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杏桃小食心虫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桃小食心虫在杏树上1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出土和成虫发生期均较苹果桃小食心虫早半个月。1993 ̄1996年调查结果表明,第1代幼虫滞育率达99%左右,近乎专性滞育。在室内21℃和光照时数14.5 ̄15.5h范围内试验,杏桃小食心虫幼虫的滞育几乎不受光周期的影响,它的越冬幼和刚出土幼虫的酯酶同工酶和苹果桃小食心虫均有较大差别。作者还提出了杏园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2.
酸枣桃小食心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蕾  沈宝成 《植物保护》1992,18(2):15-17
在陕西乾县枣子沟,桃小食心虫为害酸枣果率40%以上。为害酸枣的桃小食心虫各虫态均比苹果桃小食心虫小,一年发生1代。其越冬幼虫出土期和成虫田间发生期也比同纬度的苹果桃小食心虫晚20天左右。卵主要产在酸枣梗洼和叶背,幼虫对酸枣的为害期短而集中。酸枣桃小食心虫幼虫有4种寄生蜂,总寄生率高达50%左右。  相似文献   

3.
桃小食心虫是我县苹果的主要害虫。越冬幼虫出土很不整齐,时间长达3个多月,而且年度间差异很大。笔者根据在阳店观头测报点埋茧系统观察所得的资料,进行了越冬幼虫最高出土率的相关回归分析研究。设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最高出土率为 y,当年1月份的平均气温为 x_1(℃),5~7月份的温雨系数(降雨毫米数与平均气温摄氏度数的比值)为 x_2(气象资料均据县气象站),  相似文献   

4.
桃小食心虫地面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定旭 《植物保护》2002,28(3):18-20
连续 2年田间调查和观察结果表明 ,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的出土期长达 70d以上,7月份出土量仍占20%以上。采用40%毒死蜱乳油300倍液于幼虫出土始盛期进行地面处理,40d后防治效果达83.3%。此法不仅防治效果好 ,而且持效期长 ,施药后50d防治效果仍有71.48% ,一次施药可有效控制桃小食心虫幼虫出土  相似文献   

5.
长枣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是桂东北枣区的主要害虫.据调查,1989年虫果率高达38.01%,平均35.13%,虫果造成产量损失一般在30%以上,是目前长枣生产中极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笔者于1989~1990年对该虫作田间系统观察.据观察,长枣桃小食心虫在灌阳县新街乡枣区年发生2代.其以幼虫在树干周围2~15厘米深的土层中吐丝缀合土粒形成扁圆形茧越冬;越冬幼虫于翌年5月中,下旬出土,5月25日至6月10日为出土盛期;出土幼虫在地面爬行短时期后,又进入土里(土缝隙)或杂草中做夏茧化蛹,蛹期7~12天,6月中下旬开始羽化;成虫盛发期在6月25日至7月27日;产卵盛期在7月8日至30日;幼虫孵化盛期在7月17日至8月5  相似文献   

6.
芜菁夜蛾线虫在防治桃小食心虫上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芜菁夜蛾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agrotes防治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的研究表明,线虫寄生桃小的温湿度范围:温度20℃-35℃,土壤含水量7%-15%,以温度25-30℃,含水量10%左右致死速度最快。此特性与桃小越冬幼虫出土所需求的条件相一致,肯定了应用线虫防治桃小在出土期为宜,线虫的施用量为每m^260-80万头,持续  相似文献   

7.
土壤撒施辛硫磷防治苹果桃小食心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国内对苹果桃小食心虫,主要用土壤撒施666和树冠喷药防治。不仅污染了环境和果品,而且影响人体健康。为此,选用在土壤中持效长的辛硫磷,毒杀桃小越冬出土幼虫,收效良好。 一、小区毒杀试验: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温湿度对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蛹与成虫的影响,在室内温度为20、23、26和29(±1)℃,土壤含水量5%、8%、11%、14%、17%条件下和相对湿度50%、60%、70%、80%、90%(±5%)条件下分别测定了桃小食心虫蛹的历期和羽化率以及雌虫的受精率、产卵量和寿命。结果表明:桃小食心虫蛹的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而羽化率则不受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在温度20~29℃、土壤含水量5%~17%的范围内,桃小食心虫蛹均能正常羽化;中温高湿是成虫交配和产卵的适宜条件,高温低湿不适宜成虫交尾;高温条件下雌虫寿命显著缩短且低湿条件可加剧高温对成虫寿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桃小食心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小食心虫越冬代成虫的产卵期长达两个多月,幼虫孵化后便蛀入果内为害,给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 1981年以来,许多单位研究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桃小食心虫,并在较大面积上进行了田间示范。从郑州、烟台、泰安、西安、熊岳等地累计2千多亩苹果园施放线虫的结果看:越冬代成虫羽化率、一代卵果率、虫果率都相当于或低于农药处理区。施线虫区的一代卵果  相似文献   

10.
桃小食心虫寄主生物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桃小食心虫不同的寄主生物型适应于各自寄主的物候期、果实形态和质地等,而在生活习性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室内适宜温湿度条件下枣和酸枣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出土始期和高峰期分别比苹果桃小食心虫晚8天和20多天,田间成虫发生期也约晚20天。恒温条件下前两者的前蛹期+蛹期都比后者短。3种寄主生物型的成虫产卵位置、幼虫蛀果、脱果位置及在果内生活时间各不相同。酸枣桃小食心虫体形较小,但3种寄主生物的雄蛾外生殖器尚无  相似文献   

11.
为绿色安全防控枸杞红瘿蚊Jaapiella sp.,于2016—2018年自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新堡镇宋营村枸杞种植基地枸杞上采集枸杞红瘿蚊,对其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成虫寿命等生物学特性进行室内观察,并对其年生活史及年发生规律进行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枸杞红瘿蚊成虫羽化高度集中,羽化后的雌成虫不需要补充营养,便可立即求偶、交尾和产卵,孵化后幼虫取食子房,致使花蕾畸形膨大形成虫瘿,幼虫老熟后脱离虫瘿并弹跳入土结茧化蛹。成虫寿命极短,已交尾的雌、雄成虫平均寿命分别为41.8 h和38.3 h;未交尾的雌、雄成虫平均寿命分别为28.5 h和16.6 h。枸杞红瘿蚊每年发生6代,以老熟幼虫在地表土层中越冬,每年4月中旬至9月下旬为其为害期,其中第1代、第2代和第6代幼虫为害严重。枸杞红瘿蚊成虫发生高峰期有2个,分别为4—6月和9月。从4月枸杞红瘿蚊越冬代成虫陆续羽化开始,其成虫数量不断增长,4月和5月成虫数量分别为121头和167头,6月达到第1个高峰,为282头,随着枸杞秋枝萌发,9月枸杞红瘿蚊成虫数量又明显增多,达到第2个高峰,为117头。2017年4—10月从田间共收集788头成虫,雌成虫数量为420头,略高于雄成虫数量,雌雄比介于1.11~1.19之间。  相似文献   

12.
黄芪根瘤象甲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明确黄芪根瘤象甲Sitona simillimus的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于2016—2019年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试验对黄芪根瘤象甲的越冬规律、田间数量动态变化、生活习性和各虫态的发育历期进行调查,测定土壤湿度和寄主植物对成虫存活及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芪根瘤象甲以成虫在靠近植物根际处的土层内越冬,越冬适宜的土壤质量含水量为5%~10%。在甘肃省定西市黄芪根瘤象甲1年发生1代,越冬成虫产卵高峰期为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幼虫发生高峰期为每年6月中旬至8月初,化蛹高峰期为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虫羽化盛期为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黄芪根瘤象甲成虫羽化当年虽可取食,但不产卵,翌年越冬结束后开始取食,取食后即可产卵。在黄芪、红芪、苜蓿和三叶草中,只有取食黄芪叶片的雌成虫才能正常产卵繁殖。黄芪根瘤象甲成虫产卵的昼夜节律明显,产卵主要集中在12:00—22:00,单雌产卵量为2 051.4粒,产卵期为42.6 d。卵、蛹和幼虫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9.8、10.6和36.7 d。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性信息素对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成虫的监测量与不同危害程度林区失叶率及其幼虫虫口密度的关系,采用棋盘式五点取样法,将失叶率、幼虫虫口密度及成虫监测量两两进行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幼虫低虫口密度(y_1)、高虫口密度(y_2)与对应的成虫监测量(x_1)、(x_2)呈二次方曲线函数,方程分别为y_1=-0.060x_1~2+6.174x_1-85.753;y_2=0.076x_2~2-3.111x_2+109.844;在幼虫极高虫口密度(y_3)时,成虫监测量(x_3)呈线性递减,方程为y_3=-1.795x_3+214.060;幼虫虫口密度(y)、成虫监测量(x)随着失叶率(z)的增加而增高,但当失叶率超过74%时,幼虫虫口密度呈下降趋势,方程为y=-794.937z~2+1188.218z-308.626;当失叶率超过72%时,成虫监测量也出现下降,二者可以按照方程x=-189.035z~2+272.374z-53.474进行模拟。研究表明,幼虫虫口低密度、高密度与成虫监测量的相关性均显著,极高虫口密度时,成虫监测量呈下降趋势;幼虫虫口密度、成虫监测量均与失叶率呈二次方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防治指标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有效防治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的为害,通过人工接虫方法研究了其幼虫虫口密度(x)与玉米缺苗率(y)的关系,采用人工去苗模拟为害方法研究了玉米缺苗率(y)与产量损失(z)的关系,并提出了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的防治指标。结果显示,虫口密度为1、3头/株时,无缺苗现象,虫口密度为5、10、20和30头/株时,缺苗率分别为19.4%、22.8%、44.4%和49.6%。玉米缺苗率随着虫口密度增大而升高,二者呈显著二次线性相关:y=-0.0609x2+3.636x-4.5306,R2为9564;玉米缺苗率对单株穗重、穗长、穗粗和秃尖长等均无显著影响;玉米缺苗率(y)与产量损失(z)也呈二次线性相关:z=0.0036y2+0.3077y-0.3553,R2为0.9691。根据防治的直接收益和成本,提出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幼虫的防治指标为3头/株,此时玉米缺苗率为6%~7%。  相似文献   

15.
在安徽省淮北地区,暗黑金龟子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ehulsky和铜绿金龟子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Isky 1年发生1代,一般以三龄幼虫越冬;大黑金龟子Holotrichia oblita Faldermann两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三龄幼虫交替越冬。三种金龟子相同虫态(龄、期)在地下的垂直分布基本一致。3月下旬至4月上旬,铜绿、大黑金龟子越冬幼虫上升为害,而暗黑金龟子越冬幼虫则停留在越冬土室内直至化蛹。大黑金龟子成虫羽化后蛰伏至翌年4月,然后出土;另两种成虫羽化后于当年5月下旬开始出土。从成虫出土后至三龄幼虫下蛰前,群体分布在浅土层。幼虫为害夏季作物,并在下蛰前为害秋播小麦。土温决定了幼、成虫春季的上升和秋季的下蛰。群体在浅土层活动期,土壤湿度是群体升降的主要因素。土壤结构、寄主植物成熟期和幼虫龄期均能影响群体的垂直分布。暗黑金龟子从三龄幼虫下蛰至羽化成虫上升,这期间群体垂直分布不变,呈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油菜菌核病田间发生流行的影响因子并建立病情预测模型,采用田间调查法测定油菜田菌核密度、子囊盘密度、花朵带菌率,并分析了2008—2014年各气候因子与病叶率、成熟期茎秆病株率、病情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田间菌核密度、子囊盘密度、花朵带菌率与病叶率及成熟期茎秆病株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2月下旬至5月上旬日均气温及2月下旬至4月上旬日均相对湿度、降雨量及降雨天数与各年度成熟期病株率及病情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而日照时数与各年度成熟期病株率及病情指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以油菜盛花期花朵带菌率作为指标,可预测其田间成熟期病株率;以降雨量(x_2)、降雨天数(x_3)及日照时数(x_4)与各年度成熟期病株率(y_1)及病情指数(y_2)分别建立了预测模型y_1=15.47+0.07x_2+0.42x_3-0.03x_4和y_2=10.36+0.07x_2+0.38x_3-0.03x_4,其拟合度均最高,分别为99.07%和98.43%,可作为油菜成熟期茎秆发病株率及病情指数的预测模型。表明油菜菌核病菌源量和气候因子是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比较越冬前北方两种不同类型冬油菜的生长特性,于2020年10—11月选用强冬性白菜型冬油菜和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品种,分析其越冬前降温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光合特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并与越冬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越冬前随着温度的降低,白菜型冬油菜根冠比增加164.7%,甘蓝型冬油菜根冠比变化不大,两个品种间差异显著,但二者组织含水量变化为69%~89%,变化幅度较小。随着温度的降低,白菜型冬油菜和甘蓝型冬油菜的叶面积逐渐减小,下降幅度为5%~16%,叶绿素SPAD值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逐渐下降,降幅为54%~64%,胞间CO2浓度逐渐上升19%~29%。叶片和根部的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均增大,增幅为26%~91%;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加后降低,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先降低后增加。叶片的钠离子和钾离子含量逐渐降低了20%~47%,钙离子含量先增加后降低;根部钾离子和钙离子含量先下降后上升;白菜型冬油菜根部钠离子含量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甘蓝型冬油菜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此推断白菜型冬油菜陇油6号的抗寒性强于甘蓝型冬油菜2019-QL-GAU-30。  相似文献   

18.
The pomegranate fruit moth, Apomyelois ceratoniae (Zell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pest of pomegranate orchards in Iran, where infestations lead to 20%–80% fruit loss. A. ceratoniae overwinters as larvae in several instars. The success in overwintering determines the fruit loss in the following season, thus overwintering physiology of A. ceratoniae could provide insights into population prediction. To this end, overwintering strategy and some seasonal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nge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field-collected larvae of A. ceratoniae. The lowest supercooling point was recorded in November (?14.6 ± 0.9 °C) and the highest in both October and March (?10.2 ± 0.9 °C). The median lethal temperature (LT50) of larvae was higher than supercooling point, suggesting that A. ceratoniae is chill-susceptible. Overwintering larvae had slightly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glycerol and sorbitol compared to summer larvae.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seasonal changes in body water content or hemolymph osmolality. Current winter temperatures in Iranian orchards are higher than the cold tolerance thresholds of A. ceratoniae, suggesting that overwintering mortality is not a key factor in determining A. ceratoniae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9.
昆虫病原线虫泰山Ⅰ号是小杆目异杆线虫科异杆线虫属(Heterorhabditis)线虫。1984年5月,自山东泰安苹果园土壤及桃小食心虫(简称桃小)(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圆茧分离获得。在长江以北地区分离到这种昆虫寄生性线虫还未见有报道。其生活史包括两个世代,即卵生世代(短世代)和卵胎生世代。25℃温度下完成整个生活史需9天时间。它与一种无色杆菌(Xencrhabdus)互惠共生,线虫进入昆虫体腔便释放出其共生菌,引起昆虫败血病,48小时内导致寄主死亡。尸体变红并发出较强的生物光。本文主要报道其生活史、形态、共生菌、人工繁殖方法及对桃小的致死效果。  相似文献   

20.
双七瓢虫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22、25、28、31℃恒温条件下,对双七瓢虫[Coccinula quatuordecimpustulata(Linnaeus)]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9-31℃温度范围内,双七瓢虫各虫态发育速率加快、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在19、22、25、28、31℃温度条件下,卵-蛹期的发育历期分别为32.13、21.59、17.81、13.16 d和11.18 d.试验测得其卵,1~4龄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47、12.15、12.74、15.02、12.96℃和13.09℃,相应的有效积温分别为39.16、34.06、22.89、21.36、39.93℃和42.41℃.根据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建立了回归方程和历期预测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