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米亚罗亚高山草甸冬春两季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还对土壤质量或健康状况起指示作用。为了掌握川西北亚高山草甸土壤动物群落的特征,于2007年11月和2008年4月对米亚罗地区的亚高山草甸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320只,隶属2门4纲15类(目),优势类群为双翅目幼虫、鞘翅目幼虫和鞘翅目成虫;中小型土壤动物6 081只,隶属4门7纲16类(目),优势类群为线虫类。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在冬春两季有较大差异,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在冬春两季节间无显著变化(P>0.05);多样性指数中,仅有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指数在春冬两季出现显著下降(P<0.05);大型和中小型土壤动物在垂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季节变化不显著(P>0.05)。与我国北方草原的土壤动物群落相比,川西北米亚罗亚高山草甸的土壤动物群落不仅在物种组成上有较大的差异,而且个体密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对这一地区不同植被地带中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53 722只,隶属于6门11纲27目(类)。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鞘翅目、柄眼目、小蚓类、弹尾目和膜翅目,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和蜱螨目,湿生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小杆目。研究表明,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渡,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呈减少趋势,森林带和森林-草甸区具有最高的类群数,交错带草甸-草原区和森林带具有最高的个体数量;不同植被地带土壤动物优势类群的组成与数量存在差异;DG指数、J指数和C指数差异显著。不同植被地带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夏季各个植被地带土壤动物具有最高的类群数,秋季森林带和森林-草甸带具有最高的个体数量;DG指数在不同植被地带中(森林带除外)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不同季节土壤动物优势类群的组成与数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三江源区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变化动态,于2012年4-10月以极度退化草地“黑土滩”为对照,利用定位观测方法对其进行了7次调查。结果表明:共捕获各类中小型土壤动物标本4552只,隶属3门、8纲、23目、55科、65属;大类群中蜱螨目(Acarina)占41.39%,线虫类(Nemata)占26.24%,弹尾目(Collembola)占23.77%,其他类群仅占8.60%;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数量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4-10月均是先上升后下降,在7-8月均达到最高;其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随着建植年限的增加有显著增加趋势,土壤动物群落结构随着人工草地建植年限的增加愈加稳定,群落稳定性以2000年人工草地最为稳定。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高原鼢鼠干扰对高寒草甸无脊椎动物类群组成及其数量的影响,选取青藏高原祁连山东段天祝县高原鼢鼠栖息地,用鼠丘数量代表干扰强度,设置高,中和低3个干扰区并调查各区植被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状和无脊椎动物类群及其数量。采用多元排序分析无脊椎动物类群对栖息环境条件变化的响应因子。各区共捕获无脊椎动物累计9目317只,其中,高、中和低强度干扰区无脊椎动物类群分别是9目,8目和8目;不同干扰区无脊椎动物优势类群不同。鞘翅目成虫,柄眼目和鳞翅目幼虫是共有优势类群,鞘翅目幼虫是高强度和中强度干扰区优势类群,而双翅目幼虫是中低干扰区优势类群;伴随高原鼢鼠干扰强度增加,无脊椎动物总密度和植食动物密度明显增加,高干扰区无脊椎动物总密度显著高于低干扰区(P<0.05),植食性无脊椎动物密度也显著高于低干扰区(P<0.05);冗余分析和偏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紧实度和含水量是影响高寒草甸无脊椎动物类群组成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高原鼢鼠通过改变高寒草甸土壤物理性状进而影响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及其数量。  相似文献   

5.
疏勒河上游冻土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疏勒河上游冻土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于2010 年6-7月对这一地区不同生境中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453头,隶属3纲9目13个类群,优势类群为鞘翅目幼虫、双翅目幼虫和鞘翅目成虫。与我国西北高原地区的土壤动物群落相比,疏勒河上游地区的土壤动物数量稀少、生物多样性较低,推测极端干旱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尽管不同植被类型间的大型土壤动物物种组成方面有较大差别,但其生物量和多样性与植被定量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之间,土壤动物生物量、个体数和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都无显著差异(P>0.05),而过渡类型冻土中的土壤动物生物量和个体数却显著大于其他2种冻土类型(P<0.05)。  相似文献   

6.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的6个样地中采集到土壤昆虫标本1580个,隶属于12目26科,成虫,幼虫,卵,蛹各占46.7%,42.13%,10.73%,32%。鞘翅目,膜翅目为优势类群,分别占30.1%,29.9%,密度各为159.3个/m^2,158个/m^2;双翅目和鳞翅目是常见类群,各占4.3%,0.7%,密度分别为21.1个/m^2,3.8个/m^2;弹尾目占总量的34.4%,是局限分布于特异性生境(河漫滩小区)的特征性类群;鞘翅目昆虫可视为典型草原的代表性类群,优势类群同一自然地带不存在生态小区间的替代现象。0-10cm的土壤表层是土壤昆虫的最适合生态位,人为放牧活动等扰动可影响土壤亚生态系统的昆虫分布。  相似文献   

7.
松嫩平原南部草原土壤动物组成与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对松嫩平原南部草原8种生境中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获得土壤动物86类,6603只,隶属4门6纲27目64科,其中16科是东北新记录,8种是东北新记录种。大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蚁科(Formicidae)、金龟子科(Scarabaeidae),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蓟马科(Thripdae)、甲螨(Oribatida),湿生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Rhabditidae、Dorylaimidae)。土壤动物类群最多的是拂子茅平地,最少的是碱茅低碱地,个体数最多的是榆树疏林沙丘,最少的是牛鞭草低湿地。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基本上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本文还探讨了土壤动物分布与土壤环境因素的关系。本项研究可为草原生态系统的研究和草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中型土壤动物对内陆盐沼沿退化序列环境的指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分析了扎龙盐沼湿地土壤大中型土壤动物分布格局及其对湿地退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大中型土壤动物对研究区典型湿地退化序列的土壤环境表现出明显的响应。沼泽表层具有最高的个体密度(达728只/m2),羊草草原表层的类群数最高(具有10个科的土壤动物),也具有最高的Shannon-Wiener指数。裸地无论是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还是种群密度都显著低于其他生境中的土壤动物。裸地的优势类群为鞘翅目、双翅目以及弹尾目。羊草草原的大中型土壤动物以膜翅目、等翅目和双翅目幼虫为优势种群。拂子茅苔草区优势种群为膜翅目和双翅目幼虫。芦苇沼泽以环口螺科和双翅目幼虫为优势种群。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影响土壤动物的环境因子可以分为两大类:以湿度和有机质为代表的指标,可以反映湿地湿润和丰富腐殖质的特征;以碱化度为代表的另一类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土壤盐渍化程度。保护湿地植被对于维护湿地土壤动物的多样性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样方统计法,对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过渡地带森林、森林草甸、草甸草原和草原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共采集大型土壤动物2 394只,隶属于3门8纲22目(类)。由森林向草原过渡过程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变化较大,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呈递减趋势。统计分析表明,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密度-类群指数(DG)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森林带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显著大于森林草甸、草原和草甸草原(P<0.05),多样性指数(H′)显著大于草原带,均匀度指数(J)在4个土地利用类型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森林具有最高的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类群数、H′值和DG值,其次是森林草甸,草原带最低。  相似文献   

10.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的6个样地中采集到土壤昆虫标本1580个,隶属于12目26科,成虫、幼虫、卵、蛹各占46.7%、42.13%、10.73%、32%.鞘翅目、膜翅目为优势类群,分别占30.1%、29.9%,密度各为159.3个/m2、158个/m2;双翅目和鳞翅目是常见类群,各占4.3%、0.7%,密度分别为21.1个/m2、3.8个/m2;弹尾目占总量的34.4%,是局限分布于特异性生境(河漫滩小区)的特征性类群;鞘翅目昆虫可视为典型草原的代表性类群.优势类群同一自然地带不存在生态小区间的替代现象.0~10cm的土壤表层是土壤昆虫的最适合生态位.人为放牧活动等扰动可影响土壤亚生态系统的昆虫分布.  相似文献   

11.
饲用苎麻与稻草不同比例混合青贮品质及饲用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鲜饲用苎麻与干稻草按质量比分别为90:10(R10)、80:20(R20)和60:40 (R40)贮存30、45 d和60 d后,进行感官评价、pH测定、营养成分分析以及饲用价值评价。结果表明:混合青贮产品感官评分较高,除R10组的30 d为2级尚好,其余各组均达到1级优等;处理对混合青贮pH无显著影响(P=0.462),对常规营养成分均有极显著的影响(P <0.01),处理与青贮时间对混合青贮的粗灰分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002);处理及青贮时间对混合青贮的相对饲用价值指数(RFV)均有极显著的影响(P <0.01),但未呈现出显著的交互作用(P> 0.05);R10组的RFV值较高,且不同青贮时间之间无显著差异(P> 0.05)。综合青贮品质及RFV,建议鲜饲用苎麻与干稻草混合青贮时适宜占比为80%~90%,青贮时间为45 d。  相似文献   

12.
核苷酸作为营养素代谢补充剂在动物机体中发挥重要的生理生化作用。正常情况下,机体能通过内源途径从头合成核苷酸满足机体需要。然而,当动物处于快速生长或受到免疫应激、肠道损伤及氧化应激情况下,体内合成的核苷酸不能满足需要,需额外添加。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从核苷酸的结构和来源及其消化、吸收和代谢入手,综述了日粮核苷酸对动物肠道健康、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旨在为日粮核苷酸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茶作为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天然饮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被称为"茶文化"。茶多酚是一类从茶叶中提取的多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具有抗氧化、抑菌、抗癌、防止遗传物质损伤等诸多优势,常做为抗氧化剂添加入饲料中,广泛应用于畜禽生产实践中。本文对于茶多酚的理化性质、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综述,目的在于评价茶多酚在畜禽养殖中的效果,并为其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菊芋全粉对刺参生长性能及灿烂弧菌刺激下体液中免疫因子活力变化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4.7±0.1)g的刺参36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喂食基础日粮,试验Ⅰ、Ⅱ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菊芋全粉5、15g/kg,试验期为42d,分为养殖试验期(0~28d)和感染试验期(29~42d)。试验结果表明:(1)养殖试验期,相较于对照组,菊芋全粉处理组刺参的日增重无显著变化(P>0.05),但试验Ⅰ组(5g/kg)刺参的饲料利用率降低0.75%,试验Ⅱ组(15g/kg)刺参的饲料利用率提高了21.05%(P<0.05);(2)感染试验期,灿烂弧感刺激后,15g/kg菊芋全粉可显著改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免疫应答变化(P<0.05);而相较于对照组,5g/kg菊芋全粉可显著增强刺激前期刺参的溶菌酶(LYZ)活力(P<0.05)。综上,灿烂弧菌刺激下,15g/kg菊芋全粉可显著增强刺参免疫因子活力。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植物乳杆菌替代抗生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选用(21±1)日龄健康断奶仔猪120头,随机分成2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头猪。抗生素组断奶仔猪在基础日粮中添加800mg/kg恩拉霉素和200mg/kg喹乙醇;植物乳杆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植物乳杆菌,活菌数量≥(1×10^8)cfu/g,试验期为14d。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组断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较抗生素组分别提高7.5%、8.8%(P>0.05),血清中总蛋白(TP)、IgG、IgM含量分别提高19.7%(P<0.05)、37.2%(P<0.05)、113.5%(P<0.01),断奶仔猪血清中D-乳酸含量降低18.0%(P<0.05)。综述,日粮中添加植物乳杆菌替代饲用抗生素恩拉霉素和喹乙醇具有提高断奶仔猪生长速度和机体免疫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探究过瘤胃葡萄糖对围产期奶牛空肠微生物群落和黏膜代谢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择10头围产期荷斯坦奶牛[4~5岁、体重(515±42)kg]随机分为2组,每组5头。对照组和过瘤胃葡萄糖组奶牛饲喂相同的基础饲粮,同时对照组每头每日给予90 g过瘤胃脂肪,过瘤胃葡萄糖组每头每日给予200 g过瘤胃葡萄糖。预试期14 d(产前第21天到产前第8天),正试期21d(产前第7天到产后第14天)。正式期结束后,将所有奶牛(10头)屠宰并取空肠食糜样品,测定其中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和微生物群落;同时取空肠黏膜样品,进行代谢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过瘤胃葡萄糖有降低空肠食糜中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趋势(P=0.094)。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过瘤胃葡萄糖有上调空肠黏膜中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表达量的趋势(P=0.063),有下调Toll样受体4(TLR4)(P=0.063)、白细胞介素-17A(IL 17A)(P=0.063)和白细胞介素-26(IL 26)(P=0.063)表达量的趋势,同时显著性地上调了丙酮酸羧化酶(PC)(P=0.016)、闭合蛋白(occludin)(P=0.016)和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IGFBP5)(P=0.032)的表达量,显著性地下调了白细胞介素-22(IL 22)(P=0.016)、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P=0.01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P=0.032)的表达量。此外,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过瘤胃葡萄糖显著性地增加了空肠食糜中梭菌属ⅪⅤ子集的数量(P=0.036)。由此可见,围产期奶牛饲粮中添加过瘤胃葡萄糖可以改善葡萄糖在机体的代谢以及提高免疫力,同时促进免疫相关有益菌梭菌属ⅪⅤ子集的定植,从而缓解围产期能量负平衡导致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德氏乳杆菌和低聚木糖对环江香猪生长性能和血浆生化参数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9.5 kg左右的环江香猪96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公母各占1/2)。对照组猪只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组、试验2组猪只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5%德氏乳杆菌、0.05%德氏乳杆菌+0.02%低聚木糖的试验饲粮。预试期3 d,正试期84 d。试验期间,每日记录采食量,分别于试验第1、28、56和84天称取空腹体重,计算各阶段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G);分别于试验第28、56和84天采集血液样品,检测血浆生化参数。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29~56天试验1组、试验2组的ADG显著升高(P<0.05),试验第57~84天试验1组F/G显著降低(P<0.05),试验第1~84天试验1组和试验2组F/G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28天,试验1组血浆甘油三酯(TG)和总蛋白(TP)浓度以及试验2组血浆TP、白蛋白(ALB)和TG浓度与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升高(P<0.05);试验第56天,试验1组血浆氨(NH3)浓度和淀粉酶(AMS)活性以及试验2组血浆AMS活性显著升高(P<0.05);试验第84天,试验1组血浆葡萄糖(GLU)和TG浓度以及AMS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降低(P<0.05),试验2组血浆TP浓度显著升高(P<0.05)且血浆谷草转氨酶(AST)和LDH活性显著降低(P<0.05)。另外,试验第56天,试验2组血浆TP、ALB、尿素氮(UN)、GLU、TG、胆固醇(CHO)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以及肝脂酶(HL)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1组(P<0.05),同时血浆AST和LDH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1组(P<0.05)。上述结果提示,饲粮中单独添加德氏乳杆菌或同时添加德氏乳杆菌和低聚木糖可提高环江香猪的ADG、降低F/G,这可能与德氏乳杆菌和低聚木糖影响了机体氮代谢和糖脂代谢相关生化参数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杜仲皮水提物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和肌肉品质、质构特性的影响。选取体质健康、平均体重(145.56±4.12) g的虹鳟450尾,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各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浓度为0(对照组)、0.5%、1.0%、2.0%和4.0%的杜仲皮水提物。试验期为10周。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终末体重、增重率、成活率、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间肌肉pH45 min、pH24 h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肌肉pH下降率最高,且显著高于2.0%和4.0%组(P<0.05),0.5%和1.0%组显著高于4.0%组(P<0.05)。3)各组间肌肉离心失水率、冷冻渗出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1.0%组肌肉滴水损失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 4.0%组肌肉弹力和弹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组肌肉胶着性和咀嚼性显著高于1.0%组(P<0.05),4.0%组肌肉内聚性显著高于1.0%、2.0%和对照组(P<0.05)。5) 1.0%和4.0%组肌肉肌纤维直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肌肉肌纤维密度随着杜仲皮水提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0.5%、1.0%、2.0%和4.0%组之间肌纤维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以上各项指标,建议饲料中添加浓度为4.0%杜仲皮水提物以改善虹鳟肌肉品质。  相似文献   

19.
锌作为动物机体一种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在加强机体免疫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基于微量元素锌对动物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机理研究的日益深入,文中通过阐述有机锌作用、功效以及在哺乳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探究有机锌单独添加对哺乳动物先天性免疫的影响,旨在探究锌对动物机体先天性免疫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和草原化荒漠5大草原类型的15个旗(县)844户牧民调查数据,通过建立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草原补奖政策对牧户减畜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草原补奖政策能对牧民减畜意愿起到激励效果,即在第二轮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下牧民愿意减少家畜数量,且获得更高的草原补奖资金的牧民减畜意愿更高;汉族牧民比蒙和满族牧民的减畜愿意更高;家庭总收入对减畜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且草场资源丰富、家庭总收入较低和畜牧业依赖程度较弱的牧民减畜意愿更高;草原类型值对牧民的减畜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位于较低草原生产力草原类型的牧民的减畜意愿更高。建议继续推行并完善草原补奖政策,改变福利式的补奖方式,提高政策目标的瞄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