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褐飞虱生物型监测及抗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就采自江苏省句容、南京、高邮三地褐飞虱的生物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三地稻褐飞虱类型已趋势向生物型Ⅱ;采用浸苗法,对药剂扑虱灵进行了褐飞虱田间自然种群的抗药性监测,对药剂吡虫啉进行了抗药性筛选,对其用药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褐飞虱对扑虱灵的抗性是1993年的14.8倍,属中抗水平,且抗药性仍在上升;经连续筛选8代,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指数为2.5,属敏感阶段。  相似文献   

2.
2005~2006年对稻褐飞虱的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韶关市稻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已产生极高抗性,但对扑虱灵、氟虫腈敏感;田间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对稻褐飞虱防效较差,10%抑虫清悬浮剂、80%锐劲特水分散粒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氟硅菊酯水乳剂能有效防治稻褐飞虱.  相似文献   

3.
应用稻茎浸渍法测定杭州地区水稻褐飞虱对主要防治药剂噻嗪酮和吡虫啉的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药性水平为敏感性降低,对吡虫啉为极高水平抗性。并根据褐飞虱抗药性现状对其抗性治理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不同化学药剂及其复配剂对褐飞虱的作用活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筛选获得防治褐飞虱的理想单剂和复配剂,在室内采用浸苗法测定了几种氨基甲酸酯类药剂以及扑虱灵、吡虫啉和吡蚜酮等对褐飞虱的作用活性,同时还研究了扑虱灵与吡蚜酮混配对褐飞虱的增效作用.单剂测定结果表明,4种氨基甲酸酯类药剂中,以仲丁威对褐飞虱的作用活性最高,对3龄若虫的LC_(50)为28.25 mg/L,其次分别为异丙威、速灭威和混灭威;吡蚜酮对褐飞虱的活性显著高于吡虫啉的活性.复配测定结果表明,吡蚜酮与扑虱灵复配对褐飞虱产生了显著的增效作用,可作为防治褐飞虱的理想复配剂.  相似文献   

5.
褐飞虱对吡虫啉与噻嗪酮的抗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永斌  蔡美艳  李程巧 《农技服务》2010,27(2):227-227,251
应用稻茎浸渍法测定水稻褐飞虱对主要防治药剂吡虫啉与噻嗪酮的抗药性。结果表明:褐飞虱对吡虫啉抗药性为极高水平抗性,对噻嗪酮为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规律,进行了褐飞虱对吡虫啉的逐代抗性选育及室内毒力测定研究.从敏感品系开始选育,共饲养了23代,其中前18代为连续施药汰选,后5代为不施药的继代培养.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随抗性选育代数的增加,LC50增大,抗性水平不断提高,其中以18代最大,LC50为10l.49 mg/L,抗性为敏感品系的181.2倍;无药剂筛选的18-22代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药性缓慢下降,其抗性由181.2倍下降到151.5倍.研究结果表明,合理控制吡虫啉的施用浓度及施用频率可以适当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7.
安庆地区褐飞虱、白背飞虱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安庆地区2000和2001年2种飞虱的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2种飞虱抗药性年度间变化不大.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甲胺磷和醚菊酯都比较敏感,而且白背飞虱对杀螟松的抗性也很低;2种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都接近中等水平,对其他药剂的抗性都达到了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8.
褐飞虱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通过对和县地区褐飞虱对吡虫啉,噻嗪酮、毒死蜱等8种药剂的抗药性系统监测和检测,明确了沿江稻区褐飞虱的抗药性水平,分析了抗性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沿江稻区褐飞虱的用药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9.
连续对南京、吴江和安庆3个地理种群的褐飞虱进行了吡虫啉的抗性动态监测,并对相关的室内筛选品系进行了适合度分析.结果显示:虽然2005年以来国内已经较少使用吡虫啉防治褐飞虱,但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并没有显著下降(由26.6~147.8倍到37.4~87.3倍).然而通过构建褐飞虱不同品系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发现,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抗性后,其适合度显著下降,仅为敏感品系的0.191,表明褐飞虱杂合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具有不稳定性,在不接触药剂的情况下,田间抗性会逐步下降.对这一矛盾现象的讨论分析认为,目前田间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没有显著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局部地区还在使用吡虫啉,主要用于早期防治白背飞虱;另一方面目前使用的某些替代防治药剂可能与吡虫啉具有某种交互抗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褐飞虱是水稻病虫害中三大害虫之一,常常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威胁。由于长期以来的习惯性施药,褐飞虱已经对多种药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对呲虫啉抗性水平就非常高。为筛选对褐飞虱防效较高的药剂品种,我们开展了相应的研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噻虫嗪、扑虱灵、丁硫克百威、吡蚜酮、毒死蜱等药剂能有效防治水稻褐飞虱。  相似文献   

11.
50%锐劲特浓悬浮剂防治不同种稻飞虱和褐飞虱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劲峰  肖满开 《安徽农业科学》1999,27(3):240-240,251
通过锐劲特、吡虫啉、扑虱灵3种药剂对白背飞虱、褐飞虱的防治效果试验,明确了不同药剂对稻飞虱和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三氟苯嘧啶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褐飞虱对吡虫啉、吡蚜酮等药剂抗性较高这一现实问题,选取几种常见药剂与三氟苯嘧啶一起进行了水稻飞虱的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0.6 g/L三氟苯嘧啶SC对水稻褐飞虱、白背飞虱防治效果均较好,药剂持效时间长,且对环境友好,可作为湖南水稻主产区防治水稻飞虱的首选药剂,但应注意与其他有效药剂轮换使用,避免飞虱较快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13.
2005-2008年连续4年的布点检测结果表明,浙江省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仍维持极高水平抗药性,在生产上应继续停止使用;褐飞虱对噻嗪酮仍较敏感,抗性增加缓慢,可在生产上继续使用;褐飞虱对氟虫腈抗药性增加较快,已测到高抗种群,在生产上应引起注意。在褐飞虱药剂防治上,要制定科学的用药方案,做到药剂的合理混用和轮用,避免单一药剂的连续使用,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11-2013年在贵州的东、南、西、北和中部5个地区(锦屏、盘县、三都、道真、花溪),以点滴法分别测定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覽l)]对5种杀虫剂的抗性变化。结果表明,三都县褐飞虱仅对阿维菌素表现抗性,对其余几种杀虫剂均未产生抗性;锦屏县褐飞虱对阿维菌素和吡虫啉未产生抗性,对异丙威、毒死蜱和辛硫磷已开始产生抗性;花溪区褐飞虱对阿维菌素、毒死蜱和辛硫磷未产生抗性,对吡虫啉和异丙威表现出抗性,但抗性不明显;盘县褐飞虱对阿维菌素和毒死蜱没有产生抗性,对吡虫啉、异丙威和辛硫磷表现出一定的抗性,且有上升的趋势;道真县褐飞虱对阿维菌素没有产生抗药性,而对吡虫啉、异丙威和毒死蜱都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5.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经测定,温岭市目前防治水稻褐飞虱常用药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已对褐飞虱产生抗性。几种药剂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褐飞虱低龄若虫期用药,以48%奥邦乳油1500mL/hm2+25%虱奇可湿性粉剂900g/hm2混用效果最好,速效性好,持效期长;单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750g/hm2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稻褐飞虱对扑虱灵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扑虱灵是20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本地推广使用的防治稻飞虱的杀虫剂.在推广初期,扑虱灵对稻褐飞虱的防治效果较好.为防止稻飞虱对扑虱灵产生抗性,从而避免防治上的被动,作者于1990年开始进行稻褐飞虱对扑虱灵的抗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7.
稻飞虱抗药性监测及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农户防治调查、药剂试验,明确了泰和县白背飞虱对吡虫啉类药剂敏感,但褐飞虱对吡虫啉类药剂的敏感性有所下降。室内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大功臣对褐飞虱的LC50为0.07603mg/kg。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2000年以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水稻褐飞虱的发生状况,分析了其发生特点和成灾原因,主要包括褐飞虱对吡虫啉、扑虱灵等的抗药性增强、所种品种抗虫性差、有适宜褐飞虱大发生的气候条件以及防治效果参差不齐。旨在引起对褐飞虱防治工作的重视,以期为该虫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水稻飞虱对杀虫剂敏感性变化动态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不同年份、不同世代和不同性别褐飞虱、白背飞虱成虫进行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褐飞虱对甲胺磷 1999年后为低水平抗性;对叶蝉散、西维因和混灭威 10年间的敏感性有一定波动,为低到中等水平抗性;对马拉硫磷 1995年后为中等水平抗性。白背飞虱对甲胺磷 1997年起为中等水平抗性;对叶蝉散和西维因 1998年后也达中等水平;对混灭威 2002年开始上升为低水平抗性;对马拉硫磷都处于高抗水平。褐飞虱对扑虱灵、甲胺磷和叶蝉散的敏感性变化规律年度内均为迁入代>迁出代>回迁代,年度间为翌年迁入代>头年回迁代。褐飞虱对扑虱灵敏感性下降的速度较甲胺磷和叶蝉散快。2种飞虱的雄成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高于雌成虫。  相似文献   

20.
广东褐飞虱种群对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测定广东省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科学防治水稻褐飞虱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采自广东省广州市、雷州市、连州市、南雄市、海丰县、大埔县和怀集县等7个地方田间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吡虫啉、噻虫嗪和吡蚜酮的抗药性。【结果】广东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抗性仍处于极高水平抗性阶段(161.9~3576.4倍),对噻嗪酮抗性仍处于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阶段(93.4~1497.8倍),对噻虫嗪抗性仍处于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阶段(61.0~517.8倍),对吡蚜酮抗性处于敏感性下降至中等水平抗性阶段(3.7~11.0倍)。【结论】在水稻上防治稻飞虱需暂停使用吡虫啉、噻嗪酮和噻虫嗪;减少吡蚜酮在褐飞虱防治中的使用次数,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