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胺鲜酯(DTA-6)浸种对糜子苗期形态和叶片生理特性的调控效应,以粘丰5号为材料,采用播种前浸种的处理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10、50、250 mg·L-1)DTA-6对苗期糜子幼苗生长、单株绿叶面积、叶片光合特性及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DTA-6浸种对糜子幼苗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对糜子株高、叶干重、茎干重和地下干重增加效果最高的为250 mg·L-1 DTA-6,分别较CK增加55.73%、277.99%、162.88%、123.55%;而对茎粗增加效果最高的为50 mg·L-1 DTA-6,较CK增加54.18%;不同处理下根冠比最高的为10 mg·L-1 DTA-6,较CK增加20.55%。 DTA-6除对苗期糜子叶片蒸腾速率的调节效果不显著外,对苗期糜子的单株绿叶面积、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个浓度中以250 mg·L-1 DTA-6处理下糜子苗期单株绿叶面积、叶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增加较多,较CK分别提高71.78%、37.44%、18.04%;而净光合速率在各处理中以50 mg·L-1 DTA-6最高。与对照相比,DTA-6对不同碳水化合物的调控效果不同,DTA-6处理下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果糖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蔗糖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以50 mg·L-1 DTA-6处理蔗糖含量最高。综合分析表明,不同浓度DTA-6浸种能够有效调控糜子叶片光合特性,提高叶片蔗糖含量,从而促进糜子植株健壮生长,其中以50 mg·L-1调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调节剂对芸豆光合作用及产量的调控机制,选用英国红芸豆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完全随机试验方法,以初花期叶面喷施调节剂为处理,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研究了50mg·L-1烯效唑(S_(3307))和50mg·L-1胺鲜酯(DTA-6)对芸豆开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光合相关指标和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1)除DTA-6在结荚期的净光合速率略小外,S_(3307)和DTA-6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开花期至鼓粒期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面积指数。2)S_(3307)可提高结荚期至鼓粒期的叶绿素含量,DTA-6可降低开花期至鼓粒期叶绿素的分解速率。3)S_(3307)和DTA-6可提高芸豆各时期的地上部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尤其是鼓粒期作用效果更显著,S_(3307)和DTA-6较CK分别增加了14.55%和36.05%。4)与CK相比,S_(3307)和DTA-6降低了开花期至鼓粒期的茎叶分配率,显著提高了鼓粒期的荚分配率,促进了植物同化物质由"源(叶)"向"库(籽粒)"的转移。5)S_(3307)极显著提高了芸豆单株荚数,DTA-6极显著提高了单株荚数,显著提高了单株粒重,且S_(3307)和DTA-6均显著提高了产量,分别较CK增产4.30%和10.16%。综合分析可知,S_(3307)和DTA-6可有效提高芸豆生殖生长阶段的光合作用能力,促进植物的干物质积累以及荚的分配,提高芸豆产量,且DTA-6的增产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调节剂对芸豆光合作用及产量的调控机制,选用英国红芸豆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完全随机试验方法,以初花期叶面喷施调节剂为处理,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研究了50 mg·L-1烯效唑(S3307)和50 mg·L-1胺鲜酯(DTA-6)对芸豆开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光合相关指标和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1)除DTA-6在结荚期的净光合速率略小外,S3307和DTA-6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开花期至鼓粒期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面积指数。2)S3307可提高结荚期至鼓粒期的叶绿素含量,DTA-6可降低开花期至鼓粒期叶绿素的分解速率。3)S3307和DTA-6可提高芸豆各时期的地上部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尤其是鼓粒期作用效果更显著,S3307和DTA-6较CK分别增加了14.55%和36.05%。4)与CK相比,S3307和DTA-6降低了开花期至鼓粒期的茎叶分配率,显著提高了鼓粒期的荚分配率,促进了植物同化物质由“源(叶)”向“库(籽粒)”的转移。5)S3307极显著提高了芸豆单株荚数,DTA-6极显著提高了单株荚数,显著提高了单株粒重,且S3307和DTA-6均显著提高了产量,分别较CK增产4.30%和10.16%。综合分析可知,S3307和DTA-6可有效提高芸豆生殖生长阶段的光合作用能力,促进植物的干物质积累以及荚的分配,提高芸豆产量,且DTA-6的增产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外源激素对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种子破除休眠和幼苗生长生理的作用,本研究分别设置3个浓度的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野牛草进行浸种处理,浸种后进行发芽试验,对浸种后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情况、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内源激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赤霉素浸种可以有效增强野牛草种子发芽力,提高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种子活力指数,其中,2 000mg·L-1的赤霉素处理效果最显著(P0.05);适当浓度的生长素浸种可以有效增强野牛草种子的生活力。2)赤霉素处理有助于野牛草幼苗地上部的生长;生长素处理对野牛草幼苗地下部和根冠比有显著(P0.05)的增强作用,其中较低浓度(250mg·L-1)处理效果最明显。3)1 500mg·L-1赤霉素与450mg·L-1生长素浸种均可显著(P0.05)提高野牛草幼苗可溶性糖与淀粉的积累。4)较高浓度的外源赤霉素和生长素浸种处理会使野牛草幼苗内源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ABA)含量上升,其中,2 000 mg·L-1的赤霉素和450mg·L-1的生长素浸种效果最佳。综上所述,打破野牛草种子休眠、促进地上部生长及其幼苗内源赤霉素含量的最佳试剂和浓度为2 000 mg·L-1的赤霉素,增加可溶性糖和淀粉在野牛草幼苗期积累的最佳试剂和浓度是1 500mg·L-1的赤霉素;促进野牛草幼苗地下部生长的最佳试剂和浓度是250mg·L-1的生长素,增加野牛草幼苗内源生长素和脱落酸含量的最佳试剂和浓度是450mg·L-1的生长素。  相似文献   

5.
匍枝筋骨草悬浮细胞中含有较高β-蜕皮甾酮,为了进一步提高其β-蜕皮甾酮含量,通过添加茉莉酸甲酯(MeJA)进行一系列试验研究。以4~10代筋骨草悬浮细胞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的MeJA对细胞生长、β-蜕皮甾酮积累的影响,细胞生长量采用称量计数,β-蜕皮甾酮含量则使用高效液相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匍枝筋骨草悬浮细胞生长曲线及β-蜕皮甾酮积累曲线符合Logistics模型。在细胞快速生长的初始期(第4天)或中期(第7天)添加不同浓度的MeJA,对细胞生长影响相对较小,生长曲线均有小高峰,分别出现在处理后第5天和第3天,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达到0.60和0.62g。而在细胞快速生长的高峰期添加MeJA,细胞生长曲线呈下降趋势,细胞鲜重和干重显著低于CK(P0.05)。在细胞快速生长的初始期或中期添加MeJA后细胞鲜重与β-蜕皮甾酮积累量呈显著相关。在细胞快速生长的初始期或中期添加10~50μmol·L-1 MeJA后,细胞鲜重与CK对比表现为显著增加,其中添加50μmol·L-1 MeJA后细胞鲜重最佳,最高可达到35.90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而同样条件下β-蜕皮甾酮表现为积累量小幅增加,最高量为0.5095mg·g-1。添加100~200μmol·L-1MeJA均会抑制细胞的生长,其中添加200μmol·L-1 MeJA细胞鲜重与CK相比显著下降,抑制率最高可达到38.88%。而添加100~200μmol·L-1 MeJA后β-蜕皮甾酮积累量表现为大幅提升,最高可达3.5315mg·g-1,为同期CK的14.44倍(P0.01)。在细胞快速生长的高峰期添加10~200μmol·L-1 MeJA后,细胞鲜重与CK相比都表现为下降,说明在此时添加这些浓度MeJA可抑制细胞的生长,最高抑制率可达31.01%。而在细胞快速生长的高峰期添加10~50μmol·L-1 MeJA后,β-蜕皮甾酮积累量可在短时间内大量激增,β-蜕皮甾酮积累量最高达到1.4136mg·g-1,是CK的5.06倍(P0.01)。添加100~200μmol·L-1 MeJA则积累量较少。在细胞快速生长的中期添加100μmol·L-1 MeJA条件下对细胞的刺激较小,β-蜕皮甾酮积累量最高,达到3.5315mg·g-1。  相似文献   

6.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是较好的造纸材料,其纤维素含量高低直接影响造纸的价值,纤维素越高,制浆、漂白工艺越简单,成纸紧度、透明度越高。为研究造纸废水灌溉对芦苇纤维素含量的作用效果,以灌溉造纸废水的芦苇茎和叶为试验对象,测定不同灌溉期和不同浓度废水下芦苇茎和叶的纤维素含量。结果表明,1)灌溉300mg·L-1浓度废水对芦苇纤维素含量影响最大,出苗期芦苇茎纤维素含量表现为:300mg·L-1(36.39%)175mg·L-1(35.39%)50mg·L-1(34.73%)0(33.45%);2)在快速生长期灌溉废水最利于芦苇纤维素的积累,如浓度为300mg·L-1时芦苇茎纤维素含量变化量表现为快速生长期(11.75%)抽穗期(9.64%)成熟期(9.6%)展叶期(7.68%)出苗期(3.64%);3)芦苇纤维素含量总体表现为茎叶,如在出苗期灌溉浓度为300mg·L-1的废水,芦苇纤维素含量表现为茎(33.45%)叶(22.11%);4)废水浓度(X)对芦苇纤维素含量(Y)有显著影响(P0.05),二者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茎=0.012 X+0.379 8,Y叶=0.008 X+0.249 2。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烯效唑(S-3307)和胺鲜酯(DA-6)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内源激素及碳同化物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为叶面施用S-3307、DA-6的适宜浓度和紫花苜蓿高产栽培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试验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S-3307 (25、50、75、100 mg·L-1)、DA-6 (20、40、60、80 mg·L-1)对紫花苜蓿花荚脱落及叶片和小花内源激素、碳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S-3307、DA-6调控作用显著,随着喷施浓度的增加,可有效增加紫花苜蓿小花数、结荚数,降低其花荚脱落率;叶片及小花内源脱落酸(ABA)、玉米素核甘(ZR)和赤霉素(GA3)含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同时促进叶片及小花可溶性糖、淀粉的积累,与喷施清水对照相比,S-3307可提高叶片蔗糖含量,有利于改善源库关系。综上,叶面喷施适宜浓度的S-3307 (75 mg·L-1)、DA-6 (60 mg·L-1)可显著提高紫花苜蓿内源激素含量...  相似文献   

8.
牧草苗期的耐盐性是栽培草地成功建植的关键.本研究采用水培法,通过测定68份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种质材料在不同盐浓度下(0、50、100、150、200?mmol·L?1)苗期的生长速率、叶绿素总含量、苗高、存活率、植株干重和单株绿叶数,以各单项指标的耐盐系数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隶...  相似文献   

9.
镉胁迫对匍匐剪股颖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分析了镉胁迫对匍匐剪股颖种子萌发、幼苗和植株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的Cd2+(50~400mg·L-1)对匍匐剪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初期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随着Cd2+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Cd2+浓度为50mg·L-1时,发芽率、芽长、根长和苗鲜重分别只有对照(0)的47%、87%、54%和83%。当Cd2+浓度为400mg·L-1时,则完全抑制了种子的萌发;2)不同浓度的Cd2+(50~200mg·L-1)对幼苗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具有显著影响。随着Cd2+浓度的升高,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丙二醛含量不断上升,在200mg·L-1的Cd2+胁迫下,叶绿素和丙二醛含量分别是对照的37%和864%;在Cd2+浓度较低时(50 mg·L-1),SOD活性高于对照,达到1 314U·h-1·g-1,更高的浓度引起活性降低,但始终高于对照;POD的活性变化与SOD相似,在Cd2+浓度为100mg·L-1时最大值达到225U·s-1·g-1;3)Cd处理(2~100mg·L-1)播种后90d的植株,4个指标的变化趋势和Cd处理幼苗的变化基本一致。随着Cd2+浓度的升高及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绿素和丙二醛含量分别不断下降和上升;SOD和POD活性均是先上升后下降。  相似文献   

10.
南方紫花苜蓿不同外植体离体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方紫花苜蓿5~7d无菌苗下胚轴、田间栽培株叶片和花药为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基本培养基及其分化培养基的外源激素组合和浓度配比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下胚轴、叶片和花药愈伤组织诱导适宜基本培养基分别为BSH、MB和NB;激素的组合浓度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及其分化或体细胞胚发生因外植体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下胚轴和花药以2,4-D0.05~0.5mg·L-1 NAA0.1~2.0mg·L-1 KT1.0~3.0mg·L-1 6-BA0.5mg·L-1较好,具潜在芽分化能力的绿色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61.1%和78.0%;叶片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以2,4-D5.0~8.0mg·L-1 KT3.0mg·L-1为宜,诱导率68.6%。同时,补加水解乳蛋白(LH)对胚状体的形成和发育有一定作用。绿色愈伤组织或胚性愈伤组织转移到MS 6-BA1.0~2.0mg·L-1 KT1.0mg·L-1 NAA0.05~0.1mg·L-1分化培养基上培养,15~30d均能再生出小植株。  相似文献   

11.
以‘拉丁诺’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cv.Ladino)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PEG-6000(聚乙二醇-6000)渗透胁迫下亚精胺(spermidine,Spd)对白三叶种子萌发和幼苗抗旱的影响。结果表明,20μmol·L-1 Spd浸种能够显著(P0.05)提高10%和15%PEG-6000渗透胁迫下白三叶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指数,显著促进15%PEG-6000渗透胁迫下胚根的伸长生长和幼苗的单株鲜重,但对单株干重影响很小;20%PEG-6000渗透胁迫下,外源添加20μmol·L-1 Spd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白三叶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活性,降低电解质渗透率(EL)和丙二醛(MDA)含量,有效缓解叶片相对含水量(RWC)下降。表明渗透胁迫下Spd能有效促进白三叶种子的萌发,增强幼苗抗氧化能力,从而减轻渗透胁迫对白三叶幼苗的过氧化伤害,提高植株的耐旱性。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叶面喷施烯效唑对糜子幼苗耐盐性的调控作用,以榆糜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砂培方式,研究了三叶一心期叶面喷施烯效唑(50 mg·L-1)对150 mmol·L-1 NaCl盐胁迫下糜子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喷施烯效唑提高了盐胁迫下糜子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同时烯效唑增加了盐胁迫下糜子叶片光系统II的最大光能转换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和光化学猝灭系数,降低了叶片PSⅡ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盐胁迫下喷施烯效唑处理株高显著降低(P<0.05),叶面积和地上部干重减小,糜子幼苗总根长、根体积、根总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和地下部干重增加;盐胁迫下经烯效唑处理的幼苗叶片和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升高;而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mathop{}_{A}^{B}$)含量均下降;其中POD活性和$\mathop{}_{A}^{B}$含量在叶片中无显著差异,而在根系中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因此,在三叶一心期叶面喷施50 mg·L-1烯效唑能够调控糜子幼苗形态特征,增强根系和叶片保护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减缓膜脂过氧化程度,从而有效提高植株的耐盐能力。  相似文献   

13.
潘龙  谷文英 《草业科学》2013,30(1):58-62
通过不同浓度的外源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prusside,SNP)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进行处理,研究其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幼苗胚根与胚轴生长、MDA含量及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处理对照组相比,低浓度SNP(50~100 μmol·L-1)组的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最高,为对照组的121%。幼苗胚根与胚轴的长分别是对照组的139%和14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幼苗POD酶的活性也显著提高,MDA的含量仅为对照组的3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较高浓度的SNP(>100 μmol·L-1)浸种,其发芽率降低,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胚根与胚轴增长趋势也变缓;幼苗POD酶活性增长速度也明显降低,MDA含量有所增加,但仍低于对照组。SNP浸种能促进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提高幼苗POD酶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其适宜浓度为50~100 μmol·L-1。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地被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两个品种‘紫妍’和‘纽9722’带腋芽的无菌茎段为外植体,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6-BA和NAA诱导叶片分化、茎段增殖以及继代生根,进行两个品种的再生体系建立。结果表明,利用2%NaClO对‘紫妍’和‘纽9722’适宜消毒时间分别为6、8min;诱导‘紫妍’叶片不定芽再生的最适培养基是MS+6-BA 2.0mg·L-1+NAA 1.0mg·L-1,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00%,分化率为92.22%,出芽数为7.60;‘纽9722’叶片不定芽再生的最适培养基是MS+6-BA 2.0mg·L-1+NAA 0.5mg·L-1,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00%,但分化率仅为45.59%;‘纽9722’茎段增殖的最适培养基是MS+6-BA 2.0 mg·L-1+NAA 0.5mg·L-1,增殖系数高达10.05;‘紫妍’生根的最适培养基是1/2 MS+NAA 0.2 mg·L-1,生根率为100%,生根系数为15.50;‘纽9722’生根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NAA 0.3mg·L-1,生根率为100%,生根系数为14.87,移栽成活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15.
不同林龄油茶林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春兰  张露  雷蕾  吴南生  胡冬南  郭晓燕 《草业科学》2012,29(11):1647-1654
基于对江西不同林龄油茶(Camelliaoleifera)林下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测定,探讨了不同林龄油茶林土壤养分、酶活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土层逐渐加深,油茶林土壤养分含量逐渐下降,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蔗糖酶活性均表现为夏季高于秋季。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呈规律性变化,0~20cm土层,6种林龄的油茶林和无林地对照中,夏季有机质含量50(年)龄油茶林(G-50yr)最高,为3.89%;秋季有机质含量10(年)龄油茶林(D-10yr)最高,为2.25%;夏、秋季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以50(年)龄油茶林(G-50yr)最高,分别为2.12和1.61mL·g-1。夏季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均以6(年)龄油茶林(C-6yr)最高,分别为2.45U·g-1和3.43mL·g-1。20~40cm土层,6种林龄的油茶林和对照林分中,夏、秋季有机质含量均以50(年)龄油茶林(G-50yr)最高,分别为1.97%和1.31%,夏、秋季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以50(年)龄油茶林(G-50yr)最高,分别为1.50和0.95mL·g-1,秋季过氧化物酶活和蔗糖酶活性均以C-6yr最高,分别为2.22U·g-1和1.33mL·g-1。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林龄油茶林各土层上土壤养分因子与土壤酶活性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蔗糖酶可作为评价土壤质量及肥力较好的生物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细叶芒苗期耐旱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细叶芒苗期的耐旱性,本试验通过盆栽土培法研究了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CK),60% (LS),40%(MS)和20%(HS)对细叶芒苗期植物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细叶芒苗期株高、绿叶面积、分蘖、生物量均下降,根冠比增加;叶片Pn、Gs、Ci浓度、Tr下降,WUE升高,Pn、Gs、Ci浓度、Tr在MS处理下与CK相比分别下降48.05%,40.86%,43.52%和65.41%,WUE增加50.21%;叶片相对含水量降低,在MS处理下与CK相比下降26.64%,Chl-a、Chl-b和Chl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MS处理下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增加59.11%,65.64%和29.11%;MDA含量、SOD活性和Pro含量上升,在HS处理下与CK相比分别增加73.68%,95.20%和83.30%.综合分析得出细叶芒苗期对干旱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在木枣白熟期分别用ABA、H2O2与NO供体硝普纳(SNP)喷洒果实,对其调控木枣果实成熟的生理基础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用不同浓度的ABA,H2O2与SNP处理,枣果实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明显升高,其中100 mg?L-1浓度时MDA含量为最高;Ca、Vc和β-胡萝卜素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其中75 mg?L-1浓度时Vc和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50 mg?L-1时Ca含量最高;CAT和APX活性的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75 mg?L-1时CAT和APX活性均最大;DNA含量的变化呈现先缓慢降低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ABA比H2O2、SNP处理对DNA含量影响更明显,100 mg?L-1时DNA含量最高。结论:ABA、H2O2与SNP对木枣果实发育成熟的影响效果较为明显,其生理效果在多方面表现基本一致,有加快木枣果实成熟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外源植物激素对东方山羊豆响应盐胁迫的调控效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聪  张清斌  顾祥  韩青  朱忠艳  王承军  穆尼热 《草业科学》2012,29(12):1910-1914
为确定东方山羊豆(Galega orientalis)种子萌发及苗期耐盐性,明确在盐胁迫条件下,植物生长激素对东方山羊豆种子萌发及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分析比较了不同NaCl浓度(0、25、50、100、150、200 mmol·L-1)梯度及不同植物生长激素处理下的东方山羊豆种子萌发率、幼苗脯氨酸、丙二醛和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东方山羊豆种子和幼苗对盐胁迫比较敏感,东方山羊豆能够适应50 mmol·L-1浓度以内NaCl胁迫,50 mmol·L-1浓度以内NaCl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影响小,随着NaCl浓度的增高,种子发芽率和幼苗丙二醛、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GA3可以提高150 mmol·L-1浓度以内NaCl胁迫条件下东方山羊豆的种子萌发率;NAA适合调控东方山羊豆幼苗在中、低盐浓度下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以采自青海高寒草地阿坝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种子为材料,利用营养液砂培法,研究吲哚乙酸(IAA)或6-苄基腺嘌吟(6-BA)与氮素配施对老芒麦幼苗地上部生长特征的影响,旨在探究不同浓度氮素与外源IAA或6-BA配施对老芒麦的促生效应,以期为外源激素与氮素配施调控老芒麦幼苗生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氮素与IAA或6-BA配施较单一氮素、6-BA和IAA施入能更好地促进老芒麦的生长,氮素与IAA配施浓度为5∶5时老芒麦叶面积、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较对照(12 mg·L-1单一氮素)处理显著提高,叶面积较对照处理增大12.31%,叶绿素提高1.2%,可溶性蛋白提高17.72%,且与对照间差异显著(P<0.05).氮素与6-BA配施浓度5∶5时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该处理下老芒麦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较12 mg·L-1单一氮素和20 mg·L-1单一氮素处理分别提高了9.1%和19.72%,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氮素与6-BA配施浓度为3∶7时叶面积达到最大,叶面积分别比12 mg·L-1单一氮素和20mg·L-1单一氮素处理时提高了16.77%和19.41%,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 0.05).经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法进一步综合评价得出,氮素与IAA配施浓度为5∶5时能更好地促进老芒麦幼苗地上部生长.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GA_3)和6-苄氨基腺嘌呤(6-BA)对高加索三叶草根蘖芽生长发育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在不同浓度的GA_3(0对照、300、600、900和1200 mg·L~(-1))和6-BA(0对照、25、50、100和200 mg·L~(-1)),对其根蘖芽生长后的植株高度、叶片数、叶绿素含量和内源激素含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所有GA_3处理均显著增加了株高(P0.05)。尤其在600 mg·L~(-1) GA_3处理下,平均株高为21.33 cm(高于对照处理4.12倍)。GA_3还促进了叶绿素a的合成,最显著效果是在600 mg·L~(-1) GA_3处理下,叶绿素a的浓度为0.92 mg·g~(-1)(高于对照76.92%)(P0.05)。GA_3对叶绿素b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在6-BA所有处理浓度下,株高约为对照处理2.6倍,并且对于叶片数,6-BA处理比GA_3处理更敏感,在200 mg·L~(-1)时最多,高于对照2.99倍。6-BA显著促进了叶绿素a和b的积累(P0.05)。内源激素含量在整个处理浓度下均显示出对外源激素应用的剂量反应。对于地上植物部分,600 mg·L~(-1)的外源GA_3引起内源玉米素(ZT),GA_3和生长素(IAA)分别增加约23.84%,55.71%和137.99%,而脱落酸(ABA)减少约44.09%。与对照相比,外源200 mg·L~(-1) 6-BA使内源ZT,GA_3和IAA含量分别提高了约293.23%,49.71%和49.84%,而ABA降低了约52.48%。对于地下植物部分,内源激素变化与地上部分植物的响应大致相似,明显不同在于外源同样浓度GA_3(600 mg·L~(-1))和6-BA(200 mg·L~(-1))处理引起的ABA降低要少(分别为15.15%和28.26%)。总之,600 mg·L~(-1) GA_3和200 mg·L~(-1) 6-BA是促高加索生长发育的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