg、P含量却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6.
周丽洁  陈艳秋  李玉 《食用菌》2010,32(4):20-21
对6个桦褐孔菌菌株进行栽培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6个桦褐孔菌菌株的特性各不相同,菌核形成时间、鲜重、干重及生物学效率等存在明显差异。JL01菌核形成快、齐,颜色呈现黄褐色,直径最大1.52cm,新鲜菌核与烘干菌核产量分别为138.94g和37.25g,菌核数为100个,单个菌核干重最高达0.37g。  相似文献   

7.
1 症状及病原 该病主要为害茎基叶鞘和韭黄罐顶叶梢。受害部位初为褐色或淡褐色腐烂,之后可见棉絮状菌丝缠绕或结块;中后期在外层叶鞘与新生叶之间形成黄褐色或黑褐色菜籽状多层小菌核,严重时在簇内每株的根上、茎下周围结成筒状黑色菌核厚痂。田间出现成片或核心型分布的整簇韭菜  相似文献   

8.
代料栽培桦褐孔菌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6种不同配方和不同栽培方式进行野生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袋栽试验,摸索菌核形成条件.结果表明:不同配方在菌核形成早晚、整齐度、产量以及生物学效率等存在明显差异,供试培养料中以4号配方(桦树木屑44%,玉米芯42%,麦麸10%,豆粉2.0%,蔗糖1.0%,石膏1.0%,水分65%)栽培效果最好,虽然菌核形成较晚,但个体较大,颜色较深,每袋平均产量可达16.79 g.不同栽培方式中,不开口的处理对菌核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茯苓是由菌丝体、菌核、子实体三部分组成,其菌核是用途很广的中药.在推广茯苓人工接种栽培过程中,发现用"肉引"和菌核分离(无性繁殖)制的菌种,有迅速退化现象,严重影响茯苓产量和质量.为了克服茯苓菌种退化,笔者曾深入产区对茯苓进行了有性繁殖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以青海互助北山林场羊肚菌为试材,采用单因素变量法,研究不同的碳源、氮源、温度、pH对青海互助北山林场羊肚菌菌核数量及长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培养温度为22℃或26℃,pH介于6~7,并且分别以可溶性淀粉和硝酸钾为碳源和氮源培养基时,基面菌核和气生菌核数量最多,长势最好,说明上述培养条件是羊肚菌人工培养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不同栽培温度对虎奶菇菌核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3~28℃栽培的虎奶菇菌核,其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营养指数和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别为79.49、74.94、10.11和11.0,均高于自然温度栽培处理,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分别为13.36和11.77,均低于自然温度栽培处理.结果表明,23~28℃栽培的虎奶菇菌核蛋白质营养价值高,在大面积生产上可以采用.  相似文献   

12.
以羊肚菌六妹菌株6611和梯棱菌株M2018为供试菌株,采用菌丝培养的方法,研究了11种碳源、7种氮源对2种菌株菌丝生长、菌核形成的影响,以期为羊肚菌的菌种制备、液体培养条件优化以及相关功能性保健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2种菌株的菌丝在供试的碳源、氮源中均能生长.其中菌株6611,在麦芽糖、葡萄糖、甘露醇、山梨醇、D-半乳糖、硝酸钠、酒石酸铵培养基中菌丝长势较好;在山梨醇、乳糖、D-半乳糖、淀粉、硝酸钠、酒石酸铵培养基中菌核形成较多且以近边缘分布的黄色、褐色小颗粒的形态居多.菌株M2018,在麦芽糖、淀粉、葡萄糖、乳糖、硝酸钠、磷酸氢二铵、酒石酸铵培养基中菌丝长势较好;在山梨醇、D-核糖、D-半乳糖、硝酸钠、磷酸氢二铵、酒石酸铵培养基中菌核形成较多且以分散分布、近边缘分布的黄色、褐色球状或块状的形态居多,在尿素培养基中无菌核形成.  相似文献   

13.
对6株茯苓(Poria cocos)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菌核产量、菌核中多糖和三萜含量以及菌株间亲和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中,8号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等生物学特性均显著优于其它茯苓菌株.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率为2.10 cm/d;采用松树兜法栽培茯苓,该菌株的菌核产量达到每兜4.76 kg;菌核中还原糖含量为0.43%,总糖含量为7.37%,三萜含量为0.74%;拮抗试验表明6株茯苓菌株之间存在拮抗作用,说明茯苓菌株体细胞亲合基因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郑世发 《长江蔬菜》2012,(23):46-48
正4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本病由真菌核盘菌侵染引起,主要发生在甘蓝生长后期和其他十字花科蔬菜采种株上。成株受害多发生在地表的茎、叶柄或叶片上。初生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引起叶球或茎基部腐烂,但不发生恶臭,在病部表面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及黑色鼠粪状菌核。采种株(大白菜、小白菜、萝卜)多发生在终花后  相似文献   

15.
菌核侧耳畸形菇出现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菌核侧耳Pleurotus tuber-regium (Fr.)Sing,又名虎奶菌、核耳菇、茯苓侧耳、南洋侧耳(日本),子实体单生或丛生。子实体与菌核具有较高的食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千金要方》等有关典籍记载,它具有治疗胃病、感冒、哮喘、高血压等疾病的药效。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它富含的虎奶多糖,具有增强人体免疫能力,补血生津,抑制多种肿瘤生长等功效。笔者在多年从事菌核侧耳驯化栽培研究中发现,  相似文献   

16.
虎奶菇引种栽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虎奶菇又名核耳菇、菌核侧耳、茯苓侧耳、南洋茯苓,拉丁学名 Pleurotus tuber-regium(Fr.)Sing.,隶属担子菌纲,伞菌目,口蘑科,侧耳属,为木腐生菌,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菌盖浅褐色,皮革质,呈漏斗状或喇叭状,直径8~20cm,表面有散生、翘起的小鳞片,近中央部分常有白色绒毛。菌褶白色、内卷延生。菌柄偏生或侧生、实心、粗壮、纤维质,近菌褶处表面覆盖白色绒毛。虎奶菇可形成菌核,菌核坚硬,表皮褐色,内部白色:直径8~15cm,球形或卵圆形。1 菌种 从福建省食用菌学会引进。2 菌丝培…  相似文献   

17.
1、番茄茎基腐病 1.1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大苗或定植后番茄的茎基部或地下主侧根,病斑呈暗褐色,绕茎基或根茎扩展,致使皮层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果实膨大后,因养分供应受阻逐渐萎蔫枯死.后期病部表面常形成黑褐色大小不一的菌核.  相似文献   

18.
白菜丝核菌叶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白菜丝核菌叶腐病标样进行了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白菜丝核菌叶腐病病原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病原菌菌丝最适生长条件为:20~25℃,pH 7,PDA培养基,黑暗条件,在供试的碳、氮源中,对可溶性淀粉和酵母浸膏利用最好;菌核形成的最适条件为:28℃,pH 7,查氏培养基,光照条件,以可溶性淀粉和蔗糖为碳源的查氏培养基有利于菌核的形成,硫酸铵培养基主要在气生菌丝上形成小而多的菌核,甘氨酸培养基形成的菌核较大.  相似文献   

19.
1 绿菜花菌核病 绿菜花菌核病多在老菜区冬春棚、室中发生,一般病株率在10%以下,但此病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一旦发病全株腐烂,造成一定损失和影响产品质量. 1.1 症状:此病主要危害主茎,严重时亦危害花球和叶片.田间发病多由茎基部或下部老黄叶开始侵染.初期呈水渍状暗绿色不规则坏死,逐渐扩展使叶柄和茎基软腐坏死,在病部产生浓密絮状白霉,以后生成鼠粪状褐色菌核.叶片受害形成暗绿色污斑,潮湿时迅速腐烂,产生白霉,并迅速发展蔓延,引起健康组织发病.花球染病亦呈水渍状软腐,病部产生浓密白霉,后期产生黑色菌核.1.2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里越冬.子囊弹出放的子囊孢子,经气流、浇水传播,引起植株发病.棚室内主要通过病组织上的菌丝与健株接触传染,使病害蔓延.菌丝生长适宜温度范围较广,但不耐干燥,相对湿度85%以上有利于发病.此外,带病的种苗调运和移栽病苗,可扩大传播.  相似文献   

20.
不同栽培种配方对羊肚菌菌丝、菌核和分生孢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8种不同栽培种培养基配方,研究其对羊肚菌菌丝、菌核、分生孢子以及菌种保存时间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配方6是优良的栽培种配方,其菌丝生长速度快,菌丝较浓密;容易形成菌核,且菌核数量最多;长时间保存后再播种,菌种在18 h后仍能快速萌发,菌丝较浓密;产生分生孢子能力强。添加无机离子、提高小麦用量、使用谷壳填充增加孔隙度有利于菌核的形成,而添加棉籽壳和麸皮却不利于菌核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