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近几年,都市农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主要和我国大搞城市圈发展的形势有关。现在我国大概有20多个城市圈。城市圈原来只是郊区农业,而现在不单纯是郊区农业,也不是简简单单的阳台农业,空间辐射面积已大大提高。按照都市农业空间尺度来分析,都市农业的范畴一直在变化,从三米到三千米的尺度,都赋予了都市农业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武汉城市圈1997-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计算各城市及武汉城市圈整体的信息熵、均衡度,并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规律和驱动因素。研究结论:①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均质性较差,但趋向于合理方向发展;②影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驱动因素众多,其中土地内在的特性和规律及政策、产业结构、区位可达性等外部因素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都市农业发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罗平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6):655-658,677
本文阐述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与都市农业的内涵、理论基础、共同点和相互关系.分析了"两型社会"建设和都市农业发展都遵循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城市理论,以及具有的时代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两型社会"是都市农业发展的方向和保障,发展都市农业是"两型社会"的重要实现途径.提出当前应在建设"两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在发展都市农业的同时进行"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以县域(县、县级市、市辖区)为研究单元,选用多项经济指标,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部崛起"战略提出9年来武汉城市圈经济的空间格局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以来,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域在空间集聚分布,集聚趋势不断增强;经济"高—高"类型的县域主要分布于城市圈中部,"低—低"类型的县域多分布于城市圈边缘;武汉主城区、蔡甸区、江夏区和鄂州市始终是城市圈经济最具活力的地方,以城市圈几何中心为圆心,由北部大悟县开始到南部通城县结束顺时针画一个半圆所经过的区域大多处在经济的冷点区;经济的空间均质性在南—北和东北—西南方向上出现"下滑",在东—西和东南—西北方向上不断增强;随着时间推移,圈域经济的空间格局由"双峰"状演变成为"单峰"状,经济更加集中在以武汉主城区、蔡甸区和江夏区为核心的区域。  相似文献   

5.
韩平阳  汪民 《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2):209-214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对城市内部及其周边的土地利用形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探究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武汉市都市农业功能水平产生的影响,从生产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保护等3个方面构建了武汉都市农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1994—2019年武汉市相关统计数据收集,以5年为1个阶段分析城市都市农业功能水平的变化,并与通过遥感影像解译获得的土地利用数据结合研究,得出武汉市都市农业各项功能的演变和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进而分析了都市农业各项评价指标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对武汉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土地利用的规划方向提出建议,以期深化我国都市农业研究内容,并且推动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武汉城市圈建设和襄樊现有经济基础为依据,面对经济建设的新形势,结合"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将武汉城市圈与襄樊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进行对比,探索出符合襄樊市情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武汉的都市农业要重在"六创、六促、六升"等"三个六"方面下功夫,切实做到"十立十破"。  相似文献   

8.
以长江中游城市圈为研究区域,其内部26个城市作为研究单位,选取了反映城市化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关系两个目标层的18个指标,采用极值标准化和熵值法进行数据处理和权重赋值;然后计算城市化和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指数,并进一步构建耦合协调发展模型,进行3个城市圈之间耦合发展协调度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圈中协同发展水平最高的是长株潭城市圈,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市一城独大,环鄱阳湖城市圈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效率,注重城市分工,发挥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是三大城市圈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探讨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介绍了武汉城市圈的概况,然后分析了研究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若干建议,最后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趋势,认为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应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相结合,使得优化后的土地资源最终能够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都市农业是一种以高科技、规模化、集约化和高度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其发展需要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协同推进。农业院校以服务农业为己任,针对都市农业背景下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学科平台建设、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以及完善学科建设制度"等策略,构建符合都市农业发展的学科体系,促进都市农业科学快速发展,并在服务中发展、壮大自己。  相似文献   

11.
运用时间可达性、最邻近分析、地理集中指数等多种分析方法,从空间角度研究武汉城市圈农业示范点的结构特征,结果发现,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征。从城市基础条件、交通布局、河流水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角度分析不同因素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影响,结果发现,地市之间以及农业旅游示范点之间交通连接性较弱,农业旅游示范点对资源的依赖性强且农业旅游特色彰显不足。应完善交通网络布局,提高各地市和农业旅游示范点之间的通达性;创新经营模式,挖掘文化内涵,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旅游新形式;加强区域联合,促进武汉城市圈农业示范点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现代化都市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本研究在分析都市农业内涵、都市农业功能的基础上,对苏州都市农业发展的8种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苏州都市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以武汉城市罔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探讨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介绍了武汉城市圈的概况,然后分析了研究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若干建议,最后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趋势,认为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应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相结合,使得优化后的土地资源最终能够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上海建设"两型都市农业"的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两型都市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文章在分析"两型都市农业"内涵的基础上,针对上海"两型都市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等障碍因素,提出了上海建设"两型都市农业"的基本路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南通市发展都市农业的缘由、南通都市农业体系建设、南通都市农业应具备的功能,并指出南通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武汉城市圈创新要素投入与产出数据,运用二阶段DEA模型测算武汉城市圈创新效率,探讨创新激励、创新资本和创新人才三项创新要素的创新产出效率差异,以及武汉城市圈发展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差异与影响机制,最后本文就提升城市圈创新效率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关于大力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河北省现代农业要以各地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不同区域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定位、主要方向、重点产业,形成"一圈一群两片"的都市农业发展格局。在北京、天津和雄安新区周边14个县,重点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引领区;在石家庄、保定、邯郸、唐山等大城市周边地区,重点建设都市农业先行区;在远离中心城市地区,重点建设都市农业拓展区;在张家口、承德地区,重点建设都市农业生态涵养  相似文献   

18.
随着武汉都市农业的飞速发展,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显得尤为重要。武汉农业科技发展比较缓慢,武汉市应立足本地实际,广泛吸收国内外的农业科技技术,大力研发和推广水产养殖、畜产养殖和蔬菜种植以及农产品加工技术,提高现代化物流质量,加强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服务与管理,以振兴都市农业经济。  相似文献   

19.
武汉城市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促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手段,为"两型社会"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建设中如何实现集约节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的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1996-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及人口数据,以2008年为规划基期年,按照人均用地指标法,预测规划目标年2015年、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需求潜力和供给潜力,并据此提出高、中、低三种挂钩方案,分别测算出其挂钩潜力,选出适合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挂钩方案,并就挂钩开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在采取中、低挂钩方案时,武汉城市圈完全有能力开展挂钩工作。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新形态,都市农业是城乡一体化的结果。21世纪初,武汉市开始进行都市农业的探索,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绿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制约着武汉市都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武汉市绿色农产品品牌经营现状以及绿色品牌建设中存在的劣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从发展名优产品农业、加大新品种开发力度、采用生物种植技术和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4个方面提出打造绿色品牌发展武汉都市农业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