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提取抗赤星病烤烟CV85的总DNA,采用浸种法导入感赤星病烤烟NC89。D1代筛选出的优良变异株收种并种植后得到D2代植株,对其活动体接种赤星病菌,检测其抗病性,并于接菌前后测定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田间生长性状调查,对其成熟烟叶总糖,蛋白质及总氮含量进行分析,并进行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结果表明:浸种法直接导入外源DNA,在变异株D2代仍可有效转移株高,株型,叶型,叶面积及抗病性等性状;赤星病菌人工接种检抗病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筛选出高抗赤星病株系Jz9802;经蛋白质SDS-PAGE谱带分析表明,变异株D2代Jz9802出现了受体没有的而供体特有的4条谱带,RfA1 0.07,A2 0.015,B5 0.59,C4 0.87,变异株Jz9802的总糖,蛋白质和总氮与受体基本一致,保持了受体原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2.
应用浸种法导入外源DNA转化烤烟D1代遗传性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严重威胁烤烟大田生产的赤星病病害,培育抗病品种,以烤烟品种NC89为受体,具有选择标记性状的CV87为供体,采用浸种法将供总DNA导入受体,获得具有目的性状的D0代变异株收种并种植后得到D1代,对其D1代进行实验检测结果表明浸种法直接导入外源DNA在D1代,仍可有效转移株高,株型,叶色,叶面积,生育期及抗病性等性状,并获得较高化率D1代为15%,导入后D1代成熟烟叶总糖与蛋白质含量变异株与对照基本一致,说明变异株基本保持了受体原有的优良品种,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表明导入D1代变异株出现了受体没有的耐供体所特有的两条谱带,Rf0.19和Rf0.63,具有供体特有的两条谱带的D1代变异株有A14B6.C5.C10.D3等5个优良株系。经过D1代一系列检测和筛选,选出5株早熟,优势,抗病变异株有A14.B6.C5.C10.D3。为今后进行D2代筛选,通过分子验证,为烟草育种创造新种质,开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提取抗赤星病烤烟 CV 87的总 DNA,采用浸种法导入感赤星病烤烟 NC89。 D_1 代筛选出的优良变异株收种并种植后得到 D_2代 ,对其活体接种赤星病菌 ,检测其抗病性 ,并于接菌前后测定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对其田间生长性状调查 ,对其成熟期烟叶总糖、蛋白质及烟碱分析。结果表明 ,浸种法直接导入外源 DNA ,在变异株 D_2代仍可有效转移株高、株型、叶型、叶面积及抗病性等性状 ,并获得较高的转化率 ,D_2代为 8.10 %。高抗赤星病 ,过氧化物酶活性高 ,总糖、蛋白质及烟碱含量基本保持了受体原有的优良品质 ,其变异株 D_2代有 C_10,A_9,B_6,D_3,A_13。  相似文献   

4.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野生稻DNA导入水稻,已从受体宁粳16号、宁粳23号的转化后代中选育出可稳定遗传的变异株系。主要特征为:(1)品质较对照表现突出,产量高,综合性状好;(2)在D1、D2、D3代进行跟踪接种鉴定抗病性,筛选到稳定遗传的抗病变异株系。由此可见,野生稻DNA导入水稻后会发生广泛变异,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可整合到受体基因组。  相似文献   

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对通过浸种法将外源DNA直接导入所获得的烤烟变异体,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分析。其结果是酶谱谱带清晰变异体与亲本的谱带有明显的差异,并与变异体的表型性状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针对严重危胁烤烟大田生产的赤星病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本研究以烤烟品种Nc89为受体,Cv87为供体,采用浸苗法将供体总DNA导入受体,通过表型、抗病性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检测,筛选抗病变异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外源总DNA直接导入可有效转移株高、株型、叶色、叶面积大小、生育期及抗病性等性状,并获得了较高转化率(7.10%)。  相似文献   

7.
高麦草和簇毛麦DNA导入普通小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高麦草(Agropyrons elongatum)和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为 DNA 供体,普通小麦品种(系)为 DNA 受体。在自花授粉后采用注射法和液滴法进行 DNA 导入。研究了不同导入方法,不同受体品种结实率,导入后代的变异率和变异范围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筛选出多个具有白粉病免疫、落黄、早熟等优良特性的小麦株系。同工酶分析表明,变异株系中分别具有 DNA 供体和受体的特异酶带,同时产生了新酶带。  相似文献   

8.
外源DNA导入水稻引起性状与分子变异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浸渍法以萌动种子胚为受体导入籼稻不育系D汕A的总DNA ,引起了常规稻蜀丰 1 0 8的叶色、生育期和穗部性状的变异。同工酶及RFLP分析表明 ,外源DNA的导入引起了分子水平上的变异  相似文献   

9.
外源瓠瓜DNA导入西瓜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DNA浸胚法和子房注射法,将供体瓠瓜的总DNA导入西瓜,后代D1代分别获得了1株(株系1)和7株变异株,变异率为0.32%~1.77%.D1代的性状变异较小,但株系1的D2代性状变异特别大,有22.7%的果实皮色由深绿色变成白色或白皮绿网纹,接近供体皮色;其果实形状有11.9%由圆形变成长椭圆形,10.8%变成椭圆形,8.3%变成高圆形;其果实种子的形状和色泽有33.3%发生变异.而其它株系的D2代性状变异较小.株系1D2代变异植株成株期功能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与受体不同,出现了供体植株的酶带.初步认为西瓜的性状变异是供体瓠瓜DNA导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花生DNA导入栽培大豆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外源DNA导入技术,将花生DNA导入栽培大豆受体中,并引起了受体的叶片大小、花色、茸毛色、结荚习性、粒形、种皮色、脐色、株高、成熟期、主茎节数和产量性状的广泛变异。超氧物歧化酶(SOD)同工酶鉴定结果表明,在D_2变异株中存在着供体的谱带。  相似文献   

11.
外源DNA导入小麦后的性状变异与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燕麦DNA导入普通小麦中,通过连续选择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燕麦DNA已导入小麦中,并得到很好表达,而且在D1代就产生了明显的性状变异,D2,D3代趋于稳定,到D5代获得了抗抗条锈病且性状得到了改良的新的变异品系。  相似文献   

12.
外源DNA导入培育水稻抗白叶枯病种质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水稻自花授粉 1~ 3h后 ,利用其形成的花粉管通道 ,将提取的含有抗白叶枯病Xa2 1基因的水稻IRBB2 1的总DNA直接导入受体水稻豫粳 6号中 ,经白叶枯病菌接种鉴定 ,在D1代获得抗白叶枯病材料 3株。利用RAPD技术对该组合的受体、供体及转化后代进行分析 ,证明供体DNA片段已整合到受体基因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天津野生黄伞菌株进行初步分类鉴定。[方法]利用酯酶同工酶技术对4个野生菌株、7个引入黄伞菌株及1个滑菇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2个菌株共检出22条酶带,11种酶谱类型。黄伞菌株具有共同特征谱带,且遗传多样性丰富。菌株分为3大类群,天津野生黄伞聚为一个类群,亲缘关系相近,而与其他菌株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结论]为黄伞种质鉴定、资源保护和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湖南南天竹13个种质资源酯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栽培于同一生境的南天竹13个种质资源同一生长期叶片中酯酶(EST)同工酶酶谱进行比较研究及SPSSS数据处理分析。结果表明:EST同工酶酶谱在各种质资源间,具有很高的多态性,除少数共有的特征谱带外,其余的种质资源间存在较明显的频率差异.南天竹EST酶带总共有12条,分为3大酶区,S区带有酶谱5条,FS区带有酶谱3条,F区带有酶谱4条。其中Rf0.02、Rf0.16、Rf0.71、Rf0.75这4条酶带为13个种质所共有的固有酶。EST酶谱聚类分析将湖南南天竹13个种质分为3大类。  相似文献   

15.
对三大类型油菜及种间杂交后代的同工酶分析表明:它们在酸性磷酸脂酶(APS)同工酶的表现上具有稳定的遗传基础。在白菜型油菜中,B.campestris和B. chinensis属同一物种。在甘蓝型油菜中,随品种来源不同,酶谱有差异。APS在油菜中的表现具有二聚体酶的特性。在油菜远缘杂交中,APS可作为杂种后代鉴定的基因标志。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黄籽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籽粒的酸性磷酸酯酶同工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发育过程中,不同黄籽油菜品系的酸性磷酸酯酶同工酶酶谱间存在明显差异,同一品系不同时期的酸性磷酸酯酶的活性有随着油菜的发育先增长再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大量注射直接导入法”(经检索国内外文献,在水稻上此法系初次使用)将农垦58S的外源DNA导入籼稻品种晚40中,考察其后代结果:D_1代部份单株性状发生变异,D_2代出现籼粳亚种间性状的重组类型,D_3代重组性状基本趋于稳定。证明直接在籼稻中导入粳稻外源DNA,可实现部分DNA片段与受体植株染色体重组。从而获得育种所需要的籼粳亚种间中间类型材料。此法在育种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吕霞  刘慧英  祁乐  祁亚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770-4772,4776
[目的]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加工番茄新品系。[方法]选用10个加工番茄新品系进行田间品种比较试验,测定其生育期、产量、室内理化指标。[结果]20040812果实性状好,加工性状中等,番茄红素含量较高,产量高,较对照增产8.3%,综合性状好;98D51×佳禾9号株高适中,加工性状中等,产量较低,但综合性状最好,最接近理想品种。[结论]98D51×佳禾9号、20040812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品种区域化试验。  相似文献   

19.
苎麻杂种优势、遗传变异和获得高产优质组合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36份苎麻杂交组合和25份苎麻品种杂种优势、遗传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F#-1的产量、株高、茎粗、皮厚、有效株率、净同化率、净光合生产率和伤流量等比双亲有明显的正向优势,纤维细度有明显的负向优势。组合的形态可分1-3类。其中倾亲类型占绝大多数。经济性状、产量和细度的变异系数,组合与亲本无性系无显著差异。株高、茎粗、皮厚的遗传变量为表型变量的27.5%-49.4%,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行亲本和组合选择时,应考虑高产、优质品种的搭配,遗传的优质基因亲本的使用,有效株率、株高优势强和稳产、抗病的组合选择,有可能获得高产优质的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