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秦川牛肉用选育及其技术策略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近几年来,我国肉牛生产发展很快,但生产水平较低,平均产肉率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迄今我国还没有一个自己培育的专门化肉牛品种。要大力发展我国的肉牛生产,除了利用国外优秀的肉牛品种杂交改良我国地方黄牛外,还必须培育自己的肉牛品种。本文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市场变化入手,对秦川牛作了评价,回顾了它的选育历史,指出了现时期秦川牛肉用选育方向的紧迫性。在分析了秦川牛的优点及其与国外著名肉牛品种相比存在的缺点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秦川牛选育的主要目标和采取的技术措施,包括选择和建立核心群、建立健全秦川牛的选育体系、建立选育协作组、开展联合育种、导入适当外血和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加快秦川肉牛的分子育种等,以早日培育出秦川肉牛新品系,使所形成的秦川肉牛新品系,在秦川牛现有经济类型的基础上得到提升与改造,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促进肉牛产业化发展。这对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秦川牛发展之路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 要;秦川牛是我国珍贵的黄牛品种.近年来,由于奶牛产业发展的冲击,秦川肉牛产业发展滞缓,存栏数量锐减,甚至随着肉牛的无序改良,秦川牛原本优秀基因有可能丢失.本文就秦川牛的保种、选育方面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秦川牛保种和选育措施,探索秦川牛今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秦川牛选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阐述了十多年来秦川牛选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快秦川肉牛选育步伐的措施,包括制定新的选育方案,标准,加强冷配管理,建立选育体系和基地等。  相似文献   

4.
唐万寿  邱怀 《中国牛业科学》1995,21(2):49-51,53
浅谈关于秦川牛的选育和保种问题唐万寿,邱怀(陕西杨陵西北农业大学,陕西杨陵,712100)1秦川牛的形成和名称的由来秦川牛是中国著名的优良地方品种之一,属中原黄牛类型。它的起源可追溯到纪元前8000—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黄牛的野生祖先是野原牛,在...  相似文献   

5.
秦川牛目前选育现状如何,都存在哪些问题,采取哪些建议性措施才能使秦川牛取得更大的选育效果,在文章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为了加强秦川牛的选育工作,积极鼓励社队和群众培育优良秦川牛,最近,我省又对已培育出的二至四岁优良秦川牛进行了奖励。这项工作是继1979年之后再一次在秦川牛产区中的十三个良种基地县进行的。这次报奖的优良秦川牛614头,其中特级  相似文献   

7.
秦川牛普查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秦川牛是我国著名的优良黄牛品种,为使秦川牛这一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我省从1997年开始,把秦川肉牛作为一个产业进行重点开发。秦川牛自1981年较大规模的普查之后,再没有进行大面积普查。为了摸清我省秦川牛资源现状,为今后秦川牛选育提高和产...  相似文献   

8.
蒲城位于陕西关中东部,是秦川牛良种重点选育区之一。蒲城土地辽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适中,盛产粮棉,农户大都养牛种田,农民不仅有养殖秦川牛的喜好和习惯,而且有长期以来积累的养殖选育秦川牛的丰富经验,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草料资源,使秦川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1982年以来,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秦川牛是我国五大黄牛之一,产于陕西省,历经数代畜牧科技工作者的系统选育和精心改良,已经初步具有肉用品种的某些特性,但产肉性能还不太理想。因此,要继续加大秦川牛选育和改良的步伐。1改良的效果为降低饲养秦川牛的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秦川牛品种特征、生长发育及13、18、22.5、25月龄育肥牛产肉性能做了简要介绍,并与国外主要肉牛品种、国内优良黄牛品种一些肉用指标进行了对比,说明泰川牛具有肉牛的某些特性,并对创年代以来,陕、甘、宁、皖等4省区引用秦川牛村公牛改良山地黄牛,所生F1牛本足、体重、生长发育、日增重及产肉性能,与父本──秦川牛,母本──山地黄牛进行了对比分析.各地引种改良结果表明。秦川牛改良山地牛所生后代体尺体重显著增加,产肉性能大幅度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明显.最后,笔者对秦川牛种用价值和选育方向做了评定,提出了保种选育技术要点和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秦川牛遗传多样性及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性.[方法]本研究对秦川牛起源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主要针对商代至唐代的牛种的形态学变化,从古代牛种的角、头部、颈部、鬐甲部、胸深、背部和股部七个方面的形态学特征的演化过程角度对秦川牛的起源进行探索.[结果]发现,由商代晚期至唐代中期的约两千年中,古代牛种的体质外貌明显向适于役用的方向进化,两汉时期是古牛种的重要转折期,[结论]从南北朝到唐代牛种逐渐演化出与现代秦川牛极为相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甘南牦牛与鲁西黄牛、秦川牛、安格斯牛、夏洛来牛、西门达尔牛的屠宰性能和食用品质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甘南牦牛在屠宰产肉性能的各项指标上,均低于其他良种牛;甘南牦牛肉色深红、大理石纹适中、pH值为5.55;甘南牦牛肉系水率为57.19%,比安格斯牛肉、西门塔尔牛肉分别低3.34%、3.90%,比秦川牛肉和鲁西黄牛肉分别高3.28%、3.37%;甘南牦牛熟肉率为69.79%,除比安格斯牛肉低之外,均高于秦川牛肉、鲁西黄牛肉及西门塔尔牛肉;甘南牦牛肉的剪切力值为4.85kg/cm2,比秦川牛肉略高,比鲁西黄牛肉、安格斯牛肉和西门塔尔牛肉低。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陕西省秦川牛场秦川牛群近交及其对初生重、断奶重及哺乳期成活率的影响,并采用标准群体遗传学模型分析了秦川牛的致死当量。研究发现,30多年来秦川牛群平均近交系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近交对成活率、初生重及断奶重均有一定危害;秦川牛群体的隐性有害基因含量较少,平均每个个体约携带2.05个致死当量。  相似文献   

14.
德国黄牛、利木赞牛杂交组合对比试验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德国黄牛、利木赞牛为父本,以临夏县当地西门塔尔高代杂种牛、秦川牛为母本,在农户全舍饲条件下,分四组进行组合杂交试验,结果表明,从初生到12月龄试验牛的体重和体高、胸围、体斜长平均数表现出德西组>德秦组>利西组>利秦组,德国黄牛杂交改良效果好于利木赞牛,西门塔尔高代杂种牛的肉用性能显著高于秦川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固原地区秦川牛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本实验采用随机抽样法测定了309头固原地区秦川牛利杂群体不同生长阶段的体尺和体重指标,利用Logistic、Brody、Gompertz、Bertallanffy四种生长曲线模型拟合其生长曲线,分别估算出四种曲线方程中的相关参数值。[结果]陕西秦川牛和固原本地秦川牛利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加快秦川肉牛肉用新品种的选育进程。[方法]根据秦川牛育种目标性状,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21个基因的多态性,找到了4个与秦川肉牛肉用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初步确定了影响秦川肉牛肉用性状的主要功能基因,并进一步将分子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紧密结合,应用于秦川肉牛早期选种。[结果]通过育种核心群多育种目标性状相比,生长发育性状的遗传进展最快,其次为繁殖性状和胴体性状,[结论]明显提高了育种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家肉牛改良中心和陕西秦宝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关要求,项目组于2010年3月13日~19日对陕西省10个地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采取普查和重点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实际调研,结果表明,全省肉牛饲养总量270万头,其中秦川牛约107万头,占全省肉牛存栏的39.6%;肉牛饲养量为64万头,能繁母牛26万头,出栏秦川牛及杂交牛65.07万头;指出了肉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应用醋酸纤维薄膜和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四川平武黄牛地方牛种的血红蛋白(Hb)和血清运铁蛋白(Tf)座位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平武黄牛Hb座位含有3种基因HbA,HbB和HbC,HbC为优势基因,组成5种表现型,同时发现了2头突变个体(基因型暂定为AX型);Tf座位有4个等位基因,TfD1和TfE为优势基因,组成10种表现型;与秦川牛,宣汉牛比较,Hb和Tf座位的不同基因及基因型频率都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9.
生长期秦川牛能量代谢规律与需要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研究生长期秦川牛能量代谢规律与需要量。选择30头体况良好、体重[(336.33±18.28)kg]相近的生长期秦川牛公牛,随机分为5组,每组6头牛,分别饲喂按我国《肉牛饲养标准》(NY/T 815—2004)提供的预期平均日增重900 g/d所需净能的85.0%(Ⅰ组)、92.5%(Ⅱ组)、100.0%(Ⅲ组)、107.5%(Ⅳ组)、115.0%(Ⅴ组)配制的5种试验饲粮。采用饲养试验和消化代谢试验测定秦川牛生长性能及能量代谢指标,并建立消化能和代谢能需要量预测模型。预试期10 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Ⅲ组秦川牛平均日增重为880.15 g/d,较预期的结果略低;Ⅳ组平均日增重达到最大值(1 160.10 g/d),能量利用效率最高;总能消化率、总能代谢率和消化能代谢率平均值分别为(76.44±3.23)%、(66.75±3.16)%、(87.31±0.54)%;秦川牛的消化能和代谢能需要量的回归方程分别为:DER=0.778W0.75+37.05ADG;MER=0.668W0.75+33.49ADG[DER为消化能需要量(M J/d),MER为代谢能需要量(M J/d),W0.75为单位代谢体重(kg),ADG为平均日增重(kg/d)]。综合得出,生长期秦川牛的维持消化能和代谢能需要量分别为0.778、0.668 MJ/(kg W0.75·d),每千克增重的消化能和代谢能需要量分别为37.05、33.49 M J。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