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用工业酒精作为溶剂对香椿皂苷进行了提取,并用石油醚、乙酸乙酯、饱和正丁醇依次萃取,再用甲醇-乙醚混合液对香椿皂苷进行了纯化,用颜色反应对香椿皂苷进行了检识,采用抑菌圈法探讨了香椿皂苷的抑菌浓度及效果.结果表明:香椿老叶中含有三萜皂苷和甾体皂苷,香椿皂苷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都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而且抑菌活性在浓度为1.0mg/ml时最大,香椿皂苷溶液对苹果褐腐、黄瓜炭疽、黑曲霉、青霉则无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2.
分光光度法测定文冠果壳总皂苷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文冠果壳总皂苷含量的测定方法,以期推动废弃物文冠果壳综合利用。[方法]根据文冠果壳苷与香草醛-高氯酸作用后具有的特征吸收,确定最佳显色条件,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文冠果壳苷的含量。[结果]测试波长为456nm,香草醛浓度5%,高氯酸体积0.8ml,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30min。测定文冠果壳苷含量为0.24mg/g。[结论]该测定方法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分析不同桑种桑叶的总黄酮含量,为桑叶资源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甲醇提取,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长穗桑(Morus wittiorum Hand-Mazz.)、华桑(Morus cathayana Hemsl.)桑叶总黄酮含量分别为(63.92±0.48)mg/g、(61.17±0.48)mg/g,极显著的高于其它桑种;白桑(Morus alba Linn.)桑叶总黄酮含量为(35.67±0.40)mg/g,极显著的低于其它桑种.[结论]不同桑种桑叶总黄酮含量差异极显著,长穗桑、华桑等野生种具有很大的潜在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白桦愈伤组织中的三萜产量,以齐墩果酸为标品,以5%香草醛-冰乙酸溶液、高氯酸为显色系统,对白桦愈伤组织中三萜含量的测定进行了评价,发现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重现性,并且显色液在5~50 min内测定吸光值较稳定;对白桦三萜的提取温度和试剂优化发现,白桦愈伤组织样品在20℃,40℃,60℃,80℃等温度下进行超声提取,其三萜含量依次为40℃(1.67 mg/g)>60℃(1.28 mg/g)>80℃(0.47 mg/g)>20℃(0.08 mg/g).在有机溶剂中,其含量依次为:苯(2.58 mg/g)>乙醚(2.04 mg/g)>.乙醇(1.67 mg/g)>氯仿(1.21 mg/g)>甲醇(0.89 mg/g)>丙酮(0.50 mg/g).因此建议,白桦愈伤组织中三萜提取的最佳温度为40℃,提取试剂为95%乙醇.  相似文献   

5.
白桑叶总黄酮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利  潘一乐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255-3257
[目的]为桑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甲醇提取桑叶总黄酮,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并通过稳定性、重复性、精密度和回收率试验检验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重现性,分析了白桑不同种质资源桑叶总黄酮含量的差异。[结果]标准液及供试液均在505nm处有最大吸收。重复性、精密度、回收率试验的RSD值分别为0.95%、0.67%和1.3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白桑叶总黄酮含量较低。方差分析表明,同属白桑的不同种质资源桑叶总黄酮含量差异极显著。测定的12份种质桑叶总黄酮含量平均为44.00mg/g,其中白桑8号桑叶总黄酮含量最高,为(60.78±2.32)mg/g;桑莲桑叶总黄酮含量最低,为(34.20±0.86)mg/g。[结论]以甲醇提取、硝酸铝显色、505nm测定的分光光度法适用于桑叶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赵燕飞  秦枫  江科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075-7076
[目的]确定三七茎基总皂苷含量测定方法,优化其回流提取工艺。[方法]采用香草醛-高氯酸法测定三七茎基总皂苷含量的方法,并以总皂苷含量为指标,优选回流法提取三七茎基总皂苷的工艺条件。[结果]在0.008 3~0.049 6 mg/ml浓度范围内,人参皂苷Rg1浓度与吸光度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 4),平均回收率为99.3%(n=4),RSD为3.4%。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0(g/ml)、乙醇浓度60%,浸泡时间12 h,提取3次,每次2 h。[结论]该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提取工艺经济、合理,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苹果叶片营养元素含量与果实品质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豫西地区22个苹果园红富士苹果叶片N、P、K含量和果实硬度、总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糖/酸进行了分析。[结果]叶片N、P、K含量分别为(21.52±3.30)(、2.37±0.41)(、9.72±1.68)g/kg,Fe、Mn、Cu、Zn含量分别为(99.06±17.32)(、32.22±6.53)(、3.38±0.53)(、26.51±5.58)mg/kg;果实硬度、总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糖/酸分别为(11.13±0.98)kg/cm2(、113.7±8.2)g/kg(、2.35±0.20)g/kg(、48.81±4.98)。叶片养分含量与果实品质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K含量分别与硬度、总糖含量和糖/酸呈显著正相关,Fe含量与硬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对果实硬度和糖/酸影响最大的是叶片K和Fe的含量,其他元素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不同碳氮源培养液对蛹虫草多糖及虫草酸含量的影响。[方法]以不同碳氮源培养液振荡培养蛹虫草,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虫草多糖含量,用高碘酸钠法测定虫草酸含量。[结果]培养液中多糖含量以米蛹配方最高,为6.48mg/ml,其次为玉米糁蛹的5.87mg/ml;虫草酸含量以玉米糁蛹配方最高,为5.21mg/ml,其次为米蛹的4.94mg/ml;菌丝体中多糖含量以玉米糁蛹配方最高,为68.32mg/g,其次为米蛹的57.91mg/g;虫草酸以麦米蛹配方最高,达186.29mg/g,其次为小麦蛹的180.32mg/g。[结论]选择适宜碳氮源进行蛹虫草的液体培养,可获得多糖和虫草酸含量很高的培养物。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多种植物混合提取液总三萜皂苷含量的测定方法,通过比较无患子、艾草、皂荚及茶籽粕4种植物源三萜皂苷与人参皂苷Rh_2在4种显色体系(高氯酸、浓硫酸-甲醇、香草醛乙醇-浓硫酸、香草醛冰醋酸-高氯酸-冰醋酸)中最大吸收波长的差异,选择差异最小的体系作为最佳显色体系测定这4种植物源总三萜皂苷。结果表明:高氯酸作为显色体系测得的4种植物源三萜皂苷与人参皂苷最大吸收波长的差异最小,作为最佳的检测系统。当无患子、艾草、皂荚及茶籽粕以重量比为2.0∶2.0∶1.0∶1.5,测得混合提取液总三萜皂苷含量为(166.2012±2.2615)mg·g~(-1)。说明高氯酸法简便、可靠且重复性好,可作为无患子、艾草、皂荚及茶籽粕等混合提取液总三萜皂苷含量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老鸦柿不同部位总多糖、总皂苷和总黄酮的含量。[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总多糖、总皂苷和总黄酮的含量。[结果]不同部位总多糖的含量分别为:果实30.19%、种子4.86%、茎5.28%、叶28.43%、根16.78%;不同部位总皂苷的含量:果实4.73%、种子1.33%、茎6.64%、叶6.24%、根3.26%;不同部位总黄酮的含量:果实4.20 mg/g、种子2.01 mg/g、茎3.60 mg/g、叶23.16 mg/g、根8.26 mg/g。[结论]总多糖含量为果实>叶>根>茎>种子;总皂苷含量为茎>叶>果实>根>种子;总黄酮含量为叶>根>果实>茎>种子。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不同地区楝属植物中川楝素含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高速液相色谱(HPLC)对我国楝属(Melia)植物主要分布区的川楝、苦楝的树皮、果实及叶片中川楝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采自不同地区川棘、苦楝样本中川楝素的含量差别较大。树皮中的含量以贵州(沿河),陕西(西乡)采的苦楝及河南(扶沟)采的川楝较高,分别为5.160、4.697和4.223mg/g。果实中川楝素的含量都较低,苦楝果中仅含微量或测不出。杭州采的川楝果中川楝素含量却显著高于其它楝果样本,而且比其树皮的含量还高(分别为0.800和0.574mg/g)。所采的楝叶中在该测定条件下测不到川楝素存在。楝科中其它9种非楝属植物树皮中不含有川楝素。从整个测定结果可以看出,川楝素只存在于楝属植物树皮中,果中也有少量分布,川楝中川楝素的含量不一定高于苦楝。各样本中川楝素含量的差异是否与其分布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及土壤等因素有关,有必要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张筱岚  周浓  段云忠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334-8335,8338
目的]测定不同采收期川楝子中阿魏酸的含量,并考察阿魏酸在采收期内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UltrasphereTM-ODS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15∶85=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22nm,柱温为25℃。[结果]不同采收期川楝子药材中阿魏酸含量无显著变化,以1月份采集的样品中阿魏酸含量最高。[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可为川楝子确定最佳采收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皂荚化学成分及杀鼠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管和圆形滤纸预试法研究表明:皂荚乙醇提取液中含有酚类物质、皂甙、黄酮、甾体(或萜类)、糖、 多糖(或甙类)和强心甙等成分。对小鼠(Mus musculus)活性测定表明。乙醇提取液在饵料中的含量为15%时, 小鼠的平均食毒量为20.80g/kg,对小鼠的毒杀率为80%;饵料中皂荚样品的含量为15%和10%时,小鼠的平 均食毒量分别为17.15g/kg和19.80g/kg,对小鼠的毒杀率分别为90%和100%;提取液中的化学成分基本 包括了皂荚杀鼠的活性成分,且适口性较原粉为好;以家鸡(Gallus domestiaus)为供试动物进行二次中毒试 验,试验过程中无鸡的死亡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Cd(0、30、60、90、120、150、180 mg·kg~(-1))处理对苦楝(Melia azedarach L.)幼苗生长、Cd积累、光合、质膜透性以及渗透调节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d2+浓度≤60 mg·kg~(-1)时显著促进苦楝幼苗生物量的积累(P0.05),Cd2+浓度60mg·kg~(-1)时抑制作用逐渐增强,但≤120 mg·kg~(-1)Cd处理对株高影响不显著(P0.05),植株能正常生长且保持较大的生物量;苦楝对Cd具有一定的积累能力,其根、茎、叶中Cd含量随Cd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根系是主要积累部位;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叶绿素(Chla+b)含量和光合速率(Pn)下降,相对电导率(REC)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大,但≤60 mg·kg~(-1)Cd处理时均无明显变化;随Cd浓度的升高,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呈先升后降趋势,游离脯氨酸含量始终高于CK,苦楝通过增加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来维持Cd胁迫下的渗透平衡,从而降低Cd毒害。上述结果表明,苦楝对Cd具有一定耐性,其耐Cd胁迫的阈值浓度大约是120 mg·kg~(-1),可以将其应用于土壤Cd污染区域,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修复土壤Cd污染。  相似文献   

15.
采用Folin-ciocalteu法对荷叶、枳实和水皂角3种中草药提取物的多酚定量,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清除自由基能力的评估.结果表明,经过粗提后,多酚含量最高的是枳实提取物,多酚含量为(462.5±19.28)mg/g,其次是荷叶和水皂角提取物,分别含多酚(293.8±78.57)和(270.3.±28.53)mg/g....  相似文献   

16.
钟国辉  权红  袁雷  田发益  罗利樊  兰小中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262-3264,3315
[目的]建立了西藏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Hance)M.Cheng]不同部位鬼臼毒素的HPLC分析方法,并对鬼臼毒素含量进行检测。[方法]色谱条件为:色谱柱,Whates C18柱(1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55∶45,V/V);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90 nm;柱温,25℃;进样量,20μl。线性范围为1~200μg/ml,回归方程:y=15121x-46585,r=0.9991。[结果]西藏八角莲根、块茎、叶、叶柄、花和果实中均检测到鬼臼毒素,但是不同部位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块茎中鬼臼毒素含量最高,为(180.50±2.74)(md)μg/g,之后依次为根中(58.83±1.59)(md)μg/g,花中(40.33±1.24)(md)μg/g,叶中(36.93±1.09)(md)μg/g,叶柄中(29.90±0.45)(md)μg/g,果实中(6.03±0.12)(md)μg/g,依次降低。[结论]该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重复性高、分离效果好,不同组织中鬼臼毒素含量以块茎中最高,果实中最低。该研究可为西藏药源植物功效成分的分析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7.
研究15种植物药水提物对灵芝生长及三萜酸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金银花水提物0.25 g/L对菌丝体生长,以及对胞外三萜酸、胞内三萜酸形成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菌丝体生物量由6.79 g/L提高至7.63 g/L,胞外三萜酸含量由81.93 mg/L提高至138.20 mg/L,胞内三萜酸含量由69.76 mg/L提高至84.55 mg/L.  相似文献   

18.
苦楝素含量高的苦楝优良种源及单株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有机溶剂乙醇浸提法提取苦楝果实、树皮和树叶中的杀虫活性成分,对苦楝提取物进行熔点测定、红外吸收光谱测定、质谱及紫外吸收光谱测定,确定该提取物是苦楝素。测定苦楝不同部位的苦楝素含量,进行不同部位苦楝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苦楝不同部位的苦楝素含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在国内收集15个苦楝种源,进行繁殖和造林,并测定其树皮和树叶中苦楝素的含量,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和综合比较,筛选出适于矮林作业的优良种源7个;在福建省内进行苦楝优良单株选择,选出128株苦楝优良单株,测定苦楝优良单株果实中苦楝素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和平均值比较,筛选出果实中高含苦楝素的苦楝优良单株9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