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移民搬迁是农民脱贫的重要手段,而搬迁对农户生计会有一定影响,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也决定了移民搬迁的成功与否。本文基于对阜平县66个移民村农户的调查问卷,从农户生计现状及生产生活方式2方面分析了搬迁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研究发现:搬迁会提高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加剧农户住房矛盾、促进农户就业方式的转变、增加农户的生活开支等。面对搬迁带来的影响,政府应推进后续产业发展,村集体要了解农户意愿,农户要提高自身技能,三者积极配合,才能提高搬迁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运用入户调查法,以福建省霞浦县128户农业主导型农户为例,探讨了农户建房采用不同用地选址模式对其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民搬迁模式的农业主导型农户绝大多数转为非农主导型,少数转为农工兼具型;旧村改造模式和零星自建模式的农业主导型农户,用地行为基本不变.提出闽东农村农户建房用地选址应从保护耕地角度出发,合理布局,根据不同的农户特性采取不同的模式,遏制土地抛荒现象蔓延.  相似文献   

3.
基于成本收益理论,构建了农户易地搬迁决策机制分析框架。首先分析移民成本收益内涵,进而分析影响农户搬迁决策的一般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随后探讨政策性因素对一般性因素的响应及扶贫政策资源的利用效益。在此基础上,结合山西省五台县典型搬迁农户进行实证研究。以利于政府更好地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移民政策的执行协商对农户满意度的影响,利用赣南原中央苏区433户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调研数据,以最后通牒博弈实验为理论分析基础,首先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检验执行协商对农户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在考虑了二者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通过选取工具变量运用双变量有序probit模型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完善贫困地区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扩大移民农户参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执行协商力度,能够更加有效的实现政策扶贫目标,提升农户的政策满意度。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总结了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陕南地区大规模避灾移民搬迁工程有助于改善灾区民众生活状况,提高其生活水平。通过实地调研,对274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影响农户避灾搬迁意愿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户主身体健康状况、搬迁前道路类型、灾害年损失程度及搬迁后家庭收入变化情况对农户搬迁意愿的影响较大;户主文化程度、原住地离集镇距离、搬迁前家里通电状况等因素对农户搬迁意愿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为反映生态移民的突出问题,更好地开展新的移民搬迁工作,对宁夏2000年前后已经实施移民的农户进行调查,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影响移民的一系列变量,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找出了最关键的因素,对移民前后这些因素变化作出描述分析;指出生态移民农户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农户生计的各项条件也明显改善,生态移民达到了最初的目的,解决了农户的生活、生产和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7.
该文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对130户移民进行搬迁前后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利用方式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农户有使用权且可产生经济效益的土地在移民后面积减幅达95%且土地结构发生变化;以耕地、荒草地为主变更为以耕地、蔬菜大棚、养殖用地为主,耕地类型中水田和水浇地的比例提升42%;在迁出地被征占用的土地面积占迁出地总面积的38%,且其土地利用方式多由耕地和荒草地变为退耕还林还草地。  相似文献   

8.
采用陕西省安康市256个农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农户生态移民意愿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特征中,家庭人口数量、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年人均纯收入对农户生态移民意愿产生重要影响;原有居住条件中,原有房屋居住位置、房屋材质、原住地离集镇距离、原住地聚集户数对农户生态意愿影响显著;社会压力方面,亲邻态度、村干部态度会对农户的搬迁行为产生影响;此外,是否具有退耕地及退耕面积的大小也是影响农户搬迁意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2008年6月,通过对移民搬迁后山区资源利用现状的调研,我们提出要充分利用移民搬迁后原有村庄的土地、荒山、树木、道路、房屋等资源,积极鼓励发展以小农场、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2):153-154
为解决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城乡分配不均、土地供求矛盾突出、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保护等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用地合理布局、建设用地总量稳定并节约集约利用、耕地有效面积增加等目标,我国开始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解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基础上,以南赵庄村为例,对农户搬迁意愿进行入户调研,分析项目区农户搬迁诉求,并根据农户搬迁诉求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推行以整村移民搬迁,是为达到扶助贫困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安置移民后的后续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搬迁后对农户收入影响为研究对象,分析移民心理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同传统的人口自然流动相比是一种政府行为,由于搬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效益要求,导致相当数量的农户出现了人地分离的现象。贫困山区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引发进城务工能力缺乏,导致出现"搬得出、留得住、难致富"的现实问题,随着我国移民搬迁人口规模越来越大,移民后的生计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和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生计问题事关农户能否摆脱贫困,这对于一个家庭一个社区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运用可持续生计理论,研究移民搬迁的可持续生计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效果提供参考,采用社会评价方法,选取社会影响、社会互适性和社会风险3个维度构建搬迁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对山西6个贫困县搬迁农户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易地扶贫搬迁对移民的收入、就业、物质资产和当地的产业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均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易地扶贫项目符合国家的政策方针和当地的发展程度,获得了公众和各级组织的支持与积极配合,但公众的参与度仍有限;搬迁后移民存在社会融入、生活负担和人力资本不足等社会风险。进一步促进搬迁群体社会融入,提高移民的人力资本和生计可持续性是易地扶贫搬迁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效果提供参考,采用社会评价方法,选取社会影响、社会互适性和社会风险三个维度构建搬迁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对山西6个贫困县搬迁农户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易地扶贫搬迁对移民的收入、就业、物质资产和当地的产业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均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易地扶贫项目符合国家的政策方针和当地的发展程度获得了公众和各级组织的支持与积极配合,但公众的参与度仍有限;搬迁后移民存在社会融入、生活负担和人力资本不足等社会风险。提出如何进一步促进搬迁群体社会融入,提高移民的人力资本和生计可持续性是易地扶贫搬迁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针对陕南移民搬迁存在的搬迁资金紧缺、土地资源紧缺、产业落后、就业增收渠道狭窄、社会公平等问题,提出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完善政策体系;着力破解移民搬迁中的资金制约因素;有效化解移民搬迁中的土地制约瓶颈;抓好产业培育和进镇农民就业;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对策与建议,以期扎实有序推进移民搬迁,促进陕南农村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移民作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反贫困的重要对策,被广泛采用于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中。陕西省南部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已见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农户居住环境显著提高、农业产业结构得以调整,促进了当地的城镇化建设。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政府对移民搬迁资金投入不足、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农户后续产业发展能力不足、移民安置点住房空置与空巢老人现象突显等问题。笔者在对陕南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成效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易地搬迁过程中大量迁移人口使部分农业劳动力离开了熟悉的土地,迁出农户无地可种的同时又有大量耕地闲置,搬迁区的人地矛盾更加复杂。本文将搬迁区农户土地流出影响因素根据动力机制的不同分为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推力因素通过降低农户自行耕种的效益促使农民进行土地流出;拉力因素通过提升土地流转本身的效益推动农户土地流出。将动力机制与实践结合得出,流转价格确定需考虑多重利益因素,农户是否适宜进行流转需精准识别,应维持部分农户搬迁后农业生产能力;农业劳动力转移有效拉动土地流转;集体经济组织应真正参与流转过程;搬迁后续帮扶是推进流转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依据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宁夏已搬迁生态移民的实地调查数据,对移民农户的生计资本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移民存在物质资本积累缺乏、人力资本薄弱、金融资本不足等问题。为了促进移民可持续生计的获得和发展,提出增加移民的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重点着眼于以人力资本为主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山西X县276个搬迁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搬迁后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搬迁农户的家庭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参加就业培训次数、人均年收入、借款来源、耕地质量以及住房面积7个指标对其可持续生计具有极显著或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从搬迁农户的教育培训、耕地资源利用、金融支撑体系建设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方面提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后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搜集了古浪县生态移民规划、政策和实施资料,实地调查统计了干城乡446户移民农户基本情况,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草原生态移民情况.结果表明,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古浪县移民具有必然性;该地采取了高海拔山区整村搬迁和绿洲川区部分搬迁相结合的移民方式,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总体上看,移民是古浪县恢复生态和脱贫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