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连续4a研究表明,黄土丘陵区木枣稀植丰产园吊果比基本稳定在1.0-1.3之间;旱坡地木枣密植园4-5年生时,吊果比已经接近于1,5年以后超过1,亦即旱坡地木枣密植丰产园5年生时就已达到丰产园的要求。黄土丘陵区木枣丰产园有效枣股数量与产量的关系为y=-5.248165 1.37477x-0.039528x^2。旱坡地枣树稀植丰产园每公顷宜有效枣股数在150000-180000之间,产量在7500kg/hm^2左右,旱坡地枣树密植园,有效股数也应如此,不同的只是提早进入丰产期。  相似文献   

2.
金秋时节,菱枣飘香。在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万亩菱枣基地,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镇长李中华如数家珍,向本刊记者介绍家乡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我们大石窝镇是汉白玉之乡,周总理都说是国宝。但是我们镇还有两宝,优质"福临"菱枣和下营村冷水泉虹鳟鱼。去年我们这枣采摘一斤要40元还供不应求呢。今年产量大,1斤能卖到20元。"  相似文献   

3.
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利用秋水仙素在田间诱变"临猗梨枣"(二倍体)茎尖,经多年高接纯化后得到纯合四倍体枣新品种"辰光",这是目前国内外首个四倍体枣品种。与"临猗梨枣"相比,"辰光"枣头节间变短,皮孔增大,皮孔密度减小;枣吊变短;  相似文献   

4.
目前,枣树配方施肥的研究成果多以在"每产100千克鲜枣需N、P2O5、K2O各多少千克"的基础上计算目标产量施肥配方的形式表达,由于各地土壤、肥料、品种情况差别很大,我区百千克鲜枣需肥量及最佳养分配比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3年生矮化密植枣园的结果习性和产量的空间分布的研究表明,以自由纺锤形树形为主体的骏枣园,合理的产量空间分布结构能够提高骏枣总体产量,合理的规划和配套使用矮化密植栽培技术能够使骏枣园建园前期尽早实现丰产。1年生果枝上抽生的枣吊数较多,挂枣数较少;2年生果枝上枣股抽生枣吊较少,但结枣却较多,而结果部位主要集中在枣吊的基部和中部位置。测试枣树平均树高136.175 cm,干高30.705 cm,干粗2.404 cm,果枝台数12.15台,平均每株枣拐68.35个、枣吊111.54个、挂枣317.76个,平均单株鲜果产量5.552 kg,亩产量617.197 kg。  相似文献   

6.
川南浅丘地区温光资源丰富,适宜多熟制种植。多熟制种植,可以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单位面积收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者通过反复试验研究,探索出了冬洋芋+杂交高粱+再生高粱"旱三熟"新模式高产栽培技术,取得了旱三熟三季产量达到17.007 t/hm2,产值达到76 510.4元/hm2,收益达到68 425.4元/hm2的显著增产增收效果,是目前川南浅丘地区旱三熟种粮增产增收效果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7.
旱坡地密植枣园新生枣头夏季摘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旱坡地密植枣园新生枣头的摘心试验表明:骨干枝枣头夏季适时摘心可有效地抑制加长生长,促进加粗生长,减少营养消耗,积累养分;二次枝的增粗和有效节数的增加,提高了有效结果部位,调节了养分分配,提高了产量和品质。摘心在培养各类结果枝组过程中,不仅能够控制枝组的生长发育,使营养生长及时转化为生殖生长,而且显著提高了早期产量。摘心处理在盛花期以前进行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一、定植优良品种或改劣换优 新建枣园应定植优良品种,成龄枣园改接优良品种,这是提高枣果品质的根本措施.可定植或改接"冬枣"、"赞皇大枣"、"婆枣"、"绵枣"、"梨枣"等大枣品种,"金丝小枣"、"无核小枣"、"马连小枣"等小枣品种.改接方法以插皮接为宜.  相似文献   

9.
枣树素有“十年九不收”之说,这个说法不是没有根据,根据多年来对枣果生产产量的调查,确属实情。2005年、2007年、2009年、2010年行唐大枣可谓丰产不丰收,产量高,但因秋季枣果上色期连阴雨危害,造成大量裂果烂果使次果的比例大大增加,价格低、效益很差;2006年秋行唐、阜平等枣区因秋季一场大风将已经长成个且开始上色的枣果挂落2/3,使此年的枣果产量降低了2/3还多;2008年绿盲蝽象的猖獗危害使全国各地枣果几乎绝收。2011年行唐大枣可谓丰收,也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秋雨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枣食心虫俗称枣蛆,在各地枣区普遍发生,为害严重的虫枣率达70%以上,果实受害后成为"豆沙馅",几乎没有食用价值,直接影响枣农的经济收入。但是在生产上,果农由于没有掌握枣食心虫的发生规律,没有在最佳的时间进行用药防治,导致"十枣九蛆",为此掌握枣食心虫的发生规律是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不同播栽期对翠碧1号烤烟生长发育和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明确播栽期对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在福建建阳开展了烤烟播栽期试验,结果表明:随播栽期的推迟,烟株生育期明显缩短,生物量积累减少;2月8日移栽处理的烤后烟叶经济性状和中、下部叶评吸质量表现较好,而上部叶评吸质量以1月19日移栽处理较好,因此烤烟翠碧1号在福建建阳的最佳播种时间是当年10月下旬~11月上旬,移栽时间是次年1月下旬~2月上旬。  相似文献   

12.
对 7个早籼恢复系和 7个不育系分期播种的观测表明 ,在合肥地区 4月 6~ 16日播种 ,一般 6月下旬~ 7月初始穗 ;播期每推迟 5d ,播始历期缩短 2~ 4d ,主茎叶片数呈略减趋势或变化不大 ,穗粒性状无明显规律性变化。根据本地气候特点和各亲本系播始历期的长短 ,提出其春播复制的播期只宜安排在 4月 5~ 2 0日 ,抽穗扬花期在 6月 3 0日前后 ;父、母本行比 2∶10~12 ,每穴栽双株  相似文献   

13.
An ancient date seed (Phoenix dactylifera L.) excavated from Masada and radiocarbon-dated to the first century Common Era was germinated. Climatic conditions at the Dead Sea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longevity of this oldest, directly dated, viable see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eedling over 26 months was compatible with normal date seedlings propagated from modern seeds. Preliminary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demonstrated high levels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comparison to modern, elite date cultivars currently growing in Israel. As a representative of an extinct date palm population, this seedling can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historic date culture of the Dead Sea region. It also has importance for seed banking and conservation and may be of relevance to modern date palm cultivation.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不同播期试验,研究赣油14号播期与群体产量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江西宜春,赣油14号的最佳播期为10月6日,适宜播期为9月29日~10月13日,产量可达1 792.5~1 929.8 kg/hm2;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表现为先增后减,变异系数为10.2;在产量结构3因子中,单株有效角果数对产量影响最大,变异系数达13.7;其次是千粒重,变异系数为4.45%;每角粒数对产量影响最小,变异系数为1.42。  相似文献   

15.
从荷兰引进了282个郁金香品种,种植于上海鲜花港郁金香展示公园内,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察。记录了各郁金香品种的物候期,测量了植株茎杆高度。对不同类型郁金香的出苗期、盛花期、枯苗期等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的适宜播期,以疣柄魔芋(Amorphophallus virosus)为供试材料,分别以种植面积较大的常规胶园和光照条件更优的全周期胶园为间作林,研究2016年2月25日(SD1)、3月25日(SD2)、4月25日(SD3)三个播期对疣柄魔芋生育期、叶片性状、块茎产量、块茎可溶性糖、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全周期胶园林下疣柄魔芋生育期各播期差异不显著,常规胶园林下疣柄魔芋生育期随播期延后而缩短,SD1与SD3差异达显著水平。全周期胶园林下疣柄魔芋叶片数和叶柄基部直径随播期延后而显著增加,叶柄长度受播期影响不显著;常规林下不同播期疣柄魔芋的叶片数无显著差异,叶柄长度和基部直径随播期延后而降低,SD1和SD3差异达显著水平。全周期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的平均产量以SD1播期最高,为22.76 t·hm-2,但三个播期间差异不显著;常规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的产量随播期延后而逐渐增加,以SD3播期的产量最高,为10.90 t·hm-2,与SD1差异达显著水平。播期对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淀粉含量无显著影响。综上可知,全周期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在2月25日—4月25日间均适宜播种,适当早播有利于其产量形成;常规成龄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以3月25—4月25日之间为宜,适当晚播有利于其产量形成;全周期胶园林下疣柄魔芋产量显著高于常规胶园。研究结果可为橡胶园林下疣柄魔芋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的适宜播期,以疣柄魔芋(Amorphophallus virosus)为供试材料,分别以种植面积较大的常规胶园和光照条件更优的全周期胶园为间作林,研究2016年2月25日(SD1)、3月25日(SD2)、4月25日(SD3)三个播期对疣柄魔芋生育期、叶片性状、块茎产量、块茎可溶性糖、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全周期胶园林下疣柄魔芋生育期各播期差异不显著,常规胶园林下疣柄魔芋生育期随播期延后而缩短,SD1与SD3差异达显著水平。全周期胶园林下疣柄魔芋叶片数和叶柄基部直径随播期延后而显著增加,叶柄长度受播期影响不显著;常规林下不同播期疣柄魔芋的叶片数无显著差异,叶柄长度和基部直径随播期延后而降低,SD1和SD3差异达显著水平。全周期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的平均产量以SD1播期最高,为22.76 t·hm-2,但三个播期间差异不显著;常规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的产量随播期延后而逐渐增加,以SD3播期的产量最高,为10.90 t·hm-2,与SD1差异达显著水平。播期对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淀粉含量无显著影响。综上可知,全周期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在2月25日—4月25日间均适宜播种,适当早播有利于其产量形成;常规成龄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以3月25—4月25日之间为宜,适当晚播有利于其产量形成;全周期胶园林下疣柄魔芋产量显著高于常规胶园。研究结果可为橡胶园林下疣柄魔芋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收获时期对西南地区套作大豆机收效果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获时期难以确定是西南地区套作大豆生产面临主要问题之一。为研究收获时期对套作大豆机收效果和产量影响,以南豆25为材料,测定75%豆荚变黄至豆荚明显炸裂时期机械收获效果、植株不同部位水分含量、机械收获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随收获时期延后,机械化收获损失率先减后增,破碎率、含杂率逐渐减少。收获质量指标损失率、破碎率受收获时期影响较大,而含杂率受其影响较小。不同处理间机械化收获损失率变幅为2.06%~5.59%,破碎率变幅较大为0.97%~42.92%,含杂率变幅较小为0.43%~3.46%。损失率分为脱粒清选损失率和割台损失率。脱粒清选损失率随收获时期推迟逐渐减少,为过早收获损失率主要构成部分,占损失率比例为58.26%~96.47%;而割台损失率随收获时期延后逐渐增加,为过晚收获损失率主要构成部分,占损失率比例为55.71%~95.53%。多元线性逐步回归表明,损失率与荚皮含水率、破碎率与籽粒含水率均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建立损失率、破碎率与植株水分含量之间模型,大豆机械化收获条件应为荚皮含水率12.70%~19.57%,籽粒含水率小于25.55%,百粒重、机械收获产量较高,机收效果符合大豆机械化收获作业标准。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不同播期对小麦穗数形成的生长指标的影响,可以确定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适宜播种期。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播期为主区、品种为副区,参试小麦品种为衡4399、冀麦585、金禾9123和中麦155,播期设均10月5日、10日、15日、20日4个水平,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冬小麦成穗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至10月10日,对冀麦585和金禾9123冬前分蘖和根系生长无显著影响;可通过推迟播期降低枯叶率,金禾9123和中麦155播期需推迟至10月20日枯叶率才能明显降低;播期推迟至10月15日对多数参试品种5叶以上大蘖形成无明显影响;衡4399和中麦155播期推迟至10日,冀麦585播期推迟至15日,金禾9123播期推迟至20日,单位面积穗数稳定。金禾9123和冀麦585适播期长,晚播时单位面积穗数降低不明显,冀中地区推荐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衡4399和中麦155适播期短,冀中地区推荐适宜播期为10月5~10日。  相似文献   

20.
以秋菊品种‘雨花落英’为母本和夏菊品种‘奥运含笑’为父本配制F1杂种,调查F1世代4个花期相关性状在2008至2009两个年度的表型资料,运用单个分离世代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4个花期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4个花期性状均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现蕾期、显色期、盛花期和衰败期4个花期性状的中亲优势值均达极显著水平,中亲优势率分别为22.23%、17.60%、12.45%和11.11%,且超亲分离现象普遍存在。混合遗传分析表明菊花盛花期符合B-6模型,由表现为加性-显性的2对主基因控制;现蕾期、显色期和衰败期符合B-1模型,由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的2对主基因控制。控制现蕾期、显色期、盛花期和衰败期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9.92%、49.30%、28.56%和75.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