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枣棉间套作条件下,红枣供水状况与单作红枣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研究红枣主要应用的3种灌溉模式和不同灌水量对红枣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红枣3因素2水平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处理对红枣枣吊长度、枣吊数量、开花数量、果径变化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不同灌溉模式下,枣吊长度滴灌>沟灌>微喷,单个枣股枣吊数量和单个枣吊蕾、花数以及横纵径之积比较均为滴灌>微喷>沟灌,并且红枣单株产量滴灌>沟灌>微喷,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不同灌水量水平下,红枣各项调查指标均表现高灌溉量处理优于低灌量处理,枣单株产量高灌量显著大于低灌量产量.[结论]滴灌、微喷和沟灌增加灌水量都能显著促进红枣的生长和提高红枣产量,3种灌溉模式对红枣的影响表现为滴灌>沟灌>微喷.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枣棉间套作条件下红枣供水状况与单作红枣间的差异性,研究红枣种植中主要应用的3种灌溉模式和不同红枣灌水量对红枣的影响。[方法]通过设计3因素2水平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红枣枣吊长度、枣吊数量、开花数量、果径变化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不同灌溉模式下,枣吊长度滴灌〉沟灌〉微喷,单个枣股枣吊数量和单个枣吊蕾、花数以及横纵径之积均为滴灌〉微喷〉沟灌,且红枣单株产量滴灌〉沟灌〉微喷,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灌水量水平下,红枣各项调查指标均表现为高灌溉量处理优于低灌量处理,枣单株产量高灌量显著大于低灌量。[结论]该研究表明,滴灌、微喷和沟灌增加灌水量都能显著促进红枣的生长和产量提高,3种灌溉模式对红枣的影响表现为滴灌〉沟灌〉微喷。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不同栽植密度杏园的温湿度变化规律,为选择合理建园密度及整形修剪奠定基础.[方法]用EI-USB-2型温湿度记录仪,对不同栽植密度杏园不同部位的温湿度变化进行测定,分析其温湿度差异.[结果]杏园内部温度比外部(对照)温度低,而湿度高于外部(对照),一天中温度的变化都呈现出“低-高-低”的规律,而相对湿度的变化则反相关.杏园的株间、行间和树冠中心的温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行间>株间>树冠中心,相对湿度变化则相反.不同密度的杏园在15:00 ~ 16:00温度差异较大,温度变化从大到小依次为:8 m×8 m>4 m×8 m>4 m×6 m>4 m×4 m>2 m×4 m,湿度变化相反.[结论]不同栽植密度杏园内温湿度差异显著,栽植密度小的杏园温度小湿度大,栽植密度大的杏园温度大湿度小,4 m×6 m、4 m×8 m为较适中的栽植密度.  相似文献   

4.
王英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137-8139
[目的]以南疆枣园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地表覆盖模式对果园土壤温度和红枣生长发育的影响,寻找最优地表覆盖模式,为红枣高产优质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在翻耕覆膜、翻耕秸秆覆盖、翻耕裸地和免耕裸地条件下,对5年骏枣枣园的土壤温度、枣果生长发育、枣果生长动态、枣外观品质进行测量.[结果]0 ~25 cm土层土壤平均温度翻耕覆膜>翻耕裸地>免耕裸地>翻耕秸秆覆盖.在生育期内,秸秆覆盖处理的综合生长量(二次枝长、二次枝粗)高于其他3个处理,促进枣树生长发育.不同覆盖处理措施中,秸秆覆盖下的枣品质最好,覆膜次之.[结论]综合考虑不同覆盖措施的效应,秸秆覆盖比较适宜新疆地区红枣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水分胁迫对枣园间作条件下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研究阿拉尔垦区幼龄枣园不同间作模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及棉花生产力动态.[结果](1)轻度水分胁迫、适宜水分处理下土壤含水量较高,紧实度适中,具有较强的保墒蓄水能力.(2)同一水分处理下,产量表现为M3>M2>M1.同一种植模式下,产量表现为W2> W3> W4> W1.(3)W1水分处理和M3模式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4)适宜间作枣园的灌水量为300 m3/667m2.[结论]阿拉尔垦区1~2龄枣园中,红枣与棉花间距保持0.5m距离,对提高棉花产量较为有益,且对枣树影响较小;第3年,红枣与棉花间距应调整为1.0m,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枣棉间作复合系统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新疆喀什地区杏棉间作棉花获得高产高效优化田间配置提供实践与理论依据.[方法]在树龄为5年的杏树行间种植棉花,研究杏棉间作系统棉花冠层小气候特征及棉花产量边际效应.[结果]一天之中杏树遮荫最大长度为6.5m,间作棉花全部被遮荫,正午最小值为1.82 m,边1行棉花受到遮荫.间作棉花冠层日均光照强度不同行间均表现为边际负效应,其中树西1行边际负效应最大,其边际效应指数为- 47.50;,其余各行依次为树东1行为- 27.69;、树东2行为- 12.28;、树西2行为-18.93;,而且各行棉花冠层的光照强度大部分时间均低于棉花适宜生长的光照强度.间作棉花各行冠层湿度表现为离杏树越远湿度越大,棉花冠层温度则表现为树东2行>树西2行>中行>树东1行>树西1行,均在棉花的适应生长温度范围内.[结论]棉花不同行间产量差异显著,边2行棉花产量表现为边际正效应,比中行增产15.45;,边1行表现边际负效应,比中行棉花减产15.71;,杏树西边的棉花受果树遮荫的负效应影响更为明显,西边棉花平均比东边的减产12.92;.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枣棉间作下不同灌水量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找到适合南疆枣棉间作的最佳行距配置、最适灌水量.[方法]试验设置4个灌水处理和3个行间距配置,研究水分和间作模式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灌水量和行间距配置均会影响棉花的生长发育、产量构成、空间分布.在灌水方面,棉花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到达一定程度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在种植模式上,各行距配置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也相应增加,但在枣棉间作复合种植下,棉花过度密植会对红枣生长造成负面影响.[结论]综合考虑棉花和红枣的经济效益,灌水总量控制在300 m3/667m2,行间距即距红枣1.0m时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及小麦单作田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研究果树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白粉病发生为害情况与小麦单作田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定期定点调查的方法,研究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小麦白粉病的田间消长规律.[结果]小麦白粉病在5月中旬开始为害,核桃小麦间作田和红枣小麦间作田小麦白粉病田间消长规律与小麦单作田基本一致.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小麦单作田.[结论]果树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小麦白粉病田间消长规律基本一致,但果树小麦间作田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高于小麦单作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枣棉间作对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以害虫生态调控为主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群落多样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枣棉间作园和枣树单作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枣棉间作园节肢动物群落的个体数、物种丰富度、优势度、优势集中性、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全年大多数时间都高于枣树单作园;枣棉间作园节肢动物群落第一主分量累计贡献率为67.653 1;,主要是物种丰富度、个体数、多样性指数和优势集中性的综合反映,第二主分量累计贡献率为95.408 5;,主要是优势集中性、优势度、均匀度和物种数的综合反映.[结论]枣棉间作能够提高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使群落结构更加稳定和复杂.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选取苹果、香梨、桃、杏、核桃、红枣等果树,在南疆果棉间作生态区,研究开展间作果树类型对棉花生长的影响,为形成稳定、高效的配置结构,以及制订系统科学的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产中的主要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在关键生育时期,调查棉花的主要生长指标、冠层微气象指标、产量指标及纤维品质指标.[结果]遮荫对棉花冠层微环境的改变显著,树冠直径与遮荫效果呈加性效益,同一树种间比较,冠层微环境的变化幅度依次为冠下>冠外>中间测点,不同树种间比较,冠层微环境变化幅度依次为桃树>香梨>苹果>桃核>红枣.树冠直径与果枝台数、单株结铃数的下降呈正比,遮荫是造成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树冠增大导致棉花冠层光强、冠层温度降低,冠层湿度升高,微环境因子的改变对棉纤维品质的形成具有影响作用.[结论]对间作棉花产量、品质及冠层环境综合指标较为有利的果树依次为红枣>桃核>苹果>香梨>桃树,生产中采用红枣等冠层较小的树种或适度修剪营养枝,能够提高棉花产量,改善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11.
枣农间作系统小气候水平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通过在环塔里木盆地干旱区,对不同枣农间作类型:枣麦间作(3 m×4m,2m×6 m)、枣棉间作(3 m×4 m,2 m×6 m)系统小气候方面的研究,以期完善枣农间作理论,为新疆枣农间作模式的优化及间作物的选择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Vantage Pro2自动气象站和KS4000手持气象站观测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风速和风向等气象因子,同时使用WQG-15地面温度计观测地温.[结果]不同类型枣农间作系统的光照强度、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同一类型中行间各点小气候水平分布也有区别,其中光照强度变化较大;不同间作类型相比,受光量排列顺序为枣麦间作3×4(m)<2×6(m)相似文献   

12.
枣棉间作系统枣树的补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同时满足新疆枣棉间作系统中枣与棉花的需水规律,不影响棉花产量的情况下,提高枣产量.在棉花播种至开花前不需灌水的情况下,对间作地枣树进行补水,揭示枣与棉花的产量、效益差异,以期为新疆枣棉间作系统的水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于枣树萌芽期(4月下旬)和初花期(5月下旬)对枣树行补水,设置试验方案为补水1次、2次、对照(不补水),重复3次.生长季节定期测定枣树生长量,枣果成熟期测定标准枝的坐果数、单果重、产量,并测算间作棉花的单产.[结果]补水1次与2次后,枣树新稍增长量明显高于对照,灌水次数之间差异不显著;补2次水的坐果数略低于补1次和对照,但单果重和产量却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不同处理间棉花产量和品质无显著差异.[结论]枣棉间作系统中,应对枣树的萌芽期和初花期分别补水1次.这对提高枣树的生长、结实及产量非常有利,而对棉花的生长和产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磁化水滴灌对枣树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明磁化水滴灌对枣树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的异同.[方法]采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仪,以普通水滴灌为对照,研究磁化水滴灌对枣树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的影响.[结果]相同之处是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Cond)为影响两处理枣树光合速率(Pn)的内部因子,两者Pn日变化都为双峰曲线,Tr为单峰曲线;不同之处是内外因子对Pn、Tr直接作用不同.[结论]磁化Pn的主要影响叶室相对湿度(RH_S),对照叶温下蒸汽压亏缺(VpdL)、大气相对湿度(RH_R)、RH_S,磁化Tr主要依赖于外部因子大气温度(Tair)、叶片温度(Tleaf)、RH_R、RH_S、VpdL,对照的外部影响因子为Tair、RH_R、RH_S.  相似文献   

14.
枣麦间作系统冠层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新疆环塔里木盆地绿洲带枣麦间作系统的林冠开放度(canopy openness)和叶面积指数(LAI)进行观测研究,结合间作系统内小麦产量的测定,分析不同树龄、不同株行距的枣麦间作系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为新疆枣农间作模式的优化及合理株行距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鱼眼冠层仪获得新疆若羌县枣麦间作系统中枣树带的林冠影像,得出LAI和林冠开放度指标,并测定间作系统内枣树生长指标和小麦产量.[结果](1)同一株行距、不同树龄的间作系统,冠幅越小,开放度越大,LAI越小;(2)同一树龄、不同株行距的间作系统,株行距越小,开放度越小,LAI越大;(3)由于间作地枣树保护带宽2.5 m,且小麦距枣树垂直距离为1.25 m,所以测试区间作系统内小麦产量受到枣树影响较小,且开放度的高低并不影响单位面积的小麦产量.[结论]枣麦间作系统是适合新疆环塔里木盆地干旱区大面积推广的枣农间作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成龄枣树光合特性与光响应曲线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不同灌溉定额条件下,研究红枣光合特性变化规律及适用于滴灌模式下红枣的光响应曲线模型,为红枣滴灌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 以新疆南疆阿克苏地区进行地表滴灌的6年生红枣树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的光合-光响应曲线。【结果】 6年生红枣在20、30 m3667 m2灌溉水量区间内,最大净光合速率呈递减趋势。拟合模型针对新疆南疆成龄枣树叶片适用性排序为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直角双曲线模型。通过对比分析4种不同模拟机制的模型。【结论】 在轻度水分胁迫条件下有利于提高净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于南疆成龄枣树叶片的适用性最好。  相似文献   

16.
杏麦间作环境温湿度日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间作系统内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EI-USB-2温湿度记录仪及StevensPOGO便携式土壤温湿度测定仪观测杏麦间作区与杏单作区内空气和地表温度、相对湿度的日变化。【结果】间作区与单作区的温、湿度变化具有相同的规律,气温和地温均随太阳辐射的升高而上升,随其下降而降低,呈正比关系;相对湿度变化则呈负相关。间作区内平均空气、地表温度分别较单作区低4.53和0.7℃;间作区内平均空气、地表相对湿度分别较单作区高4.90%和3.93%。【结论】间作在一定程度上对果园有降温增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特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及土壤养分元素特征的变化规律。【方法】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小麦地、枣园、枣麦间作园、荒地枣园和撂荒地等5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运用土壤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结果】各土壤养分指标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变异系数为0.92%94.00%,均为中等空间变异性。由农田更替为枣园及枣麦间作后,提高了各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020 cm土层各层土壤有机质均显著提高(P<0.05)。由荒地改建为枣园后,各层土壤有机质均有提高,其中010 cm、2030 cm土层显著提高(P<0.05)。0100 cm土层各养分元素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枣麦间作园>枣园>小麦地>荒地枣园>荒地,全氮表现为枣园>枣麦间作园>小麦>荒地枣园>荒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各养分元素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阿克苏地区农田或荒地改建为枣园或枣麦间作园后,均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及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新疆阿克苏地区农田或荒地改建为果园亦或果农间作后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方法】 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单作小麦、枣麦间作、单作枣园、荒地单作枣园、撂荒地等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测定有机碳含量并估算其碳储量。【结果】 由农田更替为果园及果农间作后,提高了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0~40 cm土层各层土壤有机碳均显著提高(P<0.05)。由荒地改建为果园后,0~10、10~20、20~30和60~8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均有显著提高(P<0.05)。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范围2.21~14.31 t/hm2,垂直分布看,0~40 cm土层是有机碳储存的主要土层(份额比>56.9%),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储量均表现为枣麦间作>单作枣园>单作小麦>荒地单作枣园>撂荒地。【结论】 阿克苏地区农田或荒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后,均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提高。枣麦间作系统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相比具有较高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新疆干旱荒漠绿洲区农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园后对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方法】 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小麦地、枣园及枣麦间作园土壤,测定其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结果】 在0~100 cm土壤剖面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表现为枣园 > 枣麦间作 >小麦,土壤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枣麦间作 > 枣园 >小麦。农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园后,显著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P< 0.05)。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则表现为由农田更替为果园后,降低了各土层易氧化有机碳分配比例。农田更替为果农间作园后,降低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易氧化有机碳分配比例,其余土层表现为增加。溶解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大致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果园和果农间作园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均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P< 0.05)。【结论】 新疆干旱荒漠绿洲区农田转化为果园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农田转化为果农间作园仅提高了表层0~20 cm土层有机碳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花生在不同间作果树下的开花结实、生长规律及产量状况。【方法】 以花育25号、花育33号、山花7号、山花9号为参试材料,分析花生在枣树、巴旦木2种果树下的开花结实、干物质积累、产量性状等指标。【结果】 (1)不同果树间作下花生主要开花时间在第10~27 d,枣树间作较巴旦木间作花生总开花量多;(2)红枣间作下花生根、茎、叶干重积累更快,幼苗期2种间作果树下花生营养生长表现一致,随生育期的进展,营养体与生育体比值(V/R)发生变化,苗期最大后逐渐减小;(3)同一果树间作下,不同花生品种间的主茎高、侧枝长差异显著,花育22号、花育33号较山花7号、山花9号更强壮;(4)枣树间作下花生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较巴旦木间作高。【结论】 红枣适宜间作品种为花育22号,巴旦木适宜间作品种为花育22号、花育33号,红枣更适宜与花生间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