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其发病率与水稻品种的抗病性、栽培方式及带毒灰飞虱的虫量密切相关;通过选用抗病品种、采用适当的栽培方式、扑杀带毒虫源等综合防治对策,能够有效地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与流行。  相似文献   

2.
张娟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4):144-144,172
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都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发病轻重或流行与否主要取决于灰飞虱发生数量、带毒率、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和气候条件等因素。而赣榆县麦田灰飞虱虫量高、灰飞虱带毒率高、水稻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水稻易感生育期与一代灰飞虱集中迁移期相吻合。因此,2009年赣榆县水稻条纹叶枯病将呈大流行趋势,黑条矮缩病呈中等偏重流行态势。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的防治应采取“切断毒链,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做到“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的防治思路,实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3.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防治调查研究简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2007年江西省吉安市严重发生水稻黑条矮缩病,产量损失较大。2008年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加上气候等因素影响,该病发生减轻。该病由白背飞虱、灰飞虱等传播,灰飞虱2008年在吉安市有发生。分析了2007~2008年吉安市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盐都区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其发病率与带毒灰飞虱的虫量、水稻的抗病性及栽培方式相关密切。在防治上选用抗病品种、扑杀带毒虫源、适当的栽培方式等综合防治对策,能够有效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与流行。  相似文献   

5.
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与灰飞虱虫量之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与灰飞虱虫量之间关系试究结果表明,田间灰飞虱虫量与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轻重程度有显著的正相关,随着虫量的增加,发病株率逐渐上升,产量损失越大。因此,防治好灰飞虱是减轻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品种抗性比较及相关药剂防效对比试验,探索出在灰飞虱大暴发且带黑条矮缩病毒率特高的年份,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综合控制技术,主要包括选用抗(耐)病性较强的品种,应用50%拓胜可湿性粉剂等高效制剂适期防治秧田、本田灰飞虱,结合应用抗病毒制剂等,明显提高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控制效果,防效可达77.63%.  相似文献   

7.
1963~1974年通过对上海地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的寄主、生活习性及田间发生规律的详尽研究,表明防治麦田和其它越冬场所上灰飞虱的越冬代和第一代是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的关键措施;防治早稻秧田和本田的第一代及单季晚稻秧田和本田上的第一、二代灰飞虱能够有效控制这两种病害的流行。  相似文献   

8.
灰飞虱是水稻生产中的一大害虫.采取切实可行的灰飞虱防治措施,对确保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结合灰飞虱发生规律,分析了由灰飞虱传毒导致的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症状,并从农业防治、药物防治方面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控制灰飞虱流行,保障水稻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9.
防治水稻秧田期灰飞虱的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秧田药剂防治1代灰飞虱成虫是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不同药剂处理,在秧田1代灰飞虱成虫高峰期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用50%拓胜可湿性粉剂25 g防治秧田灰飞虱不仅有较好的速效性,且持效期长,最终大田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最低。  相似文献   

10.
南方水稲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白背飞虱和白带飞虱传毒为害而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害,具有暴发性、毁灭性、顽固性、隐蔽性的特点。夲文就南方水稲黑条矮缩病的症状特征和防治技术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淳安县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总结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的基础上,分析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有:耕作制度变化;灰飞虱种群数量增长及自身迁移扩散;栽培品种抗病性差;防治失时等。并根据当地防治工作实践,提出了有效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为害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原因分析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为介体传播的一种病毒病,近年来在我市水稻上有所发生并逐年加重,由于该病很难防治,所以一旦发生将会造成很大损失,为了搞清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原因,笔者进行了专题调查,在此基础上安排了多点多样试验示范,总结了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措施,即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防治为重点”的防治策略,切断灰飞虱发生传毒途径,进而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发病规律及防控技术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系统的田间调查,发现水稻黑条矮缩病与秧田灰飞虱特别是灰飞虱成虫的发生消涨关系一致,与大田灰飞虱发生无相关性。在建湖黑条矮缩病只有1个显症峰,距秧田灰飞虱成虫高峰约40~45 d。由于抗病品种发病轻,病穴率低,病株可恢复,成穗多,最终产量损失小,故在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区可选种抗病品种。此外,还可采取改变耕作方式、秧田覆盖防虫网、科学开展化学防治控灭灰飞虱、选择合适的栽培方式避开灰飞虱传毒、促病株恢复等多种防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以灰飞虱为主传毒发生的水稻病毒病,以持久性不经卵方式传播,极具暴发性、间歇性和迁移性。水稻一旦感染上该病毒,尚无直接有效的方法防治。近年来,由灰飞虱传播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呈加重趋势,尤其是部分抗条纹叶枯病品种的发病更为严重。在灰飞虱发生量连年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水稻黑条矮缩病已成为继水稻条纹叶枯病后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为了有效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危害,探索高效的综合控制技术,本文介绍了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原及特征、侵染循环、发生规律和危害症状,提出"治虫防病"是控制该病发生与流行的科学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由灰飞虱带毒、传播的水稻黑条矮缩病自2005年起在盐都区水稻生产上危害,且有逐年加重趋势,为有效防治该病,植保站就该病的发生原因、影响发病条件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优化耕作制度防治灰飞虱、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绿色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6.
水稻黑条矮缩病与灰飞虱发生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建湖县水稻黑条矮缩病与灰飞虱发生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灰飞虱盛发期与水稻黑条矮缩病显症急增期,均为一周左右,且基本一致。淮稻5号发病早,显症集中,产量损失大。  相似文献   

17.
吴正宝  吴庭友  张春云  张桥  王德江  傅文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4,(36):13050-13052,13054
[目的]评价吡虫啉种衣剂及其与氟虫双酰胺混用对水稻灰飞虱及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的控制效果.[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吡虫啉种衣剂及其与氟虫双酰胺混用控制水稻灰飞虱及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的效果.[结果]吡虫啉600 FS 83.3 ~125.0ml/hm2及其与氟虫双酰胺混用400 FS150.0 ~ 300.0 ml/hm2在灰飞虱和黑条矮缩病重发生情况下,秧田虫口防效高达45% ~55%,大田病害防效在28.71% ~ 56.52%,结合无纺布覆盖育苗以及秧田期防治灰飞虱,可有效控制病毒病的发生.[结论]为吡虫啉种衣剂的应用及水稻病毒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不同药剂配施防治灰飞虱、白背飞虱以及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效果,2013年于徐州市铜山区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锐胜)进行种子处理,并在水稻1叶1心期、2叶1心期、4叶1心期、6叶1心期分别喷施25%吡蚜酮、25%噻虫嗪、40%毒死蜱、25%吡蚜酮,对稻飞虱(包括灰飞虱和白背飞虱)及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效果较好,水稻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9.
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俗称"矮稻",主要是由灰飞虱为传毒媒介而引起的病毒病,近年来,该病害严重威胁沛县水稻生产。该文通过分析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原因,提出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针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徐州市呈现爆发的严峻形势下,在开展广泛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基本明确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与水稻品种、栽培方式、防治方式、灰飞虱虫量及带毒率等的相关性,并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