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基于惠东县1967-2017年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及2007-2016年惠东县冬种马铃薯产量数据,分析了惠东县气象条件对冬季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惠东县冬季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距平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目前都处于负距平增多的年代。不同生育期内气象要素对马铃薯的影响不同,全生育期马铃薯产量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发芽期产量与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幼苗期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快速膨大期产量与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影响惠东县冬种马铃薯生产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持续性干旱和霜冻,其中以霜冻的影响最严重。因此要适当采取措施,减少灾害性天气对马铃薯生产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气象因子对辽西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在各生育期内影响辽西地区玉米产量的气象因子,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应用辽宁省西部地区1981—2010年30年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玉米主要发育期资料和相应台站气象因子观测资料,结合玉米单产历年资料,利用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各生育期内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与玉米单产的关系。结果表明:(1)辽西6个地区30年气象产量的变化特征具有高度相似性,且影响6个测站玉米生长发育的气象因子波动表现的极具区域性;(2)气象因子对辽西地区玉米产量变化构成影响的主要发育阶段为拔节-抽雄期,该阶段内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及日照时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辽西6个地区拔节-抽雄期最高气温大于30~ 31℃及降水量小于10 mm出现日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潍坊市冬小麦生育期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利用潍坊市1981—2010年连续30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及其生育期的气温、降水量、日照等资料,采用气候变化倾向率、三次多项式函数、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潍坊市冬小麦生育期的主要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影响,以期对冬小麦种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潍坊市冬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4℃/10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49 mm/10年,日照时数年际变化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50.18 h;冬小麦全生育期显著缩短,每年缩短0.426天,苗期、返青期和灌浆成熟期缩短,越冬期、拔节孕穗期延长;冬小麦的气候产量呈下降趋势,气候产量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而与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主要气象因子对不同播期西瓜全生育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主要气象因子对不同播期西瓜全生育期的影响,2016年在五家渠垦区开展了西瓜不同播期种植生产试验与调研。结果表明,日照时数对西瓜全生育期的直接正效应很弱,热量条件是决定西瓜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平均气温和活动积温对西瓜全生育期的直接效应最大,但通过光温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照时数和≥20℃积温对全生育期的正负效应加强到最大。  相似文献   

5.
北疆棉花NDVI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棉花NDVI与气象因子的分析为及时、有效地开展棉花生产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利用2000—2012年棉花生长期的MOD13Q1数据和逐日降水量、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棉花NDVI的变化特征以及气象因子对棉花NDVI的影响。结果显示:棉花NDVI随着生长期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先迅速增大后逐渐减小;由于研究区是灌溉农业区,棉花NDVI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较小,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棉花NDVI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强相关,相关系数在0.7750~0.9500之间,考虑不同温度因子积温与棉花NDVI相关系数大小和其平均值,平均气温积温呈现较好的相关性及稳定性,最高气温积温相关性较低,最低气温积温相关性最大。总之,棉花NDVI能较好地反映棉花长势,与降水量无显著关系,最低气温的积温是影响棉花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高寒地区春油菜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得到春油菜生育期对当地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利用1991—2017 年高寒地区贵南县气象局观测的春油菜生育期和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高寒地区春油菜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1991—2017 年间高寒贵南地区春油菜生育期内平均气温、最低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积温均呈不显著升高趋势。累积降水量和平均风速呈显著升高趋势,而累积日照时数则呈显著减少趋势。(2)高寒地区春油菜出苗期无明显响应外,成熟期、播种期、抽苔期、五真叶和现蕾期等生育期均表现为随年际的延长而显著延迟的响应特征。开花期延迟趋势不显著。(3)高寒地区春油菜全生育期天数增加趋势不显著,全生育期天数年际间变化幅度大。全生育期天数与同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稳定通过0℃的积温、日照时数和累积降水量正相关极显著。  相似文献   

7.
年际间气象因子变化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鲁棉研28号’为试材,探讨年际间气象因子变化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年际间棉花生育期内的积温变化不显著,日照时数间的变异系数为7.4%,降水量的变异系数达到18.4%;日照时数与籽棉产量、霜前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呈正相关;降水量与籽棉产量、霜前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呈负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降水量是影响棉花产量因素的关键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气象条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为当地水稻的种植生产提供依据,对安徽南陵2005—2014年早稻、中稻和一季晚稻、双季晚稻全生育期的主要气象因子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其对各类水稻气象产量的影响,并定量计算出各气象因子与该三类水稻气象产量的相关系数。结果发现:水稻气象产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早稻和双季晚稻整体呈上升趋势,中稻和一季晚稻基本持平,略有下降。对比分析和相关性显示,早稻气象产量与降水量和蒸发量相关性较大,且与降水量和蒸发量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中稻和一季晚稻受温度、蒸发量和降水量影响显著,与蒸发量相关性最大,并且与降水量成正比,与温度、蒸发和日照时数成反比;双季晚稻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较前两种水稻偏小。该研究获得了南陵不同气象因子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程度,为今后水稻种植合理避开气象灾害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气象条件对水稻生产影响研究——以安徽南陵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气象条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为当地水稻的种植生产提供依据,对安徽南陵2005—2014年早稻、中稻和一季晚稻、双季晚稻全生育期的主要气象因子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其对各类水稻气象产量的影响,并定量计算出各气象因子与该三类水稻气象产量的相关系数。结果发现:水稻气象产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早稻和双季晚稻整体呈上升趋势,中稻和一季晚稻基本持平,略有下降。对比分析和相关性显示,早稻气象产量与降水量和蒸发量相关性较大,且与降水量和蒸发量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中稻和一季晚稻受温度、蒸发量和降水量影响显著,与蒸发量相关性最大,并且与降水量成正比,与温度、蒸发和日照时数成反比;双季晚稻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较前两种水稻偏小。该研究获得了南陵不同气象因子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程度,为今后水稻种植合理避开气象灾害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对松嫩平原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马铃薯主产区1971-2017年气温、降水、日照、地段产量、发育期、产量结构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探寻不同发育阶段影响显著的气象因子,以期为马铃薯生产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987-2017年松嫩平原马铃薯全生育期日数为延长的趋势,播种期先提前后延迟,出苗期普遍提前,分枝、花序形成、开花期均先提前后延后,可收期波动频繁,全生育期≥10℃积温总体增加,马铃薯观测站的地段产量呈上升趋势。研究区域内屑薯率与各发育阶段的气象因子相关性不大;株薯块重与播种-出苗期的日照时数、花序形成-开花期的平均气温和降水及开花至可收期的日照时数相关性较大;在满足马铃薯生长发育的情况下,花序形成-开花期的降水越少、开花至可收期的平均气温越低,气象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11.
开展大豆气候品质评价技术方法研究既是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服务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黑龙江省种植结构调整的现实需求。本文采用呼玛县1981-2018年大豆生育期、产量、气象灾情以及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资料,研究确定了大豆气候品质评价技术指标,并建立了评价模型。确定了大豆气候品质评价6个关键影响因子(年≥10℃积温、开花期低温、开花期日照、开花期降水、结荚鼓粒期降水、初霜冻)和分级指标。通过对专家打分法、相关系数法和通径系数法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采用相关系数法确定权重系数建立了大豆气候品质评价模型,历史拟合正确率达到了88%,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长沙近41年气候变化对双季早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诊断分析气候变化对长沙水稻产量的影响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利用长沙市4个人工观测站1971—2011年逐日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趋势系数、相关系数、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长沙双季早稻生长期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气象产量与其生长期气象因子间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长沙早稻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依次是:5月低温、生长期最高气温、生长期降水量、灌浆乳熟期最高气温、生长期日照时数、5月日照时数、5月最高气温、5月平均气温及洪涝;(2)5月低温强度指数Ij与气象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对早稻产量有明显不利影响;生长期降水量与气象产量存在显著负相关,降水量太多不利于高产;(3)近41年来,早稻生长期最高气温、5月平均气温、5月最高气温呈极显著增加态势,生长期最高气温与气象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5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灌浆乳熟期最高气温与气象产量呈较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增温十分有利于早稻高产;(4)生长期日照时数与气象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日照时数多对早稻高产有利;(5)近41年来,早稻气象产量呈弱下降态势,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大幅增长,2004—2008年小幅增长,得益于生产力水平和早稻品种的提升以及十分有利于早稻增产的气象条件;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多为负值及2009年连续3年负值,在于气象条件对早稻增产无贡献。气候变化对长沙早稻产量的影响总体呈正效应。  相似文献   

13.
利用奉贤1981—2019年逐旬气温、降水、湿度、日照等气象观测资料及1982—2019年黄桃产量数据,分析了黄桃产量的变化趋势及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并通过采用单要素指标及相关分析法着重分析2003—2019年黄桃全生育期各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构建了奉贤黄桃产量的气象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黄桃产量以2003年为界,由波动上升转为上下波动,2003—2019年产量变异系数为22.9%。黄桃果实膨大—成熟期气象因子与产量的相关性较大,其次为花芽分化期、萌动—开花坐果期,落叶—休眠期较小。膨大成熟期气温(日照)在4—6月与产量呈正相关,而在7—8月为负相关,降水(湿度)影响与气温基本相反,其中7月下旬的最低气温、降水量、降水日数、日照均与产量呈显著相关;花芽分化期气温除7月下旬—8月上旬、9月上旬外均与产量呈正相关,且上年10℃终日及10、20℃有效积温与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花芽分化期各旬降水量(降水日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波动大;落叶—休眠期的干旱及暖冬带来的蓄冷量不足可能对产量有一定影响。建立的基于气象因子的黄桃产量最小二乘偏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可为黄桃生产及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4.
唐山地区近48年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以全球变暖为主线的气候变化已被世界公认。气候变化会影响到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的格局,作物品种布局、粮食产量等。为此,利用唐山地区11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日平均气温和逐日降水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倾向估计,分析唐山地区主要农业气候资源时间、空间变化趋势及其差异,为政府部门指导农业生产,发展设施农业和名优农产品开发、引进、农业气候资源利用论证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唐山地区热量均呈增加趋势,西南部热量增加趋势明显,东北部热量增加较缓;≥0 ℃活动积温、≥10 ℃活动积温的变化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密切相关;年降水量表现为减少趋势,且年际间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5.
李强  孔凡磊  袁继超 《作物杂志》2020,36(4):150-452
基于2011-2016年大田试验和气象数据资料,研究了年际气象差异对西南丘陵区玉米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西南丘陵区玉米生产的高产稳产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西南丘陵地区雨热资源丰富,但气象因素存在明显的年际波动,降水量波动最大,积温波动最小,且玉米各生育阶段降水、积温和光照配置也有所不同。积温是该区玉米生育前期形态建成的主要限制因子,花前积温、花后日照和降水共同调控玉米的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而后期产量形成是各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花后日照直接影响玉米穗部性状(穗长、穗粗)和产量构成(穗粒数、千粒重),从而调控玉米的产量;花后积温和降水则通过影响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对最终产量产生影响。因此,西南丘陵地区玉米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播期,适当提高生育前期积温,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高源器官的形态建成,为花后光合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减少花后降水量,提高花后日照时数,改善籽粒灌浆,提高籽粒充实度,从而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6.
陇东塬区玉米灌浆期气象因子变化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了解气象因子的变化对陇东塬区玉米灌浆期生长的影响,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利用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玉米在灌浆前期(开花至乳熟)、灌浆后期(乳熟至成熟)及整个灌浆期(开花至成熟)光、热、水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浆期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温度日较差、光照时数对产量构成因素呈现较高的负效应,平均最低气温、≥10℃积温对产量构成因素呈正效应;降水量在整个灌浆期对百粒重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在灌浆前期和后期对株籽粒重和百粒重呈现较弱正相关,作物耗水量在灌浆后期对产量构成因素呈现较强正效应。同时分析得出玉米灌浆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温度日较差和光照时数呈现逐年降低趋势,平均最低气温、≥10℃积温和降水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总而言之,在陇东塬区热量和光照基本能满足玉米不同灌浆期的需求,水分是限制产量的关键因素,气候变化有利于陇东塬区玉米灌浆,对提高产量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